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县东山公社东岸二队我们生产队地处涟水河畔,共六十户,三百五十三人,水田二百零八亩,旱地十亩。过去只种粮食,粉碎“四人帮”以后,于一九七六年冬,利用一条河堤,砍去杂树茅草,稍加修整,栽桑一万五千株,约十五亩。由于注意加强了培管,不断提高养蚕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桑叶年年增产,蚕茧年年丰收,收入年年增多。一九七八年养蚕十九张,产茧一千二百五十点七斤,平均亩桑产茧八十三点四斤。蚕茧收入一千六百二十四点八二元,亩平一百零八点三三元,一九七九年养蚕三十七张,产蚕茧二千三百八十二斤,亩平一百五十八点八斤。收入三千七百五十九点七七元,亩平二百六十三点九八元;今年养蚕五十二张,产茧三千一百二十斤,亩产二百零八斤,产值五千二百一十元,亩平三百四十七点三三元,生产队购买农药化肥主要靠蚕茧收入。我们在发展蚕桑生产的过程中,主要抓了三项工作:
一、以施肥、治虫为中心,认真加强桑树培管。河堤栽桑重在管理,我们一方面对社员进行护桑教育,严禁人畜损坏。一方面对桑树和其他农作物一样看待,固定专人进行培管,在桑园中间种绿肥,不断改良土壤,减轻杂草为害。每年追施春、夏肥各一次,一九七八年穴施碳酸氢胺六千斤,平均每株桑树每次施二两;一九七九年施碳酸氢胺八千斤,每株桑每次施二至三两;今年春季多雨低温,桑树生长发育慢,养蚕季节推迟,而秋季又遇干旱,桑树枝条短小,我们除按往年施着肥和夏肥外,还造施了一次秋肥。全年共施了八千斤碳酸氢胺,一千二百斤硫酸胺,三百斤尿素和二千斤钙镁磷肥。随着肥料增多,桑叶产量不断增加,一九七八年产桑叶二万零八百斤,平均每亩一千三百八十斤I一九七九年产叶四万斤,平均每亩二千六百七十斤;今年共采叶五万三千二百斤,亩平三千五百五十斤。我队的河堤桑与稻田相邻,秋季虫害多,而桑树既怕虫又怕药,为解决这个矛盾,我们规定靠桑树的稻田不打“六六六”等残效期长的农药,而桑树治虫抓住养蚕空隙,用敌敌畏、乐果等残效期短的农药,每年药杀二、三次。今年于七月上旬养早秋蚕前连续药杀二次,八月上旬养中秋蚕前又药杀一次,基本控制了桑蓟马等害虫为害,使秋叶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去年养夏秋蚕二十六张,今年增加到三十九张。
二、以消毒防病为重点,改进养蚕技术。我们队春蚕产量比较稳,每年张平产茧八十斤左右,但夏秋蚕产量不稳,主要原因是蚕病为害。为此,我们把消毒防病作为养蚕技术的中心环节,认真抓紧抓好。养蚕前和养蚕后,对蚕室蚕具进行彻底清洗、曝晒,再用赛力散、石灰浆消毒;养蚕时对桑叶进行严格管理,桑田防止农药污染,贮桑室先行消毒,不许随意进出,拿桑叶要换鞋入室,切叶喂叶要先洗手,蚕儿上簇时不准用贮桑室作簇室;大小蚕分开饲养,蚕体定期用防僵粉进行消毒。由干我们对防病工作要求严格,工作细致,今年夏秋蚕基本无病,全年平均每张蚕种产苗六十斤,夏秋委每张种产虽五十五点六斤。
三、健全生产责任制。过去养蚕记“大寨工”,社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后来改为分组养蚕,组与组之间虽然有点竞争,但桑叶和蚕室蚕具来分死,矛盾仍很多。今年,我们生产队采取专人培桑,养蚕分组,按组供叶,蚕定蚕具固定到组,建立“四定”生产责任制,效果很好。一定人员:选定九个养蚕员,分成三个小组,年初定死,蚕期养蚕,非蚕期出农业工,不轻易变动;二定任务:要求全年蚕茧产值五千二百元;三定报酬:桑叶由培值人员供应,养蚕人员采摘,蚕茧收入每四点三元记十分工;四定奖励:超产部分,每元产桑记十分工。群众反映:实行“四定”责任制,生产队放了心,饲养员加强了责任心,完成任务有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