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冷库建设 搞好综合服务
促 进 我 省 蚕 种 生 产 的 发 展

                朱 全 坎
               (省农业厅蚕种冷库)

  我省蚕种冷库,位于长沙市郊东湖,占地167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干部、工人25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9人。主要担负全省桑蚕一代杂交种的保护、浴消整理、冷藏浸酸和蚕种生产技术指导,执行蚕种质量检验制度,做好蚕种以销定产的计划平衡和供应工作。几年来,全库同志实施经济技术承包责任制,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全面执行蚕种繁育技术规范和《湖南省蚕种繁育检验办法》,充分发挥精神动力、信息动力和物质动力的作用,逐步建立科学管理蚕种的自适应系统,对提高我省蚕种产量和质量,促进蚕桑事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是:

             一、抓住关键 加强质量检验。

  质量是蚕种生产的生命。我省自1971年以来,先后建立了6个国营蚕种场。蚕种繁育系数和质量水平逐年有所提高。但与先进省区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把我省蚕种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每年春、秋养蚕制种期间,冷库的主要技术力量,采用蹲点指导和巡回检查等不同形式,与种场的同志一道,在加强桑园培管、提高繁育技术的基础上,抓住主要阶段,在以下6个关键环节上,重点进行质量检验。(一)生产准备检查:主要是落实桑园管理措施,在预测桑叶产量的基础上,做好养蚕制种计划、劳动组织、物资准备和消毒防病工作;(二)蚕期检查:重点在实施原种催青技术。监督并切实掌握准确的收蚁量,做好原蚕饲育和原蚕健康度调查。坚持选蚕,蚕期淘汰率不得低于3%。坚持以饲育批为单位调查蚕期发病率,一次调查发病率春期超过3%、秋期超过6%,则该批蚕不准制种;(三)种茧检验:在做好早采茧和种茧保护的前提下,严格种茧品质检验。收茧量、死茏茧率、茧层量和茧层率达到了该品种规定的标准,方能制种。坚持对未经种茧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种茧不准制种。坚按选茧率严格选茧后方能削茧鉴蛹;(四)发育调节:根据对交品种的性状,掌握出库、收蚁、上簇等阶段的发育期差,不失时机地做好发蛾调节和对交批的雌性比例调节。严格选蛹选蛾,彻底淘汰纯对雌娥;(五)毛种验收:根据用科季节的不同,规定不同的投蛾产卵时间和蚕种运达冷库的时间。冷库对蚕种进行验收,对卵色不一、产附极差、品种混杂、批次期别不清、盛产卵或杀蛾时间不明以及纯种等,全决不予验收、入库;(六)病毒检验: 1983年我们委托苏州蚕桑专科学校,为我省各蚕种场培训了一批桑蚕微粒子病毒检验员,在各蚕种场负责迟眠蚕检毒的基础上,实行母蛾集中统检。由各种场按10%比例对号袋足母蛾,交蚕种冷库统一检验。先随机抽检袋蛾数的10%,经单峨检未发现微粒子病后,再随机抽检40%作双蛾检,仍未发现微粒子孢子时,其余的袋娥数可以免检。一旦发现微粒子病,则全部实行单蛾检,并对张号淘汰。全批病毒率超过1%,该批蚕种全部淘汰烧毁。未经检毒的蚕种不得浸酸和销售。
  通过以上工作,各蚕种场的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蚕种产量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如屈原蚕种场,1981年只制种13000盒,1985年桑园、人员与1981年相同,制种量上升到55000盒,1986年将达10万盒以上;常德县蚕种场1981年桑园萎缩病的发病株达20%以上,通过几年努力,1984年消灭了桑萎缩病,1985年制种量从5000盒省加到29000盒.全省控制了微粒子病的为害。

