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儿 农 药 中 毒 的 起 因

栗林茂治

  在养蚕期间蚕儿发生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农药中毒现象,大致的情况是蚕儿食下附着农药的桑叶。或是直接接触农药,或是由气门吸收某种毒气而引起中毒。其中被害事例最多的是蚕儿吃了农药污染叶而发生中毒。对于农药污染主要有:为了防治桑树及其它作物的病虫害而喷洒农药带来的污染;以及因一般的农事和森林、家庭防疫用药等,在桑园附近或上空喷洒农药,以致农药飞散到桑叶上而造成桑叶污染,二种情况引起蚕儿中毒往往是后者比较多见。也有农药直接污染为害或通过饲育用具与饲养员的衣服、手等接触蚕体引起蚕儿中毒的事例。
  总之,对蚕儿足以发生毒害作用的药量都须经蚕儿的口器或皮肤,或是呼吸器(气门)进入体内。其毒害作用应是引起维持生命的重要机构,如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其他组织等发生异常现象,破坏这些组织的生理机能。其结果表现在蚕儿外表上,如举动不活泼、不安、平伏、兴奋、痉挛、苦闷、吐液、翻滚、缩小、致死等症状;在生产上就会引起发育延迟或不齐、茧丝质量低劣、产卵率低等异常现象。
  虽然。农药对理的这种影响,其程度与药剂的理化性质及浓度、药量等有一定的关系。但蚕儿受其影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药剂的掺入量与蚕儿的抵抗力。如经口器中毒,其影响程度可归结为,桑叶上的农药残留量与蚕儿食下量及其对药剂的抵抗力三个方面的原因。
  即使接触农药,但如果在蚕儿的抗性范围内,决不会引起什么不良影响,但毒性的量超过蚕儿的耐受力时,相应地就会表现出发育经过延迟,或体质和茧质下降,或产卵量减少,多产不良卵等,更为严重的是会引起蚕儿死亡等各种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即使在外观不表现明显的异常症状,但轻微的中毒若反复出现,在蚕体内积累农药,也会引起生理障碍,导致慢性中毒,虫、茧质低劣或蚕儿死亡。另外,象这种轻微中毒使蚕儿体质虚弱,就是平时不发病的微量病原感染,有时也会诱发蚕病。
  如上所述,蚕儿出现中毒病症或死蚕时,虽然农药中毒也和软化病等一般疾病一样,但是,其病因、引起危害的起因,特别是防止为害的对策是完全不同的。软化病等一般疾病,其病因是病原微生物,这是在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人类自古以来就企图消灭这些病原微生物,但它们还是更加顽强的生存下来了。而农药中毒的原因是由于化学物质中毒的,其致病原是人类制造、有目的的散布的。另外,作为病原物质的农药,其种类和浓度、药量等有多种多样。因化合物的种类繁多,且同一化合物有乳剂、水剂、粉剂、颗粒剂等制剂方法;同二药剂也由于有几个公司改为不同的商品名称,特别是新农药年年连续不断地增加,还有这些农药为用于不同的防治目的而稀释成各种浓度,其撒药量也不一样。特别是农药的残留量随撤药后的经过时间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而蚕儿发生中毒,正是食下一部分这样的农药污染叶而引起的。蚕儿的被害程度因蚕儿的龄期及喂叶时间等而有较大的差异。农药中毒一般稚蚕比较严重,这是因为越是龄期小越是体重轻、体质弱;同时与体重相对应的食桑量、呼吸量、体表面积均大,此外皮肤也嫩薄,药剂容易进入体内。
  农药对于健康的蚕儿一旦急性中毒,将导致潜在的危险性,同时尽管是微量的也好,经过长期的接触,也潜在有引起慢性中毒的可能性,但不用担心,不会象一般疾病那样会发生蚕座内感染,而且即使相当严重的症状,只要恰当地处理,也就有恢复的可能。
  另外,根据农药中毒的致病物质是人为的事实,明显地告诉我们,农药引起的危害,用人类的智慧是完全能够防止的。

                   贾孟周摘译自《蚕丝科学与技术》
                          1985年第九期 P 50-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