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农业局 赵丈田 蚕桑是我市的一项拳头产品。据1984年统计,我市桑园面积2.54万亩,占全省桑园面积的31%;产茧1325吨,占全省产茧量的45%,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但是,自1985年以来,蚕桑生产开始“滑坡”,1985年桑园面积比1984年减少了0.88万亩,产量减少165吨;1986年面积和产量连续下降,据年底统计,面积仅有1.36万亩,减少0.33万亩,产量1060吨,减少100吨;今年面积仍在继续减少,预计面积可能下降到9000亩左右,产量难上1000吨。
蚕桑生产下降的原因:一是来自“苎麻热”的冲击。由于苎麻价格高,大大刺激了农民种麻的积极性。我市1984年仅有苎麻0.82万亩,1986年发展到17.19万亩,今年预计可达到50万亩,苎麻面积的扩大,除了挤占一部分良田和其它经济作物田外,不少农户毁桑种麻。二是蚕茧价格低,蚕农养蚕积极性下降.目前一亩苧麻收入可达1000多元,一亩稻谷二季也可收300—400元,而一亩蚕茧收入一般在200元左右。1983年以来,大部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已经调整,蚕茧价格一直没有调整,而实际收购价格年年降低。据我市供销部门统计,1983年我市每担蚕茧收购均价157.6元,1984年下降到151.47元, 1985年下降到141.7元,1986年稍有回升,为156.3元,仍低于1983年的水平。而自1983年以来,农用生产资料多次涨价,养蚕成本提高,实际上是大幅度降低了蚕农收入。三是桑萎缩病的危害。近年来,桑萎缩病对我市蚕桑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据1984年省蚕科所普查,华容县1.4万亩桑园,有1200亩发病,发病率为8.5%。预计全市有3000多亩桑园受萎缩病危害。四是蚕茧经营统得过死,销渠不畅、目前蚕茧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中转环节多,转一次手就要收一次手续费,造成流通费用增高,甚至在流通环节中受阻,而生产者却得不到实惠。
蚕桑生产的萎缩,不仅导致我市蚕农收入的降低,同时将对我市丝绸工业带来冲击。蚕桑是多年生作物,一旦垮下去以后,一年二年难以恢复。因此,要尽快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我市蚕桑生产。 一、进一步提高对蚕桑生产的认识 防止我市蚕桑生产继续“滑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解决认识问题,实进一步提高广大基层干部和蚕农对蚕桑生产的认识。蚕桑是创汇产品,我国每年蚕丝出口可换取10亿美元以上,仅次于石油而居第二位。因此,多生产蚕茧就是多为国家争取外汇。“六五”期间国家对我市蚕桑生产的投资200多万元,我市蚕桑生产的发展和国家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其次,要算蚕桑生产的综合效益账。一亩蚕桑的蚕茧收入虽然只200元左右,但是,蚕桑副产品的利用潜力很大,蚕茧通过加工可以增值。例如,华容县丝绸厂1982年上马,年产白厂丝35吨,丝织品、染整各50万米,年耗鲜茧500吨左右,年产值360万元,年利40万元,为国家创汇40万元,如果蚕桑生产垮下来,那么,丝绸生产必然受到影响。再次,蚕茧需求量大,国内外市场销路好。据1986年年底统计,1986年全国总产划33.75万吨,商业收购29.6万吨,均比1985年减少,但丝绸创汇11.3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18.3%,1986年广交会上丝绸成交额高达14亿美元,国家计委计划1990年丝绸出口创汇15亿美元。我省1985年总产茧2350吨,丝绸创汇500万美元,今年计划突破800万美元。目前国际市场“丝绸热”方兴未艾,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仅生丝一项缺口达1万吨,从国内市场来看,许多丝绸厂家纷纷告急。解决好这些矛盾,必须从各级领导提高蚕桑生产的认识入手,从扶持蚕桑生产发展入手。 二、努力提高蚕桑生产的效益 稳定和发展我市蚕桑生产,重点要放在提高蚕桑生产的效益上。从我市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提高效益要着重抓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提高单产、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市湖区养蚕,近年虽然产量有所上升,但蚕茧质量不高;山丘区则产量、质量都不高。特别是养蚕农户的桑田过于分散,不利于质量的提高。目前仍要提倡适当规模的集中,发展专业户、专业村,巩固专业场。