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方向深化改革多出人才决出成果


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为我国今后的改革开放指引了方向。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气象。作为蚕业教育单位,如何深化改革、多出人才、快出成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在结合我系的实际谈一点体会。
     1991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1991年是“八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我们完成了“蚕学系‘八五’发展规划”的制订,明确了:坚持方向、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力争成为全国重点学科,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的“八五”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全系上下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一)继续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对蚕体解剖生理、蚕种学、蚕遗传育种学、蚕病学、桑树栽培及育种学等五门课程进行了质量评估,总结了经验,找出了不足,为进一步抓好课程质量建设提供了依据。
     2.继续进行多层次办学和联合办学,提高办学效益。1991年继续招收了博、硕士生、本科生、函授班,举办了各类培训班,并分别与江西农大和湖北农学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来自江西及湖北的各30名本、专科生均已在我校就学。现有博士生4名,硕士生7名,本科主148名,专科生30名,函授生37名。
     3.抓了实习基地建设,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抓好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承包责任制,更好地发挥其为教学、科研、生产服务的功能。
     ——先后与湖州市农业局蚕桑站、杭州蚕种场等签订了协议,将这些单位和地区作为我系学生进行生产、毕业实习的稳固基地。
     (二)积极争取“八五”科研项目
     1991年,在全体教师的努力和各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我系共争取到“八五”国家攻关科研项目3项,省攻关项目2项,国际基金及国际合作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及其它各部、委、厅、局的研究项目。目前我系共有科研项目23项,1991年科研总经费为21.2万元。
     (三)继续抓好学科梯队建设
     在1990年引进人才,充实师资队伍的基础上,1991年着重进行了学科方向梯队的建设。目前,蚕的遗传育种及良种繁育、蚕体生理、蚕体病理三个研究方向已形成了较完整合理的学科梯队。对尚未配套好的学科方向梯队,我们采取派出教师进修、攻博,以及聘请客座教授的方式努力使之尽快完善、配套。
     (四)深入开展生产服务,进行科教兴农
     1991年我们以科技产品开发为龙头,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深入进行生产服务和科教兴农。由我系研制开发的蚕室蚕具消毒新药——“消特灵”,已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取得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受湖北英山县茧丝绸公司委托举办的蚕桑训练班,得到当地政府好评,并要求继续举办,在抗洪救灾、科技扶贫等一系列工作中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今后工作打算与改革设想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抓好教风、学风建设
     “教学相长”,良好的教风与学风是搞好教学、提高质量的根本。我们将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及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针,认真做好教师、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倡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讲究职业道德,认真教学,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专业,遵法守纪,认真学习,树立尊师重教,虚心好学的良好风尚。
     2.继续课程质量评估,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课程质量评估,力争在本学年内完成本系全部专业课的课程质量评估工作,力争在“八五”期间完成各课程的配套教材,特别是电化教材的建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试行教师A、B角制,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在已实行主讲教师选聘制的基础上,对讲师以上的教师实行 A、 B角制,即每个教师能承担二门课以上的教学任务,而每门课也可以有二个以上用教师开课。同时,发挥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核心作用,积极开展观摩教学、年青教师试讲等各种教研活动,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修订教学计划,调整专业服务范围及方向,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为能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需求,蚕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已不能局限于蚕桑技术的推广、蚕学教学和科研等工作,而必须具备更扎实的基础,更宽广的知识面,有理论、懂技术、能动手、会经营的一专多能的多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修订蚕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调整专业服务的范围和方向已迫在眉睫。我们将在这一学年内重新修订教学计划,进一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以使培养的学生具有从事桑、蚕、茧、丝一条龙各环节的技术推广、经营管理以及丝绸贸易等的知识和技能。
     (二)调整科研主攻方向,使科研快出成果
     目前,我系承担了国家及省的攻关课题5项,基金课题5项,国际合作课题2项,我们将利用浙江丝绸研究中心挂靠我系的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力量,积极组织攻关,保证各攻关和基金课题的按时完成。同时,根据浙江省发展“一优二高”农业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密切加强与省农业厅、省丝绸公司及各地、市蚕茧丝绸生产部门的联系,在抓好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同时,着重抓好常规、实用技术,优良品种的研究开发,增加生产急需的课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服务。通过建立有效机制,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研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排忧解难,促进农村经济上新台阶。
     (三)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实施
     1.健全系中心实验室,提高其为教学、科研服务及技术服务的效能。健全系中心实验室主要是通过对实验室人员的有效考核管理,使有利于改善实验室的服务态度,提向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效益,减少浪费。
     2.更新常规实验仪器设备,建立蚕桑生物技术实验室及电子计算机室
     我系的实验室大多建立于五、六十年代,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常规实验仪器设备陈旧、落后,已不能很好地为本科教学服务,更不能满足蚕桑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需要,因此必须更新。我们将在学校的支持下,逐步更新本科教学实验用的显微镜和解剖镜;同时自筹资金添置生化仪器设备,拟在本年度内建立蚕桑生物技术实验室。此外,集中现有的各类计算机,并添置更先进的计算机,建立系计算机室。
     3.完善电化教学设备及软件建设
     电化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有效手段,能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教学效果。目前,我系已拍摄了不少课程的电化教材,“八五”期间,我们将完成为本专业所有专业课程配备的电化教材,同时力争在1993年以前,建立系电化教室。
     (四)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继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昆虫研究所、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日本东京农工大学、京都工艺纤维大学、信州大学、宇都宫大学等的联系与合作,邀请有关蚕的遗传育种、蚕的生理、病理、桑树栽培及育种、蚕学生物技术等有关专家来系讲学,担任客座教授,从事合作研究,并不断派出我系教学科研人员去上述各单位研究、进修与学习,以不断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
     (五)广泛开展生产、技术服务,改善内部管理及分配体制,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继续开展各层次办学,以数学为本,开展技术培训与技术服务。
     ——积极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生产服务。
     ——实行定编定员,明确岗位责任制,改革奖酬金分配制度,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最后,我们衷心感谢农业部、中国丝绸公司、中国农科院蚕研所、浙江省农业厅、省丝绸公司以及各兄弟院校、研究所对我系工作的热情支持与帮助。
     1992年是执行“八五”计划时第二年,也是争取达到重点学科条件关键性的一年,我们决心在1991年工作的基础上,再接再励,认真学习,深入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会议精神,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围绕“八五”计划的目标,真抓实干,使之实现,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