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垅生产队人平蚕桑收入九十八元


胡跃龙


(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局)

  浏阳县北圣公社大江大队后找生产队,位于捞河上游西岸,与江背生产队隔河相对。全队二十八户,一百四十六人,一百一十亩耕地,其中水田九十二亩。一九六九年以前,这个生产队只注意抓粮食生产,多种经营发展不起来,粮食生产也上得不快。自一九六九年以来,他们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学习江背生产队植桑养蚕的经验,利用河洲荒坪和部分旱上植桑养蚕,逐步建成集中连片桑园三十六亩,共植桑树三万六千株。十一年来,共养蚕五百九十九张,产虽三万三千九百六十八斤,收入五万四千四百三十元。近两年来蚕桑生产发展更快,一九七八年养蚕七十二张,产茧四千七百一十二斤,亩桑产虽一百O三厅。一九七九年养蚕一百一十四张,产茧六千七百三十四斤,亩桑产茧一百八十七斤,户平产茧二百四十斤,全队蚕桑收入一万一千九百二十六元,加上嫁接桑苗和桑枝收入,共计一万四千四百二十一元,人平九十八元。除去开支,纯收入一万一千八百三十四元,按实际投工计算,每个工值三元九角二分。蚕茧增了产,粮食也发展了,去年亩产二千0四十八斤,比历史上最高的一九七八年亩增一百七十六斤。全年人平纯收入一百五十七元。

  这个生产队发展蚕桑生产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九七0年开始饲养秋蚕时,有的人说什么“养蚕人员象个客,不晒太阳不下水,不脱鞋袜工分得”。要求轮流饲养,而新进蚕室人员技术不熟悉,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善,蚕病严重发生,结果八张蚕只收了半斤茧,卖了二角四分钱,这时有人对蚕桑生产失去了信心,主张毁桑种粮,队委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下决心把蚕桑作为生产骨干项目来抓,除确定一名付队长专管外,还成立了以正付队长和妇女队长参加的蚕桑领导小组,选出了两名思想好、工作责任强、又肯钻研技术的社员担任培桑养蚕的专业技术员。做好思想工作,克服了“轮流养”的平均主义思想。同时,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以老手带新手,不断培训技术人员,加速了技术队伍的建设,现在全队已有五十七人熟练地掌握了养蚕和接苗、培桑技术,还有五人担任了县里的蚕桑技术辅导员。其次是抓好桑园的建设,他们把桑园建设作为农业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将三十多块高低不平的桑园改造成了平整连片的同田化桑园,并先后培育嫁接桑苗二十多万株。培桑以水、肥、密为中心,走低杆、密植、速成、高产的道路,每亩植桑一千株左右,主杆四、五寸高,冬季间种绿肥,来年全部埋青,春夏施好催芽肥,秋季施好壮条肥,夺取桑叶高产,多年来亩产桑叶均在二千斤以上。第三是在养蚕上着重抓良桑饱食和消毒防病,提高蚕茧质量,并对养蚕人员实行定劳力、定工分、定产量、定质量、定成本、分段评比给奖的“五定一奖”制度,有效地调动了养蚕人员的积极性。去年每张平均用桑叶九百五十五斤,比前年节省桑叶三百多斤,平均每斤茧只用叶十六斤,每季蚕都养得好,茧质高,收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