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 桑 养 蚕 大 有 可 为 

           ——湖南省统计局对华容县桑蚕生产的调查

  华容是我省近年来桑蚕生产发展较快的一个县。最近我们同岳阳地区统计局的同志一块到华容作了调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发展桑蚕生产是一项产值高、收益大、成本低、销路广、前景广阔的生产门路,应大力发展。

              发展蚕桑生产,大有可为

  从一九七五年开始华容县就大力发展桑蚕生产,当年种桑三千九百一十六亩,产茧六百八十四担。到一九八0年桑蚕生产单位发展到一百四十八个,桑园面积达到一万一千五百亩(其中成林桑园七千二百亩),比一九七五年面积增长一点九倍;养蚕二万零八百张,产茧九千三百担,产值比一九七五年增长十二点六倍。桑蚕生产发展很快。一九八0年全县每亩桑园平均产茧一百二十九点二一斤,按每担收购价一百六十六点五二元计算,每亩桑园收入二百一十五元,加上副产品,每亩平均收入二百三十八元。经营管理好的单位,蚕茧产量更高。全县每亩桑园产茧超过二百斤的场、队有十五个,每亩桑园产茧超过三百斤的小组有二十七个,鲇市公社黄洋大队第一生产队,利用河滩外洲种桑三十亩,采取“队栽桑、户养蚕、专业承包”责任制,把桑树的培育一次承包到户,一九八0年每亩桑园平均产茧三百零八斤,收入五百八十三元,人平收入一百四十九元。这个队桑园面积只占全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十五,而蚕茧收入却占全队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三。由于社员种桑养蚕收入高,去年全队购买自行车十一部,手表六块,缝纫机六台,收音机二十二台,银行还存款三千元。该生产队的社员说:“养好一张蚕,等于出栏一头大肥猪。”

          加强领导,措施得当,桑蚕生产大发展

  华容县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发展桑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加强发展桑蚕生产的具体指导。为此,成立了县桑蚕公司,县、社两级供销部门配
备了四十多名桑蚕培植员,帮助社队发展桑蚕生产。
  2、改善桑蚕生产经营管理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去年以来,全县办了四次桑蚕生产学
习班,共培训了桑蚕生产骨干四百多名。
  3、积极扶持桑蚕生产。去年,县有关部门拨款二十万元,煤炭八百多担,化肥一百
吨.粮食五百万斤,帮助解决桑蚕生产和社员生活上存在问题。
  4、加强管理,落实按劳分配政策,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群众生产
积极性。江洲公社有桑园二千八百亩,过去强调生产统一指挥,生产队没自主权,社员没积极性,桑园培育管理得很差,一九七九年蚕茧产量只有七百六十四担,平均亩产茧三十斤。一九八0年实行“核算在队,责任到劳,五定包干,产品归队,钱粮挂勾,奖罚兑现,一定三年”的责任制后,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过去生产上许多困难,都很快得到了解决。如蚕具不够,群众就用黄麻。、竹枝条编制了蚕帘一万一千多床,代替了二万七千八百个蚕盘,节约资金八万多元。蚕房不够,社员腾出住房四百六十七间。资金不足,社员自筹资金七万多元,有的社员把准备买缝纫机的钱、卖猪的钱都交给了集体,从而使桑蚕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一九八0年全社产茧二千七百零二担,比一九七九年增长二点五倍,平均亩产茧达到一百零二斤。

               种桑养蚕经济效果好

  1、种桑不占用好地。今年春季,华容县种桑三千二百亩,一是河滩,不占耕地面积;
二是外洲,不能保收的土地;三是土质差,易干的低产地。据初步调查,全县还有六万多亩土地可开辟为桑园,计划到一九八五年全县桑园发展到三万亩,蚕茧产量达到五万担。
  2、成本低、收入高。据调查,种桑养蚕的经济收益比种植水稻、茶叶、棉花、甘庶都
要高。潘家公社曙光大队曙光桑场拥有二百二十五亩桑园,平均每亩产茧二百零九斤,加上副产品,每亩平均产值三百六十元,扣除成本费七十二元零八分,纯收入二百八十八点三二元。三封公社茶场采摘面积三百二十亩,平均亩产茶一百二十六斤。每亩产值一百六十六点三七元。扣除成本费八十四点三二元,纯收入八十二元零三分;钱粮湖农场棉科所一队种棉一千一百一十二亩,平均每亩产棉一百零二斤,加上棉杆、棉籽油、饼等副产品平均每亩产值一百七十七点四零元,扣除成本费八十二点三三元,纯收入九十五点零七元;钱粮湖一分场四队种甘蔗一千一百四十亩,平均亩产甘蔗八千八百一十斤,产值一百八十八点二九元,扣除成本费九十五点六二元,纯收入九十三点二七元,从以上材料对比中可以看出,种桑养蚕成本最低,而纯收入最高。
  3、见效快。能在较短期内增加收入,一股情况下,头年种桑,二年有收,经营管理得
好,三、四年每亩产值就可达二百元,五年就能进入收获的旺盛时期。潘家公社曙光大队曙光桑场共三十八户、一百八十一人,全场二百五十亩易于旱的沙泥地,种棉花亩产四十多斤,种粮食亩产二、三百斤,社员人平年收入六十元左右,生活十分困难。一九七五年该场改种桑树二百二十五亩,桑苗二十五亩,发展蚕茧生产,收入显著增加,一九七六年收入一万三千元,一九七七年收入三万四千元,一九七八年收入四万三千元,一九七九年收入六万三千元,一九八0年收入一十一万元。去年除扣除成本、上交利润外,社员分配五万八千元,太平三百一十四元,比五年前人平收入增加了五倍多。
  4、销路广。蚕茧是发展丝绸工业的主要原料,是出口的重要物资。我省现有丝厂十三
个,可年产丝三百五十吨,年产绸缎一千八百万米,一九八0年实际缫丝一百五十二吨,丝绸八百万米,设备利用率不到一半。一九八0年全省市场销售丝绸一千五百万米,约有一半要从外省调进,丝绸又是重要的出口物资,出口一吨生丝可得三万美元。一九八0年我省外贸出口生丝八十吨,得外汇二百四十万美元。
  5、生产稳定。种好桑树是养蚕的基础。桑树根深叶茂,只要不遭特大的干旱和洪水淹
没,都不会受到大的影响,生产比较稳定。如新河公社五百多亩河滩地,过去只能种一季春收作物,每亩收入不过五十元。一九七五年建场,种桑树四百三十七亩,平均每亩保持收入一百七十六点六元。
  6、能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潜力。采桑养蚕劳动强度不大,妇女、老弱都可以参加。

           充分发挥我省优势,大力发展桑蚕生产

  我省有十六个县、市位于河庭湖区。湘、资、沅、澧四水,纵贯全省,气候湿润温暖,适于种桑养蚕。同时,我省湖区还有大片的湖洲、河滩,各地还有许多含沙多、易干旱低产地和大量的沟港、荒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此外,我省农村还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据了解,四川省的自然条件和我省相似,一九八年四川省蚕茧产量达到一百七十八万担,而我省只有四点二万担,差距很大。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我省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广辟桑园,大力发展养蚕事业,促进我省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九八一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