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种优质高产技术的探讨


(浙江临安蚕种场)          杨开治


我场在蚕种生产上,年年取得较好成绩,自1969年以来,连续十一年,年年超额完成蚕种生产计划。蚕种的产质量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优质、稳产、高产。生产的蚕种深受农村欢迎。特别是在新品种繁育上,不断摸索新品种的增产规律,探求优质高产的途径,取得较好成绩,变难养为好养,变低产为高产。华合东肥克蚁单产由13.5张,提高到21张。杭7杭8由12张提高到21.7张,各项质量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几年春期生产实绩如表1:

根据我们的体会,实现优质高产的途径是在于.桑叶营养是基础;精心饲养是关键;防病防毒是重点,三个基本环节。

桑叶营养是基础


  养蚕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桑叶的营养价值如何?过去我场桑叶产量低、质量差,不仅蚕种生产成绩不稳定而且不能适应新品种繁育的需要。几年来加强了对桑园的培育管理,使桑叶产质量不断提高,1969年春叶亩产开始突破1300斤,以后上升到1545斤,近十年春叶亩产保持在1400斤左右,促使蚕种生产逐步趋向稳产高产。收到“良桑出高产”的效果,在桑园培育上主要的做法是:


  一、改良土壤,注意土壤酸碱度的调节。
  我场桑园大多为酸性土,PH值在4.5-6.5之间,酸性重的桑园普遍低产。根据这一点,采取三条措施:一是年年种植绿肥,在翻埋绿肥时,每亩施石灰50-100斤;二是多施有机肥、增施庆阳,少施或不施酸性化肥;三是每年轮换培土,以塘泥、沟泥、城镇拉圾废土为主,进行土壤改良,由于这样酸碱度发生变化, 1976年23块桑园测定:平均表土P H值6.78,20cm土6.7, 30cm土层6.5,接近中性。1979年对11块桑园复测,平均PH值7.3。多数桑园由酸性变为中性,少数桑园由中性向碱性方向发展,土壤的有机质也有很大提高,平均有机质含量1.64%,好的土壤在3%以上,为增产创造了条件。


  二、合理施肥,提高桑叶的产质量。
  桑树需要的肥料是多样性的,除氮、磷、钾外还需要各种微量元素,但主要是氮、磷、钾,在蚕种生产上增施磷、钾肥对提高蚕种产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在增施氮肥的同时增施磷、钾肥,并做到因地因事制宜,以发挥其肥效。据测我场桑园速效磷含量为19.63ppM,以12.8---58.2ppM为范围,代换钾为162.9ppM,以59.2—427ppM为范围,根据土质的不同在肥料的施用量及磷钾肥的搭配上有所不同,据1979年统计,全场全年平均亩施标准肥119.6担,其中春肥41.6担,冬肥42·1担,夏肥39·5担。氮、磷、钾的含量为100: 44: 62.5。冬春肥的含量为100:67.9:95.9,促进了桑叶叶质的提高。从施肥的数量来看,随着施肥量的提高,桑叶产量逐步提高。据统计我场五十年代,亩施标准肥42.3担,亩产春叶734斤,六十年代亩施标准肥82.68担,亩产春叶904斤,七十年代亩施标准肥101—148担,亩产春叶1336—1545斤,为蚕种增产打下基础。

  1978年晚秋期试用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施肥,探求对增产桑叶和提高蚕种产质的效果,试验表明:施肥区比对照区桑树新梢增长30.4%,叶12.7%,叶幅增长5.4%,叶重增加9.3%,对增产桑叶有一定效果,用施过磷酸二氢钾的桑叶养蚕(品种东34)试验区比对照区,虫质、茧质都有提高,每蛾产卵量比对照区增长24.l%。


  三、消灭病虫害,提高叶质。


  场建立桑保小组,配备植保员,加强对病虫害的观察、测报和防治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是对老的虫害防治水平有了提高,对新的虫害也能调查研究采取对策。如桑蓟马的防治,根据测报,巧治春伐桑园,控制夏秋虫源,狠治二代压四代的措施,有效的控制危害。对新的虫害如桑瘿蚊,过去未见危害,最初搞不清是什么原因造成危害,后来经过三年的观察和摸索,终于掌握桑瘿蚊危害的规律,采取夏伐桑园翻上晒白;土壤中施用乙氯杀螟粉;成虫羽化时用乐果喷杀的方法,消灭了瘿蚊的危害.


