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蚕学会 桑蚕、柞蚕和蓖麻蚕,是当今世界绢丝业生产的三大资源。蓖麻蚕原产印度,至今约有三百多年的饲养历史,在产地已逐步形成了以家庭手工生产方式为主,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绢丝织工艺及产业,被誉为“穷人的至宝”。我国自五十年代初成功地引进蓖麻蚕并加发展以来,最高年产茧量1965年曾达到42000多吨(折茧皮6000吨左右),并初步形成了十多个主产基地省区。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绢纺工业的发展,活跃了国内市场,增加了出口创汇。后因十年动乱,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直至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才渐有恢复的起色。1985年据广西、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不完全统计,共产蓖麻蚕鲜茧130吨(折茧皮20吨)左右。目前,无论是原有基础较好的重点省区农村,还是经济比较落后贫困的山乡,无论是绢纺工业,还是外贸部门,都积极要求恢复这一特色生产,满足市场需求。
鉴此,中国蚕学会曾于1981年秋和1986年春先后两次召开全国蓖麻蚕学术讨论会,特别是后次即今年在湘西举行的有多学科、多部门专家代表参加的专业学术会议,不仅广泛交流了“六五”计划期间蓖麻蚕生产、科研等各方面来之不易的成绩和成果,充分肯定了蓖麻蚕事业的优势和前途.并且对今后如何把握蓖麻蚕生产的规律与特点,扬长避短,积极恢复和进一步开发,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不少很好的设想与建议。兹将有关意见和建议报告如下,希望给予研究实施。 一、恢复、开发的依据及意义 1.市场需要。近几年来,绢丝及绢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供不应求。据外贸部门反映,蓖麻蚕绢丝目前每吨出口价一万美元,不但成本低,换汇好,而且外商订货踊跃。日本客商曾多次向我询问,要求给予供应;香港有的客商甚至提出愿以桑蚕绢丝相等的价格来购买我蓖麻蚕绢丝,但因缺乏货源而不能满足。据分析和预测,至少在今后几年内这一行情只会看好,不大可能陡变。
2.绢纺加工能力强,对原料需求迫切。全国现有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的绢纺厂约十个。其中在生产区广西的三个每年可吸收加工蓖麻蚕茧皮2500吨;山东莱阳绢纺厂每年需求500吨蓖麻蚕茧皮,但1985年只收购到5吨。这些绢纺企业有鉴于市场需要,迫切希望增加蓖麻蚕生产,吁请各地给予支持供应。
3.生产成本低,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农村饲养蓖麻蚕,相对来说不仅投资少,周期短,技术简单,不用整强劳力,并可同其它农林作物或利用野生植物综合经营,故而生产成本较低,而且还有应变能力强的特点,即可根据市场行情或计划的变化,对生产布局、数量等进行灵活调节与调整,而不象桑蚕因受制于桑树种植面积易造成被动或显著影响。同时在绢纺工业方面,蓖麻蚕茧虽不能缫丝,但其丝纤维本质及性能同桑柞蚕相仿,尤其弹性、吸湿性特优,可纺性好,原料茧价和茧丝练减率比桑蚕茧分别低30%和50%左右,每生产百公斤绢丝耗用原料茧成本相差二倍以上,且精练脱胶容易,工艺过程简单,因此工业经济效益显著较高,在整个茧丝绸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4.饲料资源广泛丰富,综合开发利用前途广阔。蓖麻蚕食性较杂.能吃蓖麻、木薯、鹤木、臭椿、红黄麻和野生植物马桑等多种叶子。全国各地种植这些农林作物的面积目前不下有几千万亩,如原蓖麻蚕重点产区安徽、河南、湖南三省仅红麻面积就达200多万亩,湘西山区马桑资源十分丰富,完全可以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不需另开辟新的饲料基地。此外,饲养蓖麻蚕还有丰富的蚕沙、蛹、蛾、卵等副产物资源,可以开发提取有关重要原料,广泛用于医药、化工、食品、生防、生化等等许多领域,经济价值高,综合利用潜力大。前途广阔。
5.专业技术配套成龙,科学研究有新的进展。经过三十多年坚持努力,至今不但蓖麻蚕生产技术已经较为完整、成熟地配套成龙,为大面积稳产高产提换了重要保证,而且由于全国有关学科研究单位的通力协作,我国在蓖麻蚕品资保育、生理生化、细胞遗传、基因工程和激素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与进展,有的已达到或领先于国际水平,为今后蓖麻蚕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专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群众积极要求,发展形势有利。在党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和富民政策指引下,全国不少原主产省区,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落后、工副业门路又较少的地区农村,群众积极要求恢复开发蓖麻蚕生产,以利发展商品经济,治穷致富,建设家乡。