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蚕业研究所
一、“八五”承担课题
国家攻关一项(参加单位)
农业部二项(参加单位)
省科委六项(主持单位)
其它 五项(主持单位)
共14项(1992年)课题基本上饱满,但小课题多,大课题少,等次高的课题少,经费少。
“七五”期间桑蚕、桑树、柞蚕三个品种课题经费24万元;“八五”仅为17.1万元。省科委课题“七五”每项6万元以上,现在每项仅3万元以上。
1992年的科技三项经费为11.6万元,比往年有所减少。
二、经费概况
事业费87.3万元,科技三项经费11.6万元,省丝绸公司补助2.5万元。
蚕业所所部经营纯收入20万元,所试验场系自负盈亏单位纯收入40万元,规定纯收入10%上交所。
所经济负担重,职务津贴年开支4万元;房改补贴9万元;管道煤气补贴3万元;医药费、汽车、水电超支10万元。
三项经费是课题组专款专用,所提15%作为管理费。
经费不足要自己去运筹,压力很大。
三、体制变化
为了适应山东省丝绸公司“产、供销、外贸”一体化的需要,经省丝绸公司与省农业科学院协商,决定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再增挂山东省丝绸公司蚕业研究所的牌子,已于1992年8月8日正式挂牌。原来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不变,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再接受山东省丝绸公司的业务领导。
四、科研的主要进展
(一)桑蚕荧光限性品种。荧光×春玉限性率已达98%以上,经济性状较好,可望实现雌雄茧分别缫丝。
(二)天委交尾率已达60%,稚蚕立体育已过关,正在加强品种的选配工作,为天蚕在山东安家落户创造了条件。
(三)亩产桑叶3000kg的栽培技术,通过验收鉴定,为“高产、优质、高效”桑园管理技术提供了资料,为今后制订技术规范奠定了基础。
(四)三眠素SO-Ⅲ已在农村实用化,推动了缫丝、织绸、印染工业的技术进步。由10多个厂共同协作的项目,得到外贸单位的重视。
五、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真正由科研成果,通过开发创收的项目太少。本所研究的项目品种培育、保育,栽培饲养技术,病虫防治中等。能通过成果创收的仅有病虫防治中的消毒杀虫药物,其它都很难创收。要吃皇粮要突出皇字,不要美名皇粮实际救济粮。当然可以适当调整科研方向,增加一些可创收的项目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创收的要求。但不要忽视农村农民要求这个大市场,也是通常说的两个效益。
(二)科研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个省一个国家要有一个权威机关统管,他应该管蚕茧和相应的蚕业科技的发展研究与开发;应该管丝绸行业的产品质量和相应的技改、科技发展研究与开发;应该有一个软科学系统工程的研究参谋部,确定短期,长期的经济技术计划规划。但是目前现状是互不协调,形不成合力,政出多门不统一。影响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三)科技人员不足,素质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希望大院大校大量输送硕士博士研究生充实提高科研队伍,我所对愿来的顶上博士研究生浮动一级工资,并在住房、工作条件、出国合作研究等方面提供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