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察概况
应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工学部西村重夫部长的邀请,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蚕业科技考察团,于1990年10月26日至11月5日赴日本进行历时ll天的考察,在日方各有关单位热情接待和安排下,先后访问了两所大学(东京农工大学部工学部,农学部和信州大学纤维学部及农场),两所研究所(东京都农业试验场蚕业部,枥木县蚕业中心),两个指导所(长野县东信蚕业技术指导所,枥木县县南蚕业指导所),1个蚕种场(长野县上田蚕种协业组合),1所茧检定所(枥木县茧检定所),1个缫丝厂(琦玉县板饭能制系株式会社),2个展览馆(横滨市日本丝绸博物馆,枥木县茧子的故乡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展览馆),并实地考察了枥木县农村栽桑养蚕的情况,重点参观了大规模养蚕的专业农户,圆满地完成了原定的考察任务。
二、主要收获
(一)加深了对日本蚕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蚕丝生产大国之一。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工业高速发展,农业人口逐步拉转向城市,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蚕业生产,由于劳动力紧缺且成本高,加上养蚕业劳力不断优化,致使桑园面积不断减少,蚕茧和生丝产量逐年下降。产茧量由1980年的7.3万吨下降到1989年的2.7万吨,据统于,1990年产茧量又较1990年减产10%左右。目前,日本年产生丝约为5000吨,只相当于1980年的1.64万吨的三分之一弱。
日本在历史上一直是世界上消费真丝绸的主要国家。近几年来,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加上出现真丝绸热,对丝绸的的需求量正在逐年增加,目前每年生丝内销量达2万吨以上,产丝量仅及需要量的四分之一。因此,必须从国外大量进口生丝和部分原料茧,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
同前,日本政府一方面从增加对蚕业生产和科技的经济扶持,推行先进技术措施的角度提出增产蚕茧的对策,另一方面,继续坚持加强限制茧丝进口的统一集中管理,以保护国内的蚕业生产,但由于导致蚕业生产逐渐萎缩的基本矛盾难以解决,预计不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二)明确了日本蚕业科技发展的动向
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蚕丝对日本经济的腾飞曾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日本政府对蚕业十分重视,在经济上对蚕业生产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对蚕业教育和科研投入多,技术力量雄厚,大量的科研新成果不断有效地为生产解决生产难题,因此,茧丝绸生产的工效高,产品质量好。虽然八十年代以来,日本的蚕业生产连续滑坡,但其蚕业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仍居领先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蚕、桑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日本对蚕、桑品种的改良,一直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花费大量人力和投资收集保存品种资源,为保证不断育成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提供基础条件。我们考察所到的信州大学纤维学部农场,目前保存桑树品种资源达500多种。
日本目前推广的桑品种主要是一之濑和改良鼠返,近年正在陆续大量推广七十年代以来育成的叶大肉厚质优的新一之濑等新品种。所有生产上采用的桑品种除了要求高产优质抗病以外,还要适合条桑育。
日本家蚕育种机构多;技术基础好,因此育成新品种的效率很高。在一定时期内;一批批优良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而取代老品种应用于生产。目前,生产上推广的春用品种有三十余对,夏秋用品种二十余对。这些品种不但蚕茧产量高、茧质好,且丝多、质优、出丝率高。
近年除了育成丝绸工业上特用(粗纤度或细纤度)的新品种外,为降低养蚕成本,还开展了广食性蚕品种的选育工作,这些蚕品种可以少食甚至不食桑叶或摄食少含,或不含桑叶粉,混有多种家畜饲料材料的低成本人工饲料。我们参观枥木县茧子的故乡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展览馆时,就看到吃苹果和苹果叶蚕品种的照片。
限性黄茧蚕品种的育成是近年日本家蚕育种上的新成就。我们在长野县上田蚕种协业组合(蚕种场)参观时,看到了该场今年试繁的限性黄茧新品种日03·日04
×中 03·中 04的蚕茧。这一品种能够通过黄茧和白茧分辨雌雄,便于分开缫丝,该品种的雄茧(白色茧)茧层率高达25.8%。
