华 容 县 革 命 委 员 会
我县蚕桑生产是从一九七三年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年努力,植桑养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蚕桑生产成为了我县致富的重要门路。全县现有桑园九千一百八十七亩,其中成林桑园七千二百八十四亩。今年虽然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全县有二千多亩桑园受渍,其中有四百二十多亩淹没了顶,损失了七百多张中秋蚕种,但由于全县蚕桑战线广大干群的努力,仍然获得大丰收。全年共养蚕二万0八百二十七张,产茧九千五百0六担,比去年的五千五百一十一担增长百分之七十二。亩平产值二百四十元。全年产茧过千担子的有江洲和潘家两个公社,亩桑产茧过二百斤的场院、队有十五个,亩产茧过三百斤的班、组二十七个。
今年以来,我们巩固发展蚕桑 生产的主要体会是:
一、统一思想认识,继续抓好蚕江生产。
我们大抓蚕桑生产的决心是在实践中逐步坚定起来的。全县蚕桑生产经过一九七三年的试点,一九七五年大干,到一九七六年发展到七千四百多亩。那时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单一化经营的思想影响,蚕桑生产很不巩固。比如一九七七年因遭受了自然灾害,全县粮食减产六千九百多万斤,有的地方便认为蚕桑搞多了,与粮食生产争土地,争劳力,争资金,“要想粮食上马,蚕桑就要让路”;还有的认为社队办桑场,分散了领导精力,加重了农民负担,桑场不解散,就不能集中力量抓粮食。当时由于受这些思想的影响,有的毁桑种粮,到一九七八年全县共挖掉桑树一千三百多亩;有的把蚕桑生产当成了搭头,只种不管,间种多。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去年十一月省委工作会议后,县委专门研究了如何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尽快使华容农民富裕起来的问题。这次会议邀请了公社书记和部门负责人参加,引导大家围绕这个问题揭矛盾,找差距,挖潜力,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分析了最近十年来农业生产上出现的一个极不正常的现象,就是生产和收入不能按比例增长,特别是农业收入中占百分之六十以上比重的粮食,最近十年产量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八,而农付业总产值只增长了百分之十一,因此,光有粮食的单枪匹马,农业经济还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如何使农村尽快富裕起来,我县一批植桑养蚕的高产典型,对我们启发很大。比如潘家公社是个脚盆垸子,四面环水,解放前是一片浮沙游洲,解放后虽然经过多年农田基本建设,仍有不少跑水、跑肥的“白螺丝”田,过去种水稻每亩产量不到四百斤。最近几年,他们从实际出发,改造“白螺丝”田,造地建桑园,投工六万多个,搬动土石方二十七万多方,建设了一千0二十五亩标准比较高的桑园,当年植桑,当年受益,五年共向国家交售蚕茧三千五百八十四担,去年产茧过千担。五年共为农业提供资金六十三万六千多元。新河公社有五百多亩水来水去的河滩,过去只能种一季春收,每亩收入不到五十元,一九七五年建桑场后,植桑四百三十七亩,五年植桑养蚕总收入三十八万五千九百多元,平均每年一亩桑园收入一百九十三元。新河公社新台十三队利用废堤路边渠道两旁植桑折合面积一十六亩,从七六年开始,平均每年收入四千二百多元,每年农药化肥开支主要靠蚕桑收入,去年粮食产量比七五年增产八万多斤,还利用蚕粪改造了五亩“干鱼脑壳”田。
这些典型说明,我县发展蚕桑生产,确实大有作为。在这次县扩大会议后,我们一方面组织专门班子,对全县几项主要自然资源进村调查;另一方面发动社队澄清家底,制订规划。我们通过摸清底子,初步算了一笔帐,全县共有河滩、江洲以及垸内的渠坡、废堤和那些不宜栽棉花的灰沙田、“白螺丝”田等,共有六万多亩,只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经过三、五年努力,加上现有桑园,全县可建设三万亩桑园,按每亩产茧一百斤,收
入两百元计算,全县蚕桑收入就可达六百多万元,许多地方认为:要抓钱,多种棉,要想富,多栽桑树。”的口号。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全县各级领导,都把蚕桑生产作为湖区致富的重要门路,作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项目,切实加强了对蚕桑生产的领导。县委充实了多种经营的领导班子,并由县农办、妇联、农林、供销等部门的负责同志,组成多种经营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县委付书记具体抓。为了加强对蚕桑的生产和收购工作,县里单独成立蚕桑公司,县、社两级供销部门配备了四十多名专职蚕桑培植员,具体帮助发展生产。今年来,还为蚕桑生产解决了资金二十多万元,煤炭八百多担,化肥一百多吨。与此同时,我们还整顿了现有社队桑场,充实了领导骨干,安排了五百九十五万多斤经销粮,固定了专业蚕农一千九百三十四户,九千0六人,使现有六十个社队桑场进一步得到巩固。为了自始至终加强对蚕桑生产的领导,我们还注意抓住生产关键,加强检查督促,今年在养春蚕、夏蚕、秋蚕和新扩桑园之前,县委召开了四次比较大的蚕桑生产会,总结上季,部署下季,表彰先进,发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发展蚕桑生产。
