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巩固发展蚕桑生产的


华容县革命委员会

  我县蚕桑生产从一九七二年开始,经过几年努力,植桑养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蚕桑生产成了我县致富的重要门路。全县现有桑园九千一百八十七亩,其中成林桑园六千二百八十四亩。今年春蚕、早、中秋蚕,共养一万八千四百九十七张,产茧八千五百担,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六十三点四,按成林桑园面积计算,每亩产革达到了一百一十七斤,亩平比去年同期增加四十六斤。蚕茧加付产品总收入共达一百七十多万元,亩平产值二百三十六元。晚秋蚕养种二千二百张,今年蚕茧总产量可达九千担以上。我们巩固发展蚕桑生产的主要经验是:
  一、统一思想认识,坚持抓好蚕品生产。我们大抓蚕桑生产的决心是在实践中逐步坚定起来的。全县蚕桑生产经过一九七三年试点,一九七五年大干,到一九七六年发展到七千四百多亩。那时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单一化经营的思想影响,蚕桑生产很不巩固。比如一九七七年遭受了自然灾害,全县粮食减产六千九百多万斤,有的地方便认为蚕桑搞多了,会与粮食生产争上地,争劳力,争资金,“要想粮食上马蚕桑就要让略”;还有的认为社队办桑场,分散了领导精力,加重了农民负担,桑场要解散,应该集中力量抓粮食。当时由于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一些地方一度出现了毁桑种粮的现象,到一九七八年全县共挖掉桑树一千三百多亩,留存的桑园法营差,间种多,蚕茧产量低,蚕桑生产成了搭头。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七九年十一月省委工作会议后,县委专门研究了如何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尽快使华容富裕起来的问题,这次会议邀请了公社书记和部门负责人参加,引导大家围绕这个问题揭矛盾,找差距,挖潜力,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分析了最近十年来农业生产上出现的一个极不正常的现象,就是生产和收入不能按比例增长,特别是农业收入中占百分之六十以上比重的粮食,最近十年产量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八,而农付业总产值只增长了百分之十一,因此,光有粮食的单枪匹马,农业经济还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十年来,农付业总产值长期停留在一亿一千万元左右,社队三级累计积累,人平只有一百一十多元,绝大部份地方生产靠贷款,建设靠投资,社员每年超支户都在百分之三十左右。这种现实状况使我们深刻地感到,要扩大农业再生产的能力,有效地改善农民的生活,在指导农业生产上,就必须扬长避短,发挥湖区优势,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改变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比例失调的现象,逐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农业经济结构。究竟我们华容抓优势的重点在哪里?致富的主要门路是什么?当时多种经营办和供销部门提供了一批植桑养蚕的高产典型,对我们启发很大。比如藩家公社是个脚盆底子,四面环水,解放前是一片浮沙淤洲,解放后虽然经过多年农田基本建设,仍有不少跑水,跑肥的“白螺丝”田,过去种水稻每亩产量不到四百斤。最近几年,他们从实际出发,改造“白螺丝”田,造地建桑园,投工六万多个,搬动土石方二十七万多方,建设了一千一百七十亩标准比较高的桑园。当年植桑,当年受益,五年共向国家交售蚕茧三千五百八十四担,为农业提供资金六十三万六千七百元,特别是一九七九年,产茧一千二百五十担,每亩蚕桑收入二百六十九元,是全省组一个产茧过千担的公社。全社七九年粮食总产三千O四十四万斤比七八年增长三百七十九八斤。权利总产六干担,比七八年增长一千三百担,人平分配一百二十五元,比七八年增加三十一元。新河公社有五百多亩水来水去的河滩,过去只能种一季春收,每亩收入不到五十;u、一九七五年建桑园后,四百三十七亩桑园,五年植桑养蚕总收入三十八万五千九百二十元_2一均每年一亩蚕桑收入一百九十三元,新河新合十三队利用废堤路边渠道两旁植桑折合协积一十六亩,从七六年开始,平均每年蚕收入四千二百多元,每年农药化肥开支主要靠蚕桑收入,七九年粮食产量比七五年增产八万多斤,还利用蚕粪改造了五亩“干鱼脑壳”田。
