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蚕的防疫管理


(日)池上隆文

    为了增加蚕农的经济收入,除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外,彻底实施蚕病防除。以保持稳定的养蚕经营,是夺取蚕茧优质高产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由于饲育管理技术的进步和防疫作制的完善,蚕病危害较过去大大减轻,但秋蚕受害仍很严重。这是因为受到春蚕期后病原逐渐积累、气候恶劣、叶质不良、野外昆虫发生严重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从最近调查看,秋蚕以脓病(核多角体病)和细菌性软化病发生较多,另外,有些地区晚秋蚕期僵病发生亦较严重。因此,在蚕作不稳定的秋蚕期,为了避免蚕病,特别要实施以脓病和细菌性软化病为重点的蚕病防治措施。
    脓病连续为害的原因
    蚕的病毒病是必须存在该病毒才能发生的病,其侵入途径是通过食下等途径侵入蚕体,后在体内大量增殖引起发病。所以,如果养蚕前彻底迸行蚕室、蚕具消毒,消灭病原,当然可预防该病的发生。既然这样,为什么许多蚕农养蚕脓病频繁发生、危害严重呢?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脓病病毒在蚕病病原中抗逆性较强,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不易失去活性。也就是说,致病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在室内一年以上仍有致病力。因此。在发生了脓病时,对病蚕进行及时处理并与健康蚕隔离,使脏病病毒失去致病力。否则,不进行及时处理,病原在室内或周围环境长期生存,是造成“平行感染”和“垂直感染”导致减产的重要原因。
    另外,脓病病毒与细胞质多角体病毒一样,均对福尔马林有较强的抵抗力。如果不彻底消毒蚕室蚕具,则不会使脓病病毒完全失去活性。当然应用现行的消毒药液,只要喷洒均匀充分,可使其完全失去活性。
    其次,脓病病毒的感染部位是脂肪组织、真皮、血球、气管皮膜的细胞核内,与感染中肠组织部位的传染性软化病、细胞质多角体病毒有所不同。因此,除脓病外,蚕的病毒病在五个末期即使感染,还不发病,大多数能结茧。但脓病此时感染,可导致病蚕的严重发生;即使熟蚕感染,亦会在茧中发病,是造成茧中死蚕的主要原因。从感染脓病而毙死于茧中的蚕儿的发生与感染时期的调查看,在上簇4日前让蚕儿食下接种病原,上簇后结薄皮茧死亡;上簇2-3日前接种,在结薄皮茧或营茧后死亡;上簇前1天接种病原,则大部分在营茧后死亡。该病引起的茧中死蚕,在收茧及售茧过程中,往往会导致皮肤破裂而造成内部污染茧,使脓病病原扩散。
    以上分析了脓病连续危害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蚕农对脓病的防除尚未引起高度重视。因脓病与其它病毒病的危害程度有所差异,即使出现少量病蚕,导致失败的情况不多见。因此即使看到脓病蚕,蚕农也没有欠收的恐惧感,往往不进行彻底防除,结果病原不断扩散,造成脓病严重发生。
    细菌性软化病的发生原因
    在未检出病毒性软化病的死蚕中,分离出多种病原细菌,其致病菌是雷氏菌属和链球菌属病原,尤其前者较多。另外,这些病原细菌从蚕室、簇室或其周围环境中也可大量检出。
    该病原细菌广泛地分布在自然环境中,多从伤口侵入蚕体,一旦引起败血病,则在翌日死亡。另外,雷氏菌属的病原菌,稚蚕期食下后不立即发病,往往在进入五龄期的3-4日后大批发病。不过,即使蚕座中有少量病原细菌,蚕儿食下后也并不一定感染发病。细菌性软化病的发生,往往与饲育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低温和蚕座干燥的情况下发病较少,蚕座高温多湿易引起大量发病。
    为弄清其发生原因,对蚕粪中病原细菌在不同经过时期的增殖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高温多湿环境中,病原菌可迅速大量繁殖。由此看出,随着蚕儿迅速食桑,同时也会增多接触蚕座内大量繁殖的病原细菌的机会;其次,从蚕的感受性来看,在高温多湿条件下,会使蚕儿体质降低,抗病力减弱,易造成感染发病。因此,在高温多湿条件下,蚕儿的绝食生命时间比标准环境环境饲育缩短17小时以上。
    进一步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减少给桑量,也容易感染细菌性软化病(见表1)

综上所述,蚕的体质和蚕座环境是引起细菌性软化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脓病和细菌性软化病的防除方法
    养蚕前蚕室、蚕具彻底消毒和防止养蚕中带入病原是预防蚕病发生的基础。不过,从最近脓病的危害情况看,稚蚕期受害较轻,壮蚕期发病较重,另外,细菌性软化病的危害几乎都在壮蚕期。据此分析,如何处理使病蚕发生数量减少,是减轻危害的关键措施。因此,根据上述病害的发生原因,提出以下防除措施。
    1.脓病的防除
    脓病病原是病蚕皮肤破裂后流出的脓汁和病蚕尸体,不象其他病毒病和蚕粪一起排出,所以及早剔除皮肤未破裂的病蚕,可防止二次感染,脓病的病征,一般为“竹节状”。即使这一定状不明显时,病蚕也爬到桑叶上和饲育架上。因此给桑结束或上簇前,应注意巡视蚕座,当发现有此异常症状蚕儿时,可及时剔除,烧毁或投入消毒液中。另外,容易引起脓病发生的饲育条件,是4龄期的低温(20℃以下)多湿和5龄期的高温多湿环境。所以加强蚕座的通风和改善蚕座的饲育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再者,含有脓病病原的簇中死蚕汁液污染了方格簇具,所以饲育也需注意不对未消毒簇具进行组装。
    2.细菌性软化病的防除
    本病病原不仅存在于蚕内,而且广泛地分布在自然界中;在有机质中、依赖环境条件,病原量也不断增加,即高温多湿的蚕类和蚕座内,细菌可大量繁殖。不过如前所述,即使蚕食下蚕座上的病原细菌也不一定发病,只有在遇到高温多湿的环境或给桑不足等恶劣条件下,削弱了蚕儿体质,接触了高浓度病原,才会食下或接触感染。因此创造良好的饲育环境对防治细菌性软化病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是增强蚕儿体质,避免蚕体受伤。防止高温时给桑不足和蚕座蒸热发酵。尤其在毛4~5龄期高温多湿时,在蚕座上撤石灰粉,加强通风换气,创造良好的蚕座环境,对防止细菌性软化病是有效的。
    以上重点论述了脓病。细菌性软化病的防治措施。但晚秋蚕期僵病也呈上升趋势,这与该蚕期的环境适宜僵病病原的发育和野外昆虫严重发生有关。其防治对策,应注意防治桑园及其周围害虫,防止罹病病虫发生,并认真做好蚕体蚕座消毒。
    总之,为了保证蚕作的稳定,做好在饲育场所彻底消灭病原,勿带入病原、不残留病原等3条基本措施的前提下,必须彻底进行稚蚕期的防疫管理。

    彭炳香、董廷宣节译自 [日]《蚕丝科学与技术》1990,29(7):6~9  颜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