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委副主任刘洪源同志在全省蚕桑生产
会 议 上 的 讲 话


                 (记录稿)
              一九八0年十二月八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蚕桑生产会议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召开的,是由省农业厅、供销社、纺织工业局联合筹备组织的。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交流我省栽桑养蚕的好办法、好经验;讨论研究我省今后蚕桑生产发展的计划和措施,也就是说,通过这次会议对蚕桑生产来一个发动,促进一下,努力争取我省蚕桑生产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开会之前,省有关部门作了一些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些意见,现在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讲情况,题目叫总结经验,发扬优势,加速养蚕事业的发展。

  建国三十多年,我省蚕茧产量今年才达到四万担左右,应该说发展得不快,或者说太慢了。原因是我们思想认识不高,抓得不紧,措施不力。最近这两年,由于各级党委的重视和广大社员的辛勤劳动,一些地方发展比较快,有大发展的希望,但还不是现实,要大发展还要做大量的艰苦的工作。一九四九年,我省蚕茧产量只有一千二百来担。那时刚解放,农村经济基本上崩溃了。三十年代初期,我们湖南产茧九万多担,到解放初期只剩下一千二百来担。近几年,每年都有一些发展,而且发展速度一年比一年快。一九七六年是一万六千担,一九七七年是二万二干担,一九七八年是二万八千担,一九七九年三万二千七百担,今年可以达到四万担左右。发展量小,但从速度上看一年比一年快。近几年养蚕的形势是好的,而且越来越好。湘潭、岳阳两个地区的产茧量,今年都过了一万担。湘潭地区产革一万三千多担,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四十;岳阳地区产茧一万五千多担,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六十三。现在,全省栽桑养蚕的县,已由五六年的三十二个发展到五十七个县,其中产虽量在一千担以上的有十四个县。华容县产虽九千多担,创阳县五千多担,岳阳县三千多担,湘乡县二千多担,平江、新邵、灌县、茶陵、郧县、湘潭、攸县、汉寿、常德、双峰等十县都有千担以上。我原来脑子里有个印象,蚕茧产量在全省温县第一,今年六、七月我到灌县,发现洼县养蚕没有增长,还有下降,他们说是划不来,不如种棉花。六十年代是全省第一,为什么省蚕科所设在灌县,因为那时它是重点,现在转移了,转到华容了,这也是在变化嘛!这几年我们全省办起了九百多个专业蚕桑场,有三千五百多个生产队栽了桑养了蚕,已经涌现了一批蚕桑生产的先进单位,例如华容江州桑切,是我省目前最大的专业桑场,这里原来是一片冲积沙土,七六年冬建场,七七年春栽桑二千五百亩。建场三年多来,干部群众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努力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科学栽桑养蚕水平,桑场面貌大变化,蚕茧产量年年提高,经济收入年年增加。一九七八年,全场养蚕七百四十八张,产革三百七十八担,产值五万二千多元,七九年养蚕二千零七十六张、产茧七百六十五担,产值一十二万六千元,今年养蚕五千张、产虽二千六百多担、产值四十二万六千多元,产量产值比去年翻了两番。加上嫁接桑苗和间种作物收入,总产值六十万元,大面积实现了亩桑一担虽,亩桑收入二百元。这个地方种水稻不行,种别的伯大水,栽桑养蚕每亩收入二百元,这就很不错了。滦县酒阳大队是个老蚕区,近几年来,他们狠抓了桑园改造,平整了土地,更新了品种,加大了密度,老蚕区出现了新面貌,蚕茧产量大幅度上升。全大队六百亩桑园,一九七八年产茧三百四十八担,七九年六百一十八担,今年可以达到七百担。华容县站市公社黄洋一队,利用河滩栽桑三十亩,今年产茧九千二百四十六斤,平均每亩桑园产革三百零八斤、产值五百二十九元,桑园面积只占全队耕地的百分之十五点三,产值却占全队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二点六。从这里可以看出,搞经济作物都是一条,就是要种好。说什么划不来,搞得好就划得来,搞不好都划不来。经济作物搞好了都有钱,光靠种稻谷每人一千美元达不到。光靠种稻谷农村能不能富起来呢?洞庭湖区每人一亩五分水田,也可以富,富到什么程度呢?人平二百元。每人种一亩半田,按双纲田、吨粮田算,口粮要七、八百斤,加上种子饲料要手把斤,卖一千五百至二千斤给国家,其中每人征购四、五百斤,每百斤十一元五角,还有一部分卖三超粮,每百斤十七元,剩下的卖议价,每百斤二十元,这样的地方富起来,大概每人收二百元打止了,一千美元达不到。靠粮致富,每人就是二百元,要实现一
