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结合”办学主动为社会服务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蚕桑系

     我校蚕桑专业已有近90年的办学历史,无论在师资力量,设备条件,还是在教学手段,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近几年,蚕桑专业在围绕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原则,主动为社会生产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想方设法为祖国边缘地区培养人材
     我校蚕桑专业每年除为本省培养计划内的学生以及为河南、山西等兄弟省代培学生外,近年来,还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挖掘潜力,想方设法分别为新疆维吾尔族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边缘地区培养了几批专业人材,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尤其是为新疆少数民族培养人材的过程中,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主要是来自学习的学生中大部分是维吾尔族学生,这些学生基础较差,汉语水平低。为了确保质量,就把少数基础好些的汉族学生分插到本省的普通班里学习,为维吾尔族学生单独开班,并增设了汉语和中学数、理、化等复习课程,经三年的精心培养、教育,使新疆班95%的学生各门功课考试合格,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奔赴上了工作岗位,有的已在自治区、市、具有关部门以及教学、科研单位承担着主要技术骨干。象曹晓雷、阿力甫二人在自治区农牧厅工作并还担任了《新疆蚕业》的编委,干得很出色,获得了好评,为发展新疆蚕桑事业在作出贡献。再如当得知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条件较差,为发展蚕桑生产,急需培养蚕桑技术人材时,我校即主动联系,并满足对方要求,经济上优惠,专门为该自治区开办了一个一年制的蚕桑专业教学规,重点学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用了一年时间,就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蚕桑生产的主要理论知识和技术环节,解决了该地发展蚕桑息缺技术人才的问题,目前这批人村正在祖国的边疆发挥着作用。
     二、面向社会举办各种类典的培训班
    
 在办好普通班培养人材的同时,蚕桑专业根据社会及生产上的需要,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就1990—1992年三年中就办各类培训班20余期,来校参加培训的学员达800多人次。在为社会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把各类培训班办好,办得深受社会欢迎,除要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外,最根本的是要针对社会需要和生产特点,注重质量。我们办各类培训班的具体做法是:形式上灵活多变,内容上丰富新颖,时间上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有校内办班,也有校外办班。形式上有低层次的普及型,即半年至一年的基层蚕桑技术培训班和蚕种技术培训班,有高层次的提高型,即一个月至三个月的蚕桑农艺师进修班;也有专题性的推广型,即半个月至一个月的蚕桑新技术培训班及蚕茧收烘培训班。1990~1991年还分别举办了蚕桑《专业证书》班和蚕种《专业证书》班以及乡镇领导干部蚕桑培训班,今年又走出校门,举办了校外乡、村级蚕桑技术培训班。这些班都办出了特色,并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象参加过蚕桑新技术培训班的同志反映:蚕专办的新技术培训班时间短、内容新、实用性强、生产上用得上。几年来我校举办的各类蚕桑培训班,注重质量,获得了社会上的好评,为发展祖国的蚕桑事业作出了一点贡献。
     三、积极开区科研活动,大力推广新技术
    
 蚕桑专业也注意发挥专业的科研优势,把开展科研工作,推广科研取得的新技术,作为为让合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象本专业栽桑教研室通过多年的摸索,在桑树快速育苗方面走了较大的突破,“湖桑绿枝扦插育苗”和“湖桑硬枝扦插育苗”分别获得了省级鉴定,共也受到了国家教委、农业部。林业部及省有关部门的奖励,今年又获得了国家教委授予的科技进步三等奖。“湖桑绿枝插插快速育苗”在生产上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仅1988年一年中,通过学校举办新技术培训班的推广,有关教师奔赴农村的传授、推广,以及毕业班毕业实习的推广,1988年在全省推广了湖桑扦插育苗1.65亿株,成活率达65%,可供栽桑10万多亩,直接经济效益2000万元。养蚕教研室搞的“全龄每日二回育规范研究”获得了省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经济养蚕系列技术组装应用”获得了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90年在全省推广饲养了近10万张蚕种,对蚕桑生产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工改教研室外对当前农村蚕桑生产的特点,先后研制了蚕种加密健青匀风机和养蚕简易平台等通过了省级鉴定,获得了省技术进步三等奖.蚕种加密催青匀风机、养蚕简易平台在全省很多地方得到了推广,使用效果较好,深受生产上的欢迎。蚕病教研室一方面系统研究病毒病的发病规律,同时针对近年来生产上病毒病发生严重的薄弱环节,向生产上大力推广病毒血清诊断盒及滴氯液,简便易行,深受欢迎。此外象少回育、人工饲料育、桑毛虫性引诱剂预测预报桑毛虫发生规律以及新育成的“浒花×秋星”夏秋蚕新品种现正在生产上推广。
    四、科技兴农,为蚕桑生产服务
     在做好培养人材,推广科研新技术的同时,蚕桑专业还注意挖掘内在的科技力量,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特点,主动到有关蚕区开展技术服务,为促进该地区蚕桑生产发展贡献力量。去年,我省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全省的蚕桑生产受到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蚕桑生产要灾后复产,当务之急需解决桑苗问题,蚕桑系栽桑室副教授沈增学老师急生产上所急。利用暑假期间,不辞辛劳,奔波在全省各地灾区救灾义教,传授“湖桑绿枝扦插育苗”与“一步成园”技术,并且举办了育苗技术培训班,目前全省各地灾区正在积极扩大湖桑秋插育苗技术,仅溧阳市现已秋插育苗300多万株。这种秋插快速育苗方法,比常规方法成本低,时间短,成活率高,特别应交灾后湖桑补栽需要,深受生产上的欢迎。再如吴江县是我省的一个重点茧、丝、调一条龙生产基地,年产蚕茧近1万吨。以往该县养蚕所用蚕药都从邻近的浙江省去购买,往往造成蚕药供货不及时,蚕药质量不保证,影响了蚕茧生产的稳产高产。针对吴江县蚕桑生产的实际情况,尤其在蚕药供应和质量上一定程度影响蚕桑生产,蚕桑专业利用本专业的技术优势,派科技人员到吴江县,帮助该县筹办了蚕药厂,蚕药生产的工艺和质量检验等技术由学校提供,蚕药生产的资金及产、供、销等工作由吴江县多管局负责解决。1990、1991年该县就有90%以上的乡、镇蚕农都用上了自己生产的蚕药,全县也实行蚕药配套供应,这样既方便了群众,又保证了质量,受到了当地干群的一致好评。吴江蚕药厂的建成对该县蚕桑生产从蚕药到茧、丝、绸一条龙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是我系主动为社会服务开辟了一条新路子。目前又分别派科技人员到河南、徐州、山东、福建等地帮助该地发展蚕桑,提供技术服务。
     “坚持三结合办学,主动为社会服务”我系在这方面的工作仅是刚刚开始,今后还须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原则,充分地挖掘蚕桑专业优势的内在潜力,真正为社会、为生产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