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潘家公社党委会
我们公社有十四个大队,一百三十八个生产队,总耕地三万三千六百四十七亩。其中水田二万四千七百八十一亩。
几年来,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大力发展粮棉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积极发展蚕桑生产。从七三年开始,利用河滩、沙地、平高填低,先后在一十七个大队植桑一千一百~十七亩。五年来共向国家交售鲜茧三千五百八十四担。为农业提供生产资金六十三万六千七百多元。蚕粪八千二百多担。七九年全社共养蚕二千九百六十八张,产虽一千一百八十一担。比七八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一点六。南平产革过百斤,全社产虽超千担。总收入二十四万八千六百多元,比七八年增长百分之六十八点六。蚕茧的丰收,促进了粮食和其它各项生产的全面发展,今年全社粮食总产突破三千万,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棉花在秋季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仍比七八年增长两成,人平纯收入也比七八年增加百分之三十八。
回顾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改变农村当前的经济状况,就必须:一、克服“单打一”,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生产。二、狠抓企业经营管理,努力挖掘两个潜力,做到增产增收。
改变农业结构 发展蚕桑生产
我社属烷区公社,主产粮食。历年来,由于生产“单一化”,资金缺,产量低,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差,总摆脱不了 ’t地瘦人穷”的落后状态。六六年前,粮食一直徘徊在一千八百万斤左右,太平收入不上五十元。通过大抓农田基本建设,扩大了保收面积,虽然粮食产量年年有所增长,七二年总产达到了二千二百三十万斤,比六六年增长了四百三十万斤,但由于机械设备差,生产成本高,人平纯收入仅增加五点六元。
为了改变这种生产状况,在供销部门的协助下,结合我社的自然情况,我们认真学习了外地植桑养蚕,以柔促粮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浙江省海宁县云龙大队蚕茧亩产值过五百、粮食亩产过“双纲”的先进经验启发下,七二年冬,我们在永红十一队开始试点,利用河滩植桑三十五亩,获得了当年植桑,当年受益,亩产值八十多元,第二年收入四千一百多元,一年购置了打米机、脱粒机、抽水机、柴油机等各种机械和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资,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这一年粮食总产和社员分配都增加了三成多。永红十一队的事例,对我们震动很大,教育了全社干部群众,坚定了我们发展蚕桑生产的信心和决心。在七四、七五两个冬春,我们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在保证粮棉面积的前提下,发动全社各大队,大扩桑园,使全社桑园面积由三十多亩猛增到一千一百多亩。
通过植桑养蚕,各大队的资金积累和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对粮食生产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植桑五年,粮食五年亩产超千斤,平均每年递增一百五十多万斤。特别是曙光大队,只有二百二十五亩桑园,桑切除了本身的分配,基建和各项生产开支外,四年一共向大队提交积累四万三千四百五十元。使这个大队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粮食总产由一百八十万斤,增长到二百三十五万斤,每个工值由四角八分,提高到九角。
事实说明,要改变农业的经济状况,“单打一”不行,必须走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道路。针对我社的具体实际,因地制宜发展蚕桑生产,是一项很好的副业门路。
狠抓经营管理 促进增产增收
桑园发展起来后,如何做到增产增收,除正确摆正粮桑关系外,管理确实是一件大事。几年来,我们通过多次实践,反复摸索,全社各桑场制定了“四专”、“六定”,定额到组的生产管理责任制,落实党的经济政策,坚持多劳多得,按劳分配和男女同工同酬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把产值与分配,用粮与产茧挂起句来。并把桑园分散管理,人员临时凑合,改为集中管理,迁户固定,建立专业桑场。实行单独核算的办法,把蚕桑生产作为大队企业来办。各杀场根据其人员、面积和生产条件,规定相应的生产任务和产值指标,并按其实际能力,在搞好本场的分配、基建和各项生产开支的前提下,本着尽量节约的原则,提留部分资金,上交大队作为积累。五年来,全社一十七个桑场,向各大队纯交的积累就达二十七万四千多元,由于生产专业,报酬合理,工分、口粮得到妥善处理,使全社各桑场的人员人心安定,生产积极性高涨,桑场越办越兴旺。如东风大队桑场,一百二十亩桑园,在实行专业管理以前,生产老上不会,七五年总产值只有三千八百三十多元,亩收入仅三十一元九角,七六年成立专业桑场后,实行单独核算,定额管理,面貌大为改观,』总收入达三万一千五百多元,亩平收入二百六十三元,七九年这个桑场的总产值达三万六千二百多元,亩平达到了三百元。
此外,为加快成林,提高单产,我们注重了技术管理,千方百计提高全社的科学栽桑养蚕水平。五年来,全社共办大小技术训练班和技术坐谈会三十多次,受训人员达一千二百多人次,每年春蚕开始前和夏蚕结束后,召开由各桑场负责人和技术员参加的大型训练班,采取讲课、提问、讨论的方法,研究夺取蚕茧高产的有效措施,并分两个段落,将全社的生产规划向各桑场交底。每季蚕子结束,我们还采取现场总结的办法,交流经验,寻找差距,抓住生产环节,把追肥、锄草、除虫、修枝、夏伐、打顶、来叶、消毒等各项技术管理措施统一起来抓,并按时、按质、按量把它搞好,促进全社的平衡增长。七九年,全社十七个养蚕单位,一千一百一十七亩桑园,亩平产虽这一百零四斤六两,在发展蚕桑生产中,供销社党支部与公社党委密切配合,他们配备了强有力的培植力量,当参谋,组织生产物资,搞好技术辅导,为我社蚕桑生产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几年来,我们在发展蚕桑生产方面,虽然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但成绩不大,问题不少,差距还很大。我们决心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先进单位的宝贵经验,解放思想,再迈大步,为在八五年实现二千亩桑园三干担蚕茧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