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
两年一度的全国蚕研所和教学单位负责人联席会,对蚕业科教和“科教兴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所获益不少。现汇报本所“八五”近两年的工作,以“抛砖引玉”。
一、基本情况
本所成立于1936年,现隶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占地总面积170亩,其中,桑园125亩。建筑总面积26549平方米,其中:科研用房17358平方米。固定资产282万余元,万元以上仪器6台(件)。现有在职职工202人,其中:工人112人。行政干部10人,专业技术人员80人中:具有初级职称的37人,中级职称26人,高级职称7人。现有离退休99人。总数301人中:工人、干部、离退休各占三分之一。1991年事业费总支出102.5万元,1992年计划拨给73万元,缺口
30万元左右。内设机构有:桑树、育种、选种、病理、养蚕等研究室,图书情报室、桑园场、蚕药研制厂、缫丝试验室。党办、所办、科办、开发办、行政科、保卫科等。
本所以蚕业应用研究为主,以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开展以提高蚕桑品质为中心的家蚕和桑树新品种选育,蚕桑病虫害防治,养蚕技术,蚕茧优质高产高效的配套技术研究,以及良种良法示范推广等工作。1978-1990年获省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共28项。其中:“七五”期间12项(国家发明奖1顶,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部级奖3项,省级奖6项)。经出版社印发专著8部,发表论文95篇。
二、“八五”科技启动
1.列项:“八五”近两年,本所已列各级科研课题21项。其中,国家级三项:(1)攻关课题:中秋用蚕品种选育。(2)星火项目:金沙江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子专题――蚕业开发。(3)攻关课题:川东北及川西南作物种质资源考察子专题――桑资源。部级一项:广适性新桑品种选育。省级五项:(1)扦插型桑品种选育。(2)新蚕品种选育。(3)小蚕人工饲养。(4)微粒子病防疫技术的研究。承担三个子专题:检测技术、药物筛选、农村综防片。(5)桑灰霉病。省农科院列5项,横向课题5项。1992年科研课题经费11.3万元。在研人员人年均1430元。项目多,经费少,支撑难,经济利益驱使着课题组搞开发和立项。各课题进展顺利,农村基点和防“微”课题见效明显。由省蚕种公司、西南农业大学、省蚕丝校、本所协同攻关的突击性项目:家蚕微粒子病大型微抱子致病性的研究,已在生产上得到应用效果,去秋和今年已换回蚕种30余万张的烧毁损失。
2.成果:1991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1)春用蚕品种“825·7×826·8”的育成和推广。(2)夏秋用蚕品种“781·751×7532·朝82”的育成和推广。
1992年已获初评通过的有两项:(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四川桑树品种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2)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新桑品种川852的培育和推广。已作成果登记的一项,获国家专利两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3.转化:为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成果进入市场,将本所获奖成果和专利分类列项,供开发和转让。桑树品种有:“6031”、“南一号”、“转阁楼”、“充场桑”、“7681”。蚕品种有:“781×782·734”“781·751×7532·朝82”“825·7×826·8”。蚕药有,增丝剂“蚕研一号”和“蚕研二号”,消毒剂“养蚕欢”,催熟剂“蜕皮素”。蚕具有:“小蚕盒帐育”、“塑料编织蚕网”、“鲜茧测试仪”等共15项。目前,蚕字头的蚕种、蚕药蚕具开发初见眉目,桑字头的桑种、桑药、桑具、桑肥有待开发。从投入产出分析,良法项目有效益,良种项目是增产增收的无价之宝。
4.基点:“八五”开始,本所按科研课题需要和结合省的农业项目,建立了以下农村基点:
(1)国家“星火”项目子专题――金沙江流域蚕业开发。基点设在攀枝花市仁和区,
由桑树室主任、副研吴仁儒等三位同志承担。1991年育桑苗2870亩,栽桑1500多万株,年五造养蚕2241.5盒,产茧44.1吨,较1990年的产茧8.5吨增加了5.2倍。各乡当年育苗栽桑养蚕见效益。1992年第1、2造养蚕产茧54吨,预计全年可产茧150吨,两年增加17倍,受到当地领导和农民的好评。在省科委和农科院组织的项目执行评比中名列前矛。本所驻点同志,注重抓了干热河谷地带蚕业开发的因地制宜技术配套研究,以及技术到位(户)的措施。抓好示范点和乡,带动全区。两年内已培训蚕桑技术人员3000人次以上。
