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蚕区最佳养蚕布局的研究


吴若云                         杨大庆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湖南省农业厅蚕种冷库)

     养蚕布局是养蚕生产上带有战略性的关键技术问题。洞庭湖地区是湖南蚕业生产的基地,本研究从分析洞庭湖地区气候、农事、桑树生长及农村经济状况和技术条件入手,通过连续三年的试验研究和大面积推广应用,初步探明了适合洞庭湖蚕区的最佳养蚕布局。
             
              一、养蚕布局的结构系统

     作为提高蚕茧产量、质量及经济效益的宏观调节措施的养蚕布局,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全年养蚕批次;2.各季蚕的饲养量;3.蚕品种的合理搭配。养蚕布局结构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如图一所示。

     探讨合理的养蚕布局,必须首先对与养蚕布局有关的气候条件、桑树生长,蚕品种、养蚕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劳力状况等多种相关因子进行研究,揭示其内在规律,才能为调整养蚕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找到最佳布局模式。从而有利于妥善安排劳力,协调蚕桑生产与其它农事的关系,促进桑树生长,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提高土地和劳动生产率,改善蚕桑经营管理,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旧养蚕布局的弊端

     (一)旧养蚕布局
     洞庭湖蚕区50年代前后,全年养蚕2次,60年代初开始逐步引进江、浙养蚕布局模式,全年养蚕5次;同时受广东全年多次养蚕的影响,到70年代中期,形成了全年饲养春蚕、夏蚕、早秋蚕、中秋蚕、晚秋蚕及晚晚秋蚕的养蚕布局,见表1。

     (二)存在的突出矛盾
     1.气侯矛盾。洞庭湖蚕区气候条件如表2所示。

     太阳辐射量年均为105千卡/cm2,年日照时数为1579 .8 –1868.7小时,年平均气温16.7 ℃,≥10℃的年积温为5198.1—5383.8℃。全年无霜期268.4天,桑树生长期在230天以上,其光热条件能充分满足桑树生长发育的需要。
    根据蚕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结合洞庭湖区气候特点分析,旧养蚕布局存在以下问题。(1)春蚕收蚁时间在4月中下旬,这时气温只有18℃人右,比小蚕饲育适温低了7℃,故须较长时间的升火加温,增加养蚕成本。且因农村升温材料和设备较差,稍有不慎易发生小蚕中毒事故。(2)从了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洞庭湖蚕区全年最高气温时期,常常出现35℃的高温天气(见表3)。而这时正值早秋蚕期,不利于蚕儿生理发育,影响蚕的健康,因此早秋蚕往往病多难养,蚕作不稳定,产茧量低,茧质差,效益低。(3)晚秋蚕在9月20日后收蚁,晚晚秋蚕营养多在10月初收蚁,此时气温低于20℃,湖区9月底或10月初有规律性的寒露风,农村现有条件难以大面积升温,导致蚕儿长期处干低温环境中,易出现蚕不吐丝,体质衰弱多病,常常造成失败。  

