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给我所带来生机活力


 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所

     我所是1952年创建的。承担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繁育良种和技术培训任务,在有关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我所广大科技人员从吉林省的气候特点出发,研究解决了蚕业生产中一系列的技术问题,使柞蚕从试放成功到大力发展,家蚕、蓖麻蚕从无到有,天蚕资源也正在研究开发,共获得了38项科技成果,促进了蚕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回顾建所40年的战斗历程,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使我所更加充满了生机活力。
     改革势在必行
     进入80年代以来,我省蚕业生产的发展,由靠行政指令性计划,转向生产发展农民有自主权,当时又遇蚕丝出口疲软,蚕茧无人收购,致使蚕业生产逐年下降,柞蚕由年放养近万把,下降到千余把。家蚕、蓖麻蚕几乎停养,面临全省蚕业生产的这种情况,蚕研所怎么办?
     当时面临的问题:一是全所70多名科技人员,能申请到省科委、农业厅的研究课题只有1—2项,多数人没事干;二是所内经费有限,支持自选课题经费既满足不了科研需要,
又与公共事业费开支矛盾重重;三是所面临下放,又没处接收的境地,职工思想情绪活跃,人心思迁,人心思变。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如同久旱禾苗喜得适雨。我所党政领导因势力导,及时的组织全所职工进行学习,广泛的开展讨论,号召全所职工,根据中央文件精神,面对蚕研所的现实,对蚕研所要不要改革?怎样改革?献计献策。
     通过学习讨论,全所职工的精神振奋,不仅充分地揭露了我所存在的需要改革的问题,而且也摆出了我所有利于改革的优势,一是人才优势:全所科技人员中除了有蚕业研究的专门人才以外,还有生物、农学、植保、畜牧、林业等各类专业人员;二是有资源优势;我所地处长白山区,有上千顷柞林,经济动植物资源得天独厚。
     通过学习讨论,全所职工充分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必须打破研究专业单一的格局,解放科技人员的手脚,充分发挥各类专业人员的特长,确定了“从事蚕业和经济动植物的研究”的科研方向。第二改革了研究机构,把蚕业研究调整为二个研究室,一个是以柞蚕研究为主的蚕业研究室,一个是以柞蚕开发为主、兼家蚕、蓖麻蚕开发的咨询开发室。新成立了综合利用研究室、经济动物研究室印经济植物研究室,把化验室独立为中心试验室。第三实行了所长负责制,强发了内部管理。试验课题实行了单独核算目标管理;生产单位实行自负盈亏,合同承包;后勤部门实行了岗位责任制。
     改革带来生机
     科研方向的改革,不仅拓宽了研究领域,充分发挥了广大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而且加快了出成果步伐。1985年以来,我所新上科研项目30个,取得20项科研成果,其中新上的课题占19项,为建所来取得成果的55.5%以上,改革前平均每2年获1项成果,而改革后平均每五年获3项成果。成果水平山有明显的提高。如植物室研究的“山葡萄绿枝扦插”、“蚕蛹虫草培育”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动物室研究的“蝮蛇的人工饲养与越冬”、“中国林蛙的人工饲养与越冬”都具有国内的先进水平。
     改革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过去我所基本没有收入,1985年以来,所内的收入也不断增加,到1990年已达8万余元,其中技术性纯收入已占50%。(见表)

  1985年以前,我所唯一有收入的生产部门——实验种场,每年却亏损1—2万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合同承包以来1986年开始减亏,1998年实现自给,1989年纯盈利1.5万元,1990年纯盈利3.8万元,1991年纯盈利4.5万元。
     随着所里收入的增加,职工收入、福利也逐年提高,据统计1984年每月职工的平均收入为86.78元,现在可达 148.56元,提高1.7倍;职工福利1985年前开支人均仅为24元,现平均已达130元,增加了5倍,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各项工作,增强了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1986年开始,我所承担了全省的“柞蚕丰产技术大面积开发”、“柞蚕丰产技术配套应用研究”使全省的柞蚕放养把数由1985年的1600把,1990年提高到3553把,总产茧量达1959666公斤,平均单产达550公斤,比85年提高85%,年均使全省蚕民多收入100多万元。
     开放生产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所大力提倡了横向联合,这不仅有利于多上题,上大题,而且加快了出成果,提高了成果的水平。1988年我所承担的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吉林分公司的“柞蚕丰产技术配套应用研究”,联合了省内3个蚕种场、重点养蚕市县的主管部门,共计35名技术干部参加,共同攻关3年,使全省的种茧合格率提高21.78%,蚕种自给率提高了34.23%,3年平均单产462.8公斤,比计划指标提高32.23%,比试验前三年的平均产量提高40.75%,创直接经济效益474.5万元。这个试验结果,我们一个单位是完不成的,是联合起来的产物。我们的“蚕蛹综合利用研究”课题,曾先后与吉林市江城酒厂、药厂、蚕业站、日化公司等单位协作,有些试验委托北京营养源研究所、长春中医学院、吉林大学、省农科院、省生物所、白求恩医科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单位进行,先后取得“柞蚕蛹营养成分研究”“仙宫营养酒”和“仙娥大补酒的研制”、“蛹渣制备复合氨基酸”、“柞蚕蛹油研究及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脱脂蛹粉在真菌发酵中的应用”等成果,没有上述单位的联合与配合是不行的。还有我们其他十几项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横向联合,既加快了研究速度,又使成果上了档次。
    其次我们在智力引进、派出方面也作了些工作。我们承担省科委的“天蚕适用化技术的研究”,我们先后请日本田中一行、田中汛、赤井弘三位专家,四次来所讲学,使我们不仅了解了日本天蚕40多年的研究历史,而且在天蚕研究的基础理论,保种、制种、放养、缫丝等实用技术都有了深入的了解,使我们的研究走了不少捷径。为了进一步了解日本天蚕的实际,掌握一些具体研究方法,我们于1990年,选派一名副研究员赴日本信州大学附属试验场,研修天蚕半年,都为我们该课题在今年顺利的通过了省级鉴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991年我们又派一名技术人员,在日本仙台市蚕业试验场研修,归后都对我们的科研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根据我们与日方达成的“天蚕繁种技术与防病研究”合作协议,1991年10月份我所三名研究人员赴日本考查研究,今年日方有三名专家来我所讲学,交流双方天蚕繁种及防病研究的进展,共同为开发天蚕资源将做出贡献。
     改革开放尚待深化
    
改革开放是在我所某些方面初见了成效,但距中央文件精神要求还差距很大,与改革开放搞得好的单位比也有不少差距,我所的改革开放尚待深化。
     1.科研型向科研经营型转变,这个转变是办所方向的改革,是根本性的转变。实现这个转变,一是所兴办企业型的经营实体,不仅可以增加所的经费收入,而且还能安置富余的科研人员和待业青年;二是结合研究课题,研究室搞经营,达到结合研究搞开发、经营;结合经营、开发搞研究的目的。使成果、人才、效益同步增长。
     2.研究、开发选题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这是科研方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农业科研单位改革的目的所在。促进这个转变,必须使课题主持人、室、所领导牢固地树立起商品经济观念、市场观念和经济效益观念;必须牢固树立起面向经济建设的思想,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实行全方位的、从加工销售、到技术信息等实行一条龙服务。
     3.经验性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这是科研单位强化内部管理,自我完善的需要。研究单位不仅需要研究专业内容,而且要研究所的管理、本行业的管理,使所的各项管理,行业的各项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这也是研究所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向管理要人才、向管理要成果、向管理要效益,永葆研究所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