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繁芙蓉、湘晖一代杂交种的作会


唐爱保
常德蚕种场

     我场建于1973年,1975年开始繁育一代杂交种,现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18人,桑园面积400亩,其中采叶面积213亩。1986年开始秋繁芙蓉、湘晖,接着于1988年-1990年连续三年秋季繁育,繁育成绩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86年秋季试繁芙蓉、湘晖一代杂交种后,由于我们逐步掌握了该品种的性状,采取了与其相适应的措施,1988年以来,克蚁制种量都稳定在13盒以上,蚕种质量和经济效益亦随之逐步提高。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搞好桑园管理,提高桑叶质量
     桑叶质量,是养好原蚕,提高蚕种产量和质量的基础。我场地处流水南岸滨湖地区,桑园四面环水,地下水位高,土壤湿润,土地肥沃,每年7-9月间,桑树生长旺盛。但杂草丛生,不但与桑争肥,而且草多病害多,所以,我场秋季桑管理突出的问题是施肥,除草和治虫工作。
     1.施肥:70年代我们单纯强调桑叶产量,偏施氮肥,往往是养蚕成绩好,制种量低。1983年秋季试繁7字头品种,以每亩施50公斤碳铁,25公斤氯化钾的标准,分别调查本6月10目前施氮肥和 7月10日后施氮肥的两个组,不结茧蚕率为1.8%和3.84%,死笼率为2.3%和6.7%。另外一个组8月3日每亩补施30公斤(氮铵)的,不结茧蚕率为3.27%,普茧死笼率21.8%,其中半化蛹占死笼率的28%。根据生产实践,我们于1983年以后桑园不再秋施氮化肥,其全年施肥标准如表2:

    施肥时间,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是保证肥料充分利用的有机配合体,尤其是夏伐后施肥,晴天施下不易被土壤吸收,且温度高,挥发量大。雨天施下,往往造成流失。我们采取晴天挖穴,按一树一穴挖好,待下雨前组织劳力突击(一天内)施肥。考虑自然流失(挥发)量大于自然供给量,适当增加氮素的施肥量,可以延缓秋叶硬化时间,为湘晖提供较好的食料,但施肥后必须在85天后开始采大蛋叶,否则芙蓉将降低结茧率,增加不受精卵。
     2.除草:据初步调查,危害我场桑园的杂草近40种。夏秋季主要是革命草(水花生),占桑园面积90%以上,草量不低于70%。由于革命草生命力强,生长旺盛,可以抑制其它杂草的生长,严重与桑树争肥,甚至影响桑园通风。但只要锄草及时,又是一种天然绿肥。每隔15-30天人工锄草一次,夏伐后深耕理草一次,全年每亩获鲜茧不低1000公斤,还可以提高土壤的易耕注,通气透水性以及桑园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率,群众总结出“草好树好土地泡,一个热天伸不得腰”的口语。随着化学除草剂在桑园的应用,劳动强度得到缓解,但也只能在秋种前使用一次,全年仍有3一4次人除草。
     3.治虫:秋季桑园害虫,主要有桑蓟马、叶蝉、桑毛虫等。我场以桑蓟马危害严重。从7月份起世代重迭,分层危害桑叶,8-9月份是虫口密度的高峰期。为保证秋叶叶质,我场1984年起全面使用甲胺磷高效农药,以甲胺磷1500—2000倍稀泽液每年喷药两次,即6月下旬一次,7月底8月初一次。喷药30天后采叶喂蚕,未发生中毒事故。桑叶使用甲胺磷农药,药效期长,有效的控制了桑蓟马等多种害虫的发生和发展。
     桑园施肥、除草、治虫工作是一个紧密配合的有机管理,也是养好蚕制好种的根本性的问题,如能得到重视与改善,就能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优良性和经济效益。
     二、改善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