(2)省协作攻关干专题――三台县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示范片区。由本所、省蚕种
公司、当地共同承担。副所长、副研章孟夫等4位同志参加。该县有省、县、乡办蚕种场5个,年制普种30多万张。1988-1990三年间,普种超毒种率逐年上升为:
12.9%、32.6%、58.5%。1991年课题实施后,超毒种率降为15.5%。其中:本所蹲点的乡办凯河蚕种场结束了1989—1990两年四季未制出合格蚕种的历史。1992年春季,五个场的普种带毒种率降为5.1%,原种带毒率下降为1.5%(按张计)。母种、原原种的母蛾毒率也得到了控制、
省农委在简报上,对全省协作攻关的防“微”课题进展,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3)丰都县新蚕区基点:该县是省农科院的对口扶贫县,院派有科技副县长,本所科
技科科长文明发同志应聘为县丝绸公司蚕桑局副局长。自1989年到位至今,从科技咨询、规划、试点、培训(所里办班),配合当地作了扎实的基础工作,蚕桑生产持续发展。1991年产茧1475吨,较1988年翻了一番多,今年估计可产茧1800吨。蚕桑兴,促成了该县桑、蚕、种、茧、丝、绸、服装系列体系的形成。按县“八五”规划,丝绸行业力争创亿元产值。文明发同志多次荣获县、地、省的扶贫先进个人表彰和奖励。应县府挽留,老文已延聘“超期服役”。
(4)川东北及川西南作物种质资源于专题――桑资源考察。届国家攻关项目。1991年准备,1992年上轮已考察川东北的城口、万源、南江等11县,采集桑资源标本50余份,为下轮的深入考察和活体标本收集打下了基础。明年再考察川西南。本所一名青年科技人员参加。
(5)省农科院海南川岭蚕业试验场。院直属场,本所派去6名科技人员参加,已建试
验基地,服务于当地蚕业开发。
上述基点共派出15名科技人员常驻。加上桑蚕新品种鉴定基点,养蚕、蚕病现场咨询,蚕种、蚕药、蚕具的听取用户反映,全所半数以上的科技人员常去农村养蚕生产第一线。使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又相互促进。
三、改革开放促蚕业科技
1990年10月,本所所级班子换届。所党委和行政首先总结本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导下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面对所情分析讨论,一致认识到:经济是基础,起步还得从治“穷”入手。确立了“科技兴所,效益立足,多出人才,所兴我荣”的目标,工作上落实“科技促发展,质量求生存,管理出效益”的具体措施,推动了1991年的全所工作。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所里在贯彻省、地、院加快改革步伐文件的同时,制定了本所贯彻实施的“23条”措施。并修订本所目标为“科技富所、市场立足、多出人才、所兴我乐”。近两年来,我所在科研、开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可概括为“四出两保”,现汇报如下:
1.以科研为中心――出成果,出人才
科研单位以科研为中心,本是常规。全所职工要服务于服从于这个中心,就需统一认识和管理措施作保证,才有助于出成果、出人才。科研要扎根经济,研究所要面向市场,以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搞活科研。科研如何进入市场,在运行经营机制上,我们依项目布局为:(1)连续性项目:桑和蚕的新品种培育及其配套的良种项目。(2)新颖性项目;提高蚕茧产量、质量和效益的良法项目。(3)实用开发性项目:成果转化农村
基点以及配套三产业项目。(4)开拓性项目:依科研和生产发展需新增的项目。科研重在
贮备,开发资在新颖实用。课题立项,先作好效益和市场预测,由所学术委员会把关申报。从开题、试验、中试、成果转化,课题组一包到底,项目负责人“编、导、演”全挂。科研开发结合,效益互补,促进题组室自身建设和科技深化,也有助于科研开发型人才的培养。现有人才方面,在职无研究员,副研都在50岁以上,可谓“蜀中无大将”。在发挥老技术人员作用的同时,正给中青年科技人员压担子,并注意科学结构,从在职实践和委托培养中“望子成龙”。院所配套设科技立项奖,获奖成果匹配奖,优秀论文奖,开发奖,后勤奖等激励机制。对青年科技人员更予优厚。对科技人员采取热情支持、公平竞争。
2.面向市场搞开发――出效益、出活力
本所搞开发始于80年代初,起步早,但由于没有突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开发重点,加
