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 蚕 业 技 术 改 造 途 径 |
高一陵 (-)发展重点户、专业户形成规模效益 现代蚕业的生产结构将是从家庭经营为主的小规模生产逐步向生产能手转移,以便形成适当的规模,提高蚕桑经济效益。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发挥了家庭经营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利用自家房屋设备和全家男女老少劳力,从而达到增加净收入的目的。但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一阶段,对桑田承包平均分摊,过于分散,不足一亩的居多;有的只有几十株桑树,只能养1/4或1/2张蚕种,形不成生产项目,也有些从未养过蚕的户,既无设备又无技术,承包桑园困难很多。江苏如皋县何庄乡范岔村70亩桑田,由于每户包桑面积太少,去冬今春挖掉32亩,有三个组已株桑不留;桑田承包到期不愿承包,而转包又无人接受,以致抛荒和毁桑改种的都有发生。为此在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各地对分得过散的桑园,正适当调整,积极发展和扶助蚕桑重点户和专业户,使一些无力经营或转营他业的承包户,通过转让承包,调换地块或其他补偿形式,集中到有经营能力的养蚕能手手中。并把承包期延长到15年以上.有利于蚕业的集约经营,鼓励增加桑园投资,增添蚕室蚕具,采用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经营水平,取得规模效益。南通市如皋县新光乡专业户刘加兴,承包桑田 4.73亩,全年养蚕23张,产茧1844斤,茧款收入4022元,田产茧389斤,亩产值850元。浙江临安县对31户蚕桑重点户调查统计,平均每户承包桑田为5亩,产茧580斤,产值1250元。由于有相当规模,思想上重视,技术上讲究,因而亩产茧平均在120斤以上,比全县平均数高出54%,亩产茧值253元,比全县平均数高出66%,重点户担茧生产成本开支相对减少。为了提高养蚕经济效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少地区认为一般五口之家,有二个主要劳力,经营口粮或少量任务田的兼业养蚕户,目前条件下以承包桑田1~3亩年产150~450斤茧为适宜,重点户以5~10亩为最佳经营规模,将来进一步还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以经营蚕桑为主的专业大户,如湖南汉寿县养蚕专业户梅园舫承包围堤桑园19亩,亩桑产叶五千斤左右,86年亩产茧263.3斤,全年四季养蚕77张蚕种,共产茧5003斤,总收入12000余元。山东文登县侯家寨村侯显水一家承包21.6亩桑园,全年养蚕86.5张蚕种,产茧4259斤,收入9396元,扣除各项开支,净收入3188元。江苏省海安县蚕桑专业户居志忠,承包本村林蚕场桑园15.6亩,养蚕59盒种,产茧4917斤,亩产茧315斤,亩产值676元.收入茧款10724元,支出2637元,纯收入8087元。随着高材率的新法养蚕技术的推广,养蚕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产食产后服务系统的健全,经营规模技大的养蚕专业户会逐渐增多,最近我国已出现年产茧二吨以上的会经营、懂管理、有技术的养蚕专业大户。养蚕经营的生产效能和经营规模有很大关系,表现饲育规模大,劳动生产率高的相关性日本近十年来办大力扶持年产茧一吨以上的养蚕农户,占养蚕农户7~ 8%,平均每户桑园面积12亩,收茧量480公斤,最大的专业养蚕户沥木县横岛定男1983年经营67亩桑园,年可产茧7.37吨,亩产茧超过200斤,曾获“天皇环”奖励,但经营规模过大,蚕室蚕具设备投资及人工费用要增加,如果劳力设备不足,也会造成粗放饲育,单产降低,导致担茧成本的增加,亩桑产值下降。总之适度的养蚕规模应按家庭的土地、劳力、房屋设备、养蚕技术水平及流动资金等具体条件而有所不同。根据江苏省几个典型村的实践经验,蚕桑专业户的桑田面积一般要占全部土地总面积的50%以上,蚕桑经济收入占全产经济总收入的80%以上。 (二)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建立茧丝绸一龙生产基地 养蚕业从栽桑、养蚕到蚕茧加工的整个过程,既有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特点,又有和丝绸工业密切结合的特点,还要与产品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相衔接,构成蚕业系统工程。