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农业局 彭信军
一、澧县蚕桑生产概况 澧县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气候温和,蚕桑生产有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广大蚕农积累了丰富的栽桑养蚕经验。1941年,我县产生丝600担,折合鲜茧6000担,占全省产茧量的
48.6%,是蚕桑生产的兴盛时期。
解放以来,五十、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初期,蚕桑生产恢复较慢,但产茧量在全省还是第一位的。后来,华容、浏阳等蚕区发展迅速,如华容县1970年才开始起步,1984年蚕茧产量达到2.2万担,把我县远远甩到了后面。1979年以来,我县蚕桑生产虽然有新的起色,1986年总产达到4500担,特别是由于改良品种和推广先进技术,蚕茧单产上升快,大面积亩桑产茧高的达到了150公斤。但是,近三年来,由于经济政策的影响,我县桑园面积已从12000多亩下降到目前的3200亩。蚕桑生产这种萎缩不景气的状况,与当前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相比较、与国家出口需要和丝绸生产原料紧缺的局面相比较是极不协调的,值得认真分析和研究。
二、澧县蚕桑生产上不去的原因分析 澧县蚕桑生产为什么上不去呢?我们认为:
1.是由农、工、贸利益分配不均衡,价格政策不合理,蚕茧与其它农作物比价低、效益差。
我省蚕茧价格自1979年以来,未作调整,上茧收购指导价仅为160元/50公斤。捐资料报道,出口一吨生丝可换汇2.8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0万多元。而生产一吨生丝茧价按160元/50公斤计算,约需总成本2.3万元。外贸、工厂、收购部门和生产者在总盈利上的分配比例依次为58:25:4:13,足见原料生产者获利之少。加之蚕茧烘烤费用负担增加,又独家收烘经营,压级降价收购现象严重,这样,鲜茧实际收购价格则更低。如我县鲜茧收购均价1983年每50公斤为149.33元,1984年为149元,1985年为129.6元,1986年才回升到165元。据调查资料,一般每项劳动工日可生产蚕茧1斤,稻谷15斤,苧麻1.9公斤,棉花1.6公斤;按1986价格计算,每劳动工日产值分别为蚕茧3.3元,稻谷4.68元,苧麻25.84元,棉花4.85元;除开生产成本,每工日生产蚕茧可得净产植1.3元,稻谷2.18元,苧麻22.34元,棉花2.55元。难怪群众说,“种粮差、种棉亏,栽了桑树算倒霉。
2.是县植桑基地布局不合理,规模效益差,投入、产出效益低。
我县在发展蚕桑生产及其经营上,走了不少弯路。前几年,曾提出发展蚕桑生产要面向河洲山坡,不与粮棉争地,但忽视了因地制宜。1980年,九垸乡外洲植桑1000亩,结果洪水一来,桑树全部被淹,就改种了芦苇。1982年,又在涔南外洲栽桑900亩,洪水使全部桑苗付之东流。官垸、余家台、大围等地也有类似情况。全县在外洲植桑,先后有3000多亩报废,致使群众费力不讨好,县里的投资也白费。山丘区坡地植桑也因为干旱而生长不良,并有不少树苗干死,如在我县双龙、火连坡等地的1000多亩桑树,大部分是在山上,因干旱桑树生长差,桑叶小而枯燥,夏秋季节无法养蚕,这些桑树早已形成小老头桑而荒毁了。在品种安排上,曾盲目引进了一批广东荆桑,结果全部失败,浪费了资金和劳力。就其它桑树品种也较混杂,还没有系统选拔出适宜我县高产栽培的品种,以建立母本桑园及苗圃。在发展规模上,集中连片不够,一些分散产区,由于面积少、供种难、买药难、卖茧难和技术指导难。部分新发展的桑园没有养蚕就又荒毁了。在资金投放上,前几年农业厅分配给我县蚕桑补助费20多万元(其中1984年10万元,1985年6万元),要农业局分配使用,结果农业局不仅没有分配权,在1985年春季以前连合理的建议都不能得到采纳。由于资金缺乏归口和系统管理,使用时往往是重眼前,较长远;重扩建,缺改造;重投放,轻效益;资金到处撒,效果难看见。
3.是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个别农业经济政策的调整,挫伤了群众植桑养蚕的积极
性。
