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1989年蓖麻蚕自然过冬试验研究总结(摘要)


许松生 沈淑琦 胡祥珑      杨瑞样 赵霞玲 赵秀珍 高宏俊 部振荣
(安徽农学院)                   (阜南县生物防治新)

  蓖麻蚕自然过冬研究于1986至1989年,我们经过四年3次的自然过冬重复试验,总共调查自然过冬蛹茧16944颗,调查过冬制的卵数250961粒,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全蛹期、调查其自然过冬效果,从各项指标的调查结果来看,其成绩是比较理想的,各项主要指标都符合生产要求。自然过冬子代,经省内外饲养结果和实验室调查证明,其子代蚕体表现正常,无不良反应,各处试养子代蚕种的单位,都反映较好,效果也很理想。实践证明,蓖麻蚕自然过冬(冬眠)的理论与方法,已被省内外生产单位开始所引用。用于当地批量生产。在不改变蓖麻蚕原有无滞育期多代性特点,并将全蛹期从原来的20天延长到150-200天,甚至200天以上,仍能应用于生产达到了蓖麻蚕冬季保种,自繁、自给自足。与从南方引种可以大量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目的。
      一、形成蓖麻蚕蛹自然过冬(冬眠)的分析:
     蓖麻蚕原产印度阿萨姆地区,海拔5000公尺的高山多雨森林中。气温高,年平均超过18.5℃;湿度大,相对湿度达80~100%;雨量大于1000毫米的高温多湿环境条件。该地区蓖麻为多年生,冬季不落叶,因此,终年具备蓖麻蚕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温、湿度和饲料等条件,经过长期自然驯化结果,形成蓖麻蚕无滞育期多化性的生活习性,终年养蚕,引种我国后,必须终年饲养,这给我国大部分省区饲养发展蓖麻蚕时,无法满足蚕种的供应,在冬季保种中带来很大的难题和阻碍,急待于研究解决。
     我国许多种类无滞育的动物,每年大约在10月份以后,随着天气的寒冷,体内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脂肪和糖类等贮藏物质的积累增多,体内游离水减少,结合水增加,呼吸缓慢等表现,为冬季不良环境条件下维持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使昆虫进入冬眠,不会造成死亡。蓖麻蚕虽然不能以卵态或蛹态滞育,但能否通过人工诱导办法,使其以蛹态自然过冬,人为进入冬眠。经过大量多次的反复试验研究结果,实践证明:要使蓖麻蚕蛹达到冬眠状态自然过冬的目的。必须人为创造蓖麻蚕自然过冬(冬眠)的必要条件;要注意自然过冬造蚕的适期收蚁,适期上簇使蓖麻蚕依据自然气温的下降,上簇化蛹后能够适时进入低温保护。在饲养过程中注意精选饲料,喂给良叶,充实蚕体内营养分的贮藏。为了使蓖麻蚕在冬季来临之前,生理上有所准备,必须将饲育温度由高逐渐降低,在壮蚕期开始锻炼耐寒能力,使其生理上产生变化,同时还会增加体内营养物质的贮藏,适应冬季低温环境(光照可以自然明暗,一般在12小时以内),就能使蓖麻蚕蛹期呈现冬眠状态自然过冬,将全蛹期由原来只有20天,而延长到15O~200加天,甚至200天以上,其羽化、交配产卵,孵化等都表现正常。因此说,只要创造蓖麻蚕蛹期自然过冬所需要的外界环境条件,就能够诱导蓖麻蚕蛹呈现冬眠状态自然过冬。这为人工诱导蓖麻蚕自然过冬(冬眠)提出理论依据。
     二、诱导它蓖麻蚕自然过冬(冬眠)的关键:
    从理论和实践中,都证明蓖麻蚕经过人工诱导,可以在蛹期呈现冬眠状态自然过冬,但要使蓖麻蚕自然过冬得到好的效果,必须掌握好自然过冬的方法与技术关键。
     1.适期饲养自然过冬造蓖麻蚕:是关系人工诱导蓖麻蚕冬眠的成败关键之一。饲养蓖麻蚕自然过冬造蚕的收以运期,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来决定。若太早饲养过冬造蚕,由于自然气温高,壮蚕期得不到低温环境,不利于锻炼耐寒能力,影响蚕体内营养物质的贮藏,缺乏接触低温环境的准备阶段,上簇化蛹后由于自然气温仍然很高,蛹体受发育温度的影响,无法呈现冬眠状态而继续发育,难以控制。当蛹体发育至复眼开始着色以后,就完全失去耐寒能力,不能使蛹体呈现冬眠状态自然过冬,若太迟饲养过冬造蚕,幼虫还未上簇,气温已经下降,蓖麻冻死,壮蚕期缺乏新鲜饲料,会降低自然过冬(冬眠)效果,饲养自然过冬造蚕的适期,一般掌握在当地蓖麻枯死前30-40天收蚁,壮蚕期自然气温开始逐渐下降至20℃以下,这样符合蓖麻蚕冬眠的生理要求,使蛹期能呈现冬眠状态自然过冬,有利于提高自然过冬效率。
     2.精选饲料:由于蓖麻蚕自然过冬时间较长,其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全部依赖于幼虫期营养物质的贮藏。因此,喂养自然过冬造蓖麻蚕,必须重视叶质的新鲜度,保证蚕体内营养物质贮藏的需要。
     3.选用蚕品种:蓖麻蚕自然过冬效能与蚕品种有一定的影响,蓖麻蚕目前有多种类型的品种,其中有的过冬性能强,如“闽黄”品种,全蛹期经过200天,自然过冬率仍达78.86~99.40%,羽化率达76.59~83.00%,雌蛾交配率达81.71~97.20%,孵化率达 70.74~86.30%。但有的品种过冬性能表现较弱,特别从南方新引进的品种,雌蛾交配率仅55.56~84.62%,孵化率仅26.03~38.90%。因此,选用自然过冬造蚕品种,应根据自然过冬所要求的全蛹期长短和用种的先后分批要求,考虑采用蚕品种的搭配。中国南部省区,由于自然气温高,冬季需要保种时间短,一般只1~2个月,可采用南方多化性无滞育期纯血统的蓖麻蚕品种。中部和北部地区,其全蛹期短者3~4个月,长者可达6~7个月,因此,前批可采用从南方引进的蚕品种,后批可采用当地培育的蓖麻蚕品种。
     4.掌握好蓖麻蚕自然过冬各发育阶段的温湿度:
    (1)幼虫期温湿度光线:饲养自然过冬造蓖麻蚕,小蚕期以常温23℃土2℃;4龄开始降温至20℃~18℃;5龄降温至18℃~14℃,一直保持到上簇化蛹后2~3天,当蛹皮着色后转入自然气温10℃以下,0℃以上保护,以5℃~8℃最好,湿度以80~85%。光线控制在12小时以内,中部地区以自然光线为准,防止光线直射蚕座上,使蚕蛹体温增高。并注意空气新鲜。
     (2)自然过冬种茧的蛹期保护:自然过冬蛹的保护,主要防止早期或晚期较长时间接
触10℃以上或0℃以下的温度影响,造成蛹体的发育或内部组织的破坏,若保护在10℃以下或0℃以上自然气温有困难时,最好将过冬种茧放在5℃~8℃的冷库中冷藏,这样对延长全蛹期,提高自然过冬效能极为显著,特别要防止春季,自然气温上升的影响。相对湿度仍保持80~85%。
     (3)暖茧温湿度:暖茧时先接触15℃左右中间温度2~3天然后升温至23℃土2℃,相对湿度以85~90%(暖茧后期相对湿度以60%为佳),保持至羽化,交配、产卵以及卵期保护。
     用上述温度暖茧,由于品种不同和蛹体发育程度不同,大约需经过15~20天即能羽化出蛾。从暧茧至蚕种孵化收以约需30天左右时间。
     三、蓖麻蚕自然过冬实验结果和生产应用:
     从1986~1989年的四年3次自然过冬试验研究,总共调查自然过冬种茧16944颗,自然过冬卵250961粒。其各项指标三次平均结果如下.
     1.自然过冬率。食蓖麻叶为98.08%,食臭椿叶为90.30%
     2.羽化率。自然过冬全蛹期 150天;食蓖麻叶为91.59%食臭椿叶为83.17%。全蛹期200天,食蓖麻叶为90.09%。
     3.交配率。自然过冬全蛹期 150天,食蓖麻叶为82.86%食臭椿叶为69.62%。全蛹期200天,食蓖麻叶为75.94%。
   
