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福 希
(湖 南 省 蚕 桑 科 学 研 究 所)
桑树是养蚕生产的基础,栽桑建园是发展蚕桑生产中十分重要的基本建设。桑树栽植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栽桑成活率的高低,生长的快慢及桑树成林盛产的迟早。如何栽植新桑才能促使新建桑园速生高产?现根据我省蚕区栽桑的生产实践经验及我们多年来对本所大田桑园的调查所得,综合提出下面三个栽好新柔的主要技术关键。
一、充分调查研究 作好栽植规划
桑树是多年生的深根性木本作物,据调查,栽植在砂质壤土上的三年湖桑,根可伸长到土表下160厘米处,因此一经种植以后,不易更改。栽植新桑前必须根据充分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划定植桑土地,同时,详细了解这些土地的小气候、地形、地势、土质、水源及地下水位的特点,然后根据桑树生理和生产要求,进行全面规划。在制定规划时,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桑园要适当集中成片、成带、成线,以便于生产管理和尽量避免喷药防治其他农作
物病虫时污染桑叶,引起蚕儿发生农药中毒。
2、在农药、冶炼、化工及其他经常排放废气的工厂附近,不要建立桑园,以免烟尘和
废气污染桑叶,引起蚕儿中毒。对这些工厂一般要远离二公里以外,磷肥厂和铝制厂要远离八至十公里以外建园较为安全。一九七四年,湘潭县某公社,在远离湘潭市磷肥厂约五公里处建蚕桑场,连续两年多次养蚕失败,后将桑叶送省劳动卫生研究所分析化验,证实是桑叶枝磷肥厂排出的氯化物所污染。以致后来被迫毁桑改种其他作物。
3、成片桑园,要合理地设置道路,以便管理和运输。同时,相应建立排灌系统和积肥场所。
4、一个发展养蚕的场、队,要尽可能设置一定数量的小蚕专用桑园,一般可占桑园总
面积的百分之十左右,选栽发芽早、成熟快、叶质优良的早生桑品种。增加肥培管理,多施有机肥料,为养好小蚕实现养蚕的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5、在蚕室蚕具跟不上的情况下,可根据养蚕的需要,建立一定数量屋外养大蚕的桑园
(每养蚕种八张约需一亩)。这部分桑园要选在地势高燥的地方,可采用行距宽窄相间的形式,宽行放蚕,窄行操作,养成中平偏高的树型。
二、抓好基本环节 保证成活旺长
生产实践证明,要使栽桑成活率高,幼树速生旺长,在栽植上,要抓好以下六个基本技术环节。
1、选用良种:目前我省栽植的桑品种,大多是从江浙引进的湖桑,品种驳杂混乱,同
一块桑园内栽植,生长发育不够一致。在滨湖蚕区,不少蚕桑场队的桑树暴发萎缩病。根据所内48个桑树品种的栽植对比试验说明,青皮湖桑、湖桑32号、湖桑197、湖桑6号等品
种的产叶量较其他湖桑品种的产量显著高。乌皮桑的耐淹、耐涝性较强,适宜在易受洪水
淹没的河滩地或容易积水的低地栽植。各地、县在建立良桑品种繁殖基地时,直重点繁殖上述良桑品种,农村社队扩植新桑时,只要条件许可,应尽量选用这些良种栽植。
2、适时栽入:我省每年秋末冬初桑苗落叶后至翌年春季桑树发芽前,只要不是冰冻天,均宜栽桑。但以土壤封冻前冬栽最好,因这时栽桑,成活率高,栽后到明春发芽的时间长,苗根和土壤能够很好的密接,故发芽早,生长快。我省许多蚕区,素有“冬栽为主,春栽宜早”的经验。一九六七年春,我所湘潭县梅林公社蚕桑基点作过不同栽桑日期对新桑发芽和新梢生长影响的实际调查(见表一),有力说明适时栽入的重要意义。

3、精整苗木:栽植前,要认真整理和修剪苗木。首先要剔除患有严重病虫害的桑苗,
如紫纹羽病、细菌病、根瘤线虫等病虫株,轻度的需经处理后再植,以防病虫蔓延传播。同时,把过长、枯萎、受伤的苗根在交叉处剪去,以免栽植盘缩弯曲而影响根系正常发言,但以少剪为原则。如苗木大小很不一致,可结合修根再一次分级,分别栽植,分别培管,使桑树生长均衡齐一。栽植时,如发现苗木干萎,可将苗根浸在稀泥浆中半天至一天,使恢复水份后栽植。
4、穴大肥足:植桑前,先要挖好植穴,株距较密的要挖植沟,挖时心土和表土分别堆
放在穴或沟的两侧。一般植穴或植沟深和宽各一尺五寸左右。生产实践证明,桑树栽在不同深宽度的植穴或植沟内,以后桑根生长的旺弱,大不相同(见表二)
挖好植穴或植沟后,应施入足够的有机肥作基肥,基肥上再复盖表上三寸左右,以免基肥腐熟发热,灼伤桑根。
5、苗正根伸:栽植时,要扶正苗干,苗根须向四方自然伸展,不使弯曲。平地栽植,
根少的一边朝南,因南边太阳光热较多,苗根生长较快。倾斜地栽桑,根少的一边朝下坡