之多种原因,交了不少“学费”。1981年开始,采取以下措施:(1)开发的重点是蚕种、蚕药、蚕具,开发项目对口挂靠蚕种室、病理室、养蚕室。(2)开发实体实行经营承
包责任制,年初与所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定上缴基数,超额分成。(3)成立所开发办公
室,由一名副所长分管。管理原则是:有效益保,没有效益的关停并转。结果,1991年开发纯收入41万余元,获省农科院各所创收评比一等奖。在开发中,我们重点抓了以下项目。
新蚕品种原种繁育推广,是本所开发的重要项目。但技术环节多,风险大,一发牵动全局。1991年春制蚕种带毒率(主要是大型微孢子)超标烧毁毛种近3000张。所领导主动承担责任,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和全所职工分析讨论,统一认识到:产品质量就是工作质量。从桑园――蚕室――检种等各个环节,制订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抓好秋蚕,增养晚秋蚕,共编制出3000多张合格原种,各级蚕种的带毒率均在千分之三以下。今年春制种带毒率仍在千分之三以下。秋蚕已上簇,蚕期预知检查尚未发现带毒。1992年销售原种4000多张,较1991年增加一倍,蚕种质量得到用户好评。这堂质量课、花“高价学费”学的深刻,也拓宽了我们对微粒子项目研究内容的思路。
蚕用消毒剂“养蚕欢”的研制和应用,是省重点课题,本所主持、南充地区丝绸公司协作。已作成果鉴定登记,获国家专利,转让了一厂家,近两年,年推广量380吨左右。农业部科教片厂要求提供录像资料,韩国通过吉林蚕研所联系,要求提供试用品。课题组从开发获益中,投入几余万元添置仪器设备和改善科研条件。项目负责人陈积义同志获省农科院1991年度先进工作者的表彰和奖励。蚕药研制厂还生产有:氯霉素、蜕皮素,除蛆茧等。老产品增丝剂“蚕研二号”,1983年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金龙奖”,1992年被列为农业部推荐成果。在十九届国际昆虫学大会(1992,北京)上作展权介绍,印度、印尼要求引进试用。
塑料编织蚕网,由本所主研,省蚕种公司协作开发。样品由日本引进,编织机和原材料全部国产化,所内还有一织网车间。1991年试制,1992年已销售30余万张。已获国家专利,转让了一厂家生产。
鲜茧含水测试仪、毛脚茧测试仪,年销售400台左右。另外,缫丝试验室,招待所属三产业开发,分流出30多人参加。
开发给科研增加了活力和后劲,也使职工得到了效益,如何增加开发的科技含量和开发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
3.围绕科研和开发抓管理――后勤保障、后劲保持
管理就是服务。服务的日常工作是后勤保障,长远目标是保持发展后劲。1990年冬,新班子接手时,“穷”的欠帐是“五子登科”。“房子”:从1988年开始,市安全办公室先后五次给本所下文的危房是六幢共6479.5平方米,占全所房屋面积24.4%,申请要住房的职工有几十家。“票子”:年拨事业费缺口25万元左右。“儿子”:待业青年20余名。“帽子”:高中级职称名额少。“车子”:无大小车,只有两台手拖。按主次排队,“车子”、“房子”在急。即:先购货车,积极争取改造危房。以创“安居乐业”环境保科研。这一设想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职工的赞同和支持。1991年下年,院拨款3万元购2吨货车一辆,解决了运桑叶进城(所内)难。建职工宿舍,采取院、所、职工三方出资共100多万元。养蚕用危房改造方案已得到落实。省计经委、省农科院会拨土建费40万元,所自筹20万元,对1936年建的原蚕室(1810平方米)进行加固改造。“帽子”和“儿子”问题,在上级关心下有所缓解。“票子”缺口,正靠全所职工努力创收弥补。今年开发收入可望达到50万元。
全所日常工作的科研、开发、行政后勤三条线,由三位副所长分管,分工合作。宏观管理的重大事项,由所党委讨论决定。为确保单位发展后劲,“安居乐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为弥补人才“断层”,除在职科技人员的继续提高外,两年内,已委托西南农大培养硕士研究生一名,管理中专生一名,进大学生五名,工人读农广校的35名。并积极筹建缫丝研究室,以延伸研究领域。1991年守完成院所签订的年度目标管理责任指标好,被评为院工作一等奖。1992年上半年已通过院对评,现正积极争取完成全年责任目标。在廉政建设方面,所级领导班子受到省农科院和省农牧厅的通报表扬。
两年来,全所工作遵循办实事,增后劲,讲(奖)干不讲喊,讲(奖)勤不讲懒。所级成员严于律已,发挥科室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团结全所职工艰苦奋斗,“八五”启动顺利。但任重道远。困难尚多,还需埋头苦干,奋力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