千美元,非搞多种经营不行。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只要因地制宜,发挥你那个地方的优
势,就可以把农村搞富。就怕你三心二意,今天种这个,明天种那个,张书记一套,李书记一套,赵书记又一套,这样搞非搞突不可。上面仅举几个比较突出的例子,不全,各地都有栽桑养蚕的好例子、好经验,是否可以汇集起来,编本栽桑养蚕典型经验的书,在这里不一一都举出来了。上面所讲的这些情况可以说明,我省的蚕桑生产,已具有了大发展的基础,这就是有了十二万亩桑园、四万担蚕茧,有了一支养蚕专业队伍,有了栽好桑养好蚕的经验。现在可以说,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搞栽桑养蚕,广开生产门路,壮大社队集体经济,是到了应该下功夫加快发展的时候了,是应该大抓的时候了,是不是可以这样估计,大家可以研究。这里讲一下什么叫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呢?我看有三条: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你那里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讲天时,我们湖南种茶叶,发展蚕桑到处都行,讲地利,就不一定到处都行,近水栽桑,你把桑树栽到山顶上去了,又没有灌水条件,桑树就长不起来。讲人和,群众有技术、有基础,这就是优势,有优势你不发挥、不利用,生产也发展不起来。临湘县搞茶叶条件很好,有优势,但种柑桔它就没有优势了,它那里是冰冻最严重的地方,临湘就不能大搞柑桔,它没有这个优势,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加速蚕桑生产的发展。
  我们的丝绸工业发展速度比蚕桑生产快,现在全省已有二十个大小丝绸厂,绳丝设备能力一万二千绪,年产厂丝能力三百五十吨,有织绸机一千一百多台,年产绸缎能力一千八百多万米,并有绢纺、印染等配套设备,初步形成了丝绸工业生产体系。今年生产厂丝一百五十吨、织绸八百万米,设备利用率不到一半。我省蚕茧产量少,而且又分散,技术提高俊,也是发展不快的一个原因。我们跟周围兄弟省比较差距很大,去年全国产革四百二十万担,全世界第一,六十年代是日本第一,这几年我们第一,今年大概是五百万担。有的同志耽心丝多了没有销路。现在不用耽心,我国五百万担革只有五十万担丝,按全国人口平均每人只有半两,不会过剩的,还早呢:再说丝绸比的确良好、比尼龙好。在我们国家青年人喜欢穿的确良,可日本就不是这样,他们想穿棉布衣服,穿化纤不如丝绸,什么纤维也代替不了丝绸,也代替不了棉花。不用耽心,应该大胆地搞。四川今年产一百七十多万担茧,浙江一百三十多万担,江苏七十多万担,广东、湖北比我们多,山东也比我们多,看周围各省,形势逼人,非上不可。我们四万担茧不到全国产量的百分之一,现在全国年产英一万担以上的县一百一十一个,我们一个也没有。华容明年可以达到。农业部规定年产茧一万担以上的县才算基地县。全国平均每亩桑产茧六十多斤,我们平均亩桑产茧只三十多斤,潜力很大,不但扩桑潜力大,现有桑园增产潜力也很大。按我省现有缓丝设备能力,全年需蚕茧七万多担,目前差距很大。另外,由于蚕茧的产量少而分散,在收购、烘烤、储运上也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使蚕茧质量受影响,这是个发展过程,生产发展起来了,这些问题都好解决。

                第二个问题讲需要与可能

  发展养蚕是一项见效快、收益大的事业,是人民生活的需要,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四化”的需要。蚕丝是最好的纺织工业原料,丝质轻盈、光泽好,吸湿性能好,胜过其他天然纤维,更是人造纤维所不能及的,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衣料,也是工业、医药、国防等方面不可缺少的物资。我国的丝绸在国际上声誉很高,是我国传统的大家出口商品。每8口一吨丝,可以换取三万多美元的外汇。一九七九年全国丝绸出口换取外汇八亿美元,仅次于石油出口的换汇总量。换的外汇可以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这是四化不可缺少的。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人民失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贸易的增加,国内外丝绸的需要量将越来越多,栽桑养蚕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从农业内部来看,蚕桑是农业生产一个重要项目,对于调整农业生产内部结构,搞活农村经济,尽快使农民富裕起来,将发挥很好的作用。