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省秋繁蚕种质量问题的探讨

                                                             许 斯 魁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秋季繁育蚕种,是充分发挥蚕种场的生产潜力,增加蚕种繁育数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好途径。我省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多点进行秋季试繁蚕种工作,近几年来规模逐渐扩大。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秋繁种的质量,往往赶不上春繁种的水平。为了探讨提高我省秋繁种的质量,现就秋繁蚕种质量中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原种出库时间和蚕种的保护
  原种出库时间,是秋繁蚕种成功或失败的关键问题之一。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省秋季原种出库的时间,一般应在8月下旬较为适当。8月中旬前出库的,往往失败,这是由我省的气候条件特殊所决定的。根据气象资料:长沙地区:常年8月份平均气温在28.8℃,其中下旬平均温度28.2℃,极端温度可达40℃以上。从季节说,此时虽早过了“立秋”,但气温仍处在夏热期(≥28℃)的高温阶段。湘江流域,每年从6月中、下旬到8月底、甚至9月上旬,都有一段时间的高温暑热气候,成为我国长江流域有名的高温区之一。湘北湖区,十年中有八、九年会出现这种高温酷热的天气,常年需在9月上旬后,气温才逐渐下降。所以,秋季原蚕的收蚁时间,一般应控制在9月上旬。尽管现行的秋繁品种,比过去老品种的体质要强,为生产安全计,在没有空调设备的种场,不能过早在高温酷热天气饲养原蚕,以免功亏一篑,造成制种失败或蚕种质量不高。
  原种催育保护,关系到蚕种孵化的好坏和原蚕的体质健康。如上所述,蚕种8月下旬出库仍处在暑热潮,种场单靠地下室的条件,要掌握蚕种胚子戍3。期前保护在不超过25℃的环境中,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在1978年8月24—28日出库原种。保护在培土式的地下室。戍3期前温度高达26.7℃。结果,蚕种在长期高温保护下,影响了原蚕的体质,造成了后来的饲育困难。所以,秋季原种出库浸酸后。建议最好在蚕种冷库用23—24℃保护3—4天,再运种回场,用25-27℃保护。
            二、提高叶质加强桑园管理
  桑叶质量,是养好原蚕,提高秋繁蚕种质量的基础。由于我省气候,夏秋多旱,且秋旱多于夏旱。从8月下旬到9月上旬秋旱期间,温度高,盛吹火南风,蒸发量大,长沙地区8-9月份的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旬降水量最高不到50毫米,即使全部降水为桑园所利用成有效水,也远达不到此时桑园蒸发量的要求(一般桑园蒸发量最少在350毫米以上),桑树常常出现缺水干旱现象,提早封顶,桑叶硬化,对质差。而我省各蚕场的桑园,一般抗旱能力较差,特别是丘陵地区的种场,水源条件更差。因此,积极地解决桑园抗旱问题,是保证秋繁原蚕用叶,提高蚕种质量必不可少的措施。
  桑园的锄草、施肥、治虫工作,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有机管理。湖区种场茶园,土地肥
沃,杂草丛生,除了夏伐后应立即进行一次翻耕、除草、施肥、治虫外,以后每隔半个月左右需再进行一次除草工作。没有除草的桑树施肥量需比除了草的增加肥料25%以上,方能达到同样的肥效。我所近几年来,采用新型除草剂“草甘磷”(又名镇草宁),主要成份是膦甘酸铵盐,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性的除草剂,有高度的内吸传导性,使杂草根系枯萎死亡,使用药液浓度为1.5-2%,并需要配成0.2-0.3%的洗衣粉液,作为表面活化剂。每亩地约需用药液160斤左右,以喷湿杂草为度。对一年生杂草和多年生深根系的香附子草之类,效果均良好。药效可保持30—40天,每亩药除草成本,约相当于二次人工的除草。
