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蚕丝事业发展的前途

刘 楚 湘
湖南省丝绸公司

  我省栽桑养蚕捻丝织绸有着悠久的历史。1933年全省蚕茧产量曾达到97100担,但到1949年只有1200担。解放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现在全省有桑园面积8万多亩,产茧5万多担。其中华容县年产茧2万担。先后建立了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和五个国营蚕种场,拥有一座能冷藏60万张蚕种的冷库。全省共有120多个茧站(或收烘点),有茧灶160多件。鲜茧堆场16000多平方米,干茧库8000多平方米。丝绸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共有20个丝绸厂.拥有固丝设备12800绪.年产丝能力可达360多吨,有丝织机1300多台,年织绸能力达1600万米。还建有丝绸印染、绢纺和民族工艺厂。特别是我省传统的手工艺出口商品湘绣,久负盛名,驰名中外。

         一、我省蚕丝事业面临的因难及其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全省茧丝绸生产没有得到协调地发展,蚕茧产量增加到5万担左右时就一度出现了“蚕茧销不完,厂丝积压”的矛盾,造成茧丝绸生产与流通环节不够畅通的局面。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是全省每年限产厂丝180吨左右,只需鲜茧8万多担,与蚕茧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第二是外销还没有完全打开。每年丝类商品出口比例很小(仅占广丝生产量的10%左右),绸缎的出口更少;第三,国内这个潜在的广阔市场也没有完全打开。如果内销市场打开,即使将180吨厂丝全部用于织绸内销,全省5千多万人口,平均每人也只有一寸多丝绸,这是低水平的消耗,第四是蚕茧质量还没有得到全面提高,求量不重质的状况还存在,第五是国家对内销丝绸进行补贴,背了很大的包袱,而工厂热衷于搞化纤绸。所以,从根本上讲,我省目前5万多担蚕茧不能算真正的多,是一种内外销路没有完全打开、丝绸经济关系没有得到完善与理顺、以及低消耗水平情况下的多余,是上述种种原因没有解决好的原故。造成这些困难的因素很多,牵涉面也很广,包括了数量与质量,价格与价值,茧本与丝本,成本与利润,真丝与化纤,价值与市场供求,内销与出口,补贴与亏损,传统与革新,改造与投资,生产与流通等等方面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根结,除了行业的工艺技术与管理水平外,就在于丝绸价格体系、经济关系及产销方式没有得到根本完善与理顺.即现行丝绸产品作价办法的“66本”与当前丝纺生产与流通已不相适应,”是目前我省蚕丝事业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的根结。

        二、必须运用价值规律理顺好丝绸产品的经济关系

  茧丝绸生产是商品性生产,要参入商品的流通领域,第一就必须适应消费的需要,受市场与社会的检验,第二价格受市场与供求关系的制约,价格必须与市场供求关系相符。现在国家通过缫丝、织绸与印染环节,每吨厂丝所获得的综合税收不到一万元,两国家对内销丝绸的补贴,每吨厂丝为二万元。这种实际包下来的做法,虽曾对蚕丝生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从一定程度上讲,不利于促进茧丝绸质量和生产工艺技术的提高,不利于改善管理与经济核算,要形成过于依赖国家的吃大锅饭的思想。补贴并不是长远之计,必须要解决好现行丝绸产品的作价办法,这是问题的关键。可是要突破“66本”,不仅需要时间和财政、银行的支持,而且主要还是需要靠行业本身的努力。现国家即将不再对内销丝绸进行补贴,准备用减免真丝绸税收和提高真丝绸的销售价格来进行平衡。即采取减免税收、增加销价、取消补贴的办法来解决丝绸产品的价格问题。靠加强宏观上的控制和微观上的搞活,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取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实行优质优价,逐步完善和理顺好丝绸产品的价格体系、经济关系与购销方式及管理制度,调动工厂缫丝织绸的积极性,以增加企业自身的活力,提高行业的应变能力,促进我省茧丝绸生产的协调发展.