  这些典型说明,我县发展蚕桑生产,确实大有作为。在这次县委扩大会议后,我们一方面组织专门班子,对全县几项主要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另一方面发动社队澄清家底,制订规划。我们通过摸清底子,初步算了一笔帐,全县共有河滩、江洲以及埃lfy的渠坡,废堤和那些不宜栽棉花的灰沙田,“白螺丝”田等,共有六万多亩,只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经过三、五年努力,加上现有桑园,全县可建设三万亩桑园。按每亩产茧一百斤,收入两百元计算,全县蚕桑收入就可达六百多万元,许多地方认为:要抓钱,多种棉,要想富,栽桑树。还有的地力提出“人栽百林桑,户养一张蚕,收入一百元”的口号。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全县各级领导,都把蚕桑生产作为湖区致富的重要门路,作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项目,切实加强了对蚕桑生产的领导。县委充实了多种经营的领导班子,并由县妇联、农林、科委、财贸等部门的负责同志,组成多种经营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县委付书记专抓种植业。为了加强对桑蚕的生产和收购工作,县里单独成立桑蚕公司,县、社两级供销部门配备了四十多名专职桑蚕培植员,具体帮助发展生产。今年来,还为桑蚕生产解决了资金二十多万元,煤炭八百多担,化肥一百多吨。名级领导把桑蚕建设列入农业基本建设的区要内容,去冬今春,全县动用十万多个劳动日,搬动五十多万方土石方,一方面巩固提高现有桑园,保证蚕桑基地集中连片,土地平整,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另一方面,组织力量打歼火战,利用外洲、河滩、废堤,沟旁扩建桑园一千九百亩。与此同时,我们还整顿了现有社队杀场,充实了领导骨干,安排了五百九十五万斤经销粮,固定了专业蚕农一千九百三十四户,九千零六人,使现有八十五个社队桑场,进一步得到巩固。为了自始至终加强对桑蚕生产的领导,我们还注意抓住生产关键,加强检查督促,今年在养春蚕、县委和秋蚕之前,县委召开了三次比较大的蚕桑生产会,总结上季,布署下季,奔彰先进,发动广大干部联众为突破蚕茧万担关而奋斗。
  二、客实党的政策,管好社队五场。
  巩固和发展桑蚕生产,关键在于落实好党的经济政策,调动干部煤众的积极性。今年
来,我们在落实政策方面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建立生产责任制,落实按劳分配政策。我们根据社、队桑场和生产队植桑养多等各种不同形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管理办法,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社、队专业桑场,般是核算在队,任务到组,责任到人,五定一奖,联产计酬。实践证明,实现这种责任制,有效地克服了坐大船的思想。比如江洲桑场,有二千八百亩桑园,过来强调一大二公,搞的“生产统一指挥”,以场统一核算,一切都要场里包起来,生产队没有自主权,社员没有积极性,结果,桑园间种作物多,桑树产叶少;劳力外出找付业的多,植桑养蚕的少,出勤磨洋工的多,扎扎实实干的少。办场三年,平均每年产茧只有四百来担,亩平产虽不到十五斤。今年他们改进了管理方法,在坚持劳力统一安排,规划统一制订,产品统一分配,农具统一使用,作物统一种植的前提下,实行核算到队责任到户,五定一奖的责任制,联系产量计算报酬。在落实任务时,层层签订经济合同,坚持超奖减罚兑现,从而使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蚕桑生产中的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比如蚕具不够,群众就用黄麻秆,竹枝条,扛柴编制了蚕帝一万一千多床,代替了二万七千八百多个蚕盘,节药资金八万多元;蚕房不够,社员空出住房四百六十七间,计六千多个平方;资金不足,大家就内筹外借,把准备买缝纫机,油毛毡和交售肥猪的钱,都投资给集体,全场自筹资金七万多元,就这么大大提高了养蚕能力。本来按照全场现有设备,一季只能养蚕五百张,而今年春蚕养到了一千二百五十张,挖掘一倍以上的生产潜力。如果象过去那样以场核算,统收统付,养一千二百五十张蚕种需要国家投资三十四万五千元,而今年只用了国家贷款和预购定金六万五千元。今年全场四季养蚕四千三百四十张,产英二千三百三十一担,比前三年蚕茧产量的总和增长接近一倍。