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我所是隶属湖南省农业厅的专业研究所,现有干部50人(其中技术干部40人)、工人88人、离退休人员46人。下设栽桑研究室、养蚕研究室、原种繁育室、蚕业技术开发综合服务部、技术培训部、情报资料室及人事科、办公室等8个科、室,湖南省蚕桑学会挂靠在我所。全所总面积540亩,其中桑园270亩,苗圃15亩,鱼池50亩,房屋建筑面积29297平方米(其中蚕室7栋、10838平方米,保种室800平方米,蚕种冷库及发电配电间812平方米),1992年上级下拨事业资30万元。担负着蚕业科研、原蚕种繁育、蚕业技术开发服务等任务。1983年所领导班子换届以来,乘改革的东风,在“依靠”、“面向”的战略方针指引下,不断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全所面貌和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共取得获奖科研成果19项次,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另有三项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科研和生产创收逐年增多,1985年较1983年创收增加近1倍,1992年预计又较1985年创收增加4.5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事业费紧缺的矛盾,也使科研生产条件、职工住居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广大职工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尤其是科技人员普遍增强了改革意识和商品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有力地促进了我所由过去的单纯科研型向科研、开发、经营型转变。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面向经济,调整科技工作方向
科技工作是科研所的主体工作,为使科技工作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科技人员必须转变观念,为发展生产、搞活经济服务。我所对科技工作一直十分重视,但过去对开发性研究和宏观决策研究注意得不够,我们在加深认识的基础上,逐步作了一些调整。
1.加强开发应用技术研究。使科技工作进一步面向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各地对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很高,在生产发展中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而我所过去的科研技术力量,大多集中在桑蚕和桑树育种上,对生产发展中急需解决而又易见效的配套应用技术研究较少。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1986年以来,先后增设了“洞庭湖地区蚕桑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的开发研究”、“桑树快速育苗技术研究”、“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以及“省力桑剪的研制”等应用技术研究课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例如“洞庭湖地区蚕桑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的开发研究”,以津市市渡口镇新湖村为试验基地,通过3年的攻关研究,试验和总结出一套快速、高产、优质、低耗、增收的科学栽桑养蚕规范化技术,在洞庭湖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津市市渡口镇1985年只300亩桑园,产茧4.5吨,1991年桑园发展到4514亩,产茧达250吨,面积增加了14倍,产量增加了55倍。1991年以来,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又开设了“洣水流域蚕茧快速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研究”、“杂交桑制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蚕室升温用蜂窝煤炉助燃器研制”等研究课题。
2.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带动面上生产发展。为了及时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通过
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了全省蚕桑生产的发展。近年来,我所派出技术人员,在津市、澧县、桑植、茶陵、酃县等地长期蹲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桑植县水湖乡,在我所技术人员蹲点指导下,1991年该乡蚕桑场栽桑150亩,当年产茧5000公斤,蚕茧产值4万多元。加上在新植桑园中套播培育桑苗,共繁育出圃杂交桑苗100多万株,收入6万多元,两项累计10万多元,当年栽桑,当年亩平收入700元,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闯出了新路。
井岗山地区的茶陵、酃县是革命老区,也是我国较贫困的地区之一。为了使老区人民尽快富裕起来,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国家科委扶贫办和省科委山区开发办联合帮助两县发展蚕桑生产。我所于1991年应邀派出了3名技术人员,住点开展“洣水流域蚕茧快速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研究”,仅一年就已取得显著成效,桑园面积从1990年的1072亩增加到2427.5亩,增长197.94%;蚕茧产量由54710公斤上升到81747公斤,增长59.8%;产值由517658元提高到811037元,增加75.89%。住点人员具体指导的示范点51亩新桑园,当年栽桑当年亩产茧48.87公斤,产值500元,预计1992年亩平产茧可达100公斤,为山丘区发展蚕桑生产提供了成功的技术经验。
