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业厅赴四川蚕桑学习考察组
省农业厅会同棉麻烟茧公司、蚕科所和自治州、华容等地、县农业局的同志共十人,于九月十六日至二十八日,赴四川学习考察蚕桑生产经验。听取了四川省农业、纺织工业等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到了乐山、绵阳、南充地区的彭山、中江、盐亭、西充四个县和南充市缫丝、织绸厂,重点考察了区、社和生产队的蚕桑生产经验,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四川是我国四大蚕区之一,蚕桑生产有悠久历史。全省十八个地(州)、市,一百八十一个县,一亿人口,9938万亩耕地,其中水田4935万亩。一九二五年曾产茧71.6万担,以后由于国内外反动派的摧残破坏,一九四九年下降到9.8万担。解放后逐年恢复发展,一九六五年23.7万担,一九七六年达70.2万担。粉碎“四人帮”以后,蚕桑生产发展的速度更快,一九七七年产茧86.2万担,七八年103.4万担,七九年148万担,蚕茧收入二亿三千万元。跃居全国第一位。今年预计可达170多万担,将超过日本的产茧量。现在全省已有156个县植桑养蚕,年产茧一万担以上的具有43个。合川、盐亭、南充、中江等30个县一九七九年共产茧103万担,占全省产茧量的72.5%。全省共有蚕种场90个。其中国营种场38个,今年繁殖一代杂交种335万张,原种6.2万张,原原种8.9万蛾。共有国营丝、绸厂47个,一九七九年缫丝4800吨,出口生丝2900吨。
蚕多、肥多、粮多、茧多、收益多,粮桑互相促进。一九七六年,全省粮食总产497亿斤,亩产637斤,从外省调进粮食12亿斤,人平口粮369斤。七九年粮食总产640斤,比七六年增产28.8%,亩产820斤。人平口粮522斤,人平纯收入80.1元,比七六年53.6元增加26.5斤。
四川省高速度发展蚕桑生产的主要经验是:
一、充分利用地力,大搞“四边”栽桑
桑叶是养蚕的物质基础,“四边”栽桑是四川蚕桑生产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五十年代时,全省曾拿出了40多万亩耕地,建立成片桑园、一九五九年至六二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粮桑争地矛盾突出,成片桑园被挖光。以后,他们根据四川人多地少的特点,利用气候温和,无霜期长,秋季雨水调匀的有利条件,发挥多边优势,大搞“四边”栽桑。采取;田栽背坎、上栽边,溪沟路旁栽成线,荒坡坟坪栽成片,塘、库(水库)围着四边转的栽桑方法。让桑树布满生产队的田坎除边、河、沟两旁,山脚山窝,空坪隙地。桑树年年多,蚕茧产量年年高。群众总结多边栽桑有三大好处:一是不占耕地,充分利用地力,不仅不影响粮棉生产,而且可以为粮棉提供肥料和资金,促进粮棉增产;二是地域广阔,发展潜力大,生产可以稳步上升;三是调节生态平衡,美化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四边桑需要苗木多,他们对育苗工作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发动生产队自采种、自青苗、自栽桑。省计委在每年下达蚕茧生产任务的同时,下达12万亩育苗任务,强调要舍得用好地、好肥。好劳力育苗。一般每个生产队育苗一至三亩,每亩出苗8000株左右,苗高三尺,围粗一寸以上,粗壮健实。
二、加强经营膏理,推行“五定”责任制。
栽桑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四川广大蚕农从多年生产实践中,对“四边”桑的培育管理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是在发动群众订立护桑公约,实行专业组管桑和群众护桑相结合的同时,普遍推行“五定”责任制,大大调动了管桑养蚕人员的劳动生产和钻研技术的积极性。管桑养蚕“五定”责任制的具体内容是:
