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哲 存
(华容县蚕桑公司)
在七三年我县开始大面积栽桑养蚕的同时,我们本着“自力更生”自繁自育的原则,狠抓嫁接桑苗的繁育工作,头两年由于经验不足,效果很不理想,工效低,成活率也很差,一般在此30%左右。自七六年开始,我们在认真总结交流经验的基础上,狠抓技术辅导工作,成效显著提高,目前全县六十多个专业桑场绝大部分已掌握袋接和撕皮接技术,一般每人每天可嫁接七百至八百株,快的超过一千株,成活率普遍在 7 0%以上,高的达 9 5%左右。仅在七六至七九这四年中,我县出圃的嫁接桑苗就让二千一百四十多万株,除满足本县发展需要外,支援外县一千七百多万株,对解决办场初期的资金困难,加速发展步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着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的目的,对于如何提高火焙袋接和撕皮接成活率的问题,谈谈几点看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根据嫁接成活的原理,结合在实践中所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嫁接成活率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这八个方面是:
削面见青刀口平,接合紧密无沾染;
穗木相称质新鲜,皮芽无伤根完整;
厢平上细利水好,深浅适宜土挤紧;
削接配套落上快,前期管理最关键。
(-)削面见青刀口平。不论是哪一种嫁接方法,刀口一定要锋利,削而一定要平滑,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接合面的大小和粘合力的好坏。削面平滑不但有利于愈合组织的形成和新组织之间营养物质的交通,促进双方新生组织的吻合,而且紧密的付着力可以防止水份,空气和土壤等渗入接口而影响成活率。因此,削面越平,接合面越大,粘合力越强,成活的可能性就越大。
“青”是指形成层,见青就是在修闸袋接的接穗和接的接穗时,要注意让形成民充分暴露,尽力扩大接路和砧木双方形成层的按合而。揭撕撕皮接的皮层,要求撕面长2.5公分到3公分,宽11.8公分左右砧根削面不能太短,但削面的长度和宽度不能大于接穗的撕面,最好略小于撕面。在削袋接的接穗时穗尖左右两刀不能过陡,要平斜开刀,原则上必须做到接穗插入砧木袋口后,根部皮层的内围紧紧地与接穗穗尖左右的形成层接触。
(二)接合紧密无沾染。袋接插紧,撕次接北紧,其目的是为了扩大接触面,增强粘合力,并避免在拥上、松土等过程中因机械憧挤使接口松离而死亡。因嫁接成活,主要靠双方形成层接合处新细胞分裂增殖、粕接其生命物质的相互渗透交流,因此,按合处决不允许有其他外染物质的存在,在生产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处理上的不当和操作上的疏忽,人为的结接口带上污染物质(水、灰尘、泥沙等),这是影响嫁接成活的因素之一。因此,作为火焙袋接和撕皮接用的砧根,一定要将泥砂洗尽,并在附着于表面的水份基本晾干后才用。切忌在太阳中暴晒或用干布抹擦以免引起根系内部过份失水,根毛和根的表皮细胞损伤。嫁接用的刀、剪等工具也要经常洗抹干净。
(三)稳水相称质新鲜。主要是解决穗、砧双方代谢协调的问题。在嫁接工作中,总的要求是穗、砧双方质地都要新鲜,但有一个问题必须特别引起我们注意,在穗、砧双方中,对嫁接成活影响最大的(相比之下)是地下部分——砧根,也就是说,砧报质量的好坏是最重要的。如果站水不如按德新鲜,那么必定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上部的接穗迅速发育,暴芽开叶,德中养份大量消耗,而下部砧木的生命活动进行缓慢,或根本上尚未复活,接穗中养份的大量消耗无法从砧木中得以补充,最后新芽萎缩死亡。相反,如果砧木的新鲜度比接穗强,大量的养份源源不绝地向接穗输送,不但满足新芽生长对养份的需要,而且对愈合组织的形成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又必须注意,如果接穗过份干枯,袋接接穗削面树液长久不能往外渗流,撕皮接的接穗皮层和木质部紧密粘贴很难分开,撕皮困难,均不利于成活。因此,按科学要求认真地搞好穗、水的保护工作,也是嫁接工作中所不可忽视的。实践证明,作为袋接用的接穗,最好在嫁接前提前剪下并进行一个短时间的存放,成活率将比随剪随接的要高。当然,我们在考虑稳、砧新鲜度相称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考虑德、砧大小粗细上的协调,这一点在生产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很多人忽视。
(四)皮芽无伤根完整。在嫁接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保护好接穗的芽苞,保证芽苞和稳头皮层完整无损,砧水上的侧、小根,除过多、过长、有病和破伤之外,不要过多剪除,尽量多留。作为袋接用的枯根,要求主根留长三寸左右,最少不能少于二寸五。作为撕皮接用的砧根,要求长四寸左右,最少不能少于三寸,并注意保存一定数量的须根。
