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蚕桑试验站 我州利用马桑叶饲养蓖麻蚕于一九六五年试验成功后,在州委重视下,全州进行了大面积推广。一九六七年全州十个县养蚕七万余合,产茧皮二千一百多担,同时推广至四川、贵州、湖北等临近地区,受到群众的欢迎,社员喜称为“马桑蚕”。由于马桑系野生资源,除我州分布普遍,资源十分丰富外,在全国分布也很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广西、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也有丰富的野生马桑资源。从我州大面积推广饲养效果看,利用马桑叶养蚕,成本低,收效快,收益也大,是山区农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社员家庭副业的一项好门路。我州保靖县十多年来,农村社员一直作为家庭副业饲养马桑蚕,他们的实践证明,养一盒蚕,一般只要二十天左右,可收茧皮四至五斤,蚕蛹二十五至三十斤,鲜蚕粪三百至四百斤(折干蚕粪一百五十多斤)。茧皮收入十至十二元,蚕蛹可食用(市场出售零点一元一斤),蚕粪可解决一亩稻田用肥,而实际用工只要七到八个,花少量蚕种钱,群众普遍反映是一项成本低,收效快,收益大的好家庭副业。一户人家一年一般可养蚕四至六批,全年可养上五至七盒,约可收入百元左右,还可得蚕粪二千来斤,可以解决五至六亩稻田或旱土的用肥,这样既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农业生产,因此社员都积极饲养,个别典型农户,一年光养蚕这一项家庭副业就收入达二百多元的。这些充分说明,利用马桑资源,大力发展马桑蚕生产是一项很有前途的事业。
但由于这一项事业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夕试验推广的,一九六五年试验成功,一九六六年即在全州推广,饲养达四万余盒,六七年则达七万余盒,以后则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全州建立起来的一个试验站三个原种场,二十多个制种站,因领导干部、人员是临时由农业、商业部门抽调来的,随着干部下放,机构撤并而仅留下一个州试验站,一个县属原种场,几个制种站。同时在左的思想影响,农村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社员家庭副业,私人养蚕除保靖县委支持坚持下来外,其他都强调集体集中饲养,由于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而致使饲养数量逐年下降。加之,近年商业部门因外销有困难,部分县采取不收蚕茧的措施,更影响了这一生产,目前我州除保靖县部分农村仍然坚持饲养外,全州其他各县只有极少量饲养。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社员群众仍有上门要种的,国内也有几个省来信要求供种,这也说明这一事业的生命力。
我们认为,充分利用马桑资源,发展马桑蚕生产,不论从那个方面看,仍然是目前农村中一项好的副业门路。马桑野生资源十分丰富,据我州以往估计近百万亩,目前五十万亩资源面积是有的,加上全国各省资源,据资料介绍五千万亩是有多无少的。如果都充分利用起来,按一亩养蚕一盒,也可以养上五千万盒,每盒产茧皮四斤,可以为轻纺工业提供二亿斤原料,可以为社员增加近五亿元的收入。而所花成本和劳力等是不多的,确实是一项花钱少,收入多的好家庭副业。如果加上蚕蛹、蚕卵、蚕粪,以及对马桑进行综合利用,那么对促进工、农、林业生产,作用就更大了。
为了促进这项事业的发展,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轻纺和外贸部门应该妥善解决好马桑(蓖麻)蚕茧的加工问题:马桑蚕茧皮并不是无法加工和无销路的问题,而是渠道未沟通,据广州绢纺厂介绍,目前绢纺丝和蚕丝一样,在国际市场销路很好,该厂一直感到原料不足。另外据外贸部门介绍,青岛等口岸也可以直接出口茧皮。只要沟通渠道,茧皮销售应不成大的问题。从我州情况看,就是将茧皮加工成丝棉,价格也低廉,内销也不成问题,今后根据生产发展,逐步走向绢纺丝,织绢纺绸,也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途径。目前主要是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给予必要的资金物质支持,我们想通过努力是不难解决这一问题的。
2、商业供销部门应积极收购,合理定价,贯彻执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政策:
商业部门在沟通渠道,保证销路的前提下,应积极进行收购。同时应贯彻“按质论价
优质优价”的原则,以调动社员群众养蚕积极性。目前马桑蚕价格偏低,特别是我省茧价,仍然是一九六四年以来的价格,显然是不合理的,就是同其他经济作物比,也是偏低,据我们和群众座谈,均价每斤为三元,并奖售一定化肥或布票(一九六四年执行奖售),较为合理。
3、大力开展综合利用,充分发挥马桑蚕的作用。
马桑蚕,除蚕茧是绢纺原料外,蚕蛹、蚕卵、蚕粪,以及马桑树本身,都有综合利用的价值。蚕蛹可提炼蛹油,可以加工成食品,酱油等,也可做猪、鱼食料。一盒蚕可得鲜蚕蛹三十至四十斤。按我州每年养上十万余盒,可得蛹三百至四百万斤。全国每年养上五千万盒,可得蛹十五至二十亿斤。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蚕卵是繁殖赤眼蜂的中间寄主。对开展农业生物防治有着重要作用。蚕类是优质肥料,同时又可以提炼叶绿素,利用价值也很大。马桑籽可榨油,马桑茎、叶、根用途也广,都适宜综合利用,此外,马桑树,繁殖容易,成林快,用于造乔、灌木混合林非常适宜。对绿化荒山,保持水土有很好的作用。因此,随着恢复、发展马桑蚕生产,搞好综合利用,也是大有可为的事业。
4、摸清资源,搞好技术推广,促进马桑蚕生产的发展。
从我州来看,马桑资源估计在五十万亩左右,但不够落实,需要通过调查,摸清底子。全国资源则更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查,搞清资源。这需要在近两年内抓紧进行这一项工作。马桑蚕在我州虽然已有十多年历史,但饲养面也只占全州三分之一,仍有一个普及推广的任务。全国来讲,除临近我州的贵州、四川、湖北等省饲养过外,其余各省,还需要进行试验示范推广普及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比较迅速的发展这项事业。
我们认为,当前只要由农业或商业部门领头,认真通过各部门的协助努力,认真解决以上几个主要问题,马桑蚕生产将能得到迅速的恢复、发展。这样,将为社员增加收入,为支援四化建设,发挥一定的作用。
(选自1981年全国蓖麻蚕学术讨论会交流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