             二、挖潜革新 搞好自身建设

  我省各蚕种场的蚕种,集中由省蚕种冷库冷藏、保护、浴消、浸酸及供应蚕农饲养。加强冷库自身建设,为蚕种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保全蚕种质量的关键。为此,我们十分注意挖潜革新与科学管理,使每一个阶段的环场条件和技术处理方法,尽可能适应蚕卵生理需要。
  (一)房屋结构及设施。保种室六面都采用保温隔热材料。双墙双玻一纱,备有恒温恒湿空调机组.室内有通风、回风管道,吸湿、吸尘、自控自记温湿等设施;冷库由内库(8间)、南北走廊和两间低温室组成,分3个调节站自控调温。供电专线去屏,独立供水。另有十万大卡氨压机组两台和自动记录温湿度等设施。调温灵活,准确稳定,能够满足蚕卵生理上对环境的要求。
  (二)浸酸设备的革新。由人工浸酸脱酸改革为机动浸酸脱酸的生产线。1982年试改试用,1983年配套定型。通过三年生产实践,改进后的机动浸酸脱酸生产线的好处是:1.能自控导温和保温。保证了浸酸时盐酸浓度、液温和浸渍时间的要求,提高了浸酸质量和效果;2.可以连续作业,速度快,一小时浸种量5000盒以上,工效比人工操作提高4倍以上;3.大批量浸酸脱酸和小批量浸酸脱酸可以灵活套用。加之浸酸脱酸器具全部采用玻璃钢质容器和塑料制品,既牢固又耐酸、耐高温,消耗成本仅为以前人工操作的1/7;4.安有引风装置,将氯化氢等气体直接排出,避免了对人体的损害。同时没有操作指挥台,保证工作人员精心操作,提高工作质量。
  (三)晾种设备的改进。由自然晾干改为电风扇晾干装置。蚕种晾干时间由过去三、四小时缩短为20分钟左右,使蚕种尽早进入低温室保护,既减轻翻动磨擦对蚕卵的物理刺激,又赢得了称种装盒的时间,晾种房屋面积、工具、人工仅为过去的1/6。
  (四)刮卵设施的装置。由盆式木板刮印,改为立式塑料板自动流水刮卵装置,具有刮卵轻快、减少摩擦损伤、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等优点。
  对于其他小型器具,我们也逐步作了改进。蚕卵容器已全部改为表面光滑。通气良好的塞珞璐做制品、尼龙布制品及玻璃、搪瓷制品,避免个别蚕卵粘贴容器而造成品种、批次混杂的情况发生。
  我省一代杂交种采种全部是散卵的形式,经盐水比重选卵和卵质调查后,实行定量称种装盒,保证每盒种良卵数不少于23400粒。目前,我们正准备引进散卵自动称量器和微粒子病集团磨娥检毒设备,以不断改进检测手段和检测技术,改善管理,保证优质蚕种供应,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

             三、沟通值息 进行综合服务

  近几年来,我省夏秋蚕品种更新周期短、速度快。1980年“群芳×朝霞”,代替了原来的“东34×苏12”,1983年我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有成的“芙蓉×湘晖”夏秋蚕新品种又代替了“群芳×朝霞”。每次品种更新都经过连续两年的全省区试及省级审定,试繁试养,使蚕种场掌握原种性状和繁育技术,蚕农了解一代杂交种特性和饲养要点,从而保证了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良种繁育技术的提高、桑园培管工作的加强和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各蚕种场制种积极性提高,制种能量大幅度增加。而我省蚕桑生产由于多种原因,增长速度不快,蚕种生产处于省内自给有余的状况。为了充分发挥各蚕种场的生产能力,提高蚕种场的经济效益,我们一方面对按计划生产省内用的蚕种,采取统收包销;另一方面积极沟通外省需种信息,为各蚕种场牵针引线,组织蚕种向外省销售。从1983年外销蚕种1500盒,到1985年共向广东、浙江等省销售蚕种5万多盒。
  在搞好蚕种生产技术和销售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蚕需物资供应等综合服务。为各蚕种场组织和加工塑料折簇、蚕种低、蚕种盒,帮助解决运种车辆,提供漂白粉、毒消散及其他蚕药蚕具货源信息,积极向蚕业主管部门反映蚕种场的具体困难,提出解决意见,千方百计为蚕种场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