(五)厢平上细利水好。苗厢平整,有利于保水排渍,防涝抗旱,土整得细,可以改善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扩大根系与土壤的接触响,蔬松的土层有助于芽苞破土生长。因此,要求在嫁接苗落士前,认真备好苗床,厢面平整必须达到“雨天无水坑、旱天无白土”,厢的高度一般要求五寸左右并因土质而灵活掌握,保水性偏差的破性土厢的高度可略低,相反,粘性土可略高。
(六)深度适宜士挤紧。关于嫁接后的栽植深度问题,一般要求斯皮接的理士深度以露出接穗上端第一个芽苞为标准,袋接则要求穗顶埋没后再加上一至二公分。但通过我们多年来的实践,采用以上两种方法,绝大部分出现以下两种结果;一是斯皮接的下端(多数先从接口处开始)发生腐朽霉烂,并逐步向两头发展:一是袋接接穗长出的新芽迟迟无法破土而出,板结闷死于土壤中,或因松土震断脱落。成活率都很差。经分析,产生以上两种不良结果的原因,与湖区地下水位偏高,春季降雨量较大和土壤普遍粘重有关。通过反复实践,我们认为:在湖区,撕次接的埋上深度以保证接穗上端第一个芽苞充分露出土面为宜,出土部分二至三公分,并注意接穗不能太长,以三寸左右(穗上只留二个芽苞)为好,以免因接口理土过深,水份过重而腐朽霉烂。袋接则以接穗顶端剪口平上为标准,采用此种理法,通过雨后土紧,穗顶芽苞刚好露出土面或半露土面,既可以避免嫩芽板闭闷死,也可以减免在松土过程中无意的人为撞伤损失。所以袋接埋上切忌过深。
此外,接后落土时拥土一定要紧,特别是接口和接口以下尤其重要,否则因土壤过份松空,接口和根部四周大量渍水,影响根系呼吸,降低接口粘合力。
(七)削、接配套落土快。就是要求削、插、扎和落土要轻快紧凑,前后工序要一次紧密配合,切忌中间脱节或停留过久。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有不少单位采取先削好(或撕好)一堆接穗,再整修一堆砧木,然后第三个工序进行接合,把加工接穗和站木与将接穗和砧木接合起来这两个工序从时间上隔脱开来,结果是树液大量流失,削口严重干瘪,对成活率影响很大。我县有不少单位之所以接得多活得少,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同样的道理,如果接面在室内堆放过久,对成活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嫁接过程中,要尽力做到随削、随接、随包扎,削接要配套,落主要轻快。
(八)前期管理最关键。前期是相嫁接落立后至嫩稍长出三至四片叶这一段时间。我们清楚,嫁接落土后,接穗上芽苞的萌发和生长,在初期它并不懒于砧木从土壤中吸取的养份,也决不等待愈合组织形成、上下双方已经进行物质交流后才开始,而主要靠稳条本身贮藏于冬芽和皮层中的养份,如果接穗本身所贮藏的养份在萌芽长叶时消耗已尽,而从站木中又无法得以补充,那么,新的个体就必然停止生长,萎缩死亡。也就是说如果穗芽依懒本身的养份进行正常萌发,接口依懒于科学的接合进行新组织的增殖吻合和交流,砧木上的根毛和长出的新报开展正常的吸收活动,上下的生命活动得到了平衡和协调,只有这样,新的个体才能生存和正常生长。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新芽萌发到植株长出三至四片叶时(这时新梢的长度仅一至二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小苗的生长似乎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过后有一部分继续生长,而另一部分萎缩死亡。分析其产生相对静止的原因可能是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接穗本身的养价因支持新芽的萌发和生长消耗已尽,但愈合组织尚未充分形成,下部根所吸的养价无法往上输送;第二是愈合组织虽已形成,但因根系的吸收能力极差,在上输送的养价远不能满足新稻生长的需要;第三是上部接穗和下部砧木虽然均已正常活动,但接口因某种因素的影响,无法粘合或粘合后又遭破坏,使上下代谢活动脱节。一句话,相对静止时刻就是新梢严重缺乏养价的时刻。这就是新个体在生长过程中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能否抓住这一时刻认真地搞好幼苗的培管和护理工作,对提高幼苗成活率关系极大。在这一时间内,必须及时认真的进行一次中耕,并结合中耕进行一次追肥,中耕必须注意轻细,要尽力避免冲撞,以防接口松离和新稍折断或破伤,追肥要注意质量,浓度不能太大,分量不能太多,一般以百分之二十左右浓度的人粪尿为最好,并注意排债或抗旱。目的是加速根系的活动和新根的发生,增大对肥料的吸收面,促进愈合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打破幼株在养份上供不应求的局面,提高嫁接桑苗的成活率。
此外,在嫁接落土后至愈合组织充分形成之前,在管理工作上所特别要注意的是涝排渍工作,苗圃地切忌渍水,要设法控制上层含水量,以防接口因水份的大量渗透而降低粘合力,并为根系的正常活动创造有利条件,防避腐烂死苗。
一九八0年二月十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