对于大队办的专业桑场,我们也改变了过去劳动在场,分配回队的作法,普遍实行了迁户定员,责任到户,五定~奖,联产计酬,促进了大队桑场增产、增收、增贡献。比如护城公社环城大队六十亩桑园,过去!临时抽调十二个社员管理,劳动在场,分配在队,社员搞“混混工”,蚕子吃“吊吊食”,办场四年,生产队负担了二万六千四百个劳动工日,吃掉了三万三千七百斤口粮,而蚕茧收入只有一万五千元,桑场收支两抵,没有分方积累下拨到队,群众把桑场当成了包袱。今年迁户定员后,改变了管理方法,把五定一奖、联产计酬、奖罚兑现的责任制,落实到了养蚕专业户,桑场面貌迅速改观。全场十一户,六十五人,二十五个出勤,今年养蚕一百九十八张,产茧一百二十二担,收入二万一千元,除去成本开支外,还拿出九千多元用于扩大再生产,新建了~个机埠,新修了一栋蚕房,还分给社员超产奖五千元。专业户罗正坤一家九四人,今年仅春蚕一季,产茧一千一百二十八斤,收入二千零八十一元,上交产值一千二百六十元,计工分五千六百分,个人得超产奖四百六十七元。群众说:“这样办桑场,真是把包袱变成了财富。”
  其次,我们在实现迁户到场,体制专业的基础上,认真安排好了蚕农口粮。县委在调整粮食一定五年不变的政策时,对大队一级以上的,面积较大的专业桑场,接面积和人口,发给一定的经销粮,这些桑场的专业户享受经济作物主产区的口粮待遇,从而,解决了粮桑矛盾,安定了蚕农情绪,促进了蚕桑生产。护城公社荆湖桑场,是七四年建场的。过来由于粮桑矛盾大,人心不稳定,桑树无人管,生产徘徊不前,办场几年,不仅没有向公社上交积累,还亏欠国家贷款五万多元。六百五十亩桑园,挖毁桑树四十三亩。一百二十五户人家迁走了八户。今年解决蚕农经销口粮后,干部社员解除了后顾之忧,狠抓了桑园培管。亩桑追施化肥一百多斤,蚕茧产量大幅度上升,春蚕产虽四百四十三担,一季超过去年总产。截至中秋蚕止,虽然遭受了水灾,仍然完成了产值八万二千多元,除还国家贷款六千多元外,还向公社上交积累二千五百元。他们计划今冬在新扩三百亩桑园的同时,兴建一座电排站,实现旱涝保收。
     三、坚持两腿走路,发动群众养蚕。我县滨江湖,洲土宽阔,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发展蚕桑生产,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过去几年,我们建立了一批社、队桑 场,作为蚕桑生产基地。这些基地见效快,收入多,商品量大,促进了农业生产,支援了国家建设,发挥了示范作用。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们这些年碰到的问题是:植桑容易养蚕难,新办专业桑场,基本建设投资大,物资、资金、粮食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一时不容易解决。因此,我们考虑到往后几年,全县要发展到三万亩桑园,如果单纯靠抓新办社队桑场,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发展速度也是快不了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从今年起,决心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继续巩固现有社队桑场的同时,大力提倡生产队和社员群众开展植桑养蚕,保证蚕桑生产持续发展。在桑园建设布局上,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宜于集中种植的就集中种植,宜于分散种植的就分散种植。目前,全县九千一百多亩桑园的大体布局是这样的:除县办的江洲柔场二千八百亩桑园以外,公社桑切一股三、四百亩,大队桑场一般一、二百亩,生产队桑场一般二、王十亩。社队专业桑切六十四个,桑园六千一百二十七亩,占百分之六十五,生产队分散植桑三千零六十亩,占百分之王十五。实践证明,坚持两条腿走路,法发动生产队和群众养蚕,有利于挖掘三个方面的潜力:一是劳动潜力,可以充分利用老人、妇女、小核等辅助劳力和社员群众的工余时间养蚕;二是土地潜力,可以充分利用渠坡、废堤、草坪、旧屋基、车路边等空隙地植桑养蚕;三是物资潜力,生产队发展蚕桑生产,一般是队植桑,户养蚕,社员自备蚕房蚕具,可以减少成本开支。站市公社今年有一十五个生产队植桑养蚕,发展桑园二百一十七亩,平均每个生产队一十四亩。今年八月份遭受洪涝灾害,有十个生产队的桑园严重受渍,养蚕户的社员就主动到非灾区挂勾找桑叶,保证季季高产。这十四个生产队到中秋蚕止,已产茧四百二十九担,南平产茧一百九十七斤,晚秋蚕还可产茧二十一担,全年产茧收入可达七万六千五百元,亩平收入三百五十元,队平收入五千一百元。黄洋大队一生产队利用空坪隙地植桑三十亩,今年蚕茧收入可达一万五千元,亩平突破了五百元,他们说:“养好一张蚕种,等于出栏两头肥猪。”

