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农业大学蚕学系
南农业大学蚕学系的前身是早在三、四十年代西南地区的四川大学、云南大学、乐山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分别设置的蚕桑、丝绸系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正式成立。40年
来,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感召下,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立足四川、面向西南、辐射全国。为全国特别是四川省蚕业发展输送了大批各种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18000余人,荣获国家、省、地(市)科技成果奖19项。除西藏、台湾省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都有本系毕业生的足迹和成就。在培养的毕业生中,有部、省、厅、局、公司的各级领导干部、大专院校及蚕业研究所的著名专家、学者和各级蚕业部门的专业管理干部。他们孜孜不倦地为振兴蚕业无私奉献,硕果累累,成绩显著。
一、建设学科梯队,培养学术带头人
为加强学科建设,近10余年来,先后选派了10余名教师去日本学习、考查、访问及合作研究。在学科发展和建设中,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通过不懈努力,基本解决了教师队伍的断层问题。先后选拔了德才兼备的中、青年教师12人,给他们分任务、压担子或派出去国内外进修,让他们出任重点科研课题主持人或主研人员。安排中、青年教师担任教研组主任,让他们在老教师指导下逐步成长为各门学科新的带头人。在1990年、1992年两次职称评审中破格晋升为正、副教授5人,正常晋升为副教授5人。同时,对在日本次读学位的6位同志(其中博士后2人、博士2人、硕士2入)加强了联系,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对近期回国的,根据水平给他们评定副教授任职资格,争取他们早日回国。明春即有1名博士后研究生回国回系工作。还聘请了日本信州大学田中一行、押金健吾、武井隆三教授和农科院蚕研所何斯美研究员作客座教授,致使学科层次、学术梯队日趋完善。到目前为止,全系在职48名教职工中有正教授6人(含兼职教授4人),副教授16人,合计高级职称22人,占教研人员总数的45.8%,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7人。
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1.坚持办学方向,落实德育首位 组织全系师生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学习“八五”期间高等教育的基本工作方针,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端正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德育首位的落实。在这一工作中开设了形势任务课、思想品德课,广泛开展了丰富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学习马列原著活动。全系学生参加马列学习小组的占62%。加强了经常性思想工作,发挥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1988-1992年全系毕业的180名本科生中,培养发展了党员29名,占毕业生总数的16.1%。系上还坚持每年表彰奖励各班政治上表现好的学生1名和学习成绩优秀前3名。同时,坚持每年度认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评定和教师年度考核,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
2.拓宽办学层次,适应社会需要随着 国内外蚕桑、丝绸热的蓬勃兴起,四川各地(市)、县更把蚕桑作为农村脱贫致富、振兴经济的骨干产业,社会各界,特别是蚕业部门,对蚕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蚕学系从1981—1992年不断拓宽办学层次。先后招收博士后研究生l名,博士生1名,培养硕士生28名,本科生每年30—60名,函授专科生每年60—80人,专业证书班毕业生共140人,高级农艺师研讨班学员会计80人,已培养一年制蚕桑、蚕种培训1班学员425人,短期培训班1000余人次。在多层次办学中,为系上积累资金30余万元,添置设备,改造实验室,改造蚕房一幢,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
3.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办学层次增加,在校学生人数猛增,目前全系有博士生1人,硕士生7人,本科生181人,函授生200人,一年制培训班学员270人,进修生6人,合计在校学生665人。开设课程51门(其中本系教师任课30门)。而在职任课教师仅22人。以1991—1992学年度为例,完成全年总学时数4808个,平均每人完成教学工作量218.5学时(不含减免工作量)。加入全系24个科研课题和已联系的25个科技兴农县,教师的负荷量大,给教学科研很大冲击,存在着任课教师为应付外来任务,调课频繁或前决后赶的现象,致使教学秩序不够稳定。对此,系领导班子,认真抓了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进行了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严格了调课审批手续,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教学、科研上来。
4.加强教材建设,更新知识领域 为拓宽知识领域,改善知识结构,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将原设置的38门课程增加到51门。基本上每门课程都编有教材。我系承担“七五”期间的国家统编教材三部,其中向仲怀教授主编的《家蚕遗传育种学》被列为国家彩色胶印出口交流教材。由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授和副教授联合编写的《桑树栽培技术》、《养蚕技术》、《蚕病防治》、《桑树病虫害防治》等7本培训教材,出版发行后在省内外畅销一万套以上。新编的适合干各种层次的自编教材30余种。主办了公开发行的定期刊物《蚕学通讯》。全系教师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50多篇,其中优秀论文128篇。为蚕业发展和更新知识结构作出了贡献。
