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干密植 速生高产

—一山区栽桑技术调查总结
龚 中 祥
(酃县农业局)

   酃县地处湘东南部边缘,井岗山西麓。全县十九万亩耕地,二百五十二万亩山林,“九山半水半分田”,属典型山区。我县从一九七五年开始植桑养蚕,产茧量逐年增加,至一九八一年,桑园面积发展到三千零三十亩,其中矮干密植桑约二千亩。仅仅几年时间,蚕桑生产跃为全县经济作物的骨干项目,涌现出许多速生高产的植桑典型,只二、三年时间,亩桑产茧就能接近或超过二百斤。如表一


  注:梅岗一九八一年桑叶总产为一十三万七千三百八十六斤,亩桑产叶三千四百四十二斤。因三十六张晚秋蚕饲养失败
  这些典型数据说明,山区新桑速生高产是可能的,持续稳产也是可能的。总结研究山区桑树速生高产的技术措施和途径,对加速我省蚕桑生产的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山区桑树矮干密植,速生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是:
  1、合理密植。
  从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山区栽桑要速生高产,密植是关键。山区的土壤耕作层较湖区冲积土壤浅,而且心土紧实,不利于根系深扎。在稀植的情况下,个体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影响群体的条数和条长。构成桑叶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每亩条数、条长和单位条长叶重。实行密植栽培,以株增条,以条增叶,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达到较好的经济效果。如表二

  从上表看,要在二、三年内达到亩桑产茧二百斤以上的适宜密度应亩栽一千五百至二千株,总条数达到七千左右,平均条长一点六米左右,总条长一万米左右。这样就可达到亩桑产值三百至五百元。
  实行合理密植,可速生高产,提早受益,防止不合理的间作,抑制了杂草的丛生,具有施肥见效快,叶质硬化迟,收获方便等优点。更重要的是矮干密植栽培,株多条多,发芽快,夏伐后能迅速形成叶幕,缩短了桑园空白期,提高了光能利用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选择宜桑土地。
  桑树高产需要大量的养分和水分,而养料和水分又必须经过土壤供给。矮干密植桑由于根系分布浅,更需要经常保持表上有丰富的肥和水,所以选择好土壤是速生高产的基础。理想的桑园土壤应是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的沙质壤土。但在生产实际中要选择这样的土地种桑是困难的,在山区更是不可能的。但山区小气侯有利于桑树的生长,特别是雨水条件比较好,据我县十八年资料统计,年平均降水量为一千五百零三毫米,年蒸发量为一千一百六十一毫米,相对湿度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同时因森林的蓄水保水作用大大降低了干旱的危害,旱土栽桑如果选择在林带以下的缓坡地,在一般年分不需要抗旱也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如表一,山区选择黄壤上、砂土、壤土如高岸梯田,缓坡旱土,河洲细沙土等只要确保种植质量,做到深耕深开种植沟,每亩下牛粪草三十至四十担,磷肥一百至一百五十斤,选用良种壮苗。采取相应培管措施,都可以获得高产。
  山区植桑,只要合理安排,并不影响粮食生产。桥上生产队种桑前的一九七六年,粮食总产只有十万零七千九百五十七斤,人平纯收支六十六元,去年粮食产量上升到一十四万多斤,人平纯收一百八十元。梅岗大队三十七亩桑圆,土地全部是鲜花生产队的,种桑后人平收入将近增长一倍,而粮食总产还保持了原来的水平。今年生产队仅培桑交叶给大队按每斤价四分钱,就得收入五千四百多元。
  山区植桑的土地潜力是大的。但酸性过重的新荒黄土和红土以及鹅卵石含量过多的洲
地,底层坚硬的石渣地在未改造之前是不宜植桑的。
  3、增施肥料。
  
桑树矮干密植栽培,需肥特点发生了变化,第一,由于矮干,根系分布较浅,但株数
多,单位面积根的密度大。第二,由于株多,条多,叶多,从群体讲,需肥量要多,但从个体讲,吸肥力小,这就要求土壤的耕作层经常保持丰富的肥和水。如果肥料供应不足或不及时都将影响到桑树的生长。从几个高产典型看,都是注重施肥的,一般全年施肥四至五次。冬肥以土杂肥为主,春、夏、秋追肥以速效性氮肥为主,适当搭配磷、钾肥。如表三。


  注:*)一九八O年春每亩施磷肥五十斤,菜饼三十斤,大粪一千斤。蚕沙一千为八一年保产起了一定    的作用。
    **)冬培土杂肥未计算成本,以蚕粪补偿
  桥上生产队做到养一批蚕施一次肥,并合理搭配施用一定比例的磷、钾肥,不但夏秋叶生长茂盛,而且叶质好。夏秋蚕茧产量,比重占全年总产的百分之六十六。梅岗大队放松了秋肥的施用,桑树于九月上旬就陆续止芯,严重影响了秋叶的产量和质量,致使三十六张晚秋蚕发病,仅收茧二百四十八点七斤,夏秋茧只占全年总产的百分之五十六点七。(晚秋蚕发病当然还有其它原因,但主要是叶质不好)。所以矮干革命密植桑施肥,不但要按桑叶的收获量施足一定数量,还要分次追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不但要补充足够的氮素养分,还要相应补给磷、钾、钙等其它营养元素。随着生产年度的增加,如果每年只偏重施用氮素化肥,而忽视冬季土杂肥的施用,这样不仅会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而且会造成其它营养元素比例的失调而打破桑树生理平衡,从而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
  4、提高光能利用率。
  
绿色植物产量形成的过程,就是光能利用的过程。矮干密植桑为充分利用光能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如果不注意合理收获,同样不能发挥增产作用。
  桑树属叶用植物,人们收获利用的是它的同化器官——叶片。这样就形成了收获与生长的矛盾。据龚垒等研究,夏秋蚕期桑叶的净同化率最高达八点二毫克干重/分米2/小时。第二十至二十一叶还保持五点二至三点一毫克干重/分米2/小时。(一九八O年《蚕桑通报》第一期)这说明适当增加枝条留叶数。由于叶面积系数增大,从而使光能利用率提高,干物质积累增加。(目前我县夏秋期桑园叶面积系数多数时间都在四以下。)但枝条留叶数增加,会造成叶质老化,失去饲料价值。矮干密植高产栽培,由于肥水供应距离短,而且供应充足,桑叶的老化明显较迟。今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桥上生产队调查,枝条留叶三十至四十片尚未老硬变质。(品种:桐乡青)同时由于株多、条多在每条留叶数相同的情况下比条少的桑园叶面积系数大。当然要达到留叶数多又不老化,必须如前所述,及时保证肥和水的供应,从山区的气候特点看,关键是确保肥的供应。
  山区桑园水平差大,栽桑宽度窄,边行优势和透光率都比平地好,也有利于提高对光能的利用。
  从几年来观察,各场队凡八月底以前不过度采叶的桑树全年产叶量就高。所以提高光能利用率主要是充分发挥六、七、八三个月光、热、水的优势。在具体作法上主要是合理布局全年各批蚕的饲养数量。我县安排的原则是:“春蚕尽叶养,夏蚕控制养,早秋适当养,中秋大批养,晚秋看叶养。”高产典型单位都是注重大养中秋的。如表四

 


  从上表说明,全年亩产茧高的中晚秋茧占的比重就大,特别中秋茧占比重大,梅岗大队秋季桑园培管不好,中晚秋茧占比重最小,所以全年亩产茧也最低。合理采叶就是在八月底以前适当采叶,养树为主,八月底以后可大量采叶养蚕。这样不但增加了当年秋茧产量,也为来年春叶增产打下了基础。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