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龙 唐汇清
(湖南省经济作物局)(湖南省蚕桑科研所)
湘西自治州位于我省西南部,是我省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具有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悠久历史。近年来,由于蚕茧独家经营,养蚕的经济利益各环节间分配不合理,茧价低,蚕农效益甚微,以至毁桑改种严重。1966年全州产茧2189担,到了1986年只剩32担。自治州能否发展蚕桑生产?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大庸、桑植、永顺、花垣、吉首等县(市)作了一次调查。通过调查后认为:根据自治州的温、光、水、土等自然条件、农村的剩余劳力及经济情况,完全可以发展蚕桑生产,再加上现在蚕茧市场供需缺口大,蚕茧价格也随之在上升,蚕农有利可图,是发展的好时候.
一、发展蚕桑生产的有利条件 1.气候适宜:自治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左右,最高温度的7月,平均27.8℃,昼夜温差5-6℃,最高可达11℃,年降雨量1200-1400毫米,年日照1300小时以上,有利于桑树和蚕儿的生长发育。
2、土壤适宜:湘西的丘陵山地和小盆地较多,大多是红黄壤、紫色土和冲积土,土层较厚,肥力潜力很大,土壤养分能够满足桑树生长发育的要求。我们调查:花垣县民乐蚕场,当年栽桑,当年养蚕,亩产茧54.5公斤,收入180元。
3.居住分散,便于消毒防病:山丘区人口较少,农户居住分散,山清水秀,工业生产较少,无大气污染,因此便于控制蚕病的发生和流行。
4.剩余劳动力多,竹木丰富,养蚕成本低: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剩余劳动力多,乡镇企业中的劳力也属廉价劳力。我们调查,花垣县麻栗场乡苗绣厂工人,每天收入1元左右,群众非常高兴。养蚕每个劳力每天至少收入2元以上。养蚕所需的蚕房、蚕具,由于山丘区竹木较多,可以就地解决,养蚕成本低。 二、发
展 措 施 湘西自治州发展蚕桑生产,其生产措施必须与本地生态环境、社会及经济基础相适应,我们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建设好桑园是养蚕的基础
湘西自治州目前有桑园3000多亩。发展蚕桑生产,首先必须抓好桑园建设。根据实地调查,适宜栽桑的土地类型有:(1)盆地栽桑,为冲积土壤,如桑植县氽湖农垦场的3000多亩耕地,就是在一个小盆地里。象这样的盆地易被洪水淹没。遇到灾年,只能播种一季玉米,产量低,效益差。栽植桑树,不怕洪涝危害,保收系数大,经济效益高;(2)丘陵地栽桑,土质好,水源也方便,如花垣县道二乡,现有的丘陵桑园,长势较好。以上两种类型的土壤栽桑,只要加强肥培管理,是能夺取桑叶高产的。栽培的品种应选择既抗旱又耐渍的高产品种,目前推广的“7920”、湖桑197、湖桑32号、大墨斗等品种较适宜,亩栽1000株为好。
(二)养好蚕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要提高养蚕的经济效益,必须从养蚕布局、消毒防病、小蚕共育等方面抓起。
1.合理布局:湘西山丘区,昼夜温差大,春季气温回升慢,桑叶发芽较迟,因此,将全年五次养蚕改为四次养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春蚕5月上旬收蚁,复蚕7月初收蚁,中秋8月上旬收蚁,晚秋9月上旬收蚁,各蚕期间隔时间长,便于消毒防病,也有利于养桑,过可以避兔农事矛盾。
2.消毒防病:养蚕前、中、后的消毒防病,是杜绝病原传染,夺取蚕茧优质高产的关键措施。即抓好养蚕前蚕房、蚕具彻底消毒,养蚕期间蚕座消毒防病,养蚕结束后蚕室蚕具彻底清洗消毒,以预防为主,防消结合,保证蚕座安全。
3.小蚕共育:推广小蚕共育,把无病小蚕分到各家各户,是保证大蚕健壮蚕茧优质高产的有效措施。
(三)搞好服务,使养蚕无后顾之忧
1.技术服务:一是州、县现有蚕桑技术干部分乡包点;二是花气力培养一部分农民技术员分村包户;三是采取广播讲座、办短训班等办法,普及栽桑养蚕技术。
2.蚕种服务:山丘区房住分散,购种困难,县农业部门要统一组织织购种发种,并帮助农户搞好订种计划。
3.蚕具蚕药服务:农业部门应组织蚕具蚕药的供应,保证养蚕生产需要。
4.流通服务:农业部门应参与蚕茧流通,自建烤茧灶,收购鲜茧,经营干茧,与工厂直接签订产销合同,减少中间环节,打破独家经营搞活蚕茧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