     2.桑树生长矛盾。据连续三年的观察分析,在洞庭湖>1O℃的有效积温380℃以上时,湖桑新梢长度为为47cm,新梢叶面积达到最大值。也就是说,正常年分湖区桑树在5月23-25日进入生长最高峰期。一般养蚕用叶高峰期应比桑树生长高峰期略迟,而旧养蚕布局春蚕在4月下旬收蚁,其用叶高峰期出现在5月15日前后,比桑树生长高峰期提早了8—10天,未能挖掘春叶的潜力和最大限度的利用春叶。再从桑树对太阳光能利用情况来看,因旧养蚕布局的夏蚕及早秋、中秋、晚秋和晚晚秋蚕间隔时间短,甚至蚕期重叠,天天采叶,在6、7、8三个月桑树虽处在第二旺盛生长阶段;在肥水供应正常的情况下:新梢每天可伸长 2cm以上,每2天可增长一片新叶。但由于采叶过于频繁与采摘过度,光能利用率低,光合产物少,树液流失多,树势损伤重。加之秋季干旱少雨,晚秋和晚晚秋蚕养的过迟,气温低,容易造成桑叶提前硬化.降低桑叶利用率。
     3.与养蚕“三高”的矛盾。养蚕的目的在干蚕茧的高产量、高质量和高效益,而旧养蚕布局与此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1)旧养蚕布局早、中、晚秋蚕首尾相连乃至套养,难以进行彻底消毒防病,必然导致蚕病严重,蚕作不稳定,蚕茧减产甚至失收(2)早秋期正值全年最高气温时期,蚕长期在高温冲击下,产茧量低,茧质差。(3)晚秋、晚晚秋蚕时处低温,蚕期经过长,加温燃料多,养蚕成本高,蚕茧产量不稳定。
     4.农事矛盾。洞庭湖区大多数养蚕户,一般在从事蚕桑生产的同时,还种植水稻或棉花等,旧养蚕布局中的三季秋蚕与其它作物生产劳力使用存在着较大矛盾。如早秋蚕期,小蚕收蚁后便遇早稻收获和晚稻抢插,晚秋和晚晚秋正置秋收冬种。此外,早秋蚕期还是大田农药使用高峰季节,临近桑园极易受到农药污染,影响蚕作安全。
     (三)旧养蚕布局的生产效益
     由于旧养蚕布局与洞庭湖区的气候条件、桑树生长、养蚕消毒防病及其他农事活动存在诸多矛盾,使得湖区这一生态环境优越的蚕区生产效益长期处于“三低”落后局面。
     1.单产低。洞庭湖蚕区1986年前亩桑产茧量仅40—45公斤,盒种产茧量20公斤左右,长期处于“广种薄收”状态。
     2.茧质差。由于养蚕布局不合理,经营管理粗放,导致蚕病多发,茧质低劣。长期统茧的上茧率仅70-80%,解舒率60%左右。出丝率仅10—12%。
     3.效益低。由于蚕茧单产低,茧质差,茧价低,因此亩桑产值一般在300元以下。
    
              三、最佳养蚕布局模式

     旧养蚕布局显然已不适应洞庭湖区蚕桑生产发展,改革势在必行。我们从1986年开始立题,对洞庭湖区与养蚕布局相关的气候条件,桑树生长、蚕桑经济及技术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在揭示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模拟制定了新的养蚕布局模式,经过连续三年的试验比较和大面积应用,确定了适合洞庭湖区蚕桑生产的最佳养蚕布局模式。
     (一)试验结果及分析

     从1986年开始,在澧县官垸蚕桑总场和津市市渡口镇新湖村选10个农户,分别设养蚕布局调整区和未调整区,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见表4)表明;(1)在桑树生长条件相同、培肥管理相似的情况下,由于新的养蚕布局充分挖掘了桑树光合作用潜力,亩桑产对立新布局较旧布局增加14.5%。(2)新布局同旧布局相比亩桑养蚕量虽减少2.2%,亩桑产茧却增加23.5%;盒种产茧量上升28%;统茧出丝率增高9.2%。
     1987年在上述地区扩大试验范围,采用新布局养蚕户538个,保留旧布局的52户,结果亩桑养种量虽少了6%,产茧量提高25—26%。1988年在常德市和华容县等地推广新养蚕布局,调查结果见表s,推广新布局亩桑产茧量提高29%,盒种产茧量上升37.4%,亩桑产值增加34.9%。
     (二)新养蚕布局模式
     根据调整全年养蚕布局的试验研究结果,洞庭湖蚕应合理的养蚕布局模式见图2;冬季蚕收蚁日期和饲养量如表6所示。

