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改革步伐促进科技发展的快步设想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中央政治局提出: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是新的历史时做赋予全国各族人民新的战略任务。我所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的讲话和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全所上下,同心协力,共谋发展大计,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所现状,研究深化改革的方案,决心同写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我们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大胆改革,深入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讲话精神,鼓劲、创新、求实,把各层次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好地面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多出成果,出人才,创效益,上水平,开拓我所科技和各面工作的新局面。
     现将我所现状和深化改革的初步设想,简述如下。
     一、现状与分析
     1、规模
     本所创建于1951年,占地面积875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100万元,在职职工236人(其中科技人员141人,行政人员7人,工人88人),离退休人员142人。
     2.建制
     本所是桑、蚕、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家级蚕业科学研究中心,也是全国蚕和桑品种资源保存中心以及蚕业科技交流情报中心。
     所实行所长负责制。下设科研管理处、行政办公室和党委办公室(人事处)三个职能机构以及栽桑,蚕品种资源,蚕品种选育,养蚕技术,蚕病理生理,蚕桑机具,茧丝,蚕业情报八个研究室和试验场。拥有能从事栽桑—养蚕—茧丝的蚕业应用、开发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设备、条件和人才,科学门类比较齐全。
     3、科研成果
     自1978年以来,获奖科技成果6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星火计划奖1项,农业部(或省)科学技术进步(或技术改进)奖25项,院(或市)级奖32项。近10年来,获奖项目推广应用,已创值11亿元以上,为发展我国蚕业生产和蚕业科学技术作出了贡献。
     4、“八五”承担各类科研任务及落实执行情况
     “八五”期间,承担纵向科研任务16项,横向任务及地区开发任务6项。年均科研经费约35万元。
     其中:
     (1)国家攻关项目,4个专题,1个子专题。
     ①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利用(85—01—03—08)
     ②桑蚕品种选育(85—606—05-01)
     ③特用蚕品种选育及育种新技术研究(85—606—05—02)
     ④家蚕微粒子病防疫新技术研究(85—606—05—03)
     ⑤家蚕人工饲料配方的研究(85—17—02-03—02)
     (2)农业部重点项目,1个专题,1个子专题:
     ①桑树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P85—04—03—02)
     ②桑萎缩病研究(P85—04—03—02—03)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正在执行中5项:
     ①外源激素调控蚕生长发育拮抗关系及应用
     ③蚕无性繁殖系及其应用研究
     ③适合于重组病毒外源基因高效表达蚕细胞株的建立
     ④桑萎缩病病原组织培养及其防疫物质研究
     ③桑原生质体的培养研究
     (4)院长基金,正在执行中2项:
     ①家蚕基因资源库的扩充及新突变基因分析
     ②世界蚕业文献电子计算机检索系统研究
     (5)专门项目,正在执行中2项。
     (6)横向项目,正在执行中5项。
     上述各项任务均已落实和开展工作,
     进展良好,预测能按期完成各种合同任务。
     5、“八五”科研成果预测
     根据科研进展情况,对“八五”科研成果进行了预测:
     l)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约15项;
     2)获奖科技成果6—8项;
     3)获奖科技成果中,部一、二等或国家级奖2—3项。
     6、科技成果推广开发
     1992年,正在实施的推广与开发项目18项,预计开发收入70万元,骨干项目为:1)优良策品种繁育与推广;2)系列蚕药的生产与推广。
     7、财务状况
     1992年度院拨事业费108万元,计划开发省电力万元,合计收入178万元。
     1992年1—6月份事业费开支112.71万元(其中离退休人员费用24万元),预计全年事业费支出达238万元,方能维持全所最低度生存的需要。收支相抵,赤字高达70余万,财务形势十分严重。
     二、深化改革的初步设想
