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多快好省地发展我省蚕桑生产

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农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调整国民经济中要广泛寻找生产门路,我省亦是如此。要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一个迫切问题,是要把农业经济搞活、搞雄厚,大量积累
资金,同时要快,要解决快,就必须广开门路,特别是一些与大局牵涉不大,与粮棉等大宗作物生产不发生矛盾,而又见效快,价值大,收入多的一些门路,要大搞特搞。
  从我省的地理、气候条件着眼,加上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口多、劳力多、耕地少,宜农荒地多的特点,应该大力提倡栽桑、养蚕,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有利于全省整个农业的好门路。
  栽桑养蚕,对国计民生与外贸的独特性、内销的迫切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大力发展。
  要多快好省地发展我省蚕桑生产,我们认为主要应该抓住以下几点:
  一,全省不论山区、丘陵区、湖区,除了有计划的统筹安排耕地面积发展蚕桑生产以
外,还应大力号召社员充分利用田边、地埂、道路、河旁、园边以及小块空坪、隙地等“多边”地,由生产队经营栽桑,派专人管桑培桑,交专户、专人养蚕,按产茧量计酬。可以不完全占有耕地面积。有条件的大队、公社办蚕桑场,那是另一条腿的问题,我们也应该积极抓。

  生产队利用“多边”地栽桑,不强调点亩,可以点株,如平湖区提倡人平栽30-50株,山丘区提倡人平栽百来株,这样具体到一个百多人口的生产队就可栽桑l—2万株,就等于有了十多亩桑园,当然没有条件的生产队,可以不栽或少栽,如果把这些桑树培管到中等水平,一个这样的生产队就可养十几张蚕种,获几担、十几担蚕茧,收入一、二千元。
  发展生产队经营“多边”地栽桑,指定专户、令人养蚕,按产虽量计酬,好处是不占很多正劳力,能充分发挥家庭老人小孩的作用,利用各户的房屋,不需要很多的投资,见效快,生产队也不需要分散很大的精力。养蚕在我们的祖祖辈辈本来就是作为一项付业生产,当今农村有了更优越的集体所有制,应该有更好的条件可以利用。
    二,栽桑提倡栽嫁接苗,也可先栽实生苗,春播桑籽,秋冬移栽,实生苗要密栽,可求叶,见叶养蚕,有了实生苗,分年嫁接提高产量,逐渐良种化,这样能够保证受益快,逐年增加收入。
    三,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大力发展栽桑养蚕强调利用“多边”地,不与大宗农作物对立,强调眼睛向下,充分利用一家一户的条件,不须大量投资设备,恢复我党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传统。克服现在一讲发展那项作物,就是一规划(争耕地面积),二建基地(收效慢),三争投资(忽视发动群众)。这样就束缚了我们的手脚,只要各级领导能够提高认识,经常注意把栽桑养蚕作为生产队的一项付业来抓,结合关心一下这项生产门路,效果是会很明显的好的
    建议各级有关领导部门,在每年明确各地生产任务时,像四川省一样,下达不占现有耕地面积的蚕茧任务,促进对“多边”地的利用这是以土为本的大家庭付业,也是老祖宗
的经验,不应忽视
    根据四川省的经验,在解决认识的基础上,经常性的工作党委有专人过问,这是四川省成功的经验,早两年他们的蚕桑生产省里有常委、付省长抓,还有赵紫阳同志亲自过问,参加专门蚕桑会议作指示,在省党代会上还把积极发展两养(养猪、养蚕)作了决定。一九七九年四川省蚕茧净增四十万担,这是我国历史上没有过的事,关键是发动了群众。我们认为归根到底是个认识问题,解放思想的问题。
    发动生产队利用“多边”地,同时也绿化了国土,可以改变自然面貌,这方面我省已有很好的典型,如王震付总理的家乡测阳县的江背生产队、岳阳县的毛田区、酃县中村公社的桥上生产队、永顺县的三八蚕桑场、湘潭县石鼓公社的献背生产队、华容县宋市公社蚕桑场都是有了认识,决心大,认真干,见效快,一、二年得了实惠,改变了自然面貌,又增加了集体积累和社员收入。
     当前,我们省内除社、队的小块荒地以外,还有大片的宜农荒地,据统计有一千多万
亩还没充分用来为民造富,而全省人口又发展快,劳力多,单纯粮、棉的弯子转得不快,因地制宜,广开生产门路的手脚放不开,习惯于干那些有投资,有抵减购粮、有化肥奖励的三有作物,不管他那里合适不合适都抢着干,结果是一年风,二年雨,三年冒得主。只要认真了解一下各地历史上的传统生产项目现在的情况,就会十分清楚。如果长此下去后果是不会好的。
    现在有些生产队社员收入、集体积累太少了,我们应该恢复解放初期农村工作的作风,以点带面,脚踏实地搞点桑种籽,发展点桑树苗,栽点桑,养点蚕增加收入是有把握的事。养蚕周期短,只要有桑叶,我们湖南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全年可养四、五批次,每批只需一个月,二十八天钱到手,是吹糠见米的生产门路,它既不与大宗农作物争面积,又不争劳力,也不争肥料,应该普遍号召,根据条件,大力发展,增加收入,一定会有利于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