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福广 沈昌平 葛军 卢筱芬 林水超 何彬
(广西蚕业指导所) 我区蚕期气候经常处于闷热的环境,春秋饲养从区外引进的春用品种比较困难。过去春秋蚕期也曾推广从苏浙引进的二化多丝量品种“苏17×苏16”,因其生命力低,繁种困难,近年已淘汰。当前我区春秋蚕期主要推广饲养抗高温多湿性能强,但茧层率、茧丝质量和出丝率较低的夏秋蚕品种“桂夏二号”。
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态,提高我区蚕茧产量和蚕丝质量,要求选育出适合我区气候特点、强健好养、稳产高产、综合性状优良的春秋兼用二化多丝全新品种。我所经过五年的努力,育成了春秋兼用二化多丝量中系新品种“3新”和日系新品种“5091”,配成一代杂交种“3新×5091”。通过1983—1984年两年实验室鉴定和三年农村生产鉴定,1985年中间试验,主要经济指标显著超过对照种“苏17×苏16”“群芳×朝霞”和“桂夏二号”,受到蚕农和丝厂的欢迎。
选育经过
(一)选育目标:
根据我区春秋气候条件,选青春秋兼用蚕品种的主要经济指标(一代杂交种的主要成绩)要求达到:(1)张种产茧较我区现行推广品补“桂夏二号”提高15%,“群芳×朝霞”提高10%;(2)张种产值较“桂夏二号”提高20%,较“群芳×朝霞”提高15%。(3)茧层率23%以上;(4)茧丝长1100米.以上;(5)解舒率70%以上;(6)净度3A级以上;(7)纤度2.3~2.6D;( 8)鲜茧出丝率显著高于对照种。
(二)亲本选择
“3新”是中中杂交固定的中系品种。母本是陕西省蚕桑研究所育成的中系高茧层率品种“123”,父本是广东省蚕业研究所育成的,具有一定抗高温性能的含多化血统的二化品种“研新”。
“5091’是日日杂交固定的日系品种,母本是体质强健含多化血统的日系二化品种“950”,父本是体质较弱的茧丝量多、茧丝质优、配合力好的日系二化多丝量品种“782”。
(三)选育经过
“3新”,是1981年春配制的育种材料“123×研新”夏蚕期开始选育。选育过程如下图:
F1一F2采用混合育。为提高品种强健性和兼顾提高蚕茧质量,采用适当偏高温(80—83°F)多湿(干湿差2—3°F)条件培育。着重个体选择,蚕期严格淘汰虚弱蚕、迟小蚕等。种茧期淘汰小茧、次茧、多层茧等不良茧.选拔茧形匀正、茧色洁白、缩皱均匀、茧层厚硬的种茧。择优留神。F3—F6采用单蛾育,同蛾区交配。为提高“3新”的生命率和茧层率,在选育过程中首先选发育快、病死蚕少、生命率最强的峨区留种,然后在留种蛾区内,精选全茧量中等,茧层量、茧层率高的个体分级留种(米高X高方法分级留种),对“3新”茧层率的选拔保持在25.5-27%之间(平均26%左右),选育至F7各蛾区间开差缩小,蛾区内个体匀整,各项性状基本稳定,为使强健性保持稳定而不下降,改用异蛾区交配,选育至F8,为测定其一代杂交的配合力,开始进行测交,在比较高温的条件下进行比较试验,筛选出杂交优势强、经济性状好的一代杂交新组合“ 3新×
5091”。选育至F15,发现其茧丝净度还不够理想,于F16又进行活蛹缫丝选种,选茧丝长长、小类少、切断少的蛾区和个体留种,经过6代的选择,“3新”茧的解舒和净度逐渐提高。
“5091”是1980年春配制育种材料“950×782”,夏蚕期开始选育,选育过程如下图:
杂交后F1-F2采用混合育,为提高品种抗逆性和兼顾提高蚕茧质量,采用高温(84-
89oF)与常温(80—83°F)相结合方法进行育培,早春晚秋进行常温培育,夏秋高温季节进行自然高温培育,F2在高温84.5° F的条件下培育,虫蛹生命率只有53.66%,经过去弱留强,F3在同样高温条件下,虫蛹生命率提高到75%,选育至F13在85°F高温的条件下。虫蛹生命率提高到92.77%,选育至F26,在特别高温86.8° F条件下,虫蛹生命率仍达33.83%,F4开始分出花蚕和白蚕两个系统选育,花蚕系统生命率高于白蚕系统,白蚕系统茧质高于花蚕系统。经活蛹缫丝测定,白蚕系统茧丝长较长,解舒较好,净度较高,丝量较多,选至F14时,“5091,,的白蚕系统的生命率已接近花蚕系统的水平,而茧丝质量显著高于花蚕系统,于是选留白蚕系统淘汰花蚕系统。在蛾区选择上以生命率为主,首先选生命率最高的蛾区采种,在采种蛾区内精选茧层厚。茧色洁白,茧形匀正呈浅束腰形,通过天秤逐个称量采用高×高分级留种继代。选至F15时又将白蚕系统分为高温和常温两个系统选育,为测定其一代杂交配合力于F13进行测交,测出杂种优势较强经济性状较好的一代杂交组合“3新X5091。为了提高“5091”的解舒和净度,选育F22时,又进行活蛹缫丝选种,选茧丝长长、小类少、切断少的蛾区和个体留种,使“5091”的净度稳定提高。
