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宝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一、前言
桑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分布遍及全国,各地生态环境差异较大,因而桑树害虫种类繁多,天敌资源丰富,分布广泛;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和害虫综合防治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逐步形成桑园农业生态系统和害虫、天敌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桑树害虫防治的重要途径。
自五十年代来,由于长期片面强调使用化学农药治虫,不仅致使大量天敌被杀,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而且,还造成害虫再猖獗,某些次要害虫上升。加之农药残留量大,引起家蚕中毒,污染环境,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提高了防治费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技工作者根据农业害虫、害虫大敌及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七十年代中期,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基本明确各类防治措施的性能和效果后,根据害虫综合防治的生态学基础。逐步协调配合,进行防治,合理地解决了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矛盾,充分发挥灭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创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桑园害虫和天敌间的动态平衡,使桑虫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害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减少了防治费用,而且化学农药的用量逐步下降,环境污染大为改善,桑园天敌群落逐渐恢复,某些主要害虫又重新受到自然天敌的控制,减轻了防治压力。
随着桑园生物防治的不断发展,保护和利用天敌来控制害虫的为害越来越重要,这就必须弄清和掌握桑园主要害虫及其天敌优势种群数量和消长规律,益、害虫在田间能否同步出现,主要无敌迁入桑园的始期和高峰期及其对害虫的制约关系。
我国桑园主要害虫种类约四十余种,其中尤以桑天牛、桑象虫、桑白蚧、桑菱纹叶蝉、桑蓟马、桑瘿蚊、桑红蜘蛛、桑蟥、桑毛虫、野蚕、桑尺蠖等为害最严重。
我国桑园害虫的主要天敌有百多种,大致可分为四类:
1.捕食性天敌昆虫:瓢虫类、食虫蝽类、草蛉类、步甲类、隐翅史类、螳螂类等。
2.寄生性无敌昆虫:姬蜂类、小蝶类、寄蝇类等。
3.其他捕食性天敌:蜘蛛类、捕食性螨类、鸟类、蛙类等。
4.昆虫病原微生物天敌:多角体病毒、僵菌等。
二、无敌类群
1.捕食性天敌昆虫
(1)瓢虫类
瓢虫是桑园害虫天敌的重要类群之一,多发生在5—8月份,瓢虫捕食力强,对桑园夏秋季害虫的大发生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瓢虫种类较多,我国桑园主要有闪蓝红点唇飘虫Chilorus aholybeatus Gorhan,异色瓢虫Leisaxgridis(Pallas),龟纹瓢虫Prpylaea
Japonlca(Thunberg),深点食螨瓢虫Stethorus Punctlelum Weise等,主要捕食桑白蚧、桑蓟马。桑红蜘蛛、桑虱及鳞翅目害虫的卵和初孵幼虫。
闪蓝红点唇瓢虫在遵义每年发生2—3代,第一代和第二代幼虫分别在 6/下-8/上和 9/上-11/下发生,基本与蚧壳虫的生活周期相吻合,其捕食力强,是蚧壳虫的优势无敌种。据张晓瑞1980—1983年观察测定,闪蓝红点后瓢虫各代幼虫平均拥食蚧壳虫211.5头,平均日捕食量为7.93头;全期平均可捕食蚧壳虫若虫10237.7头,对蚧壳虫有较强的抑制能力。
深点食螨飘虫每年发生4代(朱福杏1979),4/1-11/中发生,各虫态均有捕食能力,幼虫期对桑红蜘蛛的捕食量为184头,成虫助捕食量为805头,其一生能捕食桑红蜘蛛989头。在桑树夏伐后,按/