要加强桑田和养蚕的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进一步普及科学栽桑养蚕技术,坚持并完善各种形式的小蚕共育,搞好蚕病防治,增养春蚕和夏秋蚕的多丝量品种,积极推广能提高茧质、出丝率高的上簇方法和新型簇具,提高产量和质量。同时,还要学习和逐步推行省力化栽桑养蚕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发展立体桑园,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发展立体桑园,就是指在栽桑养蚕的土地上,以桑为主,建立多个物种共栖,质能多级利用的生态系统。如平原蚕区可以进行桑、菜间作,在桑园中间种生姜和冬季蔬菜;城郊蚕区间种花卉、蔬菜和利用冬、春季栽培食用菌;山丘区间种耐阴性强的药材;水网地区,发展桑基鱼塘等。从一个场或一个农户来说,还要实行一业(养蚕)为主,多种经营,例如利用桑园放养蚯蚓、鸡、鸭、鹅和发展其它副业生产。
(三)实行复合养蚕,提高蚕房设备和劳动力的利用率。我市养蚕一般从4月开始,到10月底结束,蚕期近半年时间,而另外半年蚕房设备和劳动力利用率不高,完全可以利用冬、春养蚕闲季,发展食用菌和其它副业。我市蚕区发展食用菌的前景最好,因为我市蚕区大都是棉区,棉籽壳多,完全可以利用冬、春两季发展食用菌生产,以提高经济效益。
(四)发展丝绸工业。实现种、养、加一条龙。我市年产茧量1250吨左右,而加工能力仅500吨,其余主要出售原料。而浙江蚕区恰恰相反,例如杭州市1985年产茧7979吨,而加工量却是产茧量的七倍。因此,发展我市蚕桑生产,要大力发展丝绸加工业,形成种、养、加一条龙,通过加工增值来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
(五)开展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蚕桑副产品多,而且比较集中,为开展综合利用创造了条件。蚕区要充分利用副产品。开展综合利用。例如,利用桑果可以制药、酿酒、制酱;从蚕粪中提取叶绿素、果胶、三十烷醇等多种原料;利用下脚茧可以拉丝棉,做成棉被及服装等,利用拉丝棉所剩的蚕蛹制成酱油或工业原料。总之,要通过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对蚕桑生产的领导和扶助 (-)加强领导。我市蚕桑生产的稳定和振兴,关键在于领导。建议各级领导要把稳定和发展蚕桑生产这一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目前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制止毁桑的现象,并着手研究恢复蚕桑生产的措施,蚕区要确定一名副职抓蚕桑生产,要把发展蚕桑生产纳入区、乡政府的工作目标。同时,县有关部门要组织人员下到蚕区,协助乡、村干部帮助专业桑场完善责任制,帮助承包户完善承包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二)重视对蚕桑生产的投资。蚕桑生产周期较长,而且投资量较大,目前蚕区经济较为困难,地方财政应挤出一部分钱来,用于对蚕桑生产的投资,乡镇企业搞得好的乡镇,应拿出一部分钱来用于蚕桑生产。实行“以工补农”。农行、信用社在贷款发放方面,也应给予相应的优先。桑农口粮也是一个实际问题,种植棉花和蔬菜都有经销粮,而蚕农口粮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建议上级领导予以研究,争取及时解决。
(三)加强服务。加强服务是促进我市蚕桑生产的重要一环,服务工作要着重抓三个方面:一是技术服务。蚕桑技术干部和过去的蚕桑培植员应该把精力放在蚕桑生产培植上,采取多种形式为蚕农提供技术服务。建议生产蚕区农技站配备相应的蚕桑技术人员。二是物资服务。蚕农迫切要求有关部门根据蚕事季节提供多种物资服务,供销都门应把物资服务和蚕茧收购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合同的形式,双方保证兑现。三是流通服务。要尽快改变目前蚕茧独家经营的现状,象茶叶一样放开,开展竞争,应该允许商业、农业、工业、乡镇企业经营蚕茧,提倡与厂家直接签订合同,产销见面,减少中间环节。今年华容县农业工作站与江洲乡小渡口村合资筹建了蚕业技术服务收烘站,除了搞好养蚕技术服务以外,还进行鲜茧收购和烘烤。和过去供销部门收鲜茧比较,既减少了环节,又增加了收入。今后要争取栽桑、养蚕、收烘一条龙,尽量减少环节,增加收入,搞活流通。
我市蚕桑生产虽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但只要各级领导重视,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蚕桑生产一定会得到稳定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