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10×伦109”与湖桑197品比试验初报

酃县农业局 龙爱平

  1984年5月,我县通过省蚕科所从广东省蚕研所引进“塘10×伦109”(以下简称杂交桑)杂交一代种子5公斤,播种繁殖,当年冬出圃桑苗23.8万株,扩植桑园94亩,占1985年我县桑园面积的6.7%。为了掌握杂交桑在我县栽培的情况,以衡量它在丘陵山区的推广价值,本人特于1985年至1986年进行了此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用于品种特性调查的,杂交桑是1985年春采其接穗扦插繁殖的苗木,次年春按7.5×1尺的株行距(折合每亩栽植800株)栽植的桑树;湖桑197(以下简称湖桑)是85年春从省蚕科所品种桑园采取的接穗嫁接繁殖的苗木,次年春按同一规格和杂交桑栽在同地的桑树。土质沙壤,肥力中等,培管措施一致,每一品种设两个重复,每一重复8株。一用于叶质鉴定的:杂交桑是1984年播种育苗移栽的,湖桑197是同年春采本县接穗嫁接繁殖的苗木和杂交桑同时栽在一起,每一品种200株。供试蚕品种:春蚕为“华合×671·东肥”,中秋蚕为“湘晖×芙蓉”。
  2.方法:定期调查两桑品种的春季发芽率、梢叶生长速度、硬化期、落叶期、抗病性、抗旱性、抗寒性及耐瘠性,桑叶产量和叶片大小等。养蚕对比试验:春蚕期设两种处理,一是小蚕湖桑育,大蚕改用杂交桑(简称“先湖后杂区”);另一期是全湖桑育(简称“全湖区”)。中秋蚕试验设四种处理:①全区杂交桑育(简称“全杂区”);②小蚕杂交桑育,大蚕改用湖桑育(简称“先杂后湖区);③小蚕湖桑育,大蚕改用杂交桑育(简称“先湖后杂区”)I④全期湖桑育(简称“全湖区”)。每一处理均设两个重复。每一相同处理的小蚕合养,大蚕分养,每一小区500头蚕。养蚕采用蚕匾育,1-2龄全复盖育,3龄半复盖育,4~5龄普通育,塑料折簇上簇。调查蚕的饥饿就眠率、龄期经过、死笼率、产茧量、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等。试验的一切操作由一人完成,且力求一致。

               二、结果与讨论

  1、桑树物候期观察,产叶量和抗性调查。调查结果(见表一);杂交桑的春季发芽率在75%以上,平均比湖桑高 10.1%;春季梢叶增长速率速度,特别是第二、三梢叶增长速度杂交桑比湖桑明显快,而且整齐,这说明山区气候条件适合杂交桑的生长;栽植当年株平产叶量杂交桑比湖桑多204.5克,折合亩桑产叶量杂交桑为895.2公斤,比湖桑的731.6公斤多163.6公斤,增长22.37%,显示出较大的增产性;平均节间长杂交桑比湖桑短0.79cm ,且枝条直立、粗细均匀,适于密植和条桑养蚕;500克叶片数杂交桑比湖桑多13.3片,但两者的叶片大小都相近,这说明杂交桑叶片较湖桑薄。经观察比较,杂交桑的封顶期、硬化期和落叶期与湖桑相近;杂交桑的抗旱性中等,耐瘠性.较强,实践证明在肥水条件好的土壤里杂交桑比湖桑生长好;杂交桑的抗污叶病、白粉病的能力比湖桑差,其原因可能是杂交桑叶表面粗糙,且角质层薄,易粘附病原菌和被其侵入所至;杂交桑的感温性强,当气温回升时,晚秋易贪长,春季萌发早,遇到早霜早成晚霜迟的年份,易造成寒害而影响春叶产量。所以杂交桑的抗寒性较湖桑差。此外,杂交桑的生长势强,再生、分技能力较强,适于一年多次剪伐和条桑收获。

  2.叶质比较鉴定。分生物鉴定(养蚕试验)和化学分析两种形式。
  (1)春季养蚕试验:
  表二养蚕试验的结果表明:自4龄起后不论改用杂交桑还是仍用湖桑养蚕,其龄期经过死笼率、茧质成绩和产茧量两者相近,且杂交桑稻优于湖桑。这说明用杂交桑饲养壮蚕同样能满足其绢丝腺大量合成丝物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而且有促进其物质合成和生长发育的趋势。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进行春季小蚕杂交桑饲育试验,但从春季杂交桑比湖桑发芽早,展叶成熟早等特点推测,如果自收蚁开始就给予含各种营养成分都较多的杂交桑叶,那么小蚕一定会发育快而且整齐、强健。这在1985年中秋蚕的叶质比较成绩中得到证实。