过去,我县政府部门为了鼓励发展蚕桑,除大抓宣传发动外,还有扶植资金,并制订了一系列奖售政策和优惠政策,以调动群众植桑养蚕的积极性,如在茧粮挂勾、茧肥挂勾的同时。还有奖售粮、奖售肥以及计划木材、计划楠竹和燃油、燃料(煤、炭)等,有的还减免了提留,而现在养蚕的单位,不仅茧粮没有挂,就肥料指标、燃油计划等都取消了,也没有什么有力的优惠政策。这样,对蚕农来说,一方面由于茧价低,收入减少;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及生活用粮都涨了价,支出增加。如张公庙乡新堤村四、五组,83户蚕农,250亩桑园,1984年产茧24600公斤,收入 74000元,1985年产茧28100公斤,收入70025元,比84年减收3975元。而蚕种、石灰、楠竹、木炭、肥料等生产成本则增加了6600元,粮食人平325公斤〔现在人平仅240公斤),原价每百公斤19元,现价每百公斤31.18元,人平增加口粮款为39.59元。这样,挫伤了群众植桑养蚕的积极性。
4.是地方丝绸工业落后,服务和技术推广工作跟不上,制约了蚕桑生产力的发展。 我县丝绸厂,虽然建厂历史较久,但设备陈旧,枝术落后,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缫丝车间原加工能力设计为2400绪,消化鲜茧1.3万担,而现在只装机400绪,年生产消化能力为2200担干茧,设备浪费大,生产效益差。我县发展蚕桑生产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发展地方工业,增加财政收入,而像现在的丝绸厂,不深化改革,加强企业内部挖潜,对我县蚕桑生产的发展是难能起推动作用的。我县生产的原料茧,由于庄口大,茧质好,外地调运价格高,生产茧丝质量好。而且丝绸厂收购干苗时,不注意与收购单位协调关系。且茧价低,又拖付收购部门的茧款,从而,制约了鲜茧的收购价格,影响了蚕桑生产的正当效益。从技术推广和服务的角度来看,全县共有蚕桑专干7名。但力量分散,具体抓蚕桑的少,专业干部发挥的作用不大,加上各部门之间缺乏协作性,因此,致使我县虽然有像官垸
,亩桑产茧过150公斤的高产典型,和大围东港桑基鱼塘亩平产值过900元的高产模式,却不能迅速在全县推广。再加上蚕需物资服务利润微薄,全县服务体系延伸网点少,因而,蚕药、蚕网等费用物资供应不及时,群众不方便,服务质量差。
以上几条是我县蚕桑生产上不去的根本原因。 三、对
策 研 究 鉴于以上原因分析,我们认为澧县振兴蚕桑生产必须坚持发展和改革的观念,执行“开放搞活,增强效益;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
首先是在提高蚕茧指导价格的基础上,放开蚕茧流通,允许和支持多渠道收购经营蚕茧。通过抓好流通,提高茧价和效益来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原料茧在优先满足本地丝厂的前提下,若价格相差太大,仍应允许向外地自由销售,决不能用限价限售的死办法来卡蚕桑生产,否则,就会给蚕系生产带来灾难;就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外省丝绸加工能力优于我地,茧价高,我地丝绸部门应该端正认识,顺应改革潮流,迎接挑战。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加强企业挖潜,提高自身效益,决不搞“以农补工”。要保证蚕农效益增加,提高生产者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2.是各业务部门要同心协力。加强对蚕桑生产的领导,加强蚕桑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引进优良桑蚕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培训技术人才。并积极开展蚕桑付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亩桑效益。
3.在具体发展战略上:先是致力改进低产桑园,采取品种更新、补植加密和增拳增条、培肥地力等一系列技术改造措施,提高大面积单产。并在近二年内,把我县桑园面积迅速恢复到1万亩,产茧达到1.5万担,同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低杆、密植、速成”桑园和“桑基鱼塘”。在七五期间后二年力争全县桑园总面积达到1.5万亩,产茧3万担以上。在基地布局时,以湖平区内、外洲植桑为主,合理适当地发展山丘植桑。在经营上,走工农联合,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的道路,扶持好重点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坚持集中连片,在近五年内,全县要逐步完善和建成十个千亩以上的基地乡,并配套建设好十个乡级蚕桑技本服务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