     中秋饲养芙蓉、湘晖,幼虫期为21-22天,在这一阶段,尽可能的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使蚕儿饱食良桑,生命力强,蛹体重,卵粒多,是秋繁工作关键的一环。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品种性状,熟悉两品种生长发育各阶段对食料、气象环境条件的要求及其综合影响,掌握规律,创造条件,使蚕儿向有利优质高产的方向发展。
     1.收蚁时间的确定。鉴于我场蚕室防高温设备不够完善,应尽量避开30℃以上的自然高温养蚕制种。加之桑园地下水位高,夏伐后桑园施氮量偏重,秋季桑叶硬化较迟。原种一般应在 8月20日左右出库, 8月底收蚁为宜,这样,随着蚕的生长、气温逐渐下降,有利于调节适宜的气象环境条件,又不影响叶质。但低温来得早的年份,制种时往往因补温不及时,容易造成红死卵,因此秋繁收蚁日期的决定,应紧密与气象站取得联系,视当年气候条件而左右。
     2.饲料的选择。桑叶是蚕儿唯一的营养系源,叶质一般是指营养成份,老嫩程度、被食性、消化难易以及有无病虫害等。既要符合蚕龄的需要,又要掌握原蚕两品种的差异。芙蓉小蚕用叶要求适熟偏嫩,过老易发生小蚕。大蚕用叶宜偏老而硬化程度不太严重。用含水率较低的桑叶喂五龄蚕,被食住好,未见残桑夷现象;湘晖小蚕用叶宜适熟,要求老嫩一致,大蚕用叶不宜过老,用偏老叶喂五龄蚕,被食住差、残桑夷多。但用叶过嫩,有增加不受精卵的趋势。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四年秋繁中,仅1988年克蚁制种芙蓉高于湘晖,主要是1988年久吹“火南风”桑叶硬化较早,大蚕用叶含水率偏低,湘晖食下量不足,造卵数减少,加之小蚕发生多,淘汰蚕多而相应减产。
     根据两品种对叶质要求的差异,从桑园丘块和桑叶着生部位进行调节,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场有一个组1988年做了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秋繁芙蓉克蚁制种20.29盒,湘晖克蚁制种18盒的好成绩,具体情况如表三。

     这个组,在选叶上,以被食性和就眠齐否为基本点,以被食性限制造热偏老的极限,以就眠齐否,落小蚕多少调整(下龄)用叶的老嫩。湘晖一、二龄由一人专来专选。由于秋季还没有小蚕专用桑园,收蚁及一龄用叶从枝条上2、3位叶开始,随蚕龄增大往下采;三龄在全园叶质较好的枝条上来去3—5片;4龄从第6位叶(指未采小蚕叶的枝条)开始,向下采5-8片;五龄饷食后将下部叶一次采完,不采回头叶。在桑叶硬化,呈质偏老的情况下,五龄两品种仍分开采叶,以保证湘晖叶质。
     另外,秋季叶质与桑叶采运贮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一般以早晨及上午采叶为主,傍晚补,在“天于无露水”的情况下,不采过夜叶。
     3.气象环境的调节
     (1)温度:两品种对温度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异,芙蓉在26.5℃以上的高温条件下,食桑量加大,发育经过加快,龄期经过缩短。而湘晖在25-27℃温度内,发育经过变动小,但大蚕在低于23.5℃的温度下饲养,蚕儿食桑缓慢,食下量少,发育经过延长。
     四年秋繁,小蚕期自然温度平均在27.4℃的条件下,两品种发育经过基本相同。1986年五龄用23.8℃温度同室饲养,芙蓉五龄经过7天14小时,湘晖8天19小时。1988年芙蓉五龄平均温度24.1℃。五龄经过7天13小时,克蚁用桑64.3公斤,湘晖五龄平均温度25.1℃,五龄经过8天5小时。克蚁用桑58.7公斤。1990年小蚕常有30℃以上高温,五龄平均温度25.7℃(自然温)一有二个组发现病毒病蚕。所以,在适温的范围内,秋繁芙蓉的温度可略高于湘晖。