1991年,应海南省通什市蚕业发展总公司的邀请,派出部分技术人员协助该公司建立蚕桑生产基地,指导栽桑养蚕,通过近两年的工作,已初步建成拥有2000亩桑园的蚕桑基地。
3.加强宏观决策研究,作好技术咨询服务。我所与国内16个省、91个单位建立了资料与信息交换关系,馆藏图书11000多册、期刊369种、17521册,资料3000多份。为了给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发展湖南蚕桑生产的科学依据,我所开展了蚕桑发展规划及区划布局研究,在充分研究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多次配合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局等有关部门,对省内和广东、广西、浙江、四川、陕西、江西等省发展蚕桑生产的经验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发展建议,为省政府将开发蚕桑生产纳入我省十大农业致富工程之一提供了依据。并先后举办“小蚕片叶立体育”、“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桑树快速育苗”、“现代蚕业新技术”等培训班,培训各类人员1000多人次,加快了新技术的普及。
通过以上调整,让科技人员走去研究所的大门,结合生产进行选题研究,不仅及时解决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拓宽了研究领域,丰富了研究内容,不但有利于多出成果,同时,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1990年、1991年和1992年,我所获奖成果就有8项,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农业科技进步奖5项,还有1项成果已通过省级鉴定。同时,还结合科学研究就地开展有偿服务,1991年“洣水流域蚕茧快速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研究”课题组和蚕品种选育课题组技术服务收入2.3万元,“省力桑剪”技术转让入门费5000元。
二、发挥自身优势,开发生产项目
在上项目、开源创收中,我们走过一些弯路,曾办过丝绸厂和预制构件厂,开过饮食店及综合商店,有时也能获得短暂的好效益,但是,由于没有稳定的正规原料来源和销售渠道,没有独特的技术与产品,加之流动资金缺乏,无法在社会上开展竞争。尤其是“提篮子”经商,风险大,经济纠纷多,科技干部对此极不在行。从多次的教训中,我们感到专业研究所上项目创收,必须根据生产发展需要,从促进行业经济出发,发挥自身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开发具有特点的产品,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集中主力开发蚕种生产。我所在蚕种繁育上不仅技术力量雄厚,而且桑园、蚕室、蚕具、保种冷藏等设施条件配套齐全,加之我所育成的新品种性状优良,深受国内蚕茧主产省的欢迎,开发潜力很大。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近几年来,把开发蚕种生产,作为我所的主要创收途径;除以所内原种繁育室为主,全力搞好原蚕种和部分一代杂交种生产外,在农村选择蚕桑技术基础和生产条件较好的村、组建立原蚕区,开发一代杂交种生产。全所每年有10名技术干部、40多名工人从事蚕种生产工作。1983年所内仅生产原种4496张,一代杂交种5052盒;1991年生产原种1.8万张,所内和原蚕区共生产一代杂交种4万盒;今年春季生产一代杂交种近6万盒。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我所对蚕种质量检验工作十分重视。固定有2名技术人员专职从事质量检验工作。对收蚁、种茧调查等关键性检验项目,由所领导带队,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分头进行调查和检验,保证了各批蚕种无毒、优质。
为调动蚕种生产和销售的积极性,我们制订了一些奖励办法。如对超额完成任务的,每超产一盒蚕种,奖励0.5元;个人向外省联系销售的蚕种,按蚕种销售款给予千分之五的推销费;外省购种单位大批运种困难时,由我所免费提供在本省范围内的交通工具。这些措施,对确保生产任务的完成和尽量减少蚕种积压起了较好的作用。
2.新建蚕药厂。过去我省无生产蚕药的工厂,所需蚕药全部靠从外省购进,运输距离
远,价格贵,供应不及时,品种及包装不适应我省蚕农的需要,根据生产发展需要,从1991年6月起,我所开始筹建蚕药厂。今年3月经湖南省畜牧局验收合格发证,正式投产。目前生产的品种主要有蚕用氯霉素、蜕皮激素、灭蚕蝇、防僵灵、大蚕防病一号、小蚕防病一号及漂白粉分装等品种。预计1992年产值可达20万元以上。
3.建立无病桑苗繁殖基地。近几年来,我省在蚕桑生产中,由于省内苗木供不应求,许多地区从外省调进桑苗,使桑萎缩病在部分蚕区,特别是洞庭湖区抬头蔓延。为了防止该病的扩大发展,必须以无病苗木供应蚕桑发展新区。为此,在湖南省经济作物局的支持下,今年开始与汉寿县科委合作在汉寿县围堤湖乡建立无病苗木繁殖基地。这一育苗基地,今冬预计可出圃嫁接桑苗30万株,杂交桑苗100万株。
三、兴办经济实体,搞好优质服务