管桑“五定”。(一)定人员:生产队按每十户安排一个专业组员,一律按标劳计算。(二)定任务:每人培桑三千至五千株;嫁接桑苗二千至三千株。适时进行伐条、修枝、防治病虫害、施肥等技术管理工作,保证桑叶增产;每人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求全年增加蚕种一至二张,并利用桑地间隙种护桑粮一至二百斤,积造自然肥三至五百担。(三)定供应:生产队除供给桑刀桑剪、桑锯、治虫药械外,并按每张蚕种30斤化肥和一定数量的有机肥施于桑树。(四)定工分:根据劳动强弱、技术高低,年初由生产队按每人每年280-340个劳动日走到培桑组,组内分天记出勤,然后活评到人,年终根据各项任务完成情况一次结算。(五)定奖赔;完成各项任务后,每增养一张蚕种奖现金四至六元,完不成任务的查明原因,每少养一张蚕种赔现金五角至一元。
养蚕“五定”。(-)定任务:一、二龄小蚕中集养,从三龄蚕起,岸人饲养1.5-2张仲。(二)定产质量:春蚕和晚秋蚕每张产茧32-35公斤,产值95一110元;夏蚕和中秋每张28—32公斤,产值90-100元。(三)定供应:每张种供应蚕盘30个、煤油0.8斤、消毒石灰25斤、漂白如半斤、硫磺半斤、防病一号1斤、草龙60丈,每斤蚕茧供应桑叶12~14斤,每人蚕房火柴二盒。(四)定工分:一律以产值记分,每一元钱评2~3分。小蚕饲养,从领种到三龄蚕,每张种30~50分。(五)定奖陪:凡完成产值指标后,每超一元钱工分照评另奖给超产值部分现金15~20%,如达不到产值,赔短产值部分现金的5%。蚕期前后的消毒工作由生产队另评结工分。
为了提高科学栽桑养蚕水平。省蚕桑研究所有69个干部从事蚕业研究工作,各蚕种场和蚕桑局、站有1400多干部,从事培桑养蚕和制种技术辅导。西南农学院设有蚕桑系,南充地区办有蚕桑学校,源源不断地为各地输送技术干部。省农业厅每年办一、二期训练班,培训现有的蚕桑技术干部,使新生力量不断充实,原有的科技人员不断提高。在栽桑、养蚕技术上,他们根据四川的特点,着重进行了五大改革:①改过去“头年播种,二年嫁接,三年栽桑”的常规,为当年育苗,当年栽桑,先栽实生桑,然后再芽接,以及秋栽、冬接、春伐条的办法,提早采桑受益。②改高杆桑为中杆桑,改土桑为良桑,提高了桑叶的产量和质量。③改过去一年养春、秋两季蚕为春、夏、中秋、晚秋四季养蚕。④改生产队集中养蚕,为小蚕集中土坑共育,大蚕分户养。⑤改集中养蚕,蚕室、蚕具季季套用,为分户养蚕,蚕室蚕具隔季轮换使用,并逐步创造小蚕、大蛋、上簇室三分开的条件,达到无病高产。
五改的结果,不仅增多的桑叶和养蚕数量,加强了饲养员的责任心,而且解决了集中养蚕蚕室、蚕具不足的困难。去年全省养蚕260万张,产茧148万担,平均每张产茧56.9斤。不少生产队创造张种产苗七、八十斤至一百斤的高产纪录。
三、领导重视,建设一支专业队伍。
省、地、县各级党、政领导,十分重视蚕桑生产。“文化大革命”前,就把蚕桑生产的好坏,列为社教工作的标准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把大力发展蚕桑生产作为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改变单一经营,搞活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一个优势来抓,每年都要开几次蚕桑会议,落实任务和总结经验。同时还抓了一批各具特点的蚕桑生产典型,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地处成都平原的彭山县,在凤鸣公社1.32万亩稻田的田坎上,栽桑45万株,七九年产虽1523担。收入21.4万元,户平蚕茧收入62元,为平原地区发展蚕桑生产树立了典范。地处山丘区的盐亭县,由于利用山多,地多、沟多、埂多的优势,大力推广华关公社荣光大队四队的“四边”两坪(荒坪、坟坪)的栽桑经验和“五定”责任制的经验,推动了全县蚕桑生产的发展。去年产茧6.28万担,茧款收入1024万元,人平17.98元。为山丘区发展蚕桑生产树立了榜样。
