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中创办经济实体的点滴体会


陕西省安康地区蚕桑研究所

  一、基本情况
     安康地区蚕研所于1975年元月成立,地处安康市恒口区月河川道中心地段,汉白公路北侧。隶属于安康地区林特局,1991年下半年地区林干校并入蚕研所后升格为副县级单位。现有在岗职工5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8人)。本所下设办公室、科管科、科研室、良繁室、蚕药厂和林干校。
     建所以来,我们遵循“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坚持以蚕桑科学技术应用和开发研究为主,先后承担了省、地科委下达的桑树地方品种选拔、新蚕品种选育、蚕桑丰产技术和新蚕药开发的研究等课题。在课题研究上,我们采取引进与选育结合,室内与农村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的方法,加快了出成果及成果的转化步伐,促进了蚕桑科研和生产的发展。因而曾先后荣获省、地科技成果奖13项,先进集体奖6次。
     近年来,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在科研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目前,以科研、教学、生产、服务四位一体的科研体制模式基本形成,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1989年以来,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精神的启迪下,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的理解。因而,在改革中,我们尽力把握住经济上台阶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坚持以科研为重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兴办办好以蚕药、蚕种生产为主要项目的经济实体,收到了一定效果,4年间共创产值210万元,实现税4万元,利35万元。同时,上述产品应用推广后,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几点变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实体逐渐发展和壮大,我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1.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过去,我们在推进科技与经济比结合、促进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方面,由于科研机构与经济建设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尚不健全,而导致科技优势发挥的不够充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不高。近年来,我们通过兴办经济实体,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实践证明,兴办经济实体:一是找到了科研与生产的结合点,从而把科研同生产紧密地捆在一起;二是克服了单一经营,人浮于事的弊端,为科技人员分流和有用武之地提供了条件;三是减少了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四是使科研、生产和市场销售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基本形成。我们先后研究、引进科技成果18项,通过经济实体应用推广成果14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8%,相当于过去的3.5倍。同时,这些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充分发挥了增产优势。
     2.增强了科研发展后劲。科研的发展后劲,根本问题在于经济实力。我们是吃财政的,过去每年除人头费外,所剩经费廖廖无几,仅仅靠少量的科技三项费用维持二、三个课题,甚至有的课题因经费不足而中断。当然更谈不上改善和提高科研手段,使科研工作不断向深度发展。通过兴办经济实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研工作有了发展后劲。主要表现:一是科研课题数较以往增加了三倍以上,而且与生产结合的更加紧密。同时,还开展了同中国蚕研所和西南农大联合攻关活动,研究的层次不断向深度发展;二是改善了科研条件,四年来,用于研究课题和购置设备等费用15万元,相当于科技三项费用的8倍。三是增加了中试基地的投入,1989年以来,先后在中试基地投入试验、示范、推广经费1.5万元。总之,经济实体的兴起,既使我们基本摆脱了“有钱吃饭、无钱干事”的被动局面,又为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提高了职工的福利待遇。这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奖金增多,年
人均奖金约400—600元,第一线职工奖金高达千元以上;二是劳保费用较原来提高1.5倍;三是逢年过节可为职工赠送一些礼品。职工住院,单位指派专人携带礼品探望;四是职工的住宿和科技人员的学习、办公、工作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今后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五是增加了智力投入,我们先后用于科技人员的培训和资料等费用1.5万元;六是经济实体的兴办,解决了剩余人员和职工子女及家属的就业问题,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总而言之,职工在改革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改革的甜头。精神文物质,物质变精神。目前,职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所呈现出一派团结、进取、积极奉献的喜人景象。
     三、点滴体会
     我们在兴办经济实体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段风风雨雨的历程,取得了微不足道的一点成绩,但每点成绩的取得都来之不易。我们的体会是:
     (一)更新观念,是办好经济实体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农口科研单位兴办经济实体众所纷云。许多人认为农口科研单位兴办经济实体,是荒了自己的庄稼去种别人的田,不务正业;农口科研单位搞好研究可以,兴办经济实体,搞管理是外行。农口科研单位靠吃财政是天经地义,旱涝保收,何必无事找事,自讨苦吃;农口科研单位家底薄,兴办经济实体风险大,搞不好将会“赔了夫人折了将”等等。针对上述思想状况,我们在职工中,开展了三摆三讲活动,即摆改革以来经济上台阶的变化,讲清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道理;摆身边的致富典型,讲清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要敢于试验的道理;摇我们过去所处的困境,讲清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从而,使大家的思想通了,眼睛亮了,胆子大了,信心足了,正如有的职工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为我们撑腰壮胆,应不失时机的抓住这一良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好好的大干一场,再不能坐吃山空,端着金饭碗讨饭吃”。于是,在兴办经济实体的过程中,全体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以干克难,战胜了重重困难,排除了来自各方面的非议,承受了改革后工作又较往年增加几倍乃至数十倍的任务,开创了兴办经济实体的新局面。