精 心 饲 养 是 关 键


  有了好的桑叶基础,还要通过饲养才能实现优质高产。因此精心饲养是养好蚕、制好种的关键。在饲养上我们认为主要的是:
  一、要了解品种性状,正确对待品种性状。
对一个品种性状不了解,不懂得它的自然规律,是不可能养好的,华合东肥刚引进时,由于对其性状不了解,第一年出现四多(小蚕多、蚕病多、不结茧蚕多、不受精卵多)一低(产量低)的结果,克蚁单产只有13.5张,后来通过不断的摸索,对其性状有所了解,学会做转化工作,结果产量逐年提高,由难养变好养,由低产变高产,克蚁单产提高到21张,抗7、杭8刚引进时,一无资料二无说明,全靠在饲养中摸索,第一年健涌率很低,克蚁单产只有12张,现在提高到21.7张,这说明,对一个品种性状了解越深,措施越得力,增产潜力越大。因此饲养的首要问题是了解品种性状,在了解性状的基础上还要正确的对待品种性状。因为品种性状,通常是在一定条件下饲养的反映,条件变了,性状也会随之起变化,也就是说不但要看到一个品种有优良性状的一面,也要看到有不良性状的一面,我们的责任就在于创造条件,发挥优良性状,克服不良性状,这样才能发挥品种的更大经济效益。现行多丝量品种,在稚蚕期容易发生小蚕,但小蚕的发生也是有条件的,在用桑含水率不足或用桑过老、过嫩的条件下小蚕就容易发生。1976年春期天气干旱,桑叶含水率低(72-40%)华合普遍发生小蚕,而用含水率高(78—80%)的桑叶饲养,小蚕就不发生。收蚁工作粗糙,以体受伤也是发生小蚕的另一原因,而现在改用尼尤网收蚁,让蚁蚕自然爬上尼龙网,然后进行称量、定座,就能有效的防止蚁蚕受伤,减少小蚕发生的机会,可见品种性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条件变了性状也随之起变化,只有正确的对待品种性状才能养出较好的水平。
  二、推行稚蚕坑房育,养好稚蚕匀整度。
  稚蚕期是建造蚕体,营养生长旺盛的时期,对高温多湿的抵抗力较强,因此利用高温(80-82°F)多湿(湿差1-2°F)的坑房有来饲养稚蚕是适合稚蚕生理特点的,它的优点是在于蚕的生长发育良好,表现为服起齐一,经过快;蚕体匀整;结茧率高,一般产质量都好。其次是坑房有给桑回数少,与防干纸有比较,椎蚕期节约桑叶17%,节约劳力25%,节约燃料费用14%,而且劳动条件改善,室内空气新鲜,深受饲养人员的欢迎,因此我场自1968年开始使用以来,已在全省逐步推广,并得到好评,目前坑房宫已被运用到性青、上簇、人工越夏等生产过程,显示“一专多能”的作用。