2.积极研究和推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省力化、低成本、高工效的栽桑养蚕技术。桑园一般比较密植,大多每亩800—1800株,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中耕、除草、施肥治虫、采伐桑条等作业全面实行机械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便于机械收获条桑,桑园大多以矮干或无干型式养成。
普及推行小蚕共有,是保证蚕作稳定,节约养蚕成本的重要措施。目前日本小蚕共育普及率已达90%以上。我们考察所到的长野县东信蚕业技术指导所,附设有小蚕共育所,所内消毒十分严密,养蚕设施先进,除温湿调节均自控外,全部采用循环式自动饲育机养小蚕。据该所负责人介绍,每共育一盒蚕种,只向蚕农收取共育费5000日元(约相当干2.5公斤鲜茧的价款),深受蚕农欢迎。
大蚕饲养用工量大,为解决劳力紧缺这矛盾,普遍推行全年条桑育,可以大大减少给桑回数,且不用除沙,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大蚕期多采用设运载配桑车的运输轨道的简易机械装易进行给桑,也有少数采用大蚕自动饲养机给桑。
日本蚕桑生产工效很高,目前全国平均每产1公斤上茧仅需劳动时间2小时。
为了进一步节约养蚕的劳动成本,从七十年代后期起,就大量推广小蚕期采用以脱脂大豆粉、桑叶粉、纤维素、琼脂、蔗糖防腐剂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人工饲料。用人工饲料养蚕,一般每龄只需喂料一次或两天一次,且人工饲料不会由于需要栽培,品质受大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且适合机械化、工厂化饲养。人工饲料养蚕,目前在日本的普及率已达40%左右,但人工饲料成本高,对防病消毒要求特别严。据东信蚕业技术指导所的技术人员介绍,每盒蚕种仅在l—2龄给人工饲料,其饲料费约需4500日元。
3.蚕业技术普及推广体系比较完善。
日本对蚕业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很重视,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充足,各都府县的蚕桑产区都设有蚕业技术指导所,按该所负责技术指导的范围大小来相应配备技术指导员和嘱托蚕业普及员。我们考察所到枥木县,在县北、县中、县南各设立一个指导所,共配备技术指导员24人。
为鼓励蚕农的生产积极性,政府重视对优秀蚕农的表彰,对蚕桑生产作出显著成绩相蚕农授予天皇杯奖、农林水产大臣奖等。我们在枥木县农村实地考察时,在该县县市蚕业技本指导所小田部所长的陪同下,参观了今年获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奖的养蚕大户,户主名叫田波久男,田波全家共四人(包括妻、儿、媳),今年养六批蚕,共103盒,收上茧4611.2公斤,平均盒产上茧45.4公斤,收入茧款934万多日元(约人民币31.1万元)。据介绍,近十年来田波养蚕户每年产茧一直维持在5吨上下的水平。
4.广泛开展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研究和开发。
为了使蚕业生产的副产品身价百倍,大幅度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益,日本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一些企业,都广泛开展蚕桑到产物综全利用的研究和开发。我们在东京农工大学工学部考察时,在该部任教的日本著名理学博士平林浩教授亲自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他领导的高分子化学研究室目前开展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的工作,平林教授和他的助手们利用废丝研制成美味的食品——丝粉,丝饮料和高级化妆品,这些研究成果即将转工厂投入批量生产。我们在日本丝绸博物馆内举办的全国第11届丝绸织物博览会上看到了这些科研成果的展出。在枥木县茧子的故乡考察时,参观了那里一个旅游业开发公司举办的蚕桑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展览馆,馆内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各种产品,如桑茶、桑椹酒、桑椹果酱、蚕蛹制成的食品,蚕蛾制成的调味酱等等,其中展出量最大的是利用削口茧,通过剪裁,染色,加工,制作成艳丽夺目的各种礼花、花束、花篮、花树和极为精致的盆景及其他各种形形色色的工艺品。所有这些产品,既展览又销售,吸引着全国各地来这里那须高原风景区游览观光的游客。公司总经理告诉我们,这个展览馆每年展销的产品的营业款达5000多万日元。他们目前正在和有关科研单位合作,联合利用蚕桑副产物开发成批量的新产品。
5.普遍实行缫丝计价,有效激发蚕农提高茧质的积极性。
日本长期以来,收购蚕茧全面推行组合售茧,并通过缫丝来确定蚕茧价格。经过缫丝,可以险测出每批蚕茧的出丝率和丝质,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执行优质优价的政策,可以促使蚕农选用优良簇具,注意改善簇中环境,加强簇中管理,以提高茧质来增加茧款收入。实行织丝计价由国家指定的茧检定所执行。我们考察所到的枥木县茧检定所,就是承担全国是检定任务的11个茧检定所之一,设在枥木县蚕业中心(前身为县蚕业试验场)内。我们到琦玉县饭能制系株式会社(缫丝厂)考察时,厂方负责人介绍该厂今年收购的春茧,上茧率达98%,解舒率达76%,鲜茧出丝率达19.5%。该厂在日本属中型丝厂,自动化程度高,设备精良,全厂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共45人,1990入计划年产生丝65吨,产值8.45亿日元,人平1877万日元(约人民币62.57万元),可见日本制丝工业劳动生产工效之高。
