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 桑 养 蚕 粮 茧 丰 收 |
酃县多种经营办公室 酃县中村公社心田大队桥上生产队,地处山区,二十二户,九十八人,三十六个男女出勤劳力,一百六十四亩五分五厘耕地,其中旱土五亩一分七厘。 一、坚持在实践中提高认识 解放前,这里是一个穷山沟,农业生产非常落后。解放后,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生产条件差,百多亩水田多是一些深泥冷浸或怕旱的排田,产量低,粮食亩产徘徊在四、五百斤之间,加上受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虽然人平有一亩六分多耕地,还是吃很靠返销,用钱靠贷款,社员生活困难。一九七三年公社党委在该队蹬点,带领干群大干,改变后进面貌,粮食生产迅速上升,到一九七五年粮食总产达十二万二千二百八十三斤,多种经营有所发展。由于林彪、“四人邦”极左路线的影响,农业生产没有全面发展,生产单一化,粮食产量也不稳定,一九七六年粮食产量又下降到十万O七千六百五十七斤,比七五年减产一万四千六百二十五斤,总收入也减少三千三百八十二元四角五分,人平纯收入由八十八元一角一分下降到六十六元,吃粮用钱都比较困难。从而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农业生产不以粮为纲不行,以粮为纲,不全面发展也不行。一九七七年在华主席抓纲治国的伟大战略决策指引下,在狠批“四人邦”的伟大斗争推动下,认真执行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学习浏阳县的江背后龙生产队,为革命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经验,栽桑十七亩,还育桑苗三亩。通过干群的努力,当年换来了粮茧丰收,当年植的桑,当年受益,收入二千五百元,粮食生产面积虽减少,产量仍比一九七六年增加二万三千六百八十五斤,总收入增加六千六百一十九元,纯收入增加四十七元六角。这说明粮桑齐发展,根本在路线,领导是关键,只要肯大干,就能成功,社员个个高兴地说:“发展蚕桑生产,这条路走对了,走定了”。 二、坚持定额管理,调动积极性 搞好经营管理,是发展巩固蚕桑生产的重要措施,生产队一开始发展蚕桑生产,队干部就注意摸索植桑养蚕,定额管理的办法,采取干部轮流进蚕室试养,再和群众多次讨论,反复研究,修改制定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培桑养蚕生产责任制,即实行“六定”,联产计酬,超产奖励的办法。“六定”是:一定桑园面积到组,培桑到人。二定产量,规定每亩桑园的产叶量和产茧量。三定产值,规定每亩桑园的产值和每担茧的产值。四定成本,定每亩桑的成本费和每张蚕饲养的成本费。五定报酬,每百斤桑叶记工分二十三分,养蚕每元收入记工分三分。六定奖罚,按规定指标,超产者奖超过部份的百分之五十,而百分之五十的部份又一半奖给养蚕的,一半奖给培桑的现金到人。减产者,每减收一元,罚工分一分八厘。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后,大大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桑园管理工作,提高了产茧量。春蚕十八张,张产八十三点八斤,劳动效率很高,养蚕日值达七元四角九分,按斤叶五分钱计算,培桑田值达二元七角四分。 三、实行科学植桑养蚕,努力提高产量。 科学培桑夺高产。蚕茧丰收首先要有桑叶的增产,桑叶是蚕儿的“粮食”,必须在努力提高桑树的产叶量的基础上,才能为多养蚕,养好蚕打下物质基础。首先,他们坚持走低于密植、速成、高产的道路,他们利用高岸排田植桑,比平地植桑可以增加密度,每亩植桑在二千株左右,充分发挥了地力,提高了亩桑产叶量,当年植桑当年就因株多、条多、叶茂,每亩产茧量达九十三点八斤。第二年亩桑产二担茧。其次,狠抓肥料,他们坚持搞三个重施和两个补脑。即冬季重施有机肥,在年底或年初进行一次深耕改土,施足有机肥、塘泥、猪牛栏粪、垃圾肥等,每亩五十担以上,加深上层。春季重施修芽肥,为了使桑树早发芽、多发芽,增加春叶产量,每亩桑园施碳胺五十斤。重施夏伐肥,在及时搞好桑树夏伐后,普遍进行一次浅耕除草,每亩施尿素五十斤,碳酸氢胺五十斤,分两次施下。为多产秋个多养秋蚕,打好基础。二个补施是:夏蚕、早秋蚕饲养结束后,分别补施碳胺五十斤,或尿素二十斤。由于对桑园采取重施肥料,结合其它的培管措施,因此产叶量高,今年亩产春叶一千二百二十七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