   稚蚕期饲养要注意养好蚕儿匀整度,为蚕体健康打下基础。多年的实践证明:椎蚕期匀整度养不好,健康度很难达到。因为稚蚕期对营养障碍、病毒、农药的抵抗力最弱,特别在营养条件不能满足蚕儿要求时,蚕就表现为发育不齐、小蚕发生、蚕体重轻、匀整度很差,所以稚蚕期的首要问题是选择优良的桑叶饲蚕。从生产实践上看,要注意杀、蚕相适应的特点,灵活掌握用桑标准。在正常的年份,在桑、蚕相适应的条件下,稚蚕用桑应以早、中生桑为主,但在出现“叶等蚕”时,则宜选择晚生桑为主,而将部份早、中生桑推迟到三、四信令使用;在出现“蚕等叶”时,则应多用早、中生桑并注意选择比较成熟的晚生桑,使桑、蚕相适应,以利于养好匀整度,在桑叶的选择上以测定桑叶含水率结合叶色叶位决定用桑标准是比较实用的方法,在收以前对不同桑品种、叶位进行含水率测定,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选择含水率适当营养条件较好的桑叶,特别是收蚁用叶和一令用叶更要注意,据1975年春期的调查我场实际用桑含水率及含糖量(干物中%)如下:一龄含水率78-79%,含糖量16%二令含水率75%含糖量19.75%,三令含水率73一75%含糖量19.33%,四令含水率71—75%含糖量20.28%,五令含水率71—73%含糖量21.52%,值得注意的是收仪和一令用叶偏嫩,含糖量低,蚕的生长发育不齐,蚕体较轻。


  三、以良桑饱食为中心,养好壮蚕。
  壮蚕期成熟生长旺盛,对高温多湿的抵抗力弱,又是蚕儿积累营养关键时期,因此,壮蚕饲养应以良桑饱食为中心,使蚕儿吃饱吃好。几年来我们坚持良桑饱食的措施,华合东肥、杭7、抗8的克蚁用杀保持174—193.1斤,平均为178斤,基本上达到饱食又不浪费桑叶的目的,下代蚕饲养的成绩都比较好。


  在壮蚕饲养上,在用杀上主要是坚持选用成熟桑叶,五个用杀进行全面彻底摘芯,分别用桑迟、早排队适期摘芯,做到早批用桑成熟,迟批用桑又不过老。摘芯后进行复查补课,嫩叶坚决不喂蚕。在正常的条件下,先用眼叶后用嫩头叶,桑树伐条根据桑叶成熟程度而定,成熟一块伐一块,防止用桑过嫩。


  在气象环境调节上,努力创造一个适温(73-76° F)干燥(干湿差5—7°F)通风的环境条件,立足于抗灾夺丰收。向不良环境条件作斗争,坚持开门养蚕,在条件允许下,掌握温度先高后低,温度先湿后干。


  在饲养上注意蚕体水份代谢的特点,灵活掌握用桑和环境条件的调节。据最近对华合、东肥、杭7、杭8品种的调查,五分期蚕体含水率几乎是有规律的下降,以东肥、华合为例,东肥蚕体含水率,起蚕88.24%,一天87.21%,二天86.17%,三天85.77%,四天85.50%,五天85.02%,六天84.66%,七天83.87%,八天81.82%,九天78.96%,熟蚕77.31%。华合起蚕87.67%,一天(末测)二天85.92%,三天85.76%,四天85.77%,五天85.27%,六天84.44%,七天84.59%,八天81.78%,九天78.37%,熟蚕77.81%,根据这一情况,在用桑上令初选用含水率较高的桑叶,随着令期的增长选用含水率较低的桑叶,特别在五令后期,尽力避免吃湿叶,以适应蚕的生理,在湿度调节上,掌握前期适湿后期干燥,在多湿时进行熏烟排湿,给桑坚持薄饲匀饲,做好匀匾、匀蚕、匀桑工作。四令和五令初、中期是卵形成的重要时期,应给予优良的桑叶,以提高产卵量。