 4.单蛾产卵量。自然过冬全蛹期 150天。食蓖麻叶单蛾产卵卵量0.54克,单蛾产卵数249粒,食臭椿单蛾产卵量0.24克,单蛾产卵数118粒。全蛹期200天,食蓖麻单蛾产卵量为0.3克,单蛾产卵数为154粒。
     5.孵化率。自然过冬全蛹期150天,食蓖麻叶为84.97%。食臭椿叶为66.63%。全蛹期200天,食蓖麻叶为78.68%。
     四、结论:
   
(一)根据蓖麻蚕自然过冬(冬眠)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好自然过冬(冬眠)的规律性,满足蓖麻蚕自然过冬所需要的条件,就能够诱导蓖麻蚕蛹自然过冬(冬眠)。将全蛹期从原来的20天,延长到150~200天,使蓖麻蚕原来全蛹期延长7.5~10倍其各项生产指标都符合要求。实践论证了此项研究成果“蓖麻蚕自然过冬(冬眠)的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并在我国绝大部分省区可以推广采用。
     (二)要使蓖麻蚕自然过冬(冬眠)获得成功,必须掌握好自然过各过程中的关键,即适期饲养自然过冬造蓖麻蚕,掌握好收蚁适期。注意精选饲料,满足新陈代谢能量的需要,特别是体内营养物质的贮藏。选用自然过冬适应效能强的蓖麻蚕品种,提高自然过冬效能。根据自然过冬要求,温度应从高逐渐降低。蛹期要在发育无效温度范围内保护,掌握好从收蚁至暖茧的发育各阶段所要求的温湿度,光线和空气。
     (三)自然过冬种茧应用于生产。从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结果。提出应用生产的折算方法,自然过冬种茧,全蛹期经过 150天,以 3~7折计算制种量。即1公斤种茧可制蚕种1.2~1.4盒。全蛹期经过200天,以5~6折计算制种量。
     (四)经济效益预算。全省采用自然过冬保种方法,生产各级蚕种10万盒,除蚕种实现本省自繁,自给自足外,可以节省调种费等30万元,农民饲养蓖麻蚕可得益500万元。并能满足赤眼蜂寄主卵的需要。若全国其他省区也采用此法过冬保种,其经济效益更大。此法已在安徽、湖南、河南、江苏、山东、四川等省区有关单位试用于批量生产。

一九八九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