     通过学习和讨论,全所职工对加快改革步伐,取得了共识。深化我所改革总的思路是,以改革为动力,以科研为先导,以场需求牵动科研和开发,使研究所从单一的科研型向科研经营型转变;建设好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多出成果,快出人才;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主战场;加强科技开发力量;后勤、行政落实岗位责任制,试行承包和有偿服务,面向社会;强化激励机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开创我所科技工作新局面。
     1、重新调整课题方向任务,强化科技成果市场商品意识
     “八五”初期,所根据科研任务来源和蚕业生产、科技发展需要,对科研课题方向任务和人员作了一次调整,共开设研究课题23项,比“七五”期间的34项减少了11课题。现投入科研第一线的科技人员100人,其中承担国家或部门攻关任务占74%;应用基础资金项目占14%,自选项目占12%。在此基础上,拟以深化改革的精神,面向国民经济建设,面向科技市场,强化技术市场商品意识,对全所研究课题再进行一次检查、分析、论证,重新调整方向任务,以达到加速出成果,创效益,上水平,增后劲的目的,逐步建立市场—选题—研究—成果—市场的良性循环的科研运转机制,具体设想:
     1)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确保各项科技合同任务按期完成或超额完成;
     2)通过论证,选准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性的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研究项目,队伍要精干,起点要高新,力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院长基金等资助;
     3)对尚无任务和经费来源的自选研究课题,通过进一步论证认为必不可少的又有发展前途的,千方百计保一批;若方向任务目标不明确的,暂停执行或合并或转向;
     4)要求所有应用开发性的研究课题,必须强化科技成果商品、市场、物化意识,不断提供技术市场紧俏的科技成果。
     2、转变观念,强化开发,增创效益强化科技成果推广开发,是使研究所由单纯研究型转变为科研经营型的突破口,是组织科技人员面向主战场与国民济济发展相结合以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科研所自身活力、动力和提高职工生活文化水平的重要措施,是研究所赖以生存发展的关键。要强化科技开发,首先要转变观念,强化科技商品意识,平等竞争意识,科技成果有偿使用意识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等。
     根据我所科技成果特点和人才优势以及丝绸行业特点,加强我所科技开发,应以“三个为主”---(1)以骨干创收项目为主,同时组织安排好而上开发项目;(2)以专业科技成果开发为主,拓宽开发领域;(3)加强专业开发队伍和科室联办科技开发为主,充分调动所、室、课题记三个层次的积极性。在具体项目选择安排上,目前可分为三个层次:
     (1)骨干开发项目
     ①优质特用蚕品种的繁育推广
     ②系列蚕药开发应用
     (2)重点开发项目
     ①蚕桑机具的研制与开发
     ②蚕业科技人才培训
     ③桑苗、桑药与桑肥开发推广
     (3)面上开发项目(另详)
     (4)继续抓好区域开发:武陵山区蚕业开发,镇江茅山蚕业科技示范等。
     为了使科研与开发更加紧密结合,加强统一管理,树立研究所的信誉,充分调动所室两级积极性,创造条件,成立科技开发服务中心。
     为了起动科技开发,多渠道争取150万无息贷款,作为开发周转金。
     全所开发创收在1992年70万元基础上,1995年全所开发收入争取达到130万元以上。
     在开发收入分配上,逐步理顺关系,坚持科技发展基金、集体福利及个人酬金多方受益,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向开发人员倾斜,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多劳多得,上不封顶。
     3、行政后勤试行有偿服务,并面向社会服务,努力为增收节支。
     行政后勤的改革,强化三个面向服务:1)面向科技第一线线服务;2)面向职工生活服务;3)面向社会服务。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明确岗位责任,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①事业经费实行切块包干,一次到位,班组承包,节文提成。
     ②加强组组建设,明确岗位责任,做到人尽其才。
     ③逐步实行班组承包,拟先以驾驶班和电班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行。
     ④在完成所内服务的前提下,经所同意。可以面向社会服务为所创收。
     4、人员分流与人才培养
     人是科技载体。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人才是决定因素。科技市场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从我所处于国家级的地位和我所人员年龄、知识、专业等结构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弓队才,逐步做好应用基础研究、面向经济技设主战场、成果开发推广和管理服务4个层次的分流(分工),尽可能使每个人专长和爱好与实现组织总体目标挂勾,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深化人才培养使用的基本思路是:继续发挥老专家传、帮、带作用,依靠中年技术骨干,大胆使用、大力培养青年优秀人才,培养出一流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在目前人员分流中,要建设好科研的基本力量,加强开发力量,对管理部门实行精兵简政、放权,初步设想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造人才平等竞争成长的环境和政策,大胆选拔、破格晋
