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区发展蚕桑生产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严可建
浙江省常山县农业局

    常山县是浙江西部的一个山区县,全县3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7万,占总人口的91%,是典型农业县。当地群众以种粮为主,1978年前,蚕桑生产极少。党的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种桑养蚕为群众认识和重视,因此从1979年起,年年有不少群众种桑养蚕。截止1989年底,全县有7000多农户种桑8000多亩。1989年养蚕15251张种,产茧449吨,产值460万元,户均养蚕收入650元。实践证明,种桑养蚕是我县群众脱贫的一条好门路。
    但是新区种桑,因生产技术和经验较缺乏,存在的问题较多。为引导新种桑地区蚕桑生产健康和稳步发展,笔者以本县改革十年来的生产实践为参考,谈谈新区种桑养蚕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重视桑园的立地性
    桑树是多年生叶用植物,一经种植便多年不会轻易改种,而且种桑为养蚕,是种养结合的产业。因此种桑时需考虑土壤本身必须适应于桑树生长外,还要考虑建园的周围环境条件对蚕作的安全。比如在离能散发氟化物气体的厂矿(如水泥厂、砖瓦厂、铝厂等)太近的地方种桑,就对蚕不安全,易受氟化物的污染毒害。其次鉴于对农药中毒的防范,桑园发展宜有一定的区域性,达到相对集中。新区种桑养蚕,应变能力弱,因此尤其要加强上过考虑,否则往往会导致种植的失败。在我县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很多很深刻。60-70年代,我县有些群众把桑树种植在黄泥山岗上,结果因土质偏酸桑树总长不旺。80年代,我们注意了土地的适应性,桑树长好了,但又有一些地方种桔和建厂矿对蚕作安全欠周到考虑,造成农药和氨化物等煤烟污染桑叶,蚕中毒的现象屡发不止,严重打击了群众发展的积极性。
    二、直视经营的规模性
    种桑养蚕的又一个成功因素是讲究规模发晨,适度经营。一个乡村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桑园,才能达到相对集中、相对突出,利于工作的联系和技术力量的配备。一个户也是如此,有较多的桑园,才能投入较多的劳力,精力和肥力,从而有搞好蚕茧生产的可能。实践表明,乡有桑园 500亩以上,村有50亩以上,户有二亩以上为好。而且户,就目前农村家庭人口状况看,非专业户以经营1-2亩桑园较适宜,利于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现在新区发展蚕桑生产,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往往给予补贴种植的优惠政策,群众积极性高,要求种植的户多,如不注意规模性,会造成种植面过于分散,不能形成一定规模,容易导致生产失败。
    三、重视培桑养蚕的技术性
    新区种桑养蚕成功与否,关键是取决于生产技术。蚕桑是种养结合的生产,环节多技术性强。作为新区尤其是刚起步时,技术很薄弱,因而首要是普及科学技术,否则技术跟不上,会直接影响效益的取得和提高。据我们的经验,普及技术的基本措施是先要从县到区乡建立一支业务技术队伍。一般是县区配备业务干部,乡级或重点村设置专管员,有条件的村还可选配1-几名联系员,形成三级甚至四级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其次是广开宣传途径,召开广播会、现场会、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出墙报等。而且业务部门要认真抓一批科技户、科技村,做样子树典型,起到榜样说话,群众教群众的作用。
    具体抓技术时,要先抓关键的、急用的,再全面铺开。笔者认为,技术上关键的是先把握三个关。一种植关,要求高质量种植。做到土地平整,挖沟施基肥,选栽良种壮苗,特别注意加强检疫,不种有病苗木,以免日后造成后患。二消毒关,达到无病夺高产。最主要的是树立以防为主的思想,把消毒工作贯彻在饲养全过程。重视消毒质量,切忌不消或毛消的不正确做法。三饲养关,力求足蚕壮蚕上簇营茧。具体的从小蚕保头数,大蚕良桑饱食头手。如春期小蚕加温保湿饲养,给桑用叶,避免用片叶,减少伏桑夷蚕;秋期高温干燥,小蚕尽量选喂嫩叶,尤期是收蚁第一天即疏毛期,减少“乌毛蚕”的产生。
    四、重视蚕桑综合经营,增加经济收入
    在搞好茧子生产的同时,对桑园的地方空间加强利用,如套种粮肥兼用的豆科作物(绿豆、大豆、蚕豆等),套种蔬菜等。近几年来我县何家乡的蚕农,在夏伐后桑园内套种绿豆“中绿一号”,赶在桑枝叶封行前收获一熟豆荚,每亩可收绿豆籽粒40~50公斤(折合经济经济80~100元),同时可收鲜草1000公斤以上,肥效很高。养蚕副产品桑条蚕沙可用来培养食用菌平菇、香菇、金针菇等。蚕沙也可先喂猪,后猪肥入沼池沤气,池渣再肥粮田桑园等,形成生态循环利用。
    五、重视领导的支持和多方面的投资
    新区种桑养蚕的发展与巩固,主要是受经济杠杆的调节(取决千亩桑产茧和茧子价格),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是县、乡两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新区经济较短缺,开发生产一次性投资较大,要尽力争取有关方面的投资,特别是直接得益的用茧单位要予以大力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