l: 100— 1: 150的益害虫比例进行桑园释放深点食螨瓢虫防治桑红蜘蛛,5天后防效可达77%, 7天后防效高达100%,并可维持一个月左右,一次捕放即能有效地控制桑红蜘蛛的危害。
(2)食虫蝽类
桑园食虫蝽主要是小花蝽Orius similes Zheng,暴猎蝽Agriosphodrus dohrni(signret),茶翅蝽Halgmorpna
piousFabricus等,主要捕食桑蓟马、桑叶蝉(桑红蜘蛛、鳞翅目害虫的卵、幼虫。
小花蝽2月下旬开始活动,每年发生7-8代(张秋侠1988),第4—7代在桑园大量出现,其捕食量大,每只小花蝽每日可捕食桑蓟马1.6一7.1头,对桑蓟马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暴猎蝽每年发生1代(周永成1984),3月初开食捕食,捕食范围广泛,在桑园中主要捕食桑毛虫、桑尺蠼、野蚕、花卷叶蛾、桑螟等害虫的幼虫,越冬后的5龄若虫平均每天可捕食0.7头桑尺蠼。暴猎蝽对桑园鳞翅目害虫有较强的控制作用,据周永成等人1981年4月调查,每株桑树上平均有0.467头暴猎蝽,即能有效地控制越冬桑尺蠼、桑毛虫幼虫的为害。
(3)草蛉类
桑园草蛉类天敌主要有大草蛉Chrysopa setempunctata Wesmael,中华草岭Chrgsopa
sinica Tieder等,对桑木虱、桑红蜘蛛、鳞翅目害虫的卵及初孵幼虫等害虫均有抑制作用,是桑园害虫的主要天敌之一。
(4)其他捕食性天敌昆虫
桑园其他捕食性天敌昆虫有步行甲、螳螂、日本方头甲Cybccohalus mipponicu Endrodg-Younga,土耳其扁谷盗Crypteslstes
turciu Grouviue等,对某些害虫起较大的控制作用。
土耳其扁谷盗每年发生3代(王军1986),对桑梢小囊虫有明显的跟随现象,是其天敌优势种,对桑梢小蠹虫有较强的控制作用,一头土耳其扁谷盗成虫一昼夜可捕食桑梢小蠹虫卵54粒,幼虫46条,蛹22个,一头壮龄幼虫可捕食54粒,幼虫53条,蛹17个。据王军等入1982-1985年人工饲养繁殖250万头,先后在河北承德、唐山、保定等地区的多处桑园释放防治桑梢小囊虫,总面积达1500亩,其矫正减虫率在90%以上。
日本方头甲 5月下旬发生, 6/中-T/中为高峰期,对各代桑白蚧的捕食率均较高,据潘孟祥等人1979—1981年在浙北、江苏调查,对桑白蚧第1代卵和幼虫的捕食率分别达17.4%和46.9%,对第2代卵、幼虫和成虫的捕食率分别为13.1%、57.4%和9.1%,对第3代幼虫的捕食率达11.2%。
捕食性天敌昆虫具有捕食力强,捕食量大,捕食时间长,捕食范围广等优点,对害虫的为害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是桑园害虫灭敌的主要类群。
2.寄生性天敌昆虫
寄生峰对桑园主要害虫的寄生率高,且寄生性单一,可有效的控制某些害虫的为害,是桑园的重要天敌。
(1)姬蜂类
桑园姬蜂类天敌主要有桑毛虫绒茧蜂APanteles femoratus Ashmead,桑蟥聚瘤姬蜂Gregopimpla
Kuwanae(Vlereck),桑尺蠼脊茧蜂Kogas japonicus Ashmead等内寄生蜂,此类蜂对这些害虫的大发生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桑毛虫绒茧蜂是杭嘉湖平原桑蚕区桑毛虫幼虫期的天敌优势种(黄尔田1984),每年发生3代,与寄主桑毛虫年发生3代相吻合,在本地区自然寄生率全年3代平均达30.5%,一头雌蜂可寄生桑雌虫24-51头,是自然控制桑毛虫的主要天敌因子。据黄尔田调查桑树上500个桑毛虫茧,寄生率高达83.3%,有效地控制了其为害,因此,大量繁殖、释放桑毛虫绒划茧蜂来防治桑毛虫的为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桑尺蠖茧蜂的寄生率高,对桑尺蠖的为害可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据河北承德市郊蚕研所调查,桑尺蠖脊蚕峰在寄生体内的寄生量可达18-99头,寄生率可达23%。他们1983-1986年先后在河北邢台、清西陵、易县七里亭等地桑国进行放蜂试验,其寄生率可提高到78%,有效地控制蜂桑尺蠖的为害。
(2)小蜂类
桑园小蜂类天敌主要有黑卵蜂Telenomus sp,广赤眼蜂Tvichogrammne evanescens
Westocod,桑天牛啮小蜂 Aprostocetus fukutai Miwa et Sonnan,桑白蚧扑虱蚜小峰/Prospaltellaerlesei
How等。
桑白蚧扑虱蚜小峰在杭州每年发生6代(潘孟祥1989)据1980年、1987年调查,对桑白蚧的寄生率可达23.9%。该蜂在本世纪初曾从美国、日本引入欧洲并在遏止桑白蚧的猖獗和蔓延中起过重要作用。
