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植桑园中常发生枝枯病的原因与予防措施

(日)中岛章夫著

  在长野县,自一九七七年开始普及密植桑园,其后,从一九七八年随着再次制订的水田利用措施,根据水田的利用积极地推进建成密植桑园,其面积逐年增加。
  随着密植桑园面积的增加,各种问题的发生也由此表现出来。
  其中譬如,数年来,从县属各地的密植桑园中发生的问题看,特别是去年春初,在下伊那地区的密植桑园中大多数发生了桑枝枯病和不发芽现象,不仅造成春蚕饲料的减产,而且也关系到对密植桑园新技术的否定,所以正成为当前面临的大问题。
  因此,为了说明桑技枯病发生的原因,于去年的五月下旬,对于经常发生此病的桑园,进行了实际调查。
  调查结果,枝枯病和不发芽现象的发生,主要原因是由于初冬期到早春的低温灾害(包括冻害和霜害)与病害(芽枯病、桑技软腐病)引起的,桑树树势、枝条的充实度及耐寒性也起到病害发生的诱因作用。
  下面就这次实际调查的结果,和引起枝条枯烂的原因与予防措施讨论如下。

桑 品 种

  根据这次调查,可看出“改良鼠返”的技枯现象比“一之濑”和“剑持”有多的倾向,此品种由于抗干旱能力较弱,在夏季发生了桑树生长不良和落叶,树势容易衰弱,这种发育不良和落叶的桑树,在晚秋蚕期采摘时,更容易招致枝条剪留及留叶数不足,因此较快地引起早春抗寒性的降低。
  由此看来,在密植桑园中,当试择桑树品种时,有必要对“改良鼠返”再次进行审查,并且在已经栽培了“改良鼠返”的密植桑园中,有必要尽力消除诱发枝枯病害的诱因(涝害、肥培管理法、收获法)。

土 壤 改 良

  由于密植桑园畦间窄,机耕困难,所以一般进行不耕翻栽培,但是,通过坑试调查的结果证明,在连续无耕耘栽培的桑园中,土壤条件逐年恶化,桑根仅分布在地表层,新根易造成贫乏。在桑根分布浅的桑园易受到干旱和低温灾害,引起地上部生育不良,所以发生了枝枯病害。
  因此,必须在桑园建成前要进行深耕、土壤改良和增施有机物,就是在桑园建成后也有必要每隔四至五年进行一次深耕和土壤改良。

施  肥  法

  因栽植距离的关系,密植桑园的桑条一般易软弱徒长,在用肥量大、夏肥和追肥施用过迟的情况下,更易助长,多造成了枝枯病害的结果,因此,在密植桑园中尤其是水浇田转换的桑园,为了枝条充实,有必要充分考虑到施肥量、三要素的均衡、施肥时期等。

桑 园 铺  草

  在无耕耘栽培的密植桑园中,一般进行以于防干旱为主要目的的畦间铺草,但是这种铺草能促进夜间气温的降低,所以就带来了桑树的耐寒性变弱,在早春桑芽、枝条遇到低温灾害(冻霜害等)时,枝枯和不发条现象而表现的情况很多,从调查中也能看出,在铺草的桑园中,受冻霜害重,桑芽枯病和枝枯现象也多的倾向。因而就桑树来说,有必要尽可能避免在有害的冬季和早春铺草。

春伐桑园的初次收获时期

  作为密植桑园的收获方法,春伐桑园一年伐采二次,方法最简单、也适合机械收获。
但是这种收获方式,如第一次收获时间过晚,能导致再发新枝的发育不良,既能减少第
二次(晚秋蚕期)的收获量,又减少了年间计划的收获量。
  因这种再发枝不充实,也易发生桑树枝枯病害,调查可看出,如初次收获时期在七月下旬的桑园比七月上旬的桑园枝枯发生重。
  因而这种收获方式的初次收获时期,可认为随着各地的环境条件而有所不同,在长野县的饭田地区,认为在七月上旬,即株内的最长枝条伸长到一百五十厘米左右时为适宜的收获时期。但是,为了在壮蚕期利用这个时期的桑,有必要考虑在春蚕期和夏蚕期中间进行收蚁(六月下旬)。

晚秋蚕期的桑收获法

  根据调查,认为晚秋蚕期桑树的收获时期和伐采程度与枝枯病害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即在九月上旬收获,之后,由残留枝条的先端再发出新芽的桑株,虽然看到在新发的枝
条上出现枯枝病害,但在残留枝条上几乎没看到枝枯现象,如从九月上旬至九月下旬随着收获时期越晚,再发条数减少,而残留枝条上枝枯病害有越多的倾向。
  并且,收获时的残留条长长枝枯病害少,如将枝条剪留过短在六十厘米以下,可看出枝条枯烂病有发生严重的倾向。
  由此看来这种过短的留条剪伐方式所引起枝枯病害重,大概是枝条剩留叶数少,贮藏养分的积蓄不充分。因而认为晚秋蚕期的桑树收获在九月上旬至九月中旬为好,特别是春秋兼用桑树,在收获时有必要剪留的条长要保持在七十厘米以上。

桑园用途的变更

  对于夏秋专用桑园,即使有技枯病害达不到蔓延到整株枯烂的范围,因此将春秋兼用桑园春伐,不会直接影响夏秋蚕期的桑收获量,所以可将枝枯病害多的春秋兼用桑园进行春伐,改作为夏秋专用桑园为好。
  综上所述,予防桑树枝枯病的基本方法是要保持适当的桑园肥培管理,在密植桑园中如过于期望早期多收,省力管理、机械收获,而忽视肥培管理和收获,必然会损伤桑树生理,须充分注意。

             史美鉴、董廷宣摘译自日本《蚕丝科学和技术》 198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