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蚕桑研究所
继第二次全国蚕桑研究所所长会议之后,我们通过学习和接纳兄弟单位改革的思想和经验,正确的处理科研、生产、经营三者关系,面对市场搞活经济,强化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全员工作效率,较好地完成了科研课题进度计划和生产任务,使科研、生产、职工生活福利设施,得到了一定改善,职工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为鼓励我所工作,在今年“五一”节召开的全省劳模大会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我所为“山西省先进单位”。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科研方面
主要承担省科委下达的“桑、蚕优良品种选育”和“省力化养蚕新技术开发应用”三项科研课题以及北方蚕区桑、蚕品种共同鉴定任务。
1.优良桑品种选拔
我所从1981年开始,先后共收集省内外桑种质资源300余份,其中地方资源120份,为选育优良桑品种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1989年对初步选出的12个品种,进行了集中栽培,建立了品比试验桑园3亩。并根据我省南北气候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的特点,分别在沁县、翼城、永济设立了三个区域鉴定点。经初步系统调查,对照比较,认为晋选一号、晋选二号、晋选四号、晋选五号、晋选六号五个品种的产叶量,叶质都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对照种湖桑32号,其抗逆性也较强。预计到1994年可申报审定。
2.夏秋用蚕品种选育
继春用多丝量品种“晋蚕一号”育成后,我们又根据生产的需要及本省气候特点和蚕丝业发展对蚕品种要求。己1985年开始,又通过多品种杂交测试,反复比较试验,现已筛选出夏秋用品种“晋蚕二号”。经三年实验室和农村区域饲养对比试验,多点生产鉴定,具有抗病、抗逆性较强,产量高,净度化,解舒率好等特点,主要经济指标超过或接近我省现行推广的春秋兼用种741×703,742×704,今年年底计划申报审定。
3.省力化养蚕新技术开发应用
小蚕片叶立体一日一回育,大蚕塑料膜棚架活动蚕台一日两回育及方格簇上簇的省力化养蚕配套技术,1988年至1990年在我所实验室及农村布点试验成功。1991年通过省级鉴定,由于此方法具有省工、省叶、省投资且防病性能好,产量稳定,茧质优等特点,自1991年推广以来,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止1992年6月,已发展到4地市,13个县,73个乡镇,1500余台套设备,小蚕片叶立体育达4000余户。
4.北方蚕区桑、蚕品种共同鉴定情况
1989年7月,北方八省区,九个蚕桑科研单位成立了北方蚕区桑蚕育种协作组。我所承担了第一批五个蚕品种的杂交组合和第二批两个蚕品种的杂交组合的共同鉴定任务及第一、二批14个桑品种的共同鉴定任务。我所第一批参加鉴定的春用蚕品种8201×8202,综合评分成绩优良,但原蚕制种量低,拟作选配四元种亲本材料,第二批参鉴的夏秋用品种“晋蚕二号”,主要经济指标优于对照种。
此外,为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还进行了多项专题试验。
①干旱季节原蚕低茧层量(0.17g、0.1g、0.21g)的杂交组合,与对照区茧层量(0.42g、0.39g)杂交组合相比,次代无明显差异。因此,在干旱的条件下,种茧成绩适当降低是可行的,但降低幅度,有待于进一部探讨。
②用O.35%~0.38%的漂白粉澄清液消毒蛹体,减少后期死蛹有明显的效果。
③桑树喷施叶面宝、多元复合液体肥料,对桑叶增产、茧质、茧量的提高,都有明显的效果等。
二、蚕种生产方面
两年来,我们通过狠抓桑田管理,开辟原蚕区,实行合作制种,使1990年普种生产突破10万张,创收209万余元,盈余76.3万元;1991年达12万余张,创收194.2万元,盈余68.1万元。今年春季生产普种16万余张,创历史最高水平,为改变科研生产条件,奠定了基础。
三、自身建设方面
在1987—1989三年利用盈余资金70万余元,上投资金50余万元,办了十件实事基础上,1990年至今又自筹资金60万余元,办了六件实事。
1.投资4万余元,添置仪器设备20余台件。
2.投资3万余元,建低温室380m2。
3.投资10万余元,美化、绿化、硬化大院、马路,并被夏县人民政府授予“园林化单位”。
4.投资30万余元,建单职工宿舍1100m2。
5.投资10万余元,维修家属宿舍、食堂1200m2
6.投资3.5万元,为双职工配备煤气灶40余套。
今年自筹资金110万余元,在运城建家属宿舍楼3000余m2,此项目正在施工中。
四、几点体会
1.正确处理科研、生产、经营三者的辩证关系,建立互补的良性循环机制。
“没有生产作后盾的科技是没有活力的科技,没有科技的生产是没有后劲的生产,没有经营的科技与生产,就没有竞争力”。科研、生产、经营必须紧紧地融为一体,形成互补的良性循环,是我所处理科研、生产、经营三者关系点滴体会。抓科研,多出成果,培养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桑、蚕优良品种;开发栽桑养桑新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振兴蚕桑生产;抓生产,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促进成果的转化,提高效益,为科技提供财力,增强活力,抓经营,适应市场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围绕市场,调整科研和生产,克服盲目性,强化经营意识,效益观念,促进科研、生产成果,产品商品化。
2.增强市场意识,重信息,重质量,讲信誉,争取市场,扩大生产,增加收入。
市场制约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们面向市场,经常调查,始终掌握市场信息,并狠抓产品质量,重信誉,争取市场,随机应变,调整扩大生产,增加收入,减少损失,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几年来,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得到了蚕农的信赖,今春四川南部县使用我所五万张蚕种,蚕农一致反映蚕病少、健康好养,产量高,总产在去春140余万公斤基础上个春提高到180余万公斤,提高幅度为24%,在南充地区报纸上登载了南部县蚕茧连年喜获丰收报导。因为我所蚕种质量好,得到了蚕农信赖,扩大了市场,使我所普种生产在前几年三万余张基础上,增加到十万张以上,今年可达16万张,而过去三万余张,由于不重视市场信息,有时烧毁近万张,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近几年每年生产十万张以上,基本无报废现象,取得了较好效益。为改善科研生产,职工福利设施创造了条件。
3.深化改革,提高了全员工作效率。
在我所1988年推行的不同形式责任制动态优化劳动组合,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基础上,两年来,不断进行了充实完善,由过去的规章制度15章117条,修改为现在的16章115条,使职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增强了责任感,紧迫感和竞争意识,提高了职工的劳动观念和主人翁态度,调动了积极因素,提高了全员工作效率。
五、存在问题
1.几年来,我们在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方面,虽迈出了小小的一步,但很不彻
底,在工资制度上,尚未体现,仅在奖金上有所区别,还需进一步深入。
2.科技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出现技术人员断层,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制约着工作正常开展。
3.科技经费不足,仪器设备落后,亦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正常进行。
六、今后打算
1.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指针,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北方蚕区协作优势,跨区域、跨部
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2.继续挖掘潜力,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多种经济,增加收入,弥补科研经费不足。
3.增加智力投资,重视人才培养,以解决科技人员严重不足,计划今后每年拿出两万元用于智力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