升优秀的中青年技术人才;
     (2)加强完善课题第二主持人和所长助理、室秘书制度,给中青年压担子,培养跨世
纪的干部;
     (3)根据院统一部署,继续做好院、部、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的评选推荐工作,所设立科研、开发、管理、服务有突出贡献奖;
     (4)做好在职职工再教育工作。职工再教育以专业对口,学用一致,短期为主,进行
有计划分层次的培训;所级和3个职能部门领导,争取参加院办党政干部培训班培训,提高管理素质;中层领导既要学习管理知识,又要提高专业理论和技术,缺什么学什么。努力提高研究和管理水平。
     中青年科技干部,一方面到科研生产第一线,增长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要在搞好工作前提下,尽快过外语关。
     (5)有计划地做好选派出国人员的工作。在德、才、学、绩综合考察基础上,重点选拔在所工作5年以上并作出较优异的成绩的科技人员重点培训。
     (6)扩大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收培养工作。在现有博士培养点基础上,增加博士导
师,建立博士后流动站,进一步改善培训条件,每年招收硕士生4—5名,博士生2—3名。增加在职硕士研究生的培训工作。积极主动做好在外留学科技人员工作,为吸引他们回国服务创造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7)加强工人队伍建设。根据不同岗位工作特点,做好上岗培训。
     (8)努力做好职工生活、文化服务。例如:1)增开往返镇江班车,便于职工办事和活动;2)抓紧开播公用录像;3)筹组开办俱乐部、卡拉OK厅等,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5.建立完善能体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把全所职工的积极性调
动起来,投身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调动人们积极性,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政策的导向,很大程度左右人们积极性发挥。一方面要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让群众在改革风浪中大胆实践;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奖励罚懒的原则,鼓励部分人员通过自己劳动先富起来,初步设想是:
     1)分清正确与错误、是与非的界限,纪检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凡合理正当的收入上不封顶。收入报酬公开化,反对暗下私分,严打贪污等经济犯罪行为;为开发经营等工作需要,允许从收入中提取2%-3%活动基金打入开发成本,在接待交往中,既要热情又要简朴,反对铺张浪费和化公为私;为了探索改革,允许失败,允许犯错误和改正错误,重在内部教育。
     2)科技开发和服务收入,一般按4:1:3:2比例提成(即所科技发展基金;室组科技发展基金;集体福利基金;个人酬金),根根不同情况,又有区别。分配时,反对平均主义,控功论奖,多劳多得。
     3)筹集设立科技发展促进奖金
     从外来经费中,提取3%-5%对为全所科技发展促进基金,主要奖励下列作出贡献的人员:
     (1)所级科研、开发、管理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2)获国家、部(省)、院(市)科技成果的主要人员;
     (3)优秀论文作者;
     (4)中青年及研究生优秀论文作者;
     (5)人才培养伯乐奖;
     (6)重大合理化建议奖。
     4)引进技术项目、资金贡献奖
     为了鼓励职工对国内外争取项目、资金的积极性,凡立项引进了科研、开发项目和国内外合资、加工等项目,取得经费或为所创益者,授予引进项目、资金贡献奖励。
     5)节支奖
     有合理计划开支范围内,在确保工作(或工程)按期保质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可从节省开支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奖励责任承包人员。
     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发表后的短短几个月,中央作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改革浪潮已在全国掀起,我们决心在院的领导下抓住有利时机,加快人才分流,合理调整结构,转变运行机制,更好地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加速我国蚕业科学技术发展服务。为此,要进一步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深远意义和学中央加快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务实进取,跟上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同时,要加强和改善政治思想工作,关心群众生活,保护改革开放的积极性,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借鉴、学习兄弟单位的好经验,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好,使改革开放这一前所没有的伟大事业,健康顺利地向前推进,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