    四、坚持簇中“三干燥”,减少不结茧蚕。
  现行新品种多不结茧蚕,特别是气候条件不良时发生就更多。通过几年的反复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生产上不给茧 蚕的发生,主要是演中多湿所造成。因此在养好蚕的基础上,创造簇中“三干燥”(簇具干燥、簇室干燥、环境干燥)是一个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做好三匀工作(熟蚕均匀不偏生,上簇均匀不偏密,每平方尺不超过40头,光线均匀不偏光)是防止不结茧蚕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场大多使用塑料折簇,基本上代替草簇,塑料簇具有坚固耐用,复用指数高,套用快,消毒彻底等优点。但在多湿的情况下,由于塑料不吸湿,因此还必须做好排湿和排除蚕尿委粪工作,据试验,在多湿时,不复簇网比盖复簇网的不结茧蚕少,抽去垫纸的比不抽垫纸的不结茧蚕少,稀上比密上的不结茧蚕少,有条件应坚持稀土,最近两年试用方格簇对减少不结茧蚕效果好,今后应予提倡。
    五、改进制科技术,提高制种量。
获得优良的种茧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优良的蚕种,种茧期是幼虫过渡到成虫的变态时期,蛹体内盛行组织解离与新生的重大生理转折阶段,是卵细胞急烈成长以至完成的时期,因此种茧期保护的温湿度必须合理,以提高产卵量,同时要防止个体损失,提高斤茧制种量,做法是:
    1.温湿度保护,以75°F为中心,72—78°F为范围,尽力避免80°F以上高温,湿度以80%为中心,前期偏干,后期偏湿,特别是削茧后的保护以湿差 2- 3°为好,防止蛹体因失水而发生“旋蛹”,在发生“旋蛹”时可进行蛹体直接补湿,以防止蛹体受伤出血,增加病死蛹。
    2.以迟削茧迟鉴别为措施,减少个体损失。
    削茧过早往往造成出血蛹、旋蛹、病死蛹发生,一般掌握蛹体复眼黑色为削茧适期。采取两人削,一人鉴责任到组的方法,从削茧到发蛾为止,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以削死、削伤、漏削、漏倒,雌雄错误为检查质量的标准,坚持反手捏刀,刀口向上,一削二倒三轻放的操作方法,有效的减少蛹期损失,提高斤茧制种量。
    3.坚持迟交、长交、短产,搞好制种。
    蚕蛾羽化后及行交配,散对多、产卵量少。早交与迟交比较,迟交产卵量多,残存卵少。一般上午二时感光,上午7-8时交配,对交配性能差或不交蛾多的品种则宜偏迟交配,交配时间 5-6小时。交配温度73——75° F。对上午不易交配的雌蛾可放在下午交配,这样交配性能好,散对少。为防止交配时散对,必要时可进行湿匾交配或在交配匾中直接补湿。
    由于采取迟交、长交的方法,产卵时间相对缩短,产卵快,卵的发育程度齐一,有利于适期入库、浸酸处理、促使孵化齐一。

                           防 病 防 毒 是 重 点

    蚕无病、种无毒是提高蚕种质量的重要标志,在防病防毒问题上,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主要做法是:蚕前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蚕室、蚕具两次药剂消毒,蚕后一次消毒;蚕期进行中间消毒,每令室内外用漂白粉液进行消毒;各令起蚕(包括蚁蚕、熟蚕)用防病一号进行蚕体消毒,中除时使用一次,三令开始经常使用焦糠石灰粉,各令饷食用氯霉素添食防病,严格贮桑管理,贮桑室每日清洗,隔日用漂白粉液消毒,换鞋入室、穿工作服工作;建立经常的蚕室清洁卫生制度,防止人的活动和蚕具把病菌带进蚕室,做到人人把关,贵在坚持;加强微粒子病的预知检查,严格淘汰迟眠蚕、病小蚕,严格选茧、选蛹、选娥。由于这样几年来没有严重蚕病发生,1979年春期全场20个饲养批,有19个批完全无病,一个
批发病率为0.02%,就是在秋季恶劣环境条件下,年年也能获得较好的收成,并逐步实现春用种秋期繁育。


                                         一九七九年十月二十日


                 〔选自中国蚕学会第四届(1979)年会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