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地区蚕桑生产与蚕种供应工作剖析


彭声达
(益阳地区农业局)

  我局于1990年11月12日至14日在益阳召开了全区蚕桑生产与蚕种供应剖析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县(市)农业局负责人和蚕桑技术干部,以及地区计委、益阳县丝绸厂的代表共18人。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段幼胜、省经济作物局科长田志新同志应邀到会并作了指导。现将会议对我区蚕桑生产与蚕种供应的剖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蚕桑生产历史与现状
     据益阳县志记载,我区蚕桑生产已有1300多年历史。民国元年(1912年),湖南省当局租借益阳县的桑园建立了省蚕桑试验场,在浮邱山(今桃江县内)创办了蚕种冷藏库。当时益阳县是全省十大产茧县之一。解放后到70年代末,南县、沅江、桃江、安化等县(市)虽然都发展了蚕桑生产。但速度十分缓慢,1980年前全区蚕茧产量仍在6万公斤左右徘徊不前。80年代初,我区各级农业部门肩负蚕桑生产任务后。蚕桑生产才有了较快的发展。1985年桑园面积扩大到1万亩,蚕茧产量达到27万公斤,比1980年翻了两番多。由于1984年下半年开始连续三年的“苧麻热”冲击,把原来的茧、麻比价3:2,冲转为3:12,加上茧丝流通受阻,导致蚕农毁蚕改种。沅江市草尾镇附山洲村800亩桑园(年产茧6万公斤以上)毁于一旦;益阳县烂泥湖乡蚕桑场200亩桑园名存实亡。因此全区蚕桑生产连年大幅度滑坡,1988年桑园面积减少到4000亩,蚕茧产量下降到13万公斤。为了挽救蚕桑生产,1986年春、省农业主管部门组织有益阳、常德地区代表参加的联合考察组,赴江苏、浙江、陕西省进行考察。学习了陕西省农业部门加强蚕桑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经验,当年全省办起了六个农口烤茧灶,我区南县、桃江各有一个,搞活了流通,保护了蚕农利益,稳定了蚕桑生产,蚕农拍手赞好。与此同时,中央及时调整了蚕茧价格与奖售政策,把每公斤鲜茧价从原来3元左右调到9.6元,并奖励标肥1公斤,激发了蚕农的积极性,我区蚕桑生产回升较快,1989年产茧14万公斤,1990年上升到21万公斤,桑园扩大到5500亩。特别是南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蚕桑生产,除分工一名县级领导抓蚕桑生产外,还解决了蚕农口粮等一些具体问题。这个县1990年产茧量达到16万多公斤,超过历史最高年水平。
      二、蚕茧基地的建设
     省人民政府湘政办发〔1990〕4号文件决定把华容、澧县、浏阳、湘乡、津市、桃源、安乡、汉寿、麻阳、屈原农场,以及我区南县、桃江定为蚕茧生产基地县,要求到1995年每个基地县年产鲜蚕茧 50万公斤以上,全省产茧达到750万公斤。为了实现“四号”文件提出的任务,与会者认真研究了我区蚕茧基地的建设。一致认为搞好蚕茧基地建设,关键在于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层层提高认识。
      1.蚕茧生产是重要创汇农业,于国有利。据最近访问日本归来的田志新科长及段幼聪所长介绍。六十年代以前,日本生丝产量居世界首位,1970年生丝产量约2.05万吨,占世界产量46.5%。随着日本工业的迅速发展,劳动工资值的提高,耗费劳动力较多的蚕丝生产从70年代开始急剧下降,成为夕阳产业,1987年生丝产量只有0.78万吨,退居中国(4万吨)、印度(0.8万吨)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蚕丝绸生产发展很快,跃居世界首位,1989年和1990年茧丝产量又有大幅度的增长,去年蚕茧总产量达到43.5万吨,今年达45万吨。蚕丝总产量突破5万吨,蚕丝产量和出口量垄断并左右了国际市场,世界丝绸的消费依赖中国提供。据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丝绸消息》报道,1984年到1989年我国丝绸出回创汇额,分别为8.4、9.7、11。3、13.4、16.5、18.4亿美元,且换汇成本最低,每创汇1美元折合人民币只有3.25—3.72元,大大低于其他纺织品和出口产品的换汇成本。