         三、我省茧丝绸生产的主要弱点及其努力的方向

  从一定意义上讲,整个蚕丝事业是靠蚕儿养活的,因此蚕茧生产是蚕丝事业的基础。但我省蚕茧生产由于生产培植,技术辅导力量薄弱.再加上千家万户养蚕,生产条件、科学栽桑、养蚕技术水平不高,其主要问题仍然是数量少、单产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的矛盾,具体表现在饲养粗放、管理不善、广种薄收,因而蚕茧上车茧率、解舒率和出丝率较低,有些庄口茧形不一、茧质开差大。这些不仅影响缫丝定位配茧,增大条份偏差,降低了生丝的品位,还给丝厂再加工及出口贸易带来较大的影响和困难。蚕茧收烘工作是联系农工之间的桥梁,又是保全茧质的重要环节.目前,我省蚕茧收烘技术力量薄弱且不稳定,收烘设备和检测手段比较落后.加上千家万户交售,“有的地方蚕农卖茧难;有的地方收茧凭手感.作价偏紧偏松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烘茧、储存、运输、保管过程中的茧损较大,给蚕茧收烘质量和经济效益带来较大的影响。丝绸行业是一个创汇多、贡献大的行业,但也是一个辛苦的落后的行业。我省丝绸工业同样基础差,设备比较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管理水平不高,工厂缫丝织绸的积极性不高,成本资用高、缫折大、出丝率低,丝绸产品质量不佳,并且绢纺生产也是一个很薄弱的环节,致使全省现有机器设备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竞争与应变能力不强,影响了行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茧丝绸生产是一种商品性的生产,不但要求质量高,而且生产的数量要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因此我省茧丝绸生产的目标,应从单纯抓数量上转到在抓数量的同时努力抓好质量和经济效益,转到抓真丝、适销和出口产品的轨道上来。首先要调整好蚕茧生产结构,合理布局,扩大春茧比例,切实抓好蚕种质量、冷藏管理和科学栽桑养蚕三个关键环节,把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使其优质高产,增加经济收入,防止盲目大上大下的不稳定局面。做到巩固提高,稳步发展。蚕茧收烘工作一定要端正经营作风,改善服务态度,落实茧站经济责任制,认真执行收茧标准和茧价政策,切实贯彻国家规定的烘茧方针,做到正确评定茧级、合理计价、优质优价,并要搞好茧站收烘设施的完善与技术改造工作,力求做到保全茧质,维护蚕茧解舒,为工厂提供更多的优质原料茧。丝绸生产则要在降低缫折与费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工艺技术与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并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品种,扩大工厂自主权,提高企业的加工深度,以增加自身的活力及应变能力,做到真丝、交织产品,绢纺、混纺产品并举。总之,“七五”期间我省茧丝绸生产主要是靠经济管理和技术进步来促进全省蚕丝事业的发展。

            四、努力掌握好丝绸出口贸易的规律

  近年来,由于日本“一元化生丝输入”制度的影响,蚕丝生产逐年下降。目前我国是世界丝绸贸易的主角,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丝绸能以它独特的优雅华丽、舒适柔软而为人们喜爱,随着天然纤维在欧美的继续流行.丝绸比以往更为盛行,需求日益增长而经久不衰。同时,当前世界性的混纺热,为发展绢纺产品带来了好时机。因此,我对西欧、香港、美国等市场的丝绸出口与转口贸易,今后可望维持较高的水平,丝绸在国际市场上有广阔的前景和较大的潜力,国际丝绸市场总的趋势将是进一步发展不平衡,是波浪式曲线上升的。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出口,也就没有丝绸”,要发展丝绸,在目前及今后较长的时期内,首要任务是扩大出口,所以我们销售的重点还在于出口,并要把握好丝绸市场动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销售能力,努力扩大出口,多创外江。由于世界生丝供求趋势将归结于我国的动向,因此,只要我们能做到保证丝绸产品质量,采取合理的价格政策以及外汇汇串的稳定,就能够有助于扩大丝绸贸易,促进丝绸出口,争取多创外汇。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提高丝绸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适销品种,搞好湘绣传统产品,并积极创新,生产出具有我省特色的丝绸产品,以增加我省丝绸出口的比例。同时发展绢纺生产,开辟除生丝、绸缎外扩大出口和消费的另一个新型市场。这些都是扩大我省丝绸出口贸易的战略战术,我省丝绸贸易的前景将取决于今后这一方针的正确贯彻。当然,目前国内“丝绸热”也正在逐步形成,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要逐步开拓和丰富省内六千万人口这个广阔与潜在的大市场。。