如山东省计划在鲁西南一些地县进行重点发展,1986年起步,计划生产茧皮50吨,1990年达到250吨。安徽省阜阳地区认真总结了阜南县利用红麻叶饲养蓖麻蚕的成功经验,计划在全区进行示范推广,结合红麻生产逐步发展。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人大代表,根据本地山区富有马桑资源和农民群众积极要求,联名上书人大职能部门,建议支持恢复发展马桑蚕生产,开发山区农村经济。 二、急需研究解决的有关问题及设想 1.指导方针问题。鉴于以往三十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结合当前形势、条件和可能等实际,对今后蓖麻蚕生产宜采取“因地制宜,相对集中,逐步恢复,积极开发”的指导方针。其前提是市场需要,做到既瞄准国际市场,又重视国内市场潜力的开发;其原则是以销定产,贸工农互相协调,做到既不盲目发展,又积极以搞活流通渠道、扩大消费来促进生产,支持生产。为此,请求中国丝绸公司、农牧渔业部共同研究,将恢复和开发蓖麻蚕生产纳入国家指导性计划。
2.规划布局问题。根据上述指导方针,蓖麻蚕生产的自身规律和商品经济的特点,初步设想在近三、五连内,南方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区,北方以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四省为重点.按照生态环境、原有基础和群众积极性等条件,有计划地集中在一些地县扶持建立恢复和开发基地,以后再视需要进一步扩大。恢复的目标,要求上述七省区的茧皮总产量分别达到1965年的实际水平:开发指标,重在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并加强基本建设,茧皮总产量要在1965年全国实绩(发种300万盒,6000吨茧皮)的基础上有所增长。为此,请中国丝绸公司和农牧渔业部切实加强对生产、收购、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及各项工作的具体指导和管理,共同研究部署措施计划,协调解决有关矛盾问题。要支持和帮助建立南片(三省区)、北片(四省区)两个生产协作联络组织,两片分别由广西蚕业指导所和山东省丝绸公司负责牵头,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加强信息交流,沟通联系渠道,互相协作,共同提高。
3.科学研究问题。要求中国丝绸公司和农牧渔业部通过有关渠道,将蓖麻蚕课题列入“七五”计划科技攻关项目,明确以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为重点,在不断进行改进和提高单产关键技术研究的同时,围绕综合利用,大力开展应用课题及有关应用基础的研究.要组织全国力量进行分工和协作攻关。为此目的,拟建立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为联系中心,由广西蚕业指导所和安徽农学院分别负责牵头的南北两片科研协作联络组织。要求部和公司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
4.技术推广问题。为适应蓖麻蚕生产提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十分重视和加强专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要组织有关各省地的蚕业研究(指导)所、蚕业(制种)场站和院校单位,积极开展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的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工作,并要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给予经常关心和具体指导。每年订出计划,落实任务,由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解决经费、条件等有关问题。
5.业务经费问题。希望中国丝绸公司、农牧渔业部等国家主管部门领导,充分体谅和重视解决我国蓖麻蚕事业在历经曲折后重新前进中出现的困难,特别是业务经费的艰难困境。多年来,由于蓖麻蚕事业缺乏专门业务经费支持,以致连一些最基本的生产、科研项目及工作如品种资源收集、保存和选种等也难以维持进展,有些单位不得不下马或濒临停顿,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为此吁请部、公司和各级有关领导部门,从1986年起,对今后蓖麻蚕正常业务经费,每年给予重点安排,列入计划,专项下达。同时要求通过各自系统,明确分工,对蓖麻蚕保种、制种、收购、流通、技术培训及推广等一系列工作,落实任务和相应措施经费,组织实施,并经常给予检查、督促和指导。
此外,根据大家要求和建议,拟在中国蚕学会野蚕专业委员会下建立蓖麻蚕专业学组,将提请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同时,为加强学术交流和协作研究.拟订今后每两年左右举行一次蓖麻蚕专业或专题学术讨论会,列入学会正常活动计划。 一九八六年四月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