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1984年以来,我们开始实行科技体制改革,通过8年的实践探索,在改进完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实行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调整研究方向、课题设置;实行经济管理;转变科技人员的思想认识、观念;面向经济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我所在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来得的多项成果都不同程度转化为生产力。去年技术开发项目达14项,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创造社会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增强了本所自身发展的能力。
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效果
1.建立科技成果开发生产综合示范点。在实行科技体制改革初期,我们就注意到运用科学技术扶持贫困山区发展生产的问题。
1934年在广东省农委的支持下我们开设“西北江新蚕区开发技术研究”项目,组织科技人员走出实验室深入生产第一线,探索山区开发蚕桑生产的有效途径。第一阶段以粤北山区翁源县为重点,并选定翁城镇为试点,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生产水平等具体情况,把蚕桑科技新成果新技术进行组装配套,综合运用。开展普及科学种桑养蚕知识,引进良种,建立小蚕共育、大蚕地坑育,严格消防毒,推广化学除草、桑田专用复合肥等整套栽桑养蚕规范化措施。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县推广,经过三年试验,取得显著成效。全县桑地面积从4480亩发展到19420亩,产茧量从208吨增加到1405.5吨,成为省内新蚕区产茧量最多的县,被列为全国蚕茧基地县之一。仅蚕茧生产一项,全县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24万元。同时也推动了粤北山区各县蚕桑生产的发展。
2.建立成果开发基地。我所选育成的优良杂交桑“塘10×伦109”,于 1987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杂交桑产量高叶质好,一般可比广东普通桑增产16%左右,按目前生产水平,每亩可增产300公斤桑叶,按每50公斤桑叶10元计算,可增加经济效益60元。此外该品种还具有种子繁殖的优点,育苗成本低、速度快,能适应大规模发展生产的需要。因而受到省内外广大蚕区的欢迎,各地纷纷要求订购种子,一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种子价格也从每公斤几十元上涨到200多元,我们及时抓住这个机遇,迅速扩大成果开发,分别在本所和农村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制种基地,大量生产杂交桑种子,投放市场,实现成果商品化、商品市场化,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向广东省和国内17个省(区)供应“塘10×伦109”杂交种子2.8万多公斤。一公斤至少同发展本田桑20亩,2.8万公斤则可发展56万亩,可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360万元。
3.与企业挂钩,提供技术配方,由企业组织生产和经销。我们进行了桑田配施N、P、K的研究,获得了最佳施肥配方,按此配方施肥能使桑园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2%以上,同时提高叶质,可增加养蚕收成,因此于1987年获广东省农科院技改三等奖。从获奖当年起我们与省内几家复合肥生产厂家同时挂钩生产桑园专用复合肥,实现了成果当年商品化。由我所提供技术配方和监制,由厂方组织生产和经销。桑园专用复合肥一问世,立即受到蚕区用户的欢迎,因此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但由于工厂受到原材料的制约,无法进一步扩大批量生产,目前只能维持在每年生产2000吨左右的规模。
4.与企业挂钩,委托加工生产,产品由我所组织发售推广。我所与广东省丝绸公司蚕桑生产部协作试验成功的蚕用消毒剂——次氯酸钠,具有杀菌广普、高效等优点,对家蚕微粒子及若干种家蚕病原菌均有强大的杀灭能力,能有效地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和其他蚕病的发生蔓延。在1986年至1988年试验阶段,先后在德庆县蚕种场、化州县合江蚕种场、清远县蚕种场试用,消毒防病效果显著。据统计,三个蚕种场采用次氨酸钠消毒后,因微粒子病得到有效控制,蚕茧及蚕种淘汰率减少以及消毒药物成本降低等,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30多万元,蚕农增收774万多元。该成果于1990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然而,次氨酸钠是一种液态药物,在推广普及中遇到了运输不方便的难点。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与广州市民民电子厂联合研制成蚕用次氯酸钠发生器,使蚕种场或蚕户可以就地生产次氨酸钠药液,而不需要到外地去运输。这个问题一解决,立即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普及,外省也纷纷要求订购使用,获得较好的效果。另一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的成果是新型蚕药“消毒净”,由于广它具有杀菌广谱,使用方便、效果好、成本低等多方面的优点而倍受蚕户欢迎。该成果还在试验阶段就已在省内部分蚕区推广使用,三年来委托广州燕塘兽用药厂生产,产品由我所发售。目前已在全省蚕区普及使用,省外部分负区也逐步推广使用。“次氯酸钠”、“消毒净”这两项科技成果,能够迅速实现成果商品化,商品市场化,并取得较佳的社会效益和直接经济效益,这是我所近年来重视面向经济建设,加速科技成导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取得的结果。
5.实行科—农—工贸一条龙开发。我所选育成的优质高产无核桑品种“大10”,是果叶两用品种,其桑果颗大无核产量高,叶片大,叶肉厚,每年春季长果收获后,年中还可采三造桑养蚕。去年冬我所与清新县有关部门、佛山市康得利保健食品饮料厂签订了三方合作试验及开发合同,由我所提供母本(砧木和接穗嫁接)和技术,县有关部门组织农民育苗和建立采果基地,并提供桑果,由工厂加工制成桑果汁饮料投放市场。最近已试产出第一批易拉罐装无核桑果汁饮料,受到消费者的青眯,很快便销售一空。现正计划扩大采果基地,争取明春后实现批量生产。