栽桑养蚕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收益大。我省不少地方已经有了当年栽桑当年养蚕有收益的好经验,管理得好两、三年的功夫就可以达到亩桑担茧。郭县中村公社新田大队桥上生产队,一九七七年栽桑十七亩,育苗三亩,当年养蚕产茧十六担,收入二千零五十四元;七八年产茧三十八担,收入五千零八十八元;七九年收入四千七百三十元,今年收入七千元。华容县潘家公社把跑水、地肥不宜种粮的“白螺丝”田,改造成桑园一干一百七十亩,当年栽桑当年受益,五年来共向国家交售蚕茧三干五百八十四担,为农业提供资金六十三万六千七百元。养蚕也是一门很好的家庭副业,老人、小孩都可以养蚕。益阳县八字哨公社竹湖大队,发动社员利用房前屋后空坪隙地栽桑一万三千多株,今年有八个队三十五户养了蚕,产虽二千九百斤,每户平均八十三斤,收入一百四十元,其中产茧一担以上的有十六户,最多的一户产茧三百零五斤,收入五百一十七元,变成了富裕户。社员们说;“养好一张蚕,等干出栏一头肥猪”。养蚕可以为纺织工业提供优质的原料,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支援四化建设。如果一个县年产一万担革,可以收入约二百万元虽款,可以安排二、三千个劳力养蚕,得到十几万担桑柴,可以编织加工,也可以作烧柴;还可以得到六、七百斤含氮、磷、钾很高的优质有机肥。年产一万担茧,可以办一个规模四、五百人的锻丝厂,生产五十多吨丝,税收、利润可达五、六十万元。用于出口,可换回一百五十万美元的外汇。一个县年产~万担革,需栽桑一万亩左右。华容县已接近这个目标,全县九千一百亩桑园,采叶面积七千二百亩,今年产虽九千五百多担,出困嫁接桑苗五百多万株,桑苗、蚕茧等产值二百七十多万元,亩产值平均达三百元以上。不少户纯收入一千元以上。护城公社环城大队社员陈其凯,夫妇俩承包生产队三点五亩桑树、一点六亩芒麻,共收入二千六百六十三点七一元,上交生产队六百五十元,记工六千五百分,个人得二千零一十三点七一元。这个县办起了三百多人的锻丝厂,今年八月投产,已生产厂丝八吨。如果每个县都象华容这样干下去,不仅我省蚕茧产量会迅速增加,农业经济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我省蚕桑生产不仅需要加速发展,而且有条件快速发展。
  一是有历史基础。根据历史记载,我省栽桑养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山海经》上就有“衡山其上多桑”的记载。汉武帝时,有桂阳太守教人种桑养蚕的记载。唐代时,有“武陵居民制锦绣为业”的记载。说明汉唐以来,湖南的养蚕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九三三年,我省产虽量曾达九万七千多担,今年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二是我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资源丰富,栽桑地域辽阔,扎扎实实干几年,搞个几十万担、上百万担蚕茧是完全可能的。
  三是有各级领导重视,有广大群众养蚕的积极性。这也是调整农业生产内部比例关系的需要。栽桑养蚕,有利于粮食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有利于巩固集体经济,增加社、队收入,不少社队已把蚕桑生产列为多种经营的重要项目之一。在已经发展了的地方,群众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多栽桑多养蚕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四是我们已经有了一批栽桑养蚕的先进单位,有了一批专门人才,总结了~些好的经
验。现在我省已有十二万多亩桑园;建立了六个蚕种场,蚕种可以自给;在长沙建成了一个能冷藏五十万张种的蚕种冷库,今冬可以投产;长沙农校今年恢复了蚕桑专业,已招收了四十名学生;省委科所近年来科研力量也得到了加强;各地县都在积极培训人员,一支栽桑养蚕的技术队伍正在形成。这些都是我们把蚕桑生产搞上去的有利条件。

                第三个问题讲规划与措施

  要把蚕桑生产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进一步搞好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制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步伐。
  关于如何发展我省的养蚕事业,怎样布局,是个怎样的奋斗目标?省有关部门从事蚕桑工作的同志作过一些调查,也讨论过多次。初步设想:在一九八O年一十二万六千亩桑、四万担茧的基础上,一九八一年桑园面积达到十五万亩左右,培育桑苗二万亩,计划养蚕一十一万张,产茧五到六万担,一九八五年桑园面积三十万亩,产英二十万担;一九九0年桑园面积七十万亩,产茧五十万担。这只是个初步设想,不一定完全合乎实际情况,低了还是高了?我们认为只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搞好经营管理,这个目标是不高的。下面讲讲具体措施,供大家讨论参考,因地制宜把各地的措施订出来。