  (三)新养蚕布局的特点
     (1)适时养春蚕。春蚕在5月上旬收蚁,气温上升快,可缩短加温时间,节约成本。同时春叶生长高峰与五龄最大用叶时间相吻合,可有效地利用春叶,提高春季桑园太阳光能利用率。
    (2)推迟养夏蚕。夏蚕在6月下旬收蚁,比过去推迟一个星期左右,到7月15日前后结束,因不养早秋蚕,可采用部分新梢桑叶,增加饲养量。
    (3)不养早秋、晚晚秋蚕。不养早秋蚕可避开7月下旬到8月上旬全年最高气温出现最多的时期,解决了早秋蚕与“双抢”争劳力,与中秋蚕间隔时间短不利消毒防病的矛盾。不养晚晚秋蚕,有利于保养桑树的树势,可生长5,6片新叶,积蓄养分过冬,使翌年春季发芽率提高,增加春叶产量。同时,也有利于桑园间作蔬菜,食用菌,开展复合经营,提高亩桑产值。
     (4)提早养前秋和后秋蚕。前秋蚕提早在8月10日左右收景蚁,由于不养早秋蚕,桑叶量大大增加,前秋蚕饲养量可增加到占全年饲养总量的30%。早养前秋蚕,不仅可解决因不养早秋蚕而出现的桑叶硬化矛盾,而且有利于为提早养后秋蚕做好准备。后秋蚕提前在9月15日前收蚁,气温在22℃以上,小蚕不需加温,大蚕期也处于气温20℃左右,到10月中旬便可上簇,既避免了大蚕遇到低温寒流需加温的困难,又有利于春种秋养。
  
               四、新养蚕布局蚕品种的搭配

     改良品种是发展农业生产最经济最有效的增产手段,因此,选用优良蚕品种不仅可以提高和稳定蚕茧产量,增加效益,而且可以改善蚕茧质量,为缫制出口生丝创造有利条件。
     洞庭湖地区春季气候条件优越,饲养多丝量春用品种可获得较高产量和较好质量。现行春用品种主要为“华合×671·东肥”,近年来引进的“春蕾×镇珠”、“苏5×苏­6”已有较大面积的推广。今后将逐步以“春蕾×镇珠”及其反交代替其他品种。夏秋用当家蚕品种“芙蓉×湘晖”,后秋蚕在气候和叶质条件较好、技术水平较高的蚕区可以逐步推广春种秋养。
     根据湖区后秋蚕期气温与春季相近的特点从1986年开始连续3在后秋蚕期,分别在澧县官垸乡蚕桑总场和津市市渡口镇新湖村进行了饲养春用种的对比试验(见表7)。

     试验结果表明,后秋蚕饲养“华合×671·东肥”、“春蕾×镇珠”和“苏5×苏6”,较夏秋品种“芙蓉×湘晖”盒种产茧分别提高8.64%、12.27%和17.44%;产值上升19.35%、27.13%和34.55%。上茧率提高8.85%、7.96%和11.32%。统茧出丝率上升17.62%和21.3%。
   
                五、讨论与结论

     根据洞庭湖地区特定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技术水平,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地研究出合理的养蚕布局,使湖区蚕桑生产结构趋于合理,对于迅速提高湖区蚕桑生产水平,提高蚕茧产量及质量和效益,有效的解决该地区长期存在的单产低、茧质差、效益低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新养蚕布局将湖区历史上每年养6次蚕,改为养4次蚕,不养早秋蚕和晚秋蚕;并对春、夏蚕和前、后秋蚕的收蚁日期、饲养量做了适当调整。提倡并推广后秋蚕饲养多丝量蚕品种。新的养蚕布局更好地挖掘桑树光合作用潜力、增产桑叶和解决了桑树的用养矛盾。同时解决了蚕桑生产与其他农事活动矛盾。生产实践表明,实行新养蚕布局后,桑叶产量增加10-15%,亩桑产茧量增加20-30%,产值增加30—40%,统茧出丝率净增2.59%。
   由于新养蚕布局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和丰产性,因而易为蚕农接受,推广新养蚕布局,将使洞庭湖蚕桑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

          ※ 符保军、姚德球、杨世水、彭世爱等同志参加试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