  (2)秋季养蚕试验:
  据观察记载:小蚕用杂交桑的在4龄饷食前的龄期经过比用湖桑的短12小时,且蚕发育整齐,大蚕用杂交桑的又比用湖桑的五龄经过短4小时,且老熟一致;小蚕饥饿就眠率除一龄杂交桑区比湖桑区低4..3%外(因一次采桑叶过多.造成桑叶失水),二、三龄的饥饿就率眠都是小蚕杂交桑区比湖桑区高,分别高30.3%和8.8%。蚕的龄期经过和饥饿就.眠率的成绩都说明杂交桑能同时满足大小蚕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有促进生长发育的趋势。百粒茧死笼率是全杂区比全湖区低3.3%,其他两区相差不大,小蚕杂交桑育有比湖桑育的体质更强健的表现,即使小蚕都用湖桑育,大蚕改用杂交桑的有比一直用湖桑育的蚕健壮的趋势。死笼率的结果说明杂交桑育的蚕比湖桑育的蚕体质要健壮,且发育较快、齐。25粒雌雄茧平均全茧量以全湖区最高,全杂区次之,先湖后杂区最低,指数相差3.7~7.7;茧层量全杂区与全湖区相同、其他两区相近,但比前两区指数低2.8—5.6;茧层率以全杂区最高,为22.4%,比全湖区高0.83%,先湖后杂区之,为22.04%,比全湖区高0.47%,先杂后湖区再次之,为21.84%,比全湖区也高0.27%,全湖区最低,为 21.57%。茧质成绩再次表明杂交桑叶质量有比湖桑更能满足大蚕后期绢丝腺大量合成丝物质的需要。而湖桑桑叶因含水分和粗脂肪较杂交桑高(见表四),饲养的蚕积累脂肪相对较多,蚕体较肥胖,而用于合成丝物质的量则相对较少,因此,湖桑育的蚕全茧量比杂交桑高,茧层率却比杂交桑低。这也是万头壮蚕产茧量湖桑区比全杂区稍高的原因。

  (3)叶质化学鉴定:
  化学分析的结果(见表四):杂交桑除含水率和粗脂肪含量比湖桑低外,其他成分如粗纤维、粗蛋白、粗灰分和可溶无氮物的含量都是杂交桑比湖桑高,其中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的含量比湖桑高,这与前面的生物鉴定结果相吻合。这也是杂交桑能促进小蚕发育健壮、整齐、经过时间短、饥饿就眠率高、大蚕成熟早、死笼率较低、茧层率高的内在因素。

                 三、小结

  1.杂交桑的发芽率比湖桑高;梢叶生长速度比湖桑快,枝条直立,适于建立密植速成桑园。
  2.栽植当年杂交桑的亩产叶量达895.2公斤,比湖桑197高163.6公斤,增长22.37%,有显著增产性。
  3.杂交桑叶的质量完全适于大小蚕生长发育的需要。表现在小蚕饥饿就眠率高,发育整齐,壮蚕体质强健。
  4.杂交桑饲养的蚕产茧量与湖桑育的相近,茧慨率比湖桑育的高。这说明杂交桑含有能满足大蚕期大量合成绢丝物质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化学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杂交桑苗木根系发达,栽植成活率高,发芽率高,生长势旺,梢叶增长快,增产潜力大,产叶量高;杂交桑的叶质与湖桑相似,化学成分分析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但养蚕成绩略高于湖桑197;枝条直立均匀,节间密,发条数多,耐剪伐,适于密植和条桑收获养蚕;春季发芽早,秋季硬化迟对提高春蚕和晚秋蚕产量和质量有一定作用。
  杂交桑抗逆性较强,尤其是抗涝性、抗旱性强,既适合滨湖平原和河滩洲地栽植,又适于丘陵山区栽植;它是用杂交一代种子直接播种繁殖,不需嫁接,繁殖时间短,繁殖系数大、成本低,对加速桑苗繁殖速度,力争在短期内获得大面高产,尤其是在技术力量不足的新蚕区和丘陵山区迅速发展,有积极意义,但杂交桑抗寒性较差,叶片较小、薄且易凋萎,分枝多,是其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