  秋季桑园的虫害,主要有桑毛虫、桑蓟马和桑叶蝉等。桑蓟马在我省一年发生10代,从7月起世代重迭,分层为害桑叶,8—9月份是一年中虫口密度的高峰期,大量吸食叶液养
份,使桑叶干瘪硬化。为保证秋蚕叶质,必须认真喷药治虫。一般除在夏伐后连续喷药二次外,每隔一个星期左右喷药一次。为了不使养蚕发生药害事故,最好在蚕种出库前,桑园进行一次全面喷药后,对小蚕用桑地即停止喷药。大蚕用叶的桑地,可以继续喷药,至用叶前5—7天停止喷药。常用防治桑蓟马的药品有:80%敌敌畏2000倍,50%辛硫磷2000—3000倍,50%马拉松1500倍,40%乐果1500倍。
            三、认真做好消毒防病的工作
  严格消毒工作,是安定蚕作、提高蚕种质量的另一关键。我省秋蚕期,蚕病种类较多,常以中肠型脓病为主,或伴有血液型脓病和软化病及僵病的发生。加之秋叶质量较差,气候条件不良,难以满足蚕体生理需要,导致原蚕的体质较弱,容易感染发病。需从以下几个环节,加强消毒防病的工作:(一)养蚕前对蚕室、工具用品和四周环境全面彻底消毒,不遗留死角;(二)养蚕进行中,坚持一洗手:给桑前要洗手。两换鞋:进入蚕室或贮桑室要换专用鞋。三不落地:蚕网、薄膜和蚕座用具不丢落地面。四消毒:每天定时消毒蚕体和对蚕室地面、贮桑室地面及用过的薄膜、蚕网的清洗消毒;(三)认真淘汰各龄迟弱小蚕,止桑后4-6个小时,逐箔捡拾眠蚕座中的迟眠青蚕。三至五龄盛食期定时选除落伍小蚕;(四)重视小蚕期的消毒防病。据有关调查资料:如三龄期发生血液型脓病或中肠型脓病5%时,到五龄期可发病达44%以上;如三龄发生软化病2%,五龄期可发病达24%以上。可见小蚕期消毒防病的重要,不论是从防病的效果或劳力、药品的节约,都是事半功倍的。
             四、根据气候特点调节饲育环境
  要养好秋季原蚕,除了提高桑叶质量和加强消毒防病工作外,必须处理好饲育环境,结合饲育的品种特性,制订正确的技术措施。词有现行芙蓉、湘晖品种,小蚕期给予适当高温,一龄用28℃,二龄用27℃,三龄用26℃时的温度饲育,有利蚕体内酶的活化,促进蚕的食桑和消化吸收的功能,从而提高蚕体的健康。但如温度过高(从30℃开始),反而降低了酶的活化,影响蚕体健康。实验证明用适温催青、饲养的三龄起蚕,非一次食下多角体37.76万颗,才能发生50%的脓病;相反,一至二龄用高温32℃饲育的三龄趋蚕,一次只要食下2.44万颗多角体,便会发生50%的脓病。前者的半数致死剂量比后者高出15倍以上。可见修青饲育的温度应控制在合理正常的范围内,即使现行抗高温的品种,温度也不是越高越好。由于秋蚕期温度变化较大,一般从9月中旬起,低温的时间多。全省各地出现寒露风的时间和频率,以长沙为例,9月中旬出现的占13%。此时温度低且日夜温差可达10℃以上。所以,大蚕期以补温为主,必须采取措施,应尽力控制饲育温度的恒温。如变温或前低后高的逆温饲养,将严重影响蚕体健康,降低化蛹率,增加生种的发生。大蚕期适当降低饲育温度,用24.3一23.5℃饲养,有利蚕体的健康,降低死笼率,增加造卵数和产卵数。
  湿度对蚕的影响:关系到蚕体内水份的发散和桑叶凋萎的速度,所以直接间接影响了蚕体的健康。秋繁气候,往往前期高温干燥,首期低温多湿。由于后期需要补温,而使蚕室的小气候成为干燥的环境。因此,秋繁过程,常常是干燥的多,特别在孵化收蚁和小蚕期,要切实做好补湿的工作。收蚁时应保持相对温室达90%,小蚕期应有85-80%的相对湿度。相反,大蚕期对湿度的抵抗力弱,即使因升温需要补湿时,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5%以下,防止多温对蚕的为害。蚕体水份,主要靠摄取桑叶所得,以保持体内水份的平衡,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小蚕期的用桑,力求适熟偏嫩,叶质新鲜,采叶最好在上午露水干后一次采足全天用叶量。贮桑地方,一定要低温多湿,以保持叶质新鲜,越新鲜,营养价值越高,繁育的成绩也就越好。
  气流对蚕的影响:直接调节蚕室内的温湿度和蚕室内空气的干净新鲜程度。如在高温多湿时,只要有空气流动,就能排除蒸热闷湿的不良环境对蚕的为害程度。即使在30℃ 以上的高温时,如有0.4—0.5米/秒的气流,也能减轻高温多湿的为害。所以秋期繁育蚕种,要正确掌握通风换气的工作,特别是大蚕期和熟蚕上簇时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