一代杂交种鉴定
(-)实验室鉴定。
“3新×5091”经1983~1984年实验室鉴定,两年的虫蛹生命率显著比“苏17×苏16”分别高35.1%和31.2%,与“群芳×朝霞”相仿,比“桂夏二号”低1.2%和2.2%,万蚕产茧量比“苏17×苏16”分别高15.6物和7.6开,比“群芳×朝霞”分别高11.4%和10%比“桂夏二号”分别高15.6%和10.8%,万蚕茧层量比“苏17×苏16”分别高36.3%和18.8%,比“群芳×朝霞”分别高28.4%和11.4%,比“桂夏二号”分别高33.8%和16%
。“3新×5091”茧层率正反交平均达24.6%,比“苏17×苏16”净高1.16%,比“群芳×朝霞”净高1.32%,比“桂夏二号”净高3.21%
1985年早秋蚕期,湖南省蚕桑研究所对“ 3新× 5091”和经参加全国鉴定成绩表现优良的“研菁×日桂”比试鉴定结果,“ 3新×
5091”正反交平均虫蛹率比“研菁×日桂”高6.3%,万头茧层量高11.7%,茧层率净高0.47%。
(二)农村生产鉴定
1983-1985年在广西6个农村试养鉴定基点进行对“ 3新×
5091的试养鉴定, 1983一1984年连续二年鉴定成绩,与对照“苏17×苏16”对比,其主要经济指标显著超过对照,张种产茧为32.55—34.12公斤,比对照高11.2—14.3%,张种产值118.90—124.81元,比对照高14.2-15.2%,100公斤桑产值31.12~31.66元,比对照高12.9—18.3%。
1983—1985年连续三年以“群芳×朝霞”和“桂夏二号”为对照,试养鉴定结果,张种产茧比“群芳×朝霞”高13.3~16.0%,比“桂夏二号”高 16.2~16.5%,张种产值比“群芳×朝霞”高14.6~18.3%,比“桂夏二号”高25.2—25.7%,100公斤桑产值比“群芳×朝霞”高8.5~11.4%,比“桂夏二号”高14.8~19.5%,“ 3新×5091”茧层串22.12~22.85%,比“群芳×朝霞”净高 1.17~1.67%,比“桂夏二号”净高2.34~2.72。
在1983~1984两年养蚕鉴定的同时,将“3新×5091”和对照种为样茧送南宁市缫丝厂进行缫丝检验。两年平均茧丝长为1116.6米,比“苏 17×苏16”短52.1米,“3新×5091”解舒率73.1%,比“苏17×苏16”高6.6%,解舒丝长比“苏17×苏16”长46.45米,净度91.75分比“苏17×苏16”高 1.56分。一茧丝长与“群芳×朝霞。接近比“桂夏二号”长126.95米,解舒丝长比“群芳×朝霞”稍短,比“桂夏二号”长61.7米,净度比“群芳×朝霞”低0.97分,比“桂夏二号”高1.75分。
“3新×5091”茧丝净度还不够高。但经我所加强对其茧丝净度的选拔,茧丝质量已有所提高。1985年经湖南省蚕桑研究所在试养鉴定“3新×5091”和“研菁×日桂”的同时,将这两对品种的样茧送湖南省津市缫丝厂检验结果:“3新×5091”平均一茧丝长1167.32米,与“研菁×日桂”相仿,解舒率77.1%,比“研菁×日挂”高5.75%,解舒丝长900米,比“研菁×日桂”长62米,净度94分比”研菁×日桂”低0.5分,茧丝纤度比“研菁×日桂”稍粗,鲜茧出丝率15.95%,比“研菁×日桂”稍高。语
小 结
我经过五年的努力,选育出适合我区春秋兼用的强健性二化多丝最新品种“3新”和“5091”配成一代杂交种“ 3新×
5091”,通过我区83~84年实验室鉴定和农村生产鉴定,85年的农村扩大中间试验,并经广西、湖南两省区进行丝质鉴定,83~86年鉴定和扩大中试蚕种1万多张“ 3新×
5091”的主要经济性状:虫蛹生命率、万头产茧量、万头茧层量、茧层率、单张产茧、单张产值、100公斤桑产值等显著超过我区现行春秋推广品种“苏17×苏16”、“群芳×朝霞”、“桂夏二号”,经济效益显著。“ 3新×
5091”新品种性状稳定,生丝品位可达3A一4A级,符合工农业和外贸要求,可作为我区春秋兼用和长江流域夏秋用蚕品种。缺点是“3新”原蚕体质不够强健,一代杂交种繁育系数不高,我们计划采用比较高温多湿的条件进行对“3新”的培育筛选,进一步提高其抗逆性,同时加强系统选育,采用同品种异品系杂交,提高蚕种繁殖系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