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河滩外洲   发展蚕桑生产

华容县财贸办公室主任  姜武生

     我县地处洞庭湖滨,河滩外洲面积广阔,适于植桑养蚕。近几年来,县委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利用和改造河滩外洲,先后办起了六十六个蚕桑基地,其中蚕桑公社一个,公社蚕桑场九个,大队蚕桑场三十五个,植桑养蚕生产队二十一个。总面积一万一千二百七十八亩,桑园面积七千六百四十八亩。建蚕房八百二十三间、二万六千三百多平方。七八年产茧四千三百八十四担,产值五十八万五千多元,七九年,共产茧五千六百二十担,包括出圃嫁接桑苗,总产值一百一十多万元。产量和产值分别比七八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五点八和百分之六十四,全县亩产茧过二百斤的单位有四个,过一百五十斤的单位有八个,过一百二十斤的单位有八个。最高的亩产达二百四十八点二斤,光蚕茧产值亩平四百七十多元。
  我们在发展蚕桑生产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端正思想认识建立蚕桑基地

     我县建立基地,发展蚕桑生产有一个认识过程。一九七二年,全县五十七万亩粮食耕地,总产过了六亿斤,比七一年增产四千多万斤,比解放初期翻了两番。但是,由于生产单一化,增产不增收,年终分配超支户占百分之三十七点八,当年超支金额一百九十多万元。这种农业内部比例失调的严峻事实,逼着我们“穷则思变”,去认真考虑如何全面贯彻农业生产方针,开展多种经营。在这一年的全县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上,我们在总结粮食增产经验的同时,充分揭露“稻谷加稻草,年年要倒找”的矛盾,发动各级各部门开展讨论,如何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讨论中不少干部、社员提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湖区县,应该利用广阔的河滩外洲植桑养蚕,开展多种经营”。县农副产品公司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出:过去我县发展蚕桑生产,由于片面强调分散多边栽桑,桑园没有一定的面积,蚕茧没有稳定的产量。一九五六年产茧五百一十五担,一九六三年又下降到一百七十五担。而潘家公社永红大队十一生产队,利用湖滩地集中栽桑三十五亩,当年受益,第二年产茧二千四百多斤,收入四千二百多元,粮食增产七万多斤,多年的后进队变成了先进队。县委认真研究了这份报告,采纳了利用河滩外洲栽桑养蚕的建议。组织专人,通过调查研究,本着“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采取四级办桑园,建立蚕桑基地的办法,把发展蚕桑的重点放在河滩外洲较多的垸区公社。经过一九七三年试点,一九七四年准备场地和种苗,一九七五、七六年大发展,办起了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蚕桑基地九十二个,植桑九千多亩。  但是,一九七六年和一九七七年,因连续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产量下降到五亿八千万斤。有的同志把粮食减产归咎于蚕桑搞多了,有的认为公社、大队办桑场有共产风,加重了农民负担。一九七八年出现了一股挖桑逆风,先后挖毁桑树一千多亩。县委发现这一问题后,抓住鲇市公社一次挖桑三百多亩的严峻事实,通报全县,并把“巩固发展蚕桑生产”列入全县农业发展规划八项指标之一,才制止了挖桑歪风,巩固了七千多亩桑园基地。蚕桑基地的巩固,促进了粮食和其它多种经营的发展,七八年全县粮食总产上升到六亿二千多万斤,比七七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二点三,人平总收入一百七十八元,纯收入八十九点五元。向国家交售粮食一亿七千二百多万斤,还上交棉花九万六千多担,牲猪一十一万六千多头。

二、切实加强领导妥善解决矛盾

     县委为了加强对蚕桑生产的领导,确定一名常委分管。以县革委多种经营办公室为办事机构,组织农业、商业、供销、社队企业等部门,紧密配合,互相协作,深入调查研究,帮助解决栽桑土地,养蚕劳力和蚕室蚕具不足等矛盾。
  
1、造地栽桑不挤粮。我县人平耕地只一点三亩,是全省粮棉基地。为了不侵占现有耕地栽桑,县委根据业务部门的调查材料,把桑园建设纳入农田基本建设范围,采取矮围外河洲,填高内渍土,改造沙包地,拉直曲折路,造地建桑园,养蚕争贡献。据对十二个公社、大队桑场、三千O七十九亩桑园调查,其中有一千四百四十六亩,是结合灭螺防治血吸虫病,对外洲进行矮围造出来的土地;一千一百七十八亩,是从内湖低洼地中,取高填低,深开沟渠,改造出来的耕地;四百五十五亩,是从田园化扩大的耕地中调整出来的面积。几年来,全县结合水利工程和田园化建设,共动用三十七万个劳动工日,搬动一百三十七万多方土石方,改造沙洲二十二处,填平内湖低洼地八处,才使七千多亩桑园集中连片,土地平整,能排能灌,旱涝保收,既解决了粮桑争地矛盾,又建好了高标准社会主义大桑园。
 
   2、专业班子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解决粮、桑争劳力的矛盾。植桑养蚕技术性较强,需要季节性劳力较多。为了既能稳定蚕桑生产的技术力量,又不与农业生产的劳力争忙,除个别桑场粮田、桑园结合经营,搞部分粮食自给外,大部分桑场都采取迁户进场,单独核算,专一经营蚕桑生产。专业劳力的多少,以能平时培管好桑树,忙时能满足养蚕所需基本劳力为度。四、五龄大蚕期所需较多的采叶劳力,就近与小城镇、农业队、副业队挂勾,临时找人突击,由桑场记件或记时付给工资。全县六十六个蚕桑基地,共固定蚕农一千一百五十五户,六千三百三十七人,可出勤劳力二千四百四十个,平均每人占有面积一点八亩,每个劳力担负养蚕二至三张。这样既不影响农业生产,又使桑场平时有人坚持工作,忙时有人上阵协作。
  