由于各级党政领导对蚕桑生产的重视,在物资、资金上也得到了保证。赵紫阳同志在研究七九年全省基建投资时指出:“不管经费多紧,蚕种场的基建要安排”。一九八0年,全省各蚕种场接收入的75%拨足了流动资金,各项投资达1239万元,包括由省计委安排的基建费399万元,中央农业部下达的措施费200万元,省安排的三场事业费50万元,支援社队的无偿投资240万元,新建蚕种场投资350万元。七九年用外汇为蚕种场换取进口木材6000立方米,八0年省里又安排蚕种场木材4000立方来。今年除奖售化肥外,另下拨蚕茧生产化肥1.1万吨。各蚕种场繁殖的新品种,由缫丝厂按每张五至六角钱给予补贴。
四川各级党政领导对蚕桑生产如此重视,除了自然条件适宜发展蚕桑生产,群众有习惯的基础外,主要是看准了蚕桑生产大有发展前途,它具有时间短、投资小、花工少,见效快、收益大、销路广,创外汇多等特点。同时,对增加轻纺工业原料,支援外贸出口,增加集体和社员收入,增加肥料、饲料和燃料,促进粮食和整个农业发展有重大作用。许多干部、群众反映,养一张蚕,鲜茧收入可得100~140元,等于养两头猪,蚕粪是优质肥料,可肥一亩田。南充地区十一个县一个市都有蚕桑生产,去年养蚕51万张,产茧31.1万担,蚕茧收入5100多万元,户平55.37元,人平13元。经过锻丝、织绸,工业总产值变成l.5亿元。出口生丝1500吨,绸缎900万米,换取外汇6500万美元,工业利润1760万元,税收1600万元。发展栽桑养蚕,对国家、集体和个人都是十分有利的,是广大农村致富的好门路。
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主管蚕茧生产和收烘的部门,有一支强大的专业队伍进行专业管理。农业部门负责抓蚕桑生产,省农业厅除在经济作物处配备有九个专职蚕桑干部外,并成立有蚕种公司,从事蚕种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地、县农业局有蚕桑站,南充地区及所属十二个县、市还成立了蚕桑局,全省150多个蚕桑局、站,共有专业干部900多人。公社有聘请的蚕桑辅导员5000多人,由县蚕桑局、站领导,从蚕桑改进费中开支工资,公社给予粮食补助。大队有不脱产的专业蚕桑技术员,生产队有固定的培桑专业组和养蚕组或养蚕户。纺织工业局负责蚕茧收购、烘烤工作,省和年产三千担以上的县纺织工业局设有蚕茧公司,下设若干个收供站,全省共有蚕茧公司和茧站1200多个,供茧灶2200多付,专业收供人员3000多人。蚕茧公司(站)是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单位,只收l%的调拨手续费,不体现利润。蚕茧除全省6%的分散产区由基层供销社不经营蚕茧业务,只负责供应蚕桑生产资料。蚕茧由轻工部门直接收购,实行厂社挂钩,减少了中间环节,社队和工业部门都比较满意。工厂从收购款额中提取3%的改进费,直接交农业部门使用,对发展蚕桑生产起了积极的扶持作用。
另外,我们还听取了重庆市农工商联合企业试点和西充县多富区五个公社合办的、茧丝、绸联合企业的经验介绍。
他们的主要经验是:有的以社队为主体,有的以农场为主体办“农工商”、“牧工商”、“茶工商”、“茧工商”等专业联合企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行一体化。联合企业有人、财、物的自主权。企业管理上采取“四定一奖”责任制,联产计酬、改统为包。所得利润大部分返回农民,或按股分红。它的好处是:改变了农业只生产原料的地位,有利于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矛盾,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有利为农村剩余劳力找出路,有利把农村经济搞活,我们听了很受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