      2.蚕茧生产是脱贫致富门路之一。参加会议的同志提供大量材料证明,栽桑养蚕确是脱贫致富的好门路。例如南县乌咀乡港口村村民彭振坤,有桑园1.9亩,年年养蚕收入3500元以上;该县麻河口乡沈家洲桑场邱庆海全家8口人,7亩桑园,今年全年养蚕33盒,产茧973公斤,收入11092.77元,人平1388.6元,成为全县闻名的养蚕致富大户。丘陵区的桃江县黄泥田乡牛剑桥村村民文楚桥栽桑3亩,今年养蚕收入4100多元。该县修山镇修山村茶田坪组8户农民“四边”植桑6.3亩,今年养蚕产茧759公斤,收入7282.8元,亩桑产值1156元。大山区的安化县仙溪镇刘家村村民刘步云在山坡下栽桑0.9亩,年年养蚕收入过千元。地区水产良种繁育场定为良种桑苗繁殖基地后,今年3月从浙江海宁引进良种桑苗11万株,栽了110亩,做到了当年栽桑。当年受益。这个农场的女职工徐三元承包了3.3亩桑园,今年养蚕产茧125公斤,收入1200多元。
     3.湖南蚕茧生产缺口大,生产蚕茧无加工后顾之忧。全省现有缫丝织绸厂12家、缫丝设备1.2万绪,每年需蚕茧4000吨,若挖潜改造,每年可加工蚕茧7500吨。我区益阳县丝绸厂是个缫丝、织绸、印染小而全的厂子,有织机10台,缫丝设备800绪,全年缫丝需蚕茧180吨,但每年分配蚕茧仅60吨左右。处于“饥饿”状态,今年不得不找关系从四川购进蚕茧。沅江市草尾镇缫丝厂已成“无米之炊”,到处“讨米”过日子。南县丝绸厂则早已停产。湖南全省1989年产茧只有2100吨,今年产茧也只2550吨,蚕茧缺口大,在今后若干年内,不存在蚕茧销路问题。
     第二,要层层加强领导。
     地区计划由行署管农业的付专员挂帅,计委牵头,组成蚕桑生产领导班子。基地县要像南县一样,有一名副县长主管蚕桑生产。同时要学习推行南县从抓好由鱼口乡小兰洲村、沙港市乡四美村、鸟咀乡港口村等年产50吨茧乡村建设入手,作出示范,带动全县的领导方法。
     第三,要认真贯彻有关政策,组织资金增加投入。
     蚕茧生产是纯商品生产,收购部门要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对蚕茧实行保价全额收购,不准抬级抬价、压级压价,消除蚕农后顾之忧。收购一公斤蚕茧,奖励一公斤标肥指标要兑现。按省政府4号文件规定,收购部门每收购50公斤蚕茧,要向农业部门提交3元作为扶植蚕桑生产的服务活动经费,不得拖欠。新扩桑园资金困难。除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组织农民自繁、自育桑苗外,地、县计划尽可能挤出一部分资金,帮助群众解决扩桑购苗资金困难,以加快蚕茧基地建设步伐。
     第四,要实行集约生产。
     会议认为,无论蚕茧生产基地和面上的蚕桑生产,都要适当集中,集约生产,以提高商品量,提高质量,提高竞争能力。要贯彻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十、百、千、万”的原则,即新扩桑园一组十亩、一村百亩、一乡千亩、一县万亩以上。这样才有利于蚕种发放、蚕茧收烘、技术指导等管理工作。
     三、蚕种供应与蚕茧收烘
     根据国家和湖南省种子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为加强蚕种生产、供应的管理工作,提高蚕种质量,以销定产,保证蚕种供应,稳定蚕种价格,防止抬价贩售。今年全省从夏蚕种开始改为农业部门供应蚕种。我地除安化、益阳县因蚕茧产区分散由农业部门委托有关单位供种外,南县、桃江均由农业部门直接向蚕农供种,他们做了大量工作,克服资金不足和人手少等困难。按照合同准确及时将蚕种发放到蚕农手中,基本做到了上、下满意。座谈会上也反映两个问题,一是南县个别单位利用不正当手段,购进200盒蚕种,用高于或低于国家规定价格在蚕农中销售,有意干扰农业部门的蚕种发放工作,造成不良影响;二是部分地方反映,今年蚕种卵量不足,孵化率低,值得有关部门注意。
     蚕茧收烘,今年南县矛盾突出,原因是该县中鱼口乡小兰洲村,乌咀乡港口村,沙港市四美村都建有烤茧灶,乡村企业强烈要求自烘干茧交售国家,不准县收购部门进村收鲜茧,县收购部门则采取抬价抢购蚕茧,造成蚕茧流通市场混乱。桃江县蚕茧收烘做到了农、工、商三家满意,该县黄泥田乡牛剑桥村是蚕茧生产基地,也建有烤茧灶。县收购部门不直接插手到基层收购鲜茧。而是在农业部门配合参与下,由区乡供销社与村办企业联合收烘蚕茧,然后交售县收购部门。经营中,除县、乡收购单位取得正常利润外,还提留一部分作为蚕桑生产发展基金,剩余部分全部返回给蚕农。因此农商关系融洽,有利蚕茧质量的提高,有利蚕茧价格的稳定,调动了蚕农的积极性。

一九九○年十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