地,因下坡疏松的土层较厚,苗根容易伸展,这样才能使根系均衡生长。植桑要求深浅适中一致,一般以桑苗根茎部埋入土中二至三寸为好,在沙土或干旱地区要适当深栽,但是,如栽植过深,则桑根发育缓慢,栽植成活率也低。
6、栽后剪梢:桑苗定植后,应把过长的苗梢剪去,以便养份集中,促使新梢旺长,同
时,便于有计划地养成材型。剪梢一般在早春桑树发芽前进行,粗壮桑苗的悄部,可利用作嫁接桑苗的接穗。剪梢的高度须按树型养成的要求而定,养成低平型的,离地面六至八寸处剪断,养成中干型的,离地面一尺至一尺五寸处剪断,剪梢时,应在目的高度最上的一个芽构上方二至三分处,向芽的反对方向斜剪,注意剪口平滑。
三、根据土地特点 因地制宜栽桑
要加快发展蚕桑生产新基地,除平地外,还要分充利用宜桑的丘陵、山地、滩地、边地和隙地,大量扩植新桑。这些不同的土地,各有特点,注意因地制宜栽桑,才能扬长避短,快成林,获高产。
l、平原地栽桑
平地一般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但往往地下水位较高或雨后排水不畅,因此,要特别重视排水系统的设置,根据桑地雨涝情况和地下水位高低,在畦间开排水沟,地势低的地区,桑园四周还要挖深沟排水。合理密植是提高桑园单产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在适当范围内,增加单位面积的株数,枝条总数和技条总长度,就能提高桑园的产叶水平(见表三)。

平原地的栽桑密度,大多每亩栽四百至一千株,肥地宜稀,瘦地宜密,均采用宽行密株的型式,这样既便于耕作,又能提高产叶量,一般行距四至六尺,株距一尺五寸至三尺。以低干或低干偏高的树型养成。机耕桑园,行距还可适当放宽。栽植行向以东西向为好,有利行间通风透光,改善叶质。
2、溪、河滩地栽桑
溪河两岸的滩地,一般地势平坦,土层松厚,水源方便,但由于常受洪水泛滥影响,种植一般作物不易保收,但桑树干高根深,往往生长繁茂。近年来,我省平江,茶陵等县,主要利用溪河滩地栽桑,发展养蚕,蚕茧产量逐年大幅度上升,目前这些县河滩地桑园的产茧量均占全县总产茧量的80%以上。生产经验说明,一旦在滩地上种好桑树,由于肥泥被桑树阻挡而不断沉积,从而更利于桑树生长。据调查,位于遭水中的我所南门洲桑园130亩,从1951——1970年的20年中,桑园普遍沉积淤泥的厚度达90厘米,平均每年约四至五厘米。
在规划利用滩地植桑时,应首先利用淤泥较多,地下水位较低,洪水淹没时间不长的地方。如果土壤砾石粗破较多,应在植穴或植沟内加入客土。地下水位高的则需开沟排水或修筑围埂堤坝以降低水位。
滩地栽桑宜稍深,应将桑苗根颈埋入土内五寸左右。桑苗根部较发达的一边,应朝水流的上方,以增加桑树对水流的抵抗力。栽桑行向应与水流一致,以减少水流对桑树的冲刷。树型养成的高度应根据常年洪水水位和受洪时间决定,洪水水位高,泥沙沉积多的地方应养成中干或高干,水害轻的,可养成偏低的树型。栽植密度可参照平原地的标准,但若养成较高树型的桑园,株行距宜放宽。
3、丘陵山区栽桑
我省丘陵山地面积很大,大量的土地适宜栽桑。丘Z交山地水上容易流失,水源缺乏,易受旱害。因此,必须着重抓好水土保持和改良土族两项主要工作。
划定栽桑的缓坡地,可按等高线挖沟栽植。坡度较大的需随着山势修筑等高梯田、沟、坑等田间工程,以减少或分散地面径流,有利于保土、保水、保肥。为减轻旱害,最好能选有利地形,建立山塘、水库,解决溉灌用水。
我省丘陵山地的土壤大多是酸性红壤,有机质和有机磷缺乏,土质粘重,干燥时容易板结,因此,栽桑前应特别强调深挖植穴或植沟,施足基肥,填取客土,促使桑树定植后扎根快,生长好。湘西自治州永顺、沪溪等县的许多山坡高产桑园,都有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深挖植沟(深宽1.5尺以上),压足山青(沟底每亩大多压入山青绿肥5000斤以上)。为中和土壤的酸性,底肥可与石灰混合施入(每亩约施石灰一百至二百斤)。种植前,如将桑根侵入稀泥浆内,再用磷肥蘸根(每百株约用钙镁磷肥一至二斤),对提高桑树的发很能力,加快幼树生长有显著作用。丘陵山地,土层薄,一般适宜养成低干树型,土质瘦,株行距应适当偏密。
4、边地隙地栽桑
利用田埂、地边、河堤、渠边、塘边、路边等多边地和其他零星隙地栽桑,是充分发挥土地和空间的潜力,广辟桑叶来源的好办法。边地、隙地大多肥水条件好,成线或成带栽植,桑行通风透光,有利于桑树生长发育。我省湘乡县沙田公社曲尺塘生产队利用河堤坡面栽桑十九亩,一九七九年平均亩桑产茧二百零七斤,亩平收入茧款三百多元,显示了边地栽桑的强大生命力。
边地地形多样,应根据植桑土地宽窄决定单行成线或多行成带栽植。边地大多“草多、地瘦、上紧”,必须强调除杂草,挖大穴,施底肥。近水边地(如塘边、渠边)地面与水面至少要有一公尺左右的高差,以保证桑树栽下后根系能正常向下伸展,地下水位太高的边地不要栽桑。如养成低于的大多一步一桑,株距三尺左右,如养成中干的株距可适当放宽。
我省许多老蚕区素有利用零星隙地散植桑树的习惯,群众有“门前柳,屋后桑”的经
验。这些桑树须挖大穴,栽大苗,可以提倡养成叶、材两用的高干乔木桑。
(本文原载《湖南农业》一九八0年第十一期,本刊转登前,作者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