     (二)选准项目,是办好经济实体的前提。兴办办好经济实体,选准项目是一个事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在这项问题上,经历了一段反复。开始,我们打算开办机械修理、压挂面、办食堂、建茧灶等经济实体,但都是花了钱,事未办,不了了之。为什么好心却办不成好事呢?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认识到原来这条路子脱离了本单位、本行业的实际,所以既办不成事,也办不好事。后来,我们结合实际,坚持在本行业范围内选项目,并经过反复调查、分析和论证,确定了以蚕药、蚕种生产力办经济实体的重点项目。实践证明,这条路子不仅走对了,而且越拓越宽,它的好处在于:有利于发挥科技人员拥有的专业技术优势;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发展;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有利于挖掘、利用现有设备的潜力;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例如:蚕药厂的建立,既填补了安康蚕桑科技配套服务体系的空白,又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1989年建厂以来,固定资产由7万元发展14万元,累计盈利额达15万元。产品推广使用后,发挥了明显的增产效果,据调查分析,蚕农可增加收入250余万元。又如蚕种生产投产以来,解决了我们多年来未解决的蚕品种选育的中试和鉴定品种的繁育问题,同时,经济效益也较好,更显著的是这几年繁育推广的新蚕品种,预计可净增茧、丝、绸工业产值200余万元。鉴于上述两个项目有其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所以得到了省、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1990年安康计委从蚕桑发展基金中为我所投资近80万元,建成2500多平方米的蚕种制种楼一幢。蚕药厂的扩建工程,由地方筹资100万元,向世界银行贷款500万元,目前,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已就绪,不久将破土动工。
     (三)立足服务,是办好经济实体的宗旨。农口科研单位兴办经济实体,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部分。因此,绝不能只想自己抱金娃娃,而立足点应放在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上,这是我们兴办办好经济实体的宗旨。围绕服务办实体,办好实体促服务。这一方面,我们体会到必须做好以下工作:①端正经营思想。我们是农业科研单位,急蚕农这所急,需蚕农之所需,为蚕农服好务,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因此,在产品上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暂时不能生产的,我们宁肯保本也要设法经营部分产品,以满足蚕农的需要;②保证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高与低,好与坏,不仅关系到经济实体的生存,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在抓质量问题上,坚持产品、质量、效益一齐上,并逐步形成了一套质量检验、监督、反馈、保换等规章制度,因而,从未出现过质量事故,赢得了用户的高度赞扬。有不少乡、村指定要我们的蚕种,也有不少蚕农徒步几十里路购买我们的蚕药。这既是对我们办好经济实体的鼓励和鞭策,也为经济实体的产品销售拓宽了市场;③开展技术咨询。几年来,我们利用蚕农上门购蚕药的机会,采取问病、开方、抓药一齐上的方法,开展了查病防治技术咨询工作,咨询对象达1500人次。同时,我们还在中试基地、原蚕区以实用技术为主,组织培训农民技术人员1200人次,为普及与提高科学兴桑养蚕技术水平奠定了基础;④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几年来,经济实体的发展壮大,使我们的经济状况有了转机,因此,我们先后为老龄基金会、中小学校、贫困乡、村集资1万余元,用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和蚕桑生产。
     (四)强化管理,是办好经济实体的关键。管理是一门科学。正反经验告诉我们,管理上去了,经济实体就越办越兴旺,否则,将造成一片混乱,甚致中途夭折。我们在兴办经济实体的开始,就注意了这方面的问题;一是选好经济实体的带头人,就是把政治可可靠、作风正派、开拓进取、踏实肯干、业务素质好的同志选拔到经济实体中去从事管理工作;二是实行事企分开,排除相互干扰,让经济实体有更多的独立活动的极利,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三是推行按件计酬,坚持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四是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定岗定员,明确分工,奖罚分明,激励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五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近年来,我们先后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16种,保证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正常进行。
     (五)加强领导,是办好经济实体的保证。兴办办好经济实体,关键在于加强领导。领导要把经济工作放在第一位,拿在自己手上,做到思想上有位子,工作上有布置,行动上有落实,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方位的动员起来,推动经济实体上新台阶,要学会做经济工作,以适应经济实体不断发展的需要。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不会做或不去做经济工作的领导,不算是好的领导者,经济工作对我们一班人来讲,确实是陌生的,但我们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要做廉政建设的表率。随着经济实体的不断发展,经济往来也比较频繁,和经济打交道的机会增多,如果思想过不了硬,就容易出问题。我们一班子人在这方面表现是突出的,除政策规定该享受的外,甚至政策规定享受的也未享受,从不搞特殊化,不摊不派、不拿不要,是一个团结务实、能打硬仗的职工信得过的班子。要为经济实体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兴办经济实体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往往因一些外部条件不具备而制约经济实体的正常工作。因此,我们尽力协调解决好诸如资金、技术、市场、部门配合等问题,为经济实体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总之,由于我们把兴办经济实体列入了议事日程,加强了具体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保证了经济实体的健康发展。
     四、今后打算
   
回顾过去,我们在兴办经济实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思想还放不开,胆子还不够大,导致经济实体起步早,发展缓慢;管理水平低,我们既缺乏理论知识,而实践经验也不足,管得不好,理得不顺,影响到效益的提高;资金不足,特别是蚕药生产是微利保本经营项目,全部靠贷款,企业难以承受;人员少,特别是管理和技术人员少,是今后制约经济实体发展的突出问题。上述问题,我们希望上级有关部门给予关心和支持。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决心沿着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指引的方向,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再鼓实劲,迎头赶上,扎扎实实地把经济实体推上一个新台阶。我们的打算:1993年产值达到120万元,实现利税24万元;1995年产值达到200万元,实现利税40万元;“九五”期间,每年产值稳定在250万元,实现利税50万元。实现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绝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寄予的希望,以实际行动,为安康经济再上新台阶做出新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