     四、落实技术措施,努力提高单产。今年全县七千二百八十四亩成林桑园,平均每亩产茧一百一十五斤半,亩平产茧比去年增加五十三斤三两。六十四个社队桑场,有二十一个亩平产茧突破了三百斤。今年单产提高得这样快,主要是狠抓了技术措施的落实,坚持科学养蚕。春蚕前,县里举办了三期训练级,共培训了社队技术骨干四百多名。同时,抓了十六个重点桑场,采用现场经验交流的形式,段段学,节节推,普及植桑养蚕的科学技术。今年在落实技术措施方面,主要抓住了以下三点:
     一是抓增产桑叶。桑叶是蚕子的粮食,桑多蚕多虽多,要提高蚕茧产量,首先必须在提高茶叶产量上下功夫。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每亩成林桑园,产茧一百斤,需要提供桑叶二千多斤。过去单产上不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桑叶供给不足,蚕子吃“吊吊食”,饿着肚子上山,结果,蚕小苗薄产量低,四、五百个茧子才有一斤。今年各地对这个问题引起了重视,把增叶作为增茧的关键来抓。突出抓了三增三改:三增是增施化肥、增加中耕次数、增加治虫次数;三改是改进来叶方法,改变剪梢高度,改善排灌条件。今年全县平均每亩桑园追施了碳铵二百斤以上,普遍进行了三次中耕,及时搞好了桑园的防病治虫。针对四、五月低温,六、七月多雨,八、九月高温的气候特点,早施春肥量施夏肥,补施秋肥,从而促进了春叶早发,夏条壮发,控制了秋叶过早老化,提高了桑叶产量,保证了蚕子良桑饱食。全县七千多亩成林桑园,今年平均每亩产桑叶近三千斤,六十四个专业桑园,有四十二个亩产桑叶过了四千斤。景港公社禹九大队和小港大队两个桑场,今年狠抓了“三增三改”,加强了桑园培管,两个桑场共有面积七十一亩,平均每亩追施了尿素二百多斤,春、夏、秋三季中耕了五次,平均每亩桑园为四季养蚕提供桑叶五千四斤,亩平产茧三百斤,包括付产品在内,每亩产值达到五百五十元。

  二是抓消毒防病。有收无收在于养,多收少收在于防。蚕子的免疫力弱;发病率高,一旦感染病毒就很难治疗。抓好蚕房蚕具的消毒防病是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这个问题上稍不注意,让病毒传播成灾,就会前功尽弃,耽误一季,我们有过这方面的教训。比如隆西公社五七桑场,去年饲养晚秋蚕的时候,蚕房周围消毒不严蚕病感染严重,结果养的一百多张蚕种。耗叶十万来斤,养到五令快要上山时,出现了大量死蚕,每张蚕种产茧只有十来斤。因此,我们今年十分注重把消毒防病的工作,贯穿在每季养蚕的始终,把病毒感染控制到最低限度。普遍要求蚕具浸洗三次,蚕房消毒三次,尽力把一切隐患消灭在养蚕之前。专业桑场的集体蚕户,饲养量大,病源多,容易感染成灾,对于这些集体蚕房,各地在消毒防病工作为一般都坚持了扫、刮、洗、晒、消五个字,即在养蚕之前,将蚕室内外扫一次,墙壁、蚕架、地皮刮一次,所有蚕具洗一次,蚕室内外普遍用石灰水洒一次,蚕盘、蚕架、蚕网、蚕房用药物消一次。由于坚持了严格消毒防病的操作规程,今年不论集中饲养和分户饲养的蚕子,都没有出现因病毒感染而引起大量死蚕的现象,每张蚕种熟蚕都在二万条以上,结茧率比往年大大提高。
     三是抓饲委管理。主要是把好三关。首先是小蚕关。积极推广小蚕炕房共有的方法,增强小蚕体质,打好丰收基础;其次是大蚕关,集中力量突击采叶,保证适时上叶,做到良桑饷食,猛攻大蚕,夺取高产;第三是上簇关,保证簇具一季一换,季季更新。更新接具不仅能减少病毒,而且每张蚕种可以多产一、二斤茧子。同时,注意适时上簇、分级采茧提高茧质。潘家公社曙光桑场,坚持学科养蚕,过好“三关”,产量节节上升,蚕茧质量大大提高。全场三百二十五亩桑园,养春蚕两百张,产茧一万七千零五十六斤,每张蚕种产虽达到八十五斤三两,产值三万一千三百七十八元,每张蚕种达到一百五十六元八角,比七九年同期产量增加百分之五十五点二,产值增加百分之五十八点七,创造了大面积增产的优异成绩。

     我县蚕桑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要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改变农业经济落后状况,蚕桑生产还大有潜力可挖。发展蚕桑,确实是我们湖区的优势,致富的门路。县委常委讨论过多次,决心从现在起,狠抓发展,合理布局,适当集中,两条腿走路,再干五年,到一九八五年,桑园发展到三万亩,产茧五万担。同时,相应地发展缫丝,织绸、印染等轻纺工业,实现生产加工一条龙,把华容建设成丝绸之乡。


                                                                     一九八0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