3、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解决蚕室蚕具设备和资金困难。开始办桑场时,县里拿出了部分育苗基金,无价供应苗木给桑场,但桑场必须在培管桑树的同时,积极育苗,以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苗木,归还县里支持新办桑场建桑园,多余的桑苗,由县统一向外县推销。我们运用这一办法,不仅解决了全县新建桑园的苗木困难,还支持了兄弟县八百多万株优质嫁接苗,也解决了桑场初办期间的资金困难,做到了以短养长。养蚕所需房屋、蚕具,主要靠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许多桑场做到了砖瓦自己烧,资金自己筹,材料自己备,蚕室自己建。全县建蚕室共用木材一万五千六百多立方米,百分之八十左右是社、队自己解决的。为了做好物资供应,县农副产品公司成立了蚕桑物资购销站,组织供应杂木棒一千五百多立方米,楠竹一万五千多根。各种蚕具十万多件,加农药、化肥和煤炭,总金额达一百多万元,对发展蚕桑生产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三、认真落实政策 加强经营管理

    办好蚕桑基地,关键在于把党的各项经济政策落实好,把社、队桑场的经营管理搞好。在落实政策上,我们除了认真贯彻“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不侵占生产队的土地,不平调劳力和物资,不压级压价,及时兑现蚕茧奖售化肥,不挪用扶持蚕桑生产的专项物资和资金外,十分注意安排好蚕农口粮。今年县委在调整“粮食一定五年”不变的政策时,专门派出了两名干部,逐场对蚕农口粮进行了落实,本着蚕农用粮不低于邻近产粮队水平的原则,从全县经济作物定销粮中,安排了一百七十万斤以上,使蚕农专心致力于蚕桑生产。
  经营管理,根据社、队桑场和生产队植桑养蚕等不同经营形式,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一般是采取统一经营,任务到组,责任到人,“五定一奖罚”。即定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和产值、工分报酬、用叶数量、生产成本,超产多奖,减产少罚。宋市公社桑场是一九七四年冬在全县建立最早的桑场,以前由于管理无制度,分配一拉平,办场三年不仅没有向公社上交资金,还亏欠国家贷款六万多元,二百多亩桑园挖掉了三十三亩,六十户蚕农迁走五户,损失蚕具八千多件,价值一万六千多元。公社党委发现这一问题后,组织工作组进驻桑场,在整顿领导班子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面貌迅速改变。一九七七年亩桑产茧过百斤,总产比七六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产值增加百分之三十,开支减少百分之三十;七九年亩产茧达一百四十二斤,产值二百三十多元。

四、推广先进技术 努力提高单产

     办基地,大面积发展蚕桑生产。我县还是新的课题。为了提高蚕桑生产水平,我们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等方法,先后培训了一千五百多名蚕桑技术力量。商业、供销部门配备了二十八名蚕桑培植员,安排到十六个重点桑场,驻场辅导。针对我县桑园多数分布于河滩外洲,土层肥厚,土质偏沙,地下水位较高的地理特点和面积集中,劳力较紧,设备较差等现实状况,初步摸索了一些相应的技术经验。
  在桑园建设上,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合理密植。”并针对四、五月通常低温阴雨,六、七月高温多雨,八、九月常年干旱的气候特点,采取早施春肥,降低剪稍高度和适当推迟春蚕饲养时间的办法,提高春叶产量,保证春蚕养足养好。春蚕后尽量提早夏伐,增大夏肥比重,促进夏条早发、壮发。七月下旬,结合中耕除草,补施少量秋肥,以延长秋条生长期,控制秋叶过早老化和秋梢过早封顶,为秋蚕高产打好饲料基础,干方百计提高全年产叶量,一般成林桑园亩产叶二千五百斤以上。
  在养蚕方面,我们一是抓蚕种的合理布局,打破一年“三季五批”蚕的界限和比例,尽量缩小五批蚕的数量开差,以充分利用桑叶,缓和劳力和蚕房蚕具不足的矛盾。二是抓小蚕的科学饲养,积极推广“小蚕炕房共育”,全县已有小蚕专用炕房二千一百多平方米。三是抓好以消毒为中心的技术管理工作,各桑场都固定了专职技术员,成立了技术辅导小组,建立健全了技术管理制度,亩桑产茧和张蚕产茧水平不断提高。去年全县有二个公社桑场、六个大队桑场、十个生产队一千三百五十一亩桑园,桑树大多尚未成林,加之蚕室蚕具严重不足,桑叶不能充分利用,亩桑产茧较低外,其余五千一百四十二亩桑园,亩产茧平均在一百斤以上,有一千一百亩桑园,亩产茧可达二百斤以上。
  
我县蚕桑生产虽然有了一些发展,但远远不能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与兄弟县比较,差距很远。为了尽快把茧桑生产搞上去,我们计划一九八O年桑园发展到一万亩,产茧力争七千担;一九八一年一万五千亩,产茧过万担,一九八五年三万亩、三万担。为支援外贸出口和四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