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忠 郭定国
(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春制的秋用蚕种,通常需经40天以上的低温(41°F)冷藏(人工越冬处理),蚕卵才
能充分解除滞育,达到孵化齐一的目的。但我省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早秋用种只冷藏30-35
天,便需出库供应,由于冷藏时间不足,蚕卵孵化不够齐一。如在春季制种后先经即时侵
酸,然后冷藏抑制,在适当的冷藏期内出库发种,虽随时可获得孵化良好的蚕种,但这种方法目前在实际生产中,大都只作为蚕种出库浸酸后需临时延期发种的应急措施。一般规定冷藏抑制的最长期限不超过10天,以 7天以内为安全。近年来,国内曾有过即时浸酸种冷藏安全期可达三个月的报导,在这一报导的启发下,为了解决我省早秋用种短期冷藏孵化不齐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即时浸酸种不同冷藏胚胎期及不同冷藏日数对蚕卵孵化和种质影响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 材 料 和 方 法
(-)供试蚕品种:采用我省夏秋季现行主要推广的品种539×
7532春制一代杂交平附种。
(二)试验方法:试验区蚕种按常规方法即时侵酸后,保护在75°F左右的温度下经15小时,当卵色呈谈赤色时转放52-54° F中分别保护10和50小时,待蚕卵胚子分别发育到长梨形期(淡赤色)和丙1一丙2(近赤色)时,放入41oF库内冷藏。冷藏时间分为25天和35
天,对照区蚕种不即时浸酸,采用常规的冷藏没酸法处理,掌握淡赤豆色入库冷藏。冷藏时间到达后,蚕种从库内取出,经53°F左右温度约 3小时,然后放在冷库的外库工作室,保持78-80o F催青,蚕种孵化后,每种处理抽有代表性的样卵块,逐日点数孵化卵壳,调查车化率。饲育比试时,每种处理收蚁量1克,到四龄响食后一足天,每种处理分成三个重复小区饲育,每小区数委400头。
二 试 验 结 果
即时浸酸种浸酸后的长梨形期及丙1一丙2两种不同胚胎期,经过25天和35天的冷藏,出库后通过修青孵化和饲育比试的调查,其结果如下表:

从表一可见..
1、冷藏25天的普通孵化率两种试验区与对照区无明显差别,而实用孵化率两种试验区
比对照区提高12.21-13.25%,均达到90%以上。
2、冷藏35天的普通孵率两种试验区均比对照区略高,而实用孵化率两种试验区较对照
区提高的幅度,没有冷藏25天的显著。
3、冷藏25天或35天的无论是普通孵化率或实用孵化率,均以长梨形期入库冷藏的较
丙1一丙2的为高。

从表二可见:
1、冷藏25天的产茧量指数,两种试验区比对照区高1.92——7.92%,而虫蛹生命率和茧质成绩均无明显差别。
2、冷藏35天的虫蛹生命率和产茧量及茧层率,两种试验区均比对照区略高。
3、在试验区中,冷藏25天或冷藏35天的两种不同冷藏胚胎期其养蚕成绩基本相近。
三 小 结
(一)试验证明:春制早秋用蚕种经即时侵酸后,在75°F左右的温度保护15小时,再
用53°F左右的温度保护10小时,胚胎发育到长梨形期,蚕卵呈谈赤色;或用53°F左右温度保护50小时胚胎发育到丙1一丙2,蚕卵呈近赤色时,经过25一35天的41°F冷藏,蚕种实用孵化率基本达到90%以上,较冷藏日数相同的冷藏浸酸种的实用孵化率有明显的提高。
(二)按上述方法处理的先即时浸酸后冷藏的春制秋用种,其养蚕成绩较常规处理的冷藏浸酸种稍高,证明这种即时浸酸后的冷藏处理方法,对种质无任何不良影响。因此,这一处理方法,对解决我省短期冷藏的春制早秋用种孵不齐的问题是可供生产参考采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