     (2)湿度:秋季的气候往往是前时高温干燥,小蚕期的气象环境调节主要以补湿为主。我们收蚁前一天,尽量把湿度补足并稳定,直至收蚁给叶后保持干湿差1—2℃,此时,调节很同难,最好是洗抹一次蚕室地面后再收蚁。湘晖对叶质要求高,往往第一次给叶后因湿度不够造成桑叶凋萎。蚕儿饥饿吐丝;轻则影响操作,重则吐丝死亡。小蚕期湘晖易发生半脱皮蚕,脱皮至尾足处停止,初起不易发现。两三次给叶后才表现出来,所以各龄见起后应及时做好补湿工作。如大蚕期加火补温。要防止过于干燥,造成桑叶调萎,我们一般采用0.3%的漂白粉澄清液喷蚕室地面或结合氯霉素添食补湿。
     另外,芙蓉对光线的反应较湘晖敏感,经转青卵黑暗抑制,感光后收蚁时个体间孵化开差较湘晖大,我们一般掌握在盛孵后两个半小时内收完。小蚕正趋光,大蚕负趋光,熟蚕背光背风性强。往往密集在蚕座或蚕箔一端,所以每次给叶前要做好匀座工作,并注意光照均匀,大蚕期及簇室采取在窗户上挂蚕箔遮光。同时,芙蓉易发生生种,收蚁后我们仍采取连续光照18小时至一龄眠,以防生种的发生。
     湘晖对光线的反应不如芙蓉敏感,转青卵黑暗保护效果较差,我们一般在早晨5点感光,感光后个体间孵化开差小,孵化齐一,盛孵化后掌握在两小时内收蚁完。同时,该品种逸散较强,尤以蚁蚕和三、四龄起蚕特别强。收蚁感光时,在摊蚕种的蚕座纸下,对准原种纸放一片桑叶,可以防止蚁蚕逸散,并适当提早饱食时间。饷食用叶时宜偏嫩,以防个别迟起蚕损伤口器和发生小蚕。小蚕期眠前如环境多温闷热,蚕以星点状成群密集蚕座边缘,每次给桑前应做好整座、匀座工作,并提前加眠网除沙。
     由于芙蓉食桑旺盛,一次食下量较大,大蚕宜稀放,给叶要偏厚。而湘晖食桑缓慢,一次食下最小,宜多餐薄喂,尤其四、五龄起蚕,给时要防止过厚。该品种小蚕有伏桑夷现象,我们采取一份赛力散防僵粉对3份粗壳灰,每隔一次给叶撒一次,既能防病,又能吸湿和污染残桑叶,减少伏桑夷蚕。
     三、种茧保护及制种
     由于芙蓉蛹皮薄,容易创伤感染造成后期死蛹,削茧时间宜适当推迟,我们一般待触肢着色时集中劳力突击削茧,掌握在削完茧后第二天见苗峨。同时,芙蓉的茧中有椭圆形和个别球形茧,缩尾蛹较多,雌雄鉴别较难。应安排有鉴蛹经验,技术熟练的人鉴蛹,并及时做好复鉴工作。湘晖茧形小、蛹体大,削茧时要注意防止刀伤,一般在复跟着色后开始削茧较好。
     1986年起我们开始使用锯木屑垫蛹,从木器加工厂买回干净新鲜的锯木屑晒干,垫蛹时拌入10%的新鲜石灰撒一层防僵粉,不伤蛹体,不易滚动,比过去使用焦糠效果好。
     芙蓉对光线敏感,发蛾时感光即出,齐而涌。但雌蛾成熟较湘晖迟,宜早感光,迟交配。我们一般在早晨5点半感光,9点交配。雄蛾早发(往往有夜间发蛾现象),活泼,不易保护。与湘晖雌蛾交配,散对多。产卵快且集中,拆对后应及时投蛾。湘晖往往要见自然光线才能羽化,但成熟较芙蓉快,可以不感光或迟感光,8点半开始交配。且雄蛾交配性能好,与芙蓉雌蛾交配不易散对,但芙蓉雌蛾与湘晖雄蛾个体大小差异不大,拆对时容易误认,应将雄蛾用红色墨水喷体染色。
     四、发蛾调节
     秋繁芙蓉、湘晖,由于气温逐年下降,后期保护需加温,发蛾调节在种茧期进行较好,但应考虑两品种对温度的反应,化性变化以及蚕期食桑量等。湘晖如在叶质老化、食桑不足的情况下,有提早发蛾的趋势;由于湘晖在一定的高温范围内不良影响较芙蓉小,促发蛾应以湘晖为主。如芙蓉促发俄,容易造成温度逆塑,发生生种。1986年我们全期采取同一温度,收蚁开差2天,上簇开差1天。复眼着色开差半天,基本同时发蛾;1989年五龄至种茧调查期,湘晖比芙蓉平均高1℃左右,收蚁开差一天,上簇开差13小时,复眼着色开差半天,达到同时发蛾。一般情况下,芙蓉见苗蛾后2天盛发蛾,湘晖3天才盛发蛾,在此阶段还可以作小的调节。
     发蛾批量的调节,可以利用蚕架上下层升温温差进行调节,根据芙蓉发蛾涌而齐一,而湘晖发蛾不集中的特点,湘晖采茧后,早批放在蚕架最低层,按批次层层向上,最迟批放在上层,提高三1-2℃升温至发蛾。如开差较大;而且芙蓉批次少,也可以用此方法反过来同时调节。鉴蛹后两品种雄蛾低2-3℃保护。应注意的问题是:1.复跟着色前后,芙蓉蛹色较湘晖浅,很容易误认为湘晖发育偏快;2.两品种都有陆续羽化现象,如雄蛾不够,午后蛾可放在第二天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