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 论 蚕 丝 经 济 系 统 及 其 调 控

王雄鹰

  我国蚕丝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汉武时代,丝绸织品就成为我国重要出口物资,从而开创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蚕丝业一直是我国农业的重要内容,现在蚕丝业巳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去年创汇十一亿美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来临,传统的蚕丝生在许多方面已不适于新形势、新潮流。如何调动整个蚕丝系统的积极因素,发挥整个系统的最佳功能,有效地调控整个系统的行为,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是当前蚕丝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蚕丝业是一完整的经济系统
  蚕丝业包括植桑、制种、养蚕、烘茧、缫丝、织绸、印染、剪裁缝纫、贸易等一系列生产及经营活动,各环节以产品(半成品)流通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前后环节相互依存的经济系统。蚕丝业系统与其他系统一样,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1、由若干个元素组成。蚕丝业从植桑到成品贸易每一环节都是具有独立功能的单元,形成了蚕丝业系统的各个元素。
  2.各元素相互联系。蚕丝系统各元素一环扣一环,每一元素的输出一般只能作为下一元素输入。
  3.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蚕丝系统各元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具体表现为目标的同一性和环节间的依附性。蚕丝业各环节的产品都不是成品,只有经过最后一个环节才成为供人们需要的消费品,各环节产品的价值到最后一个环节才真正实现,实现产品价值是各环节的同一目标;另一方面,系统中前一环节的产品一般只能交给后二环节,后一环节亦只能以前一环节产品作原料,环节间具有极强的依附性。因此,蚕丝业是一较之其他行业边界较明显,适应性较弱的经济系统。
  二、用系统观点指导生产活动
  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研究处理问题时,要从系统整体最佳功能出发,统筹考虑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系统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关
系,选择最有利于实现整体最佳功能的方案。
  蚕丝系统各生产环节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更有其独特的地方,就是从植桑到丝绸各环节的产品都是后一生产环节的生产资料。各环节之间单线联系,桑叶只供养蚕之用,蚕茧只供缫丝之用,生丝大部分只供织绸之用,所以各环节的产品除了作为后一生产环节的原料之外基本无他用。要生产符合市场要求的丝绸加工消费品,必须以各环节有适宜的原料为前提。因此,在这种具有高度系统性的蚕丝系统中,不论哪一环节,如果不考虑为下一环节提供高质量产品作原料以谋求整个系统的最大效益,而各自打算,谋取本身利益,就会贻害全局,害人害己。以蚕茧为例,蚕茧是生丝的原料,如果农民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养蚕不管蚕茧质量,甚至用吸水、回潮等办法增加鲜茧重量,提高收入,结果破坏丝胶,直接影响茧质,造成生丝、丝绸织品低下,影响口岸贸易。反过来限制了整个蚕丝业的发展,其中当然包括农民植桑养蚕各环节。又如茧站烘茧技术不过关或不负责任,造成烘焦、霉烂,即使农民交来的是上好的原料茧,也会人为降低茧质,这样丝厂缫出的生丝质量就会降低,从而“前功尽弃”、“后功无用”。所以,对于这种各元素以单线联系的系统,更应注意系统的整体性,加强各环节间的协调。
  三、建立合理的经济控制系统
  控制蚕丝系统的目标,就是提高生丝、真丝绸产品的质量,对外扩大出口贸易,对内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过去,蚕丝系统的管理长期处于割裂状态。没有形成合理的行政、经济管理体制。

  如上图所示,蚕丝业各生产环节分属于农、工、商三个主管部门,植桑、制种、养蚕由农业部门经管;烘茧、缫丝、丝绸以及真丝绸品加工由工业部门经营;贸易由外贸部门经管。而这些主管部门之间没有根本利益的联系,从而形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结果是农业部门只抓发展,片面追求产量,而忽视决定以后各环节效益的质量;工业部门很少考虑农民利益,同时也无法干预原料茧的生产,对原料茧质量低下无可奈何。
  从信息传送的角度看,这种管理体制缺乏合理有效的信息传递通道。由于农、工、商各部门缺乏最根本的利益联系,各个部门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相互传递,甚至相互封锁信息,造成信道中断或信道壅塞,整个系统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另一方面,虽然信息可以通过各环节间的相互经济联系(如环节间的商品流汇价格)来传递,但由于各环节缺乏统一目标,各自打算,加上价格的不合理以及信息传递的时滞效应,会造成信息传递的不及时或严重失真,因此大大降低了信息的传输效率和准确度。如现在有些蚕茧收购烘茧站,一味追求单位利润,不按质论价,压级压价,鲜茧收购价格严重偏低,农民则据此信息养蚕不讲蚕茧质量,甚至挖桑毁园,改种其它。
  因此,要有效的控制蚕丝业生产,使其有序定向的发展,必须建立合理的经济控制系
统,采取分级控制的原则。