5.重视实践环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蚕学系设有栽桑、养蚕、生理、蚕种、桑病、蚕病、家蚕遗传育种七个实验室和部批的“家蚕遗传育种研究室”、“桑树遗传育种研究室”,并建立了“重庆市蚕业研究所”。现保存桑品种200多个,蚕品种及遗传系统400多系。有实习桑园30多亩,蚕室三幢(2300平方米)。争取省丝绸公司支助经费新建了蚕病、桑病研究室400平方米。先后投资80万元购置现代仪器设备。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大抓了三次实习,第一次是三上的养蚕实习,在校内进行;第二次是三下的蚕种实习,在国营蚕种场内进行;第三次是毕业生产实习,在蚕茧主产县进行。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我们设法在蚕种场和校外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曾先后与北碚蚕种场、铜梁蚕种场、遂宁蚕场、广安蚕种场、永川蚕种场、潼南蚕种场建立了业务关系。并与三台、南部、江津、潼南、宜宾、盐亭、涪陵、丰都、垫江、高县、合川等县通过科技兴农、合作科研、咨询服务、担任技术顾问等形式,建立了县、系合作关系。我们派学生到县、场去实习,既为他们搞科技推广,送技术到农户,也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了理论知识,结合了生产实际,提高了学生管理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每次派到县上去实习的学生,不仅受到了县政府、丝绸公司、蚕业部门各级领导的热情接待,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交通和住宿条件,给予了食宿补贴,保证了实习任务的圆满完成,县系双方都很满意。另外,1990年开始,将四年级毕业生分到各教研室,让他们课余时间与老师一道搞科研,学习实践技能,完成毕业论文。
三、加强科学研究,力争多出成果
在认真抓好教学,培养更多合格人才的同时,蚕学系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力争多出成果。40年来,我系获国家级奖2项,部省级奖14项,市级奖3项,合计19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是:《激素养蚕增产蚕丝研究》
1978年获国家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家蚕新品种日3×中5·6获1992年国家新技术新产品展销会银质奖。部省级奖14项是:《家蚕基因库基因分析及其应用》获1991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031、南1号、转角楼三个优良桑品种推广》获1985年农牧渔业部2等奖;《小蚕饲育综合技术及设备研究与推广》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良2等奖;《川幼1号》197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3等奖;《家蚕壁虱病病原发现及防治研究》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桑树断梢病研究》1983年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桑树黑枯型细菌病研究》1985年获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桑树资源普查》获1985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蚕病普查》1987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桑树兰尾叶甲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198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鸡桑扦插及应用》获198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川蜕2号》1978年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4等奖;《夏秋蚕品种武七苏×东中》1981年获四川省科获成果4等奖。此外属市级奖的有《灌县癫象研究》、《重庆市蚕病普查与防治研究》、《新疆桑树资源染色体及扫描鉴定研究》3项。通过省市鉴定的科研课题有《桑始叶螨研究》、《新桑品种嘉陵16号》(市银质奖)、《桑白蚧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研究》、《抗病增丝剂》、《小蚕笼箱密闭育》(市银质奖)等五项。在“八五”期间已争取的国家攻关课题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有《家蚕基因库开发研究》、《雌雄早期鉴别研究》、《家蚕新品种育成》等3项,争取的省攻关课题有《家蚕新品种选育》、《桑树新品种选育》、《家蚕微粒子病分类及诊断研究》、《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治》等4项。市属攻关课题有《家蚕新品种选育》、《蚕桑配套技术研究》2项。我系研究机构完整,学科梯队完善,加上全系教研人员的团结奋进,争取在“八五”期间取得更多更大的科研成果。
四、面向社会主战场,科技推广结硕果
在改革开放中,科技推广、科技开发已成为大专院校另两大职能。我系在科技推广与开发中,承担省级的开发县有三台,万源、云阳、南部、巴中等5个县(市),承担市级的开发具有江津、潼南2个县,横向联系的有合川、射洪、万县、忠县、广安、遂宁、达县、乐至、苍溪、武隆、都江堰、德昌、涪陵、丰都、垫江、铜梁、綦江、永川等18个县,合计25个县(市),与我们建立了科技推广或合作科研关系。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不畏艰苦,不辞辛劳,爬山涉水,走村串户,把栽桑养蚕技术送到农家,受到各方肯定。如唐以巡副教授在万源的科技扶贫中受到农牧渔业部表彰,柯益富、王光江、吴大洋、林元吉副教授在三台县蚕桑开发中多次受到市、县表扬,特别是三台县的科技开发,连续3年上3个台阶,在1989年县、系合作后当年首破5千吨蚕茧大关,1990年又净增蚕茧1千吨,1991年年产茧达8千吨,比1988年产量翻了一番,新增产值7236万元。同时,在科技推广与开发中,我们将一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如推广多丝量新蚕品种日3×中5·610多万张蚕种,在20多个县推广了多倍体新桑品种“嘉陵16号”,“小蚕笼箱密闭育”的推广应用遍及省内外,还有“抗病增丝剂”,“杀蛀膏Sm号”都在科技推广中广泛应用于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加强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我系先后与日本国立遗传研究所、东京农工大学、九州大学、信州大学、京都纤维大学等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先后邀请了田岛弥太郎博士、诸星敬次郎博士、北条舒正教授、岛畸博士、栗栖教授、松本芪博士、押金健吾教授、武井隆三教授、以及瑞士的波曼教授等来系作学术讲座和报告,接待了美国、法国、欧州共同体、原苏联、捷克斯洛法克等20多个国家的客人来访,既促进了国际间学术交流,又提高了我系教师的学术水平。
回顾过去,我们有成绩,也有失误,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在深化改革中,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目标有待于我们去努力实现。我们决心遵照“坚持方向,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前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并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把教学、科研、推广、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更多更大的科技成果,取得更加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搞好高等蚕业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