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长茂
汉寿县蚕种场
后期死蛹是蚕种生产中的习惯用语,指蚕种生产过程中,从削茧鉴蛹,摊蛹到发蛾这一期间陆续发生的病死蛹,其中易于识别的僵病死蛹,一般称为僵蛹,后期死蛹通常占蚕蛹总数的10-15%,严重时可造成蚕种生产失败。因此,探求后期死蛹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是蚕种生产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
一、后期死蛹的发生
据调查,后期死蛹中以细菌性胃肠病死蛹为常见,其次是细菌性败血病死蛹。现就两种病死蛹发病因素分述如下:
1.细菌性胃肠病死蛹,引起该病发生的病菌为肠道细菌,粪珠球菌。这类病菌属于碱性细菌,在繁殖过程中能产生酸,因而在强碱性条件下也能生存,存在较为普遍,如遇蚕儿处于高温多湿环境条件下,或是其它病源侵入中肠、或微量农药造成消化管机能下降、以及不良桑叶造成蚕儿体质下降时,都有可能导致发生此病。另外,蚕儿消化液中的防御蛋白质自五龄后期明显下降,这时种场工作繁忙,饲养人员疲倦,饲养管理特别是防病卫生工作松懈,容易使病菌在蚕儿体内增殖蔓延。蚕儿感染后病重的即死于簇中,轻者可延续到削茧鉴蛹后期。
2.细菌性败血病死蛹。细菌性败血病菌虽在蚕室存在一定数量,但只有通过蛹体创伤,才能侵入体内,引起细菌性败血蛹,在蚕种生产过程中,蛹体创伤机会较多,如采茧时间不适宜、削茧鉴蛹过早、操作粗放、摊蛹材料以及裸蛹保护不合理等都容易造成蛹体创伤。
二、后期死蛹的防治
根据后期死蛹的发生原因及我场的生产条件,近几年来我们在防止后期死蛹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良桑饱食,增强蚕儿体质。蚕期是营养积蓄时期,蚕期良桑饱食,蛹体健壮,抗病能力强。因此,我们十分注意加强蚕期的饲养管理。保征温湿适宜、蚕座均匀、桑叶新鲜、叶质优良,以促进食欲、增强蚕的体质。在用叶时做到了因蚕期不同精选桑叶,小蚕期采用适糖高蛋白的早生桑,春期大蚕期用叶摘芯,促进桑叶成熟。
2.严格消毒防病、防止病源感染。重视大蚕期和蛹期的清洁卫生和防病消毒工作,上簇时对簇室和削茧前对套用的摊蛹室及所有用具事先进行了全面的清洗消毒;削茧每天工作结束后进行室内清扫,并用l%有效氯漂白粉液消毒地面;削茧时发现的不良蛹及时投入药缸,集中处理,不许随地乱丢;摊箔后出现的病死蛹,随发现随拿出,防止感染,鉴蛹后摊箔前使用
500单位的氯霉素液喷布蛹作至湿润为度。必要时,还用5‰的有效氛漂白粉液对摊箔中的蛹体进行喷布消毒。
3.精细操作,减少蛹体创伤。原蚕蛹体要经过多个操作环节,每道工序都要精细操作,才能保证蛹体不受伤出血。采茧要掌握适时,过早采茧常常形成双层茧,削茧时蛹体易受伤。以掌握在原蚕吐丝终了至化蛹前采茧为宜;削茧严格操作规程,做到“一拿、二削、三轻放”,绝不可“一削、二甩、三碰撞对”,削茧时间在不影响发蛾调节的情况下可适当迟削,一般以蚕蛹复眼黑色为宜。
4.保持正常温湿度适应蛹体需要。环境因素对于蛹蛾生命率影响很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适应蛹体生理需要。
①确保适温适湿。蛹期保护温度以24℃左右为宜,防止28℃以上连续高温、湿度以干湿差2-3℃为宜,如需加温调节化蛾,更应注意湿度调节。
②改善衬蛹材料。近年我场裸蛹摊垫材料全部使用灰报纸制成的瓦轮纸,蛹体不易受伤,减少了蛹体间的污染,并使环境干净卫生。
③改变旋蛹环境。发生旋蛹的主要因素在于高温干燥和光线振动等影响,为了确保蛹体生理上的平衡,特别秋季干燥时,我们间隙性的用水喷布蛹体,同时,防止强光直射,强风直吹等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