  (一)抓好重点,建设基地,带动全面。因地制宜,发扬优势,重点突破,首先建设好一批蚕桑生产基地,优先把产茧子担以上的十四个县作为重点县槁起来,尤应着重扶持华容、岳阳、浏阳、湘乡四个县,争取在两、三年内四个县达到年产茧万担以上的基地县;现在产茧干担以上的湘潭、平江、炊具、新郎、浪县、茶陵、帮县、常德、汉寿、双峰等十县,是否可以提出四、五年内蚕茧产量达到五平担以上的奋斗目标,力求实现万担县。其他各县和国营农场,凡有条件直手栽桑的土地,都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还有一个栽桑适当集中的问题,值得注意研究。桑园管理、养蚕、供茧都需要技术辅导。就一社一队来说,要把养蚕业搞起来,就得有一定的桑园面积,比如一个公社要有千亩桑园子担茧、大队百亩桑园百担茧、生产队十担、二三十担,当然要有个过程,这是个奋斗目标。在经济上能形成拳头,就比较容易引起重视。
  (二)专业养蚕与群众养蚕相结合。办专业桑场、专业队养蚕,养蚕集中,数量多,便于加强技术指导,提高栽桑养蚕水平。已经办起来的要巩固提高,切实办好,这是我省当前蚕桑生产的骨干,带头的,不能三心二意,不要动摇,有条件的地方今后还可以再办。但光靠这个办法数量有限,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群众养蚕的潜力,发展多边地栽桑,分散养蚕,实行生产队栽桑,专业组、专业户、专人管桑养蚕。这个办法有它的优点,投资小,灵活性大,不要建大的蚕定,只需建立小蚕室,小蚕集中养,大蚕分户养。见这样做了的地方,效果都很好。浏阳北圣公社大江大队,八个生产队,利用河畔栽桑一百四十七亩,今年产茧二百九十七担,每亩桑园产茧二百零二斤,每户平均产茧一百三十九斤。湘乡县曲尺塘生产队,利用河堤栽桑十九亩,产茧三十九担。我省四十多万个生产队,如果有十万个生产队栽桑养蚕,每个队产茧少则五担,多则十几担二、三十担,全省就可产茧几十万担至上百万担。
  (三)政策问题。要认真执行党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政策,这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根本保证。一条是坚持按劳分配的政策,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可以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形式不要强求一致,只要有利于发展集体经济,调动社员生产积极性,由群众讨论制订。第二,是合理的价格。现在反映蚕茧价格与棉花比较起来低了一些,要提价得由中央决定,国家财政有困难,要向群众作些解释,做些工作,体谅国家的困难。同时我们要做些调查研究,如实向上面反映。第三,关于蚕茧奖售,现在是一担茧一担化肥奖售,各地要求每担蚕茧增加一担粮食奖售,已向省政府作了汇报,要由省长办公会议研究以后才能定。第四,蚕茧收供、加工、缓丝织绸怎么办?要慎重!不能县县、社社有点茧子都搞缤丝厂,现在的组丝厂都还吃不饱,新建厂要把关,要好好研究。
  (四)搞好技术培训。现在我们的蚕桑技术人员太少了,根本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技术训练一种是正规的学校招生,另一种比较更现实的办法是短期培训。光靠学校毕业来,一搞就是几年,我们不能等几年再发展蚕桑生产。有没有技术,桑叶产量、蚕茧产量和质量都太不一样,因此,目前更现实的办法是抓紧搞短期培训。
  (五)培育良种,,建立苗圃。这是发展蚕桑生产的基础工作。栽桑多少决定养蚕多少,栽桑是养蚕的基础。而建立苗圃又是栽桑的基础。因此,凡是打算发展蚕桑生产的地方,比方现在产茧较多的十四个县,一个县要选一个地方建立良种苗圃。同时,一个生产队育一、二亩的自己采桑叶,自己青苗,不要依靠向外省调苗子。
  (六)农业、供销、纺织部门要通力协作,共同来支持养蚕业的发展,没有三家合作那一家也办不成。各个环节都要互相合作,究竟怎么搞,发展起来再说。生产上要抓良种、桑园,供销要抓蚕茧收烘,建立专业性的收购站当然好,但现时情况是我省蚕茧少而又分散,供茧到底如何搞,可以研究一下,社、队是否自己可以建灶烘英,出售干茧?特别是零星产区。缓丝,社队企业普遍搞恐怕不行,经营管理要改善。
  (七)加强领导,建立专业队伍。蚕桑生产要有一定的管理和操作技术,比较复杂,具体问题多,技术性较强,要想上得快一点,加强领导,建立专业队伍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各地县农办、农业局要有人抓栽桑养蚕;产虽较多的县要有专门班子抓,要建立专业技术队伍,生产队搞专业组、专业户、专业人养蚕。会后请同志们向领导讲一讲,切实把蚕桑生产抓起来,加快蚕桑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