           五、我省蚕丝事业发展的战略问题

  在当前国际丝绸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和多变的情况下,现在对丝绸出口,无论从产品质量和花色品种上都要求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丝绸作为质地优良、精细的高档消费品,必须要做到以质取胜。这不但要求茧丝绸质量高,而且还要在传统的丝绸工艺和产品结构上不断创新,以适应国际市场丝绸产品日益高档化、多样化和成品化的潮流趋势。但我省目前茧丝绸生产还是采取比较落后的设备和技术,在经济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重量不重质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消耗大.成本高,因而茧丝绸质量较差,品种单一,出口产品少,竞争和应变能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要扩大我省丝绸贸易,发展蚕丝事业,就必须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千方百计提高茧丝绸质量,做到适销对路,才能赢得顾客,扩大影响,提高声誉,打开销路,稳定和占领市场。因此我省蚕丝生产的目标应放到为出口贸易服务,以适应市场和消费需要的方面上来。切实做到加强各行业的经济管理,进一步完善与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在蚕茧生产、收烘工作、丝绸工艺和产品结构上狠下功夫。只有改变我省茧丝绸数量少、质量差、水平低、费用高、效益低、应变能力不强的局面,才能有生命力与竞争力,才有行业的经济效益,才有整个蚕丝事业发展的前途。所以,农工商各部门一定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好蚕丝生产与流通的辩证关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从生产工艺和经济管理入手,狠抓质量与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茧丝绸生产的平衡与协调发展,做到产量、质量、效益三个同步增长,努力扩大出口,丰富国内市场,这是我省茧丝绸生产的基本方向,是进一步发展我省蚕丝事业的一个战略问题。

          六、我省蚕丝事业必将在改革中振兴和发展

  为了加强宏观上的控制和微观上的搞活,运用价值规律即经济杠杆的作用,逐步理顺好茧丝绸价格体系、经济关系及产销方式.以促进茧丝绸生产的协调发展及行业的进步与提高,1985年省财政已砍掉了全省蚕茧与缫丝的地方财政补贴。国家并将逐步用减免税收、增加内销绸的销售价格来理顺丝绸产品的价格体系和供求关系.达到取消补贴的目的。现在中国丝绸公司已制定出丝绸和绢纺产品作价办法新的“86本”,这实际是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86本”的实质,就是要加强企业经济核算和行业的经济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的活力和应变能力,以提高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我们不能靠国家的补贴过日子,更不能以对茧站调验干茧偏紧,对蚕农收购鲜茧偏紧的办法来弥补各自的利益,来寻找出路。我们一定要从全省蚕丝事业的利益出发,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我省茧丝绸生产的形势,树立全局观念即系统工程的观点,来克服茧丝绸生产的困难.因此,农工商各部门都要明确每个环节的专业化生产,都是为一条龙工序服务的,必须在抓产量的同时,注重质量和经济效益,从原料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都是最终为消费和出口创汇服务的,所以都不能过分强调本部门的利益而影响全局的工作。如果没有全局的利益就不可能有局部的发展,也不会有真正的优势和发展的前途,必须以提高质量求生存,开发产品求发展。省丝绸公司成立后,为了克服和解决全省茧丝绸产销矛盾,以促进丝绸行业的管理和改革,发挥了工贸合一、产销结合的优势,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去年全省蚕茧产量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是:第一受“麻热”的冲击,第二由于各地蚕茧生产培植力量的削弱;第三由于气候的影响;第四由于桑园管理较差,加上气候与生产条件的因素,晚秋不适应春用品种的饲养,第五有的茧站执行政策不严,存在收茧偏松偏紧的现象。今年由于各地蚕种饲养量的减少,全省蚕茧产量将保持去年水平或继续略有下降,加上部分茧站蚕茧外流,全省蚕茧收购量将会较大地下降,将会出现缺茧的矛盾,这是需要引起充分注意的。从现在起,我们要努力促进丝绸行业的全面提高,使全省茧丝绸生产的产品质量、工艺技术、生产管理水平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丝绸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是一个养人多、贡献大、税利多、出口盈利、换汇较高、大有可为、很有前途的行业.“七五”期间,我省蚕茧产量将要达到10万担以上,丝绸生产和出口贸易也将要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让我们满怀信心,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正视矛盾,克服困难,积极工作,为振兴我省蚕丝事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