6.结合成果中试进行前期开发。新育成的蚕品种、桑品种由课题组结合中试进行成果的前期开发,既加快了出成果的进程,又缩短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距离,同时还可增加课题组创收的机会,有利于科研人员转变观念,调动起搞好科研的积极和参予技术开发意识。
7.根据生产需求组织阶段性开发。对有些生产上需求量不大而市场又脱销的专业产品如桑树促根素等,则每年冬闲季节在所内建立简易车间,临时抽调人员进行小批量生产,既解决了蚕户急需,单位又可增加收益。
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体会
1.要转变科技人员的思想认识,更新观念。有一部分科技人员长期以来习惯于学院式的工作,认为搞科研获得了成果就是达到了目的,对成果的转化不够重视,在这些同志看来,搞技术开发、搞创收势必影响科研工作。这种思想认识会严重阻碍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必须通过学习和增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商品经济必要性的认识,树立效益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实践证明,课题组只要摆正科研与开发关系,搞了技术开发不但不影响科研工作,而且能促进科研的发展,对社会自身都有好处,使大家获得共识,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加速科技成果的物化过程。
2.只有紧密结合生产,科技成果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我所的次氯酸钠和消毒净两项科研成果,是在紧密结合生产、在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成果,又在生产上迫切需要的情况下进行成果开发,实现成果商品化、市场化,立即应用于生产,使生产获得增产增收,成为发展生产力的一种因素,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发挥积极作用。
3.促进成果开发不仅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必要的,而且对补充科研经费不足和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也是必要的。经济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而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主要途径就是把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级初阶段,经济还不发达,社会物质财富还不富裕的情况下,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即使将来经济发达了,社会物质财富丰富了,还是要依靠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经济建设。在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必然也为单位自身增强活力。根据我们省农科院制订、省农委批准的政策,开发酬金按“五、二、三”的比例分配,即开发纯收入的五成用作公积金(其中一成上交农科院),可以补充科研经费的不足,二成用作集体福利,三成用作单位或个人酬金。职工收入年年有增加,生活有改善,有利于稳定思想,稳定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
4.要有正确的鼓励性的政策。现行政策对在科研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对成绩特别显著者给予重奖,让他们先富起来,这是对的。然而搞技术开发即是做成果的转化工作,也和搞科研工作一样重要,因此对从事技术开发中作出显著成绩的人员也应给予奖励,对成绩特别显著者也应给予重奖,也让他们先富起来。对从事技术开发人员应视同科技人员,在审定成果和晋升技术职务中要坚持与其他科技人员一视同仁,让他们有同样的晋升机会,这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5.要正确处理好科研与开发的关系。科研与开发的关系好比开花与结果的关系。从顺序来说应是先有成果然后才有开发,但是从目的意义和重要性来说,则二者同等重要。从事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首要任务是出成果,而成果必须转化为生产力,变成社会物质财富才有价值。科研与开发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技术开发工作做得出色,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直接经济效益越多,越能促进科研的发展;科技成果越多开发后劲就越强。但是总的来说应该首先抓好科研,实现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否则技术开发会成为无本无源,缺少后劲。
三、对今后工作的设想
1.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坚持面向经济建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以科研为主,成果和开发两手抓。初步设想把科技与开发的力量逐步调整到7:3的比例。
2.健全所一级技术开发机构。充实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建设一支精悍的技术开发队伍。
3.继续坚持和完善大项目由所开发,小项目由组开发的机制。充分发挥所、组两级积极性。
4.努力开创新局面。积极创造条件兴办经济实体,以取得较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
5.认真做好科技兴农、科技扶贫工作。把优良桑、蚕品种和新技术新成果推广至边远穷乡僻壤,为山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作贡献。
6.改进完善酬金分配制度。力求真正体现按贡献大小分配,充分调动起广大职工对科
研、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鉴于今年蚕茧政策发生变动,茧价往下调,由此造成的冲击波已在各地蚕区明显可
见,不少地方出现蚕茧压级压价现象,有的蚕户已经开始挖桑头。估计蚕桑生产会从明年开始步入低谷,技术开发工作如何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必须认真研究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