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
我场是省农牧厅直属的一个蚕业试验场,担负着全省蚕业科研和柞桑蚕制种的任务,现有职工136人,其中科技人员49人。多年来,我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在省农牧厅的领导下,从我场实际出发,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了新的管理体制,坚持以科研为主,一手抓科技开发,一手抓生产经营。由于深化内部改革,促进了“科研、生产、效益”的良性循环,增强了内在活力、动力和经济、技术实力,使我场开始走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发展道路。
一、实际了场长负责制,党政配合同心协力,抓好场内工作。
实行了场长负责制以后,党政分工明确,场长是法人代表,全面负责场的行政业务工作,党支部集中精力抓党的自身建设,抓政治思想工作,保证监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支持场长负责制的有效实施。这样党政从职责上分开,但在工作上又密切配合,这是抓好我场工作的主要关键。
二、建立新的管理制度,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发展。
1.加强科技管理:
我场对课题试行了课题承包的场、室、组三级管理体制,加强室组管理。
课题组具有明确和相对稳定的学科发展方向,是独立承担科研课题和实施课题承包的基本单位。课题组所承包课题明确规定了任务、目标、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进度计划、人财物计划等,课题实行立题登记制度,以此为依据进行课题中间检查,年终总结、经济核算及成果评定。
研究室是场内各专业领域开展研究和学术活动的二级管理组织,领导管理、协调本室制订课题、立题、计划的实施重大问题动把关和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并负责领导本室政治思想工作、公共事务活动、人员管理等。
场根据本省蚕业生产的需要,指导各室研究工作服从经济建设的需要来开设课题。协调各科室之间的工作,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的人、财、物条件。在方针政策、财务手续、立题方向、重大技术路线和技术关键、成果质量上把关。
三级管理,各负其责,层层负责,加快了科研进度,确保早出、快出成果。
2.试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
由于事业费不足,要确保我场的生存、发展,就必须开拓前进,不断进取。为此,我场试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
我场是以室为单位进行经营承包,由场与各科室签定承包合同。定生产任务、科研经费、生产经费、奖罚办法。各承包单位按合同规定,安排科室人员进行科研与生产。
奖励办法如下:
(1)各研究室在产品上交销售后,由场核算成本及本室的实际科研经费开支,从收入
甲扣除此两部分开支,其余部分作为提成基数。20%作为承包酬金(包括行政管理人员的平均奖),20%用作福利基金,60%用作科研与生产基金。如完不成任务,以差额数的20%作为罚款,从承包人员的工资中扣除。
(2)良种繁育室承包方法是由场安排生产任务,定克蚁用叶量,定成本费用,定人员,定合格产品上交数,按实销售额由场进行核算,奖罚方法与各研究室相同。
(3)去农村搞科技开发人员,每人每年由当地政府给场酬金3000元,其中300元用作下乡人员酬金,600元用作所在科室的酬金。
(4)行政管理人员,完成岗位任务后可获全场平均奖。
由于试行了经营开包责任制,各科室能因人制宜,把科技人员分成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三部分。科技人员各尽所能,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促进了“科研、生产、效益”的良性循环。
3.实行聘用制和优化劳动组合:
在人事管理上,对科室干部实行聘用制,中层干部按其德、勤、能、绩实行考核选拔,经党委和场务会讨论,由场长聘任。
职工聘用由科室决定,长期不好好工作的、与任何人都不能配合工作的可以解聘。作为待岗人员,待岗第一个月发工资80%,第二个月发工资60%,第三个月以后每月发生活费40元。待岗期为六个月,待岗期满经考核仍不能上岗的,工资全停。待岗期间如有悔改表现可试岗一年,表现好可继续聘用,使其发挥应有作用。
三、贯彻落实科技方针,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我场根据我省蚕业生产发展需要,在淅川、淮滨、新郑、南召、鲁山、商丘等县建立了农村基点。目前有30名职工常年在基点上工作,努力承担“星火计划”项目,还把课题的试验、示范、推广安排在基点进行,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如淅川县基点,1986年桑园仅754亩,产茧量1万公斤,产值3万元;1991年桑园面积发展到14230亩,产茧量上升到31万公斤,蚕桑产值达500万元。其中张巷村蚕桑人均纯收入达547元,使全村脱贫致富。由于各基点以点带面,获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下乡科技人员分别获农业部及省、地、县各级政府的表彰。
四、改革初见成效,促进了我场“科研、生产、效益”的良性循环。
经济效益的增长,增强了科研实力,加快了科研步伐,增强了科研与生产经营的后劲。改革以后,我场发挥了技术优势,开发科技产品,使我场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增长。1989年全场创收8万元,1992年预计创收100万元,1992年收入比1989年增加了11倍。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我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首先使各研究课题有了科研经费,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育成桑蚕品种豫华×渭春,柞白茧品种云白1号,已在我省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取得明显社会效益。淅川县农村基点“河滩地栽桑养蚕”完成了省星火计划项目,滩地栽桑目前已在全省推广,发展快,效益高,对我省蚕业生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在柞蚕多丝量品种选育、柞蚕微粒子病防治、“增丝灵”的研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次由于场内收入增多,我们着眼于明天与未来,把大量资金用于科研、生产建设和人才的培育。近年来,增添了一些科研仪器、设备,建造了蚕室、冷库,为今后科研与生产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还不断选派技工去大学进修,对新招工人委托南阳农校代培二年,使其具有中专水平,增强了科研的实力与后劲。
回顾我场的改革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寻求科研与经济结合的方式和途径上这仅仅是起步,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在今后我们将继续用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去进一步的认识、探索、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