桑天牛啮小蜂是桑天牛的主要天敌,每年发生3代,寄生率高,在杭州寄生率为24%,广东可达40%-70%,对抑制桑天中的发生起较大的作用。
利用寄生峰来防治桑园害虫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据山东乳县农林局等1978年6月,释放赤眼蜂防治刺蛾试验,一次放蜂后的防效可达39.3%,四次放蜂后的防效可达96.8%,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3)其他寄生性天敌
桑园寄生性天敌种类还较多,对某些害虫起一定的控制作用。如家蚕追寄蝇Exoristasorbillans
Wiedemann对桑 蟥幼虫、蛹有一定的寄生率,黄星天牛卵蒲螨Paracarophenaxsp对黄星天牛的寄生率可达52-81%。
3.其他捕食性天敌
(1)蜘蛛类
蜘蛛类天敌在桑园整个生育期均有出现,发生时间长而稳定,发生量较大,一般占桑园捕食性天敌总数的50%左右,对桑树害虫的消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桑园蜘蛛种类繁多,主要有草间小黑蛛Ergonidium graminiclum(sundevall),T-纹豹蛛pardosa
T—insignita(Bors.etstr),水狼蛛Pirata sp,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 insecticeps
Boes, etstr等。据李学新1986-1987年在杭洲调查,每亩蜘蛛量可达1万头以上,至少12科45种。优势种是常在林叶上活动的草间小黑蛛和多在地面活动的各种水狼蛛和狼蛛,其发生量占全部蜘蛛量的80%以上;对食性和食量考察中发现,草间小黑蛛可以取食桑瘿蚊,桑叶蝉的成虫,以及桑尺蠖、野蚕等害虫的低龄幼虫;草间小黑蛛的食量也较大,平均每头每昼夜可取食桑尺蠖一龄幼虫9.8条,桑叶蝉4.6头。
(2)鸟类、蛙类
鸟类、蛙类捕食力强,捕食范围广泛,可以捕食多种昆虫,而且食虫量极大,是农作害虫的重要天敌。
4.昆虫病原微生物天敌
随着生物防治的不断发展,已逐步开始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来防治害虫,而且效果显著。
据报导,山东(1978)利用桑毛虫多角体病毒防治桑毛虫效果可达90%以上,而且还可以造成桑毛虫病毒流行,能传染到下一代,可有效地控制桑毛虫的为害。
据日本河上清(1984)报导,利用丝状白僵菌来防治黄星天牛,大田喷菌20—30日后,黄星天牛累计死亡率达40-80%,40天后,累计死亡率可达100%,可有效地控制黄星天牛的为害。
三、分析与讨论
我国桑园害虫天敌种群繁多,数量极大,分布广泛,但其种群组成和消长规律,数量变动,优势种以及对害虫的制约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地区、气候条件、桑树生育期和桑园生态环境等不同而各不一样。
桑园在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时,天敌对害虫的控制效果,除取决于天敌数量和生存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决定于桑园益虫与害虫的比例。
桑园害虫、天敌之间存在一种动态平衡,当某种害虫出现高峰之后,其主要天敌也会相应的出现高峰,这种跟随现象对害虫的大发生起着很重要的控制作用。
我国对桑树害虫天敌的系统研究甚少。虽对其生物学特性,消长规律已有初步研究,但对我国桑园害虫天敌优势种群类型区域分布,消长规律和桑树各生育期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以及天敌的人工繁殖和饲养,大田释放天敌的益害虫比例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随着生物防治的不断发展,切实加以保护、引进、繁殖和利用天敌显得越来越重要。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把害虫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之下,维持桑园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综合治理害虫的重要措施。
(选自全国第二次桑树保护学术讨论会论文)
一九九○年八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