二、落实党的政策,办好社队桑场。
巩固和发展蚕桑生产,关键在于落实好党的经济政策,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今年
来,我们在落实政策方面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建立生产责任制,落实按劳分配政策。我们根据社、队桑场和生产队植桑养蚕等各种不同形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管理办法,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社、队专业桑场,一般是核算在场,任务到组,责任到人,五定一奖,联产计酬。实践证明,实现这种责任制,有效地克服了坐大船的思想。比如江洲公社,有二千八百亩桑园,过来强调一大二公,搞的“生产统一指挥”,生产队没有自主权,社员没有积极性,结果,桑园间种作物多,桑树成活少,劳力外出找付业的多,植桑养蚕的少,出勤磨洋工的多,扎扎实实干的少。去年蚕茧产量只有七百六十四担,亩平产茧三十斤。今年他们改进了管理方法,实行“核算在队,责任到劳,一定三年,相对稳定,五定包干,产品归队,钱粮挂勾,奖罚兑现”的责任制后,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蚕桑生产中的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比如蚕具不多,群众就用黄麻秆,竹枝条,杠柴编制了蚕帘一万一千多床,代替了二万七千八百多个蚕盘,节约资金八万多元;蚕房不够,社员腾出住房四百六十七间,计六千多个平方;资金不足,大家就内筹外借,把准备买缝纫机、油毛毡和交售肥猪的钱,都投资给集体,全场自筹资金七万多元,就这样大大提高了养蚕能力。本来按照全场现有设备,一季只能养蚕五百张,而今年中秋蚕一季养到了二千一百四十七张。全社今年产茧二千七百0二担,比去年增产二点五倍,亩平产茧达到了一百0八斤。
对于大队办的专业桑场,我们也改变了过去劳动在场,分配回队的作法,普遍实行了迁户定员,责任到户,五定一奖,联产计酬,促进了大队桑场增产、增收、增贡献。比如护城公社环城大队六十亩桑园,过去临时抽调十二个社员管理,劳动在场,分配在队,社员搞“混混工”,蚕子吃“吊吊食”,办场四年,生产队负担了二万六千四百个劳动工日,吃掉了三万三千七百斤口粮,而蚕茧收入只有一万五千元,茶场收支两抵,没有分文积累下拨到队,群众把桑场当成了包袱。今年迁户定员后,改变了管理方法,把五定一奖、联产计酬、奖罚兑现的责任制落实到了养蚕专业户,桑场面貌迅速改观。全场十一户,六十五人,二十五个出勤,今年养蚕二百三十张,产茧一百二十二担,收入二万一千五百多元,除去成本开支外,还拿出九千多元用于扩大再生产,新建了一个机埠,新修了一栋蚕房,还分给社员超产奖五千元。
三、坚持两条腿走路,发动群众养蚕。
过去几年,我们建立了一批社、队桑场,作为蚕桑生产基地。这些基地见效快,收入
多,商品量大,促进了农业生产,支援了国家建设,发挥了示范作用。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们这些年碰到的问题是:植桑容易养蚕难,新办专业桑场,基本建设投资大,物资、资金、粮食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一时不容易解决。因此,我们考虑到往后几年,全县要发展到三万亩桑园,如果单纯靠抓新办社队桑场,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发展速度也是快不了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从今年起,决心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继续巩固现有社队桑场的同时,大力提倡生产队和社员群众,开展植桑养蚕,保证蚕桑生产持续发展。在桑园建设布局上,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宜于集中种植的就集中种植,宜于分散种植的就分散种植。目前,全县九千一百多亩桑园中,社队专业桑场六十四个,桑园面积六千一百二十七亩,占百分之六十五,生产队管理的桑园三千0六十亩,占百分之三十五。