6.积极开发天蚕饲养。
天蚕丝色泽优美,萤光闪烁,富有弹性,伸力强,被人们誉为丝中之王,丝纤维中的“钻石”。天蚕丝价格昂贵(每公斤丝价值达50万日元,约人民币1.66万元);加上市场供不应求,日本政府近年大力提倡充分利用山区的栎树,桴树等树叶资源,发展天蚕饲养业,每年拨出专款,支持天蚕的研究和开发。我们考察所到的两个蚕业科研单位,都开展天蚕的研究和开发,并取得成果。
7.科研力量逐步向高新技术领域转移。
日本面临蚕业生产连续滑坡的处境,其蚕业科研力量(主要是高等院校有关系科和级别较高的蚕业研究所)正在不断调整,从事应用技术研究人员的比例不断缩小,逐步转向遗传工程,生物技术、基因开发与转移及其他有关方面的高技术、新技术领域,有研究的对象有所扩大。近年来,日本蚕业科研队伍在上述新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如利用染色体工程育成经济性状较优良的限性黄茧蚕品种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三)通过考察、和日本蚕业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结识了不少朋友,促进了双方的友谊,为我省今后与日本进一步开展蚕业科技交流和合作打下了基础。
三、体会与建议
(一)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我省蚕业生产的发展
通过这次考察,使我们更深刻体会到,目前世界茧丝生产的主产国逐年减少,特别是日本和西欧经济较发达的国家由于现代化工业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劳力的紧缺,蚕丝业日趋衰落。为我国和我省茧丝绸生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时机。近年来,国际上广大消费者受回归自然化思潮的影响,服装面料趋向了天然纤维,特别是素有“纤维皇后”之称,产量仅占纤维总产量千分之二的蚕丝所织成的丝绸面料,倍受青睐,因此,全国对丝绸的需求量日趋增长。
目前,我国蚕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生丝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的90%,丝绸贸易量占世界总贸易的50%,这标志着我国丝绸在世界丝绸业中占主宰地位,我省蚕桑生产有悠的历史,土地和劳力资源丰富,近年来,茧丝绸已成为我省十大创汇拳头产品之一,建议省政府及时制订蚕业发展规划;抓好蚕茧和蚕种生产基地的建设;合理确定茧丝价格比例(日本政府明确规定,茧本为丝本的80%),理顺茧丝绸价格;为了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发展茧丝绸生产的积极性,需明确省、地、县各级利益分配的比例,以加快我省蚕业生产的步伐。
(二)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科研投入
蚕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要把推动蚕业科技进步,作为发展蚕业生产工作的中心来抓。当前,我省的蚕桑技术工作,应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茧丝品质、劳动工效和经济效益为总目标,大力改良蚕、桑品种,加强稳产,高产,优质、低耗、高工效的栽桑养蚕实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其中,实用高效育苗、栽桑配套技术的建立和推广,小蚕共育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普及,省力养蚕技术的推行在生产上要求尤为迫切。目前,日本每生产上茧100公斤仅需劳动时间20小时,江苏、浙江等主产蚕区还约需500-600小时,我省一般养蚕农户经营规模小,大多采用片叶育,平均约需900小时以上。
日本的蚕业科技先进,生产技术水平高,是和重视科研投入密切相关的。各高等院校有关系科和蚕桑研究所的经费相当充裕,仪器设备精良,手段先进,因此,研究工作效率高。我省蚕桑科学研究虽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事业费紧缺,科研经费严重不足,许多生产上急待解决而又研究难度较大的课题无法开展研究。湖南蚕桑生产潜力很大,科研必须先行,建议省科委把蚕桑的重大研究课题,列入“八·五”攻关科研项目,加强对蚕桑科研的投入。从长远的角度看,除组织开展应用研究以外,还应安排一定的应用基础研究项,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力争多出成果,有力促进湖南蚕业的发展。
(三)改进蚕茧收购计价办法,有效提高蚕茧质量