  图二为较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及信息传递通道模型。首先,整个蚕丝系统应该统归一个“总部”管理,成为蚕丝系统的一级管理机构,下设农、工、商三个二级控制机构,分别管理系统中的农业、工业、商业部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农、工、商”一条龙的管理模式。
  四、蚕丝系统的信息反馈控制
  蚕丝经济系统的控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过去,蚕丝系统有时处于失控状态,即使控制也为硬性控制,即在执行生产计划时只按照事先订好的程序安排生产,而不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缺乏应变能力。单纯依靠这种控制在当代生产管理中是不能适应的,其结果是不能完成生产计划,或者是完成的生产计划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
  控制与信息直接相关,有效的控制必须依靠反馈信息。在当今信息社会,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存在信息流,信息的重要性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信息反馈控制是指在执行程序过程中,控制系统吸收了关于受控系统实际行为的信息,以补充原先的控制程序之输入信息。信息控制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元素,一个亚系统,或整个大系统。如前述的多级递阶系统必须采取多级反馈回路的多级控制机制才能实现最优化控制。
  三级控制是各环节的自身控制。以丝厂为例,生丝的销售及价格将反过来影响丝厂下一步的生产,如销路好,价格高,丝厂将扩大生产量,这称为正反馈;反之则缩减生产量,为负反馈。二级控制是就农工商各分支管理部门而言,如农民栽桑养蚕的收益将反过来左右其生产规模。一级调控是指国家或地区蚕丝业管理总部对整个系统调控。
  由于蚕丝系统输出产品具有“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特点,从而决定了蚕丝系统的控制应实行“高级控制为主,低级控制为辅”的方针。前已屡述,蚕丝系统各环节产品的价值到最后一环节才真正实现。因此,最后一环节的信息明显的比其他任何环节的信息都重要,而这种信息必须通过高级控制才能有效地反馈给系统的每一部分。假如最后环节的信息通过三级控制系统传输到第一环节,要经过六个信道,而通过高级控制系统,则缩减为三个信道,从而缩短了传输距离,提高了传输效率。以“高级控制为主,低级控制为辅”,与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综合性、最优性原则相一致,同时也符合国民经济应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五、改变系统结构,增强系统弹性
  目前的蚕丝系统,各元素一般以单线联系,形成线型的串联结构,这种串联系统的弹
性差,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弱。
  在蚕丝系统各元素间存在两种流动过程。一种是产品加工过程,实际上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过程;另一种是信息流动过程(已如前述)。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同样受到传递通道的影响。串联的传递通道传递率低,某一子通道发生问题,则会传递受阻,影响全局。这个问题不难理解,如果缫丝技术不过关,即使你有再好的原料茧,高超的织绸技术也是枉然。

  因此,要提高系统的应变能力,必须改变系统的结构,尽量地增加并联的成份,如直接出口绸、生丝、甚至原料茧都是措施之一。当然,由于蚕丝业产品加工的高度专一,性各环节的产品很难找到其他去路,而且出口半成品的。利润率较低,使这种可能受到一定限制。但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环节产品用途会越来越广。目前日益发展的桑蚕丝绸各环节付产品的综合利用,为我们展示了诱人的前景。利用桑枝提取纤维素,用蚕粪蚕沙提取。叶绿素、果胶,用缫丝后的蚕蛹提取蛋白质和脂肪,特别是日本现已试验成功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用蚕生产昂贵的抗癌药物——干扰素,如将这些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将大大增强系统适应能力,提高整个系统的经济效益。

                 (本文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研究生)

                   本文承关鹏搏副教授审阅谨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