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毒 的 自 然 不 活 化


  以往危害严重使许多养蚕农家遭受损失的传染性软化病,在日本群马县,从1979年以后明显减少。自1980年起代之以核多角体病的危害急剧增加;弄清病毒病发生的要因,了解病毒本身的物理化学性状,对防止和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就显得很重要的了。所以,以前许多研究者从热、目光、紫外线、湿度以及各种药剂等使病毒不活化,从活性的持续时间和饲育设施内外的病原分布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此包括介绍这些报告事例,主要叙述温湿度条件对核多角体病病毒(NPV),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CPV ),传染性软化病病毒(IFV)不活化的调查结果。同时结合在养蚕农家的病原分布实际情况,从病毒的自然不活化谈谈蚕病发生的要因。

                              核多角体病病毒

  病毒在干燥状态和湿润状态下,用不同温度保存时活性消长如图1所示。


  从不同的温度看,温度越高活性降低就越早出现。这不仅NPV,后述的cPV、IFV的
结果也相同。
  在干燥状态的NPV, 5℃保护360天以后,其活性不会有大的变化,但在 25℃时,150天后就逐渐下降,到360天后活性就很低。在45℃时,90天后稍下降,完全不活化需300以上。相反,在湿润状态时的NPV活性,5℃时与干燥状态时的情况同样,不会有大的下降,但在25℃时, 30天以后就降低,到160天后就不活化。并且45℃的也从20天后急剧下降,40天后就不活化,与干燥状态的病毒相比,编短了失活的时间。就以往用热处理NPV不活化的报告来看,也是温水处理比干热处理易不活化的例子多。但病毒在土镶中的自然不活化,相反有在干燥土壤中容易不活化的例子。这可能依病毒放置的条件而变化。
  在蚕室内的自然不活化天数。因各种条件而得不到一致的结果。这主要原因是供试的病毒在病蚕和从病蚕采取的脓汁到不活化的天数长,精制的多角体,游离病毒的顺次变短,同时土壤中的病毒比计时皿和破碎器皿的长,以及受蚕室内温湿度条件的影响等。总之,比起后述的2种病毒,可以说是较难自然不活化时病毒。

              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

  对于CPV,用感染本病蚕粪进行了与NPV同样的试验。其结果如图2所示。

  在湿润状态时的 CPV,与湿润状态时的NPV活性消长大致相同。5℃时,即使120天后也几乎看不到活性变化。25℃,60天后活性就降低,以后缓慢下降,到120天后只能看到有若干活性。45℃,40天后不活化。但在干燥状态时的CPV,45℃-天以内,25℃,4天后都会完全失活。即使5℃放置的蚕粪,从相当干燥的40天后也迅速降低,120天后失活。同时,精制的多角体,在更短的时间内就能看到不活化。放置在玻璃器皿上的CPV可以说是对湿度在15~30%和稍为强制的干燥状态下抵抗力弱的病毒。
  混入土壤中的病毒到其不活化的天数,比放置在玻离器皿时要长,在湿润土壤中可以长时间维持活性。

                传染性软化病病毒        

  IFV用与CPV同样的方法调查活性的消长,其结果如图所示。

  IFV的活性,在5℃时是比较稳定的,但25℃湿润状态下,15天后就明显下降,36天后就不活化。在干燥状态时则比湿润状态稍快些,12天后就失去活性。45℃不管在干燥、湿润的状态下,数天就不活化。但粗精制的病毒活化性比蚕粪中的病毒可以保持稍长些。在干燥状态反而有变长的倾向也有。同时,混入土壤中的时稍长,可以说病毒的活性依病毒的状态和放置的场所而有一些差异。IFV的特征与前述的2种病率相比,可以说在高温下是容易不活化的病毒。

               养蚕农家的病原分布

  对收成比较好的10户农家,在春蚕消毒前对每户采集饲育室5点,上簇室3点,贮桑室2点的尘埃给蚁蚕添食进行病原调查,其结果如表1所示。

  从9户农家中捡出NPV,其中有些农家从调查的全部尘埃中都有检出。在调查的场所方面,上簇室的检出率高。添食尘埃蚕的发病率,总平均为31.1%,但依尘埃而不同,发病率100%的也有,显示出相当高的病原性。这暗示了在上一年发生的NPV,在饲育的设施内没有受到自然的不活化。从调查因核多角体病而经常失收的农家的病原分布来看,即使消毒后也可以从蚕室内检出有活性的病毒,这就可以认为饲养前的病毒污染与蚕病发生是有关连的。如表 2所示。因而NPV难于自能不活化,加上消毒不彻底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CPV从10户中只有 2户农家被检出,添食蚕的发病率都为5%,活性是小的。故推测CPV从上年到翌年春蚕期前这一段时间里已大部分被不活化了,也有认为上一年病蚕的发生量少而未能下结论。近年来,受细胞质多角体病危害而造成大减产虽然少,但也有些农家比较易发生。从入夏后每蚕期都有发生的农家的调查结果看,这些农家都有一个共同性。在湿气大的地坑直接地饲育,不能进行有效的消毒而产生的。
  IFV在所有的农家都检不到。曾在报道过因IFV造成失收的农家蚕室内的病原,虽能在刚失收后检出,但经一个月后就检不到,病毒被迅速不活化的事例。
  所以,对于发生失收时的病毒的潜在场所和感染途径还有很多不明的地方,今后有必要对其发生要因作进一步的探讨
  将本场的桑园的桑叶冷藏处理后给蚕添食时的核多角体病发生状况如表2所示。
  NPV在初秋、晚秋蚕结束后能检出的仅是少数。并且在晚秋蚕结束后的很短时间内就检查不到,这可能附着在叶面的病毒受日光、热紫外线等的作用,在早期就不活化了。
  但从邻接因NPV造成欠收农家的蚕室的桑园桑叶上,则在刚饲育结束后能检出高浓度的病毒。这就希望不仅在蚕室内,在周围也要留意防止蚕病的为害。

                     林健荣 译自《蚕丝科学与技术》
                             198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