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扶植社队发展蚕桑生产的


华容县新河供销社党支部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会议精神的鼓舞下,我们遵循毛主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围绕农业办商业,积极帮助社队调整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因地制宜地发展蚕桑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业购销形势的不断发展。
  七九年,全社粮食总产量四千一百三十万斤,比七八年增长二百万斤,人平纯收入一百零二元,比七八年增加一十四元,全社四百九十五亩桑园,总产鲜茧七百一十四担;比七八年增长百分之六十六点五,亩平产茧一百五十七斤,蚕茧总投放十二万一千元。全社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一百八十八万六千元,占全年计划的百分之一百四十一点九,比七八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八,销售和利润都分别提前九十一天完成了全年计划。

  我们的体会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发展蚕桑生产道路是曲折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认识到逐步加深认识的过程。开始,一部份干部职工认为:帮助社队扶植蚕桑生产,一要拿力量,二要拿资金,三要拿物资,是“穷不赢了放火烧”。也有的认为:“一手难提两条鱼”影响购销上下不好交票,主张少管“闲事”多务正业,扶植社队生产是不是商业部门的“闲事”到底该不该管呢?为了解决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我们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应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增加生产”的教导,联系过去批“唯生产力论”“割资本主义尾巴”使集体经济吊死在一棵树上,造成产、供、销渠道梗塞、市场商品供应紧张的历史教训,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使干部职工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到:商业部门如果不围绕农业办商业,立足生产抓购销,经济工作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认识提高后,我们在年初迅速落实了扶植蚕桑生产规划,确定副主任刘桂清同志专抓培植生产,并配备了十二人的培植专业班子,分线定点,各负其责,供销社支部主要负责人也经常深入社队桑场,发现和解决具体问题。
  二、从多方面扶植蚕桑生产。几年来,扶植蚕桑生产的实践告诉我们:舍不得“金弹子”就打不到“巧鸳鸯”想吃粥又不打米的便宜路是行不通的。
  我社建军桑场,是一七九年从景港公社划过来的。除有七十四亩桑园,一十二户,六十一口人外,资金、蚕室、蚕具一无所有。群众说建军桑场是“不带嫁装的新娘”。为了使蚕桑生产不受影响,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一次解决扶植费一万四千元,建委房十二间,计二百八十八平方,想方设法从外地采购竹木一千0三十根,各种蚕具二千四百二十多件。帮助条场克服了种种困难,使蚕茧获得了好收成,七九年该场养蚕三百一十三张,产茧一万五千八百三十四斤,总产值二万七千五百五十五元。亩产鲜茧二百一十一斤一两,亩平产值达_三百四十四元,户平产虽一千三百一十九斤六两,刷新了全区纪录。在蚕桑生产紧张阶段,“八一”桑场,由于知青招工“参军等原因,减少了一部分劳力,日出勤比去年同期减少十五人,而蚕种又比去年多二十张,任务十分艰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春耕生产生活物质供应繁忙的情况下,挤出十二名干部职工,奔赴桑场,同蚕农一起日夜奋战了二十多天,夺得了春蚕的较好收成。一季产苗一百九十五担,比七八年增长百分之一十五。在中秋蚕生产阶段,我们发现八一桑场发生了病情,连夜派人到县城,往返九十多华里购买蚕药终于使三百多张蚕种转危为安,避免了损失。
  今年来,我们在扶植以蚕桑为主的多种生产中,先后拿出扶植资金三万二千元,组织调进化肥七百担,石灰一千担,煤炭九百担,竹子三千一百二十一根。此外还有钢筋、水泥、木材、元钉、元丝等二十三种蚕需物资,主动送到场队,节约劳力六百八十多个。
  三、帮助桑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如何使生产单位以最小的劳动耗费,去换取最大的经济效果?这是摆在我们培植工作面前的新课题。首先,我们从培训技术力量,提高科学养蚕水平入手。去年,我们除从外地请进蚕桑技术员外,还集中对场组进行了三次培训。培训人数达二百三十七人次,使生产单位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骨干队伍不断壮大。我们还经常组织场和场、队和队之间的技术交流,取长补短。我社新扩的赛美桑场,技术力量,设备用具底子薄。为了不影响当年生产,我们组织该场和办场早,经验多的“八一”桑场开展技术交流,并派接受能力强的同志到“八一”桑场实践学习。在老场的大力支持下,赛美当年栽桑,当年就获得了好收成。此外,我们还帮助社队在实践中总结了一套桑场管理办法,对发展集体生产,增加社员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八—”桑场原来是“出工无定额,开支无计划,好坏无奖罚”。严重影响了蚕农的积极性,七九年来实行了:“定面积分类定产量,固定劳力定任务,联系产量定产值,按产计工定成本,干部分工定责任,奖超产部分的百分之二十”的“五定一奖”管理制度后,一季养蚕,在减少三十五个出勤的情况下,产值达三万六千六百五十二元,比七八年同期增收七千一百二十七元,人平劳效增加一百九十九元;成本开支比七八年节约八百七十元。这个桑场有桑园三百六十二亩,四十三户,二百四十三人,七九年养蚕一千二百四十张,产虽六百担,总产值达十二万元,比七八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六点五,人平劳效一千五百三十八元,现在,这个桑场有红砖平瓦蚕房八栋共三千七百四十平方,添置柴油机,拖拉机,喷灌机等固定资产投资十八万五千多元,为农业生产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广大蚕农深有体会地说:“党的政策暖人心,农副生产齐发展,粮桑辟出生财道,利国利社又利民”。
  近几年来,我们在组织和扶植社队发展蚕桑生产、改变农业内部结构,扩大产、供、销比例的过程中尝到了一点甜头,做了一点我们应做的工作,但与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我们决心在大有作为的八十年代里同心同德,继续前进,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