蚕茧属于多层次增值的商品,经过缫丝、织绸、印染和服装加工等环节,很可在原有茧价基础上再增加产值6~8倍。在农业结构调整向商品化发展,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综合经营过程中,为了便于加强栽桑、养蚕、缫丝、织调、印染、服装生产一条龙的领导和管理,全国主产区都有计划有目标的择优建立茧丝绸一条龙生产基地。浙江省杭嘉湖的十二个县是浙江省蚕茧重点产区,1983年桑园面积为86万多亩,占全省的67.5%,蚕茧产量为95万担,占全省的76.9%,其中10万担以上的县有4个,5~10万担的3个,1~5万担2个,亩桑养蚕1.5张蚕种。亩桑产茧110.5斤,比其他蚕区高60%,经营蚕桑农户达八十余万户.占总农户数的60%,其中七个高产县占总农户数83%。这一地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粮、桑.鱼、畜综合经营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经营体系。在蚕桑生产发展的同时,杭嘉湖地区的丝绸工业也得到同步发展,仅嘉兴、湖州两市1981年就有丝绸绢纺厂237家,从业人员6.8万人,产值5.7亿元,占两市工业总产值15.4%。调整布局,适当集中,建设茧丝绸生产基地,亦是江苏省的一条经验。实行开放政策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新情况,原来蚕桑很发达的近大城市的农村如长江三角洲的无锡县、吴县,由于乡镇企业发达,副业门路多,经营其他项目比蚕桑收益高,农村劳力转移,栽桑养蚕农户逐年减少,相反有的地区乡镇企业不够发达,工副业门路不多,而土地劳力资源充足,自然气候条件适宜,蚕桑生产在经济效益上与其他相比具有优势,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50年代初江苏太湖平原产区产茧量占全省95%,苏北只占全省产茧量的 5%,到1985年苏北已占全省产茧的69.5%,其中海安、东台、如皋产量各在10万担左右。全省5~10万担的有4个县,3万担以上的县16个,占全省产量的75%。商品茧生产基地是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从重点户专业户起步,直到形成专业村。江苏正大力发展年产茧万担的乡、千担的村、百担的组,专业村也要实行一业为主综合经营,桑田面积一股占全村耕地总面积30%左右,蚕桑经济收入占全村农副业总收入60%以上。吴江县的庙港乡开弦弓村年产茧50吨,可算专业村,桑田扩大到696亩,占全村耕地23.5%,蚕茧收入23.8万元,开弦弓村有缫丝厂,蚕茧就地加工增值达到48.8万元。吴江县临近上海大城市,蚕桑生产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发展,主要是蚕桑相对集中具备一定规模效益,已经成为骨干副业,在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并通过发展城乡丝绸工业,就地加工,实行增值,吴江县属丝绸企业12家.1985年实现利润2484万元。 (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蚕桑生产在农村商品生产中的竞争能力,必须采用先进技术,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养蚕业经济效益。由于养蚕重点户和专业户,桑园承包面积大,养蚕数量多,而栽桑养蚕是劳动密集型项目,花工多,一般蚕茧生产成本费包括蚕种、共育费、桑园、肥料、农药、蚕室、蚕具折旧、劳动费等,其中劳动技占整个费用开支的60%。因此革新养蚕技术,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费用,显得更为重要。会经营的具有新素质的养蚕专业户容易接受并采用省工,低耗、多收的新法养蚕技术体系,使先进的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作用。不少地方的养蚕专业户,如前述海安县养蚕大户居志忠,已改多回育为少回育,改蚕匾养蚕为塑料编织布蚕台养蚕,改抬网除沙为卷网除沙;改手工拣热蚕为方格簇双速自动上簇,这样养蚕效率高,劳动强度低,一般每个劳力可养五龄蚕3~4盒蚕种,比老法养蚕提高工效2~3倍。桑园高产省力栽培技术据农科院蚕研所试验,采用隔行春夏轮伐,年中一次施肥,行间机耕,株间用除草剂,全年亩产茶桑桑叶达五千余斤,工效可提高2~4倍;养蚕改片叶育为条桑育可节约用桑10%,节约劳动力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