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桥
(农业部农业司 100026)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古国。考古证实,养蚕业的起源可追溯到5000多年之前,殷商时代养蚕业已相当发达,春秋战国时代蚕桑生产遍及全国。古代中国社会生产以“男耕女织”、“农桑并举”为特点,蚕丝业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蚕丝通过“陆、海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近代,中国的蚕丝业几经兴衰,到1949年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的方针政策,经过四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以来,中国的蚕丝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振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蚕丝生产国和供应国。现将中国蚕业生产的发展与蚕业技术的进步情况简介如下:
一、蚕业生产的发展
1.桑树面积和蚕茧产量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蚕桑生产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59~1954年为“恢复和稳步发展”时期。1949年桑园19.9万公顷,家蚕茧产量3万吨。到1954年桑园发展不快,为20.3万公顷,但家蚕茧产量达65万吨,增加1倍。
第二个时期:1955~1958年为“大力发展蚕桑生产”时期。到1958年桑园面积达到39.4万公顷,产茧量7.3万吨,分别比1954年增加94%和12.2%。
第三个时期:1959~1964年为“积极恢复、适当发展”和实行“粮食与经济作物并举方针”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桑园下降到12.1万公顷,家蚕茧产量下降到5.2万吨。
第四个时期:1965~1983年为“大力发展蚕业生产方针”的时期。1970年家蚕茧产量12.1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1980年家蚕茧产量25万吨,超过了历史最高年产量水平。到1983年,成片桑园面积为29.1万公顷,比1964年增加1.4倍,另有零散桑树27.6亿株,家蚕茧产量26.8万吨,比1964年增加4.1倍。
第五个时期:1984年至今为“巩固提高,稳步发展”方针的时期。这个方针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在处理产量与质量关系时,把质量放在优先地位,要求优质、高产、高效益,全面提高蚕茧生产水平。二是在处理蚕业生产与丝绸工贸关系、蚕业与其他种植、养殖业关系时,强调系统工程观点和平衡协调发展,把蚕业生产的发展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这个时期是中国蚕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年平均增长率8%以上。到1992年全国成片桑园达84万公顷。比1949年增加3.2培,比1983年增加1.9倍,另有零散桑树62.55亿株。家蚕茧产量65.9万吨。比1949年增加21倍,比1983年增加1.5倍。与此同时,全国家蚕种饲养量也大幅度增加,发种量达2370万盒,比1949年增加16.5倍,比1983年增加1.1倍。
中国的柞蚕生产发展较缓慢,由于作蚕在露天的柞蚕场放养,容易受气侯、天敌等环境因素影响,生产极不稳定,1980年放养的柞蚕场达62.8万公顷,产茧75万吨,是建国以来最高生产水平,但未达到历史最高生产水平。近几年柞蚕茧产量稳定在4~5万吨的生产水平。由于丝绸产品销售不畅,有三分之二柞蚕茧以削茧后将蚕蛹做为菜肴而食用,茧皮做绢纺原料。
2.蚕业生产的分布
中国的蚕业生产在大陆除西藏、青海省外,有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300个县、2000万农户从事养蚕业。全国有400个蚕种场负责各级原种和杂交种的生产。
中国的蚕桑生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主要产区集中于长江流域的四川、江苏、浙江省。四川省有桑园22.3万公顷,零散桑树55.27亿株,饲养蚕种792万盒,生产蚕茧18.6万吨。江苏省有桑园17.3万公顷,零散桑0.17亿株,饲养蚕种505万盒,生产蚕茧14.6万吨.浙江省有桑园9.85万公顷,零散桑树0.25万株,饲养蚕种418万盒,生产蚕茧14.1万吨。这三个省的桑园面积、饲养蚕种量、蚕茧产量占全国70%以上,其次是广东、山东、安徽、广西、江西、湖北、陕西省。上述十省产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5%以上(表1)。
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国蚕业生产的布局也开始变化。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蚕业生产消退,而内地经济不发达地区,一些贫困地里蚕业生产开始崛起。如广东省珠江三角州著名的“桑基鱼塘”的佛山地区已无蚕业生产、而广东省西部的湛江、韶关地区蚕业兴起。安徽、湖北、河南省“大别山地区”,江西的井冈山地区,四川省黔江、万县地区,江苏省的苏北地区已经形成新的蚕茧生产基地。目前,全国已有150多个县产茧量超过500吨,其中产茧量最多县为:浙江省的桐乡县,产茧量达2.5万吨;第二位为浙江省海宁市,产茧量2万吨;另外还有江苏省海安县、如东县、吴江市、丹阳市,浙江省德清县、四川省有三台县等十几个县(市)产英量超过5000吨。一大批蚕桑生产基地正在形成。
中国的柞蚕茧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辽宁、黑龙江、内蒙、吉林,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南省。辽宁省产柞蚕茧占全国总产量的70%,该省的岫岩、凤城、宽甸和西丰县的产茧量占全国总产茧量的50%。柞蚕在野外放养,受光照时间的长短影响较大,在北纬35~36º形成明显的柞蚕化性区域的分界线。分界线以北的东北地区及山东属二化性蚕区,一年内放养一季蚕。
中国的蓖麻蚕生产,