实践证明,坚持两条腿走路,发动生产队和群众养蚕,有利于挖掘三个方面的潜力:一是劳力潜力,可以充分利用老人、妇女、小孩等辅助劳力和社员群众的工余时间养蚕;二是土地潜力,可以充分利用渠坡、废提、草坪、旧屋基和车路旁等空坪隙地植桑养蚕;三是物资潜力,生产队发展蚕桑生产,一般是队植桑,户养蚕,社员自备蚕房蚕具,可以减少成本开支。鲇市公社黄洋大队一生产队利用河滩外洲植桑三十亩,采取“队栽桑户养蚕,专业承包”合同制,把桑树的培育和养蚕一次承包到户,确定每亩桑园交生产队纯收入一百五十元,计工分七百五十分,今年全队养蚕一百五十张,产虽九千二百四十六斤,亩产三百0八斤,蚕茧产值一万五千七百多元,加上桑技、蚕粪总收入为一万七千五百元,亩平收入五百八十三元,人平收入一百四十九元。这个队桑园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十五,而蚕桑收入却占全队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三。今年全队添置了自行车十一部,手表六块,缝纫机六部,收音机二十二部,银行存款三千一百元。他们说:“养好一张蚕,等于出栏两头肥猪”。
四、落实技术措施,努力提高单产。
今年蚕茧获得大丰收,主要是狠抓了技术措施的落实,坚持了科学养蚕。春蚕前,县里举办了三期训练班,共培训了社队技术骨干四百多名。同时,抓了十六个重点场、队,采用现场经验交流的形式,段段学,节节推,普及了植桑养蚕的科学技术。在技术措施方面,着重抓了以下三点:
一是抓增叶。根据我们以往的验经,每亩成林桑园,产虽一百斤,需要提供桑叶二千多斤。过去单产上不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桑叶供给不足,蚕子吃“吊吊食”,饿着肚子上山的结果,果小茧薄产量低,四、五百个茧子才有一斤。今年各地对这个问题引起了重视,把增叶作为增茧的关键来抓。突出抓了三增三改:三增是增施化肥、增加中耕次数、增加治虫次数;三改是改进采叶方法,改变剪梢高度,改善排灌条件。今年全县平均每亩桑园追施了碳按二百斤以上,普遍进行了三次中耕,及时搞好了桑园的防病治虫。通过三增三改,全七千多亩成林桑园,平均每亩产桑叶近三千斤,六十四个专业桑园,有四十二个亩产桑叶过了四千斤。景港公社禹九大队和小港大队两个桑场,共有桑园面积七十一亩,平均每亩追施了尿素二百多斤,春、秋三季中耕了五次,平均每亩桑园提供桑叶五千四百斤,亩平产茧二百七十四斤,包括付产品在内,每亩产值五百多元。
二是抓消毒。多收少收在于养,有收无收在于消。蚕子的免疫力弱,发病率高,一旦感染病毒就很难治疗。抓好蚕房蚕具的消毒是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这个问题上稍不注意,让病毒传播成灾,就会前功尽弃,耽误一季,我们有过这方面的教训。比如隆西公社五七桑场,去年饲养晚秋蚕的时候,蚕房周围消毒不严,蚕病感染严重,病毒潜伏了二十多天,结果养的一百多张蚕种,耗叶十万多斤,养到五令快要上山时,出现了大量死蚕,每张蚕种产茧只有十来斤。因此,我们今年十分注意把消毒防病的工作,贯穿在每季养蚕的始终,一般都坚持落实了扫、刮、洗、晒、熏五个字,即在养蚕之前,将蚕室内外扫一次,墙壁、蚕架、地皮刮一次,所有蚕具洗一次,蚕室内外普遍用石灰水洒一次,蚕盘、蚕架、蚕网、蚕房用硫磺熏一次。由于坚持了严格消毒防病的操作规程,今年不论集中饲养和分户饲养的蚕子,都没有出现因病毒感染而引起大量死蚕的现象。
三是抓精养。主要是抓好三关。首先是小蚕关。积极推广小蚕炕房共有的方法,增强小蚕体质,打好丰收基础;其次是大蚕关。集中力量突击采叶,保证适时上叶,做到良桑饱食,猛攻大蚕,夺取高产;第三是上簇关。保证簇具一季一换,季季更新。更新簇具不仅能减少病毒,而且每张蚕种可以多产一、两斤茧子。同时,注意适时上簇、分级采茧,提高茧质。潘家公社曙光桑场,坚持科学养蚕,过好“三关”,产量节节上升,蚕茧质量大大提高。全场二百二十五亩桑园,今年养蚕七百九十九张,产虽四百七十二担,蚕茧产值七万四千七百多元,亩平产值三百三十二元,产量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五十三,产值增加百分之五十,创造了大面积丰产的优异成绩。
我县蚕茧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要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改变农业经济落后状况,蚕桑生产还大有潜力可挖。发展蚕桑,确实是我们湖区的优势,致富的门路。县委常委讨论过多次,决心从现在起,狠抓发展,合理布局,两条腿走路,适当集中,再干五年,到一九八五年,桑园发展到三万亩,产茧五万担。今年落实了新扩桑园任务七千亩,一九八一年计划产茧一万一千担,同时,相应地发展缫丝,织调、印染、轻纺工业,实现生产加工一条龙,把华容建设成丝绸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