目前,日本的上茧率,解舒率和鲜茧出丝率全年平均分别为98%、73%和19%,而我省上茧率还不到75%,解舒率和鲜茧出丝率还不到60%和13%。我省每缫制100公斤生丝需耗原料茧要比日人多40%以上,茧质的差以是相当大的。目前我省基层收茧站,普遍采用手摸目测的评茧定价方法,没有正确执行优质优价、劣质低价、按质论价的政策,致使蚕茧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必须尽快普及推行基本上可以实行按质论价的干壳量检验定价的办法。但这种办法终究还不能完全体现“优质优价’”,因为它只能计算茧壳重量,不能检验出茧丝质量,从长远的眼光和根本上来说,最客观的检验定价办法还是日本从1940年起,就开始推行的检验丝质和出丝率为主体的缫丝计价法。浙江省从1982年起,先后在湖州市、海宁市、嘉兴市设立“组合售茧,缫丝计价”的试点。几年来的试行实践证明,确实既能做到当场评茧结价,方便实用,又能体现“优质优价”,从而大大激发了蚕农提高蚕茧质量的积极性,不仅使新农增加了收入,丝厂由于收到更多的优质茧,也可增加缫丝生产的利润。近年,浙江省蚕桑研究所采用干壳量检验与荧光――数学模型评茧相结合的方法对蚕茧进行验收定价获得成功,其验收结果和缫丝计价法接近。蚕茧的质量是蚕丝发展的生命线。为有力提高我省蚕茧质量,建议省有关主管部门先选定一,二个蚕茧主产县,会同当地有关部门设立荧光――数学评型评茧的试点,为今后逐步扩大推广积累经验。
(四)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培训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我省的蚕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就是在蚕桑主产区,不少的的区,乡一级还没有配备技术人员或聘用不蚕桑辅导员。蚕桑生产的技术性强,各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强基层蚕桑技术指导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对稳定蚕作,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对蚕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技术普及队伍的建设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为适应我省的蚕桑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专业技术人材的培养,除每年向外省引进高等院校毕业的蚕桑技术人材以外,同时要办好长沙农校蚕桑专业,为我省不断输送合格技术人材。对于在职的蚕桑技术人员,要给他们学习提高的机会,有计划地进行轮训或派出去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更好地为我省蚕业发展服务。
(五)积极发展天蚕饲养业,加快山区脱贫致富
天蚕和柞蚕都以柞树为主要饲料,但天蚕丝价格昂贵,经济效益高。我省柞料资源丰富,据林业部门调查,仅我省湘中、湘东地区,柞林面积达130万亩以上。这些地区柞林的树种以白枥、槲枥、南方槲枥为主,大多与马尾松混交(上为马尾松,下为枥类),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发展天蚕饲养业,是一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山区经济,使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天蚕饲养过去在我省还是个空白点,建议省科委将天蚕饲养开发研究课题列入我省的“八·五”攻关项目,由省蚕桑科研所牵头,会同各有关单位,组织力量共同攻关,为我省今后发展天蚕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六)重视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加强国际蚕业技术交流
坚持中央的改革开放的方针,加强国际蚕桑技术交流,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消化吸收,为发展我省蚕业服务。这次由省组织的蚕业科技考察团赴日本考察,建国以来,我省还属首次,通过实际考察,我们考察团每个成员都感到收获很大,增长了见识,大大开阔了眼界,对我们今后工作的思路给于了很大的启迪。我们希望这次赴日考察,仅是我省国际蚕业科技交流活动的开端。我们在日本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考察时,接触到不少从国内各兄弟省派去日本这些单位学习的留学生或参加合作研究的学者,他们来自浙江、湖北、江苏、广西等省(区)的高等院校,蚕桑研究所或丝厂,有公派公费,有公派自费,在公费留学生中,有的是使用日本友好团体资助的助学金。派技术人员去日本学习先进的蚕业科学技术,是加快培养我省蚕业科技骨干,改善我省蚕业科技队伍结构的重要渠道之一,这方面过去我省还是个空白,建议省教委、省科委、省农业厅对这—工作给予关注,和各兄弟省一样,加强组织领导,制订培训计划,力争尽快实施。
湖南省赴日蚕业科技考察团
团 长:焦启运(湖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副团长:靳永年(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团 员:田志新(湖南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局)
团 员:符保军(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1990年11月 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