兴办经济实体,面向全省搞好全方位优质服务,是我所改革的重要内容。1987年3月,省农业厅批准我所成立蚕业技术开发综合服务部,要求该部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单独核算,经营自主,服务事业,促进经济。组建时从所内抽调30名干部、职工,下设蚕业技术开发组、蚕需物资供应站、试验丝绸厂、预制构件厂和综合商店等5个单位。其主要任务一是技术服务,面向蚕区进行试验、示范、推广;二是信息服务;三是蚕需物资供应服务。受省经济作物局委托,组织并指导全省14个农口茧站的蚕茧收烘流通工作,后因省政府规定蚕茧实行由省丝绸公司委托经营,丝绸厂因无蚕茧原料来源停办,蚕茧收烘流通服务中止,预制构件厂也因产品滞销停办。蚕业技术开发组并入栽桑研究室。目前该部人员减少到19人,主要从事蚕药生产和销售,并组织桑籽、桑苗供应,经营其他蚕需物资。几年来,该部除解决了自身人员的工资、福利奖金外,还向所部上交3.2万元,用于新建仓库和蚕药厂改建,设备购置等固定资产6万多元,提留专项基金3.75万元,基本上实现了既经营有利,又服务蚕桑事业的目的。
四、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科学管理
改革开放需要科学管理,科学管理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所在科学管理上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内部经济承包管理。根据我所科研、生产、经营服务、行政后勤等不同人员的
工作性质,分别采取不同的内部经济承包管理办法。对科研课题实行承包核算制;对生产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对经营服务单位取消事业费,独立经营,单独核算,经费自主,自负盈亏;对行政后勤人员实行定岗位、定任务的目标管理,按全所平均奖金的85%发给奖金。由于把竞争机制引入各科室(组),实行单位(个人)的利益与对单位的贡献和创收效益直接挂钩,坚持多贡献多得的原则,从而大大调动了全所科技人员和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也推动了科技与经济、与社会的密切结合。
2.完善科研、行政和财务物资管理。通过多年探索,已初步制订了科研管理条例、行政管理和财务物资管理办法,作为全所人员工作的行为规范。其中科研管理主要是加强科研计划管理、目标管理、分级管理和民主管理。对内坚持改革,打破“大锅饭”;对外实行有偿服务,加强横向联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鼓励科技人员上课题、找经费、出成果、写文章,对在报刊上发表论文或文章的给予相应的奖励。行政管理包括劳动人事、学习与会议、文书档案与情投资料、治安与安全生产、房屋及水电、车辆、殡葬、文印、生活后勤、绿化卫生等10个方面,是全所科研、生产和生活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财务物资管理主要是计划管理、使用管理、价值管理与维修管理,以严明的财经纪律,建立廉洁的经济工作秩序。以上三项管理是我所内部的基本工作法规,不仅是全所干部、职工工作和生活的行为规范,也是所内检查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对所内的改革开放、科研生产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3.不断制定补充管理办法。内部经济承包管理和科研、行政、财务物资管理基本概括了我所的各项管理内容。但是由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的问题和矛盾会不断出现。因此需及时制订补充管理办法。如近两年来医疗费超支金额急剧上升,大大超过了所内经济承受能力,为了防止药物浪费,保证必需的医疗费开支,于今年初制订了“加强医疗费管理的补充规定”,将门诊医疗费依工龄长短按比例报销修订为“每人每年60元加其每年工龄补贴3元作基本包干数,未超基数的年终全额报销,节余归己。超过基数部分依工龄长短按比例报销”。今年上半年门诊医疗费较去年同期减少50N以上。又如去年下半年以来,桑苗、桑籽紧俏,个别同志私自经营或与外单位人员联合经营桑苗、桑籽,图取暴利,给全所职工思想造成混乱,严重影响科研、生产的正常进行。为此,特制订了“禁止自由经营”
的规定,规定“本所在职人员不许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私自从事经营活动”。从而稳定了在职人员安心从事本职工作的情绪。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安定团结
为了巩固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我所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一是领导班子保持廉洁奉公,当好人民公仆,不搞特殊化,不以权谋私,送礼不接受,私事不用车,招工和分配住房先订方案,经所长办公会议通过后向群众公布,组织专门班子实施,接受群众监督,年终所领导的奖金按全所行政后勤人员标准发放;二是加强决策领导,重大问题都由集体研究,形出决议,再由个人分工执行,不搞个人说了算,不轻易变动;三是经常对职工进行形势教育,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各项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四是寓教于乐,经常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和各类知识竞赛。以1990年为例,元旦节举行知识竞赛,“三八”节开展妇女知识竞赛,“老年节”组织50岁以上的职工进行书法比赛和象棋比赛,国庆节举行全所运动会。1991年重新布置了“职工之家”定期开放,引导职工投入健康的文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全所人员凝集在欢乐的社会主义集体中,以“所兴我荣、所衰我耻”,激励自己为所内建设争作贡献。
我所近年在科技改革中,虽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照党中央对深化改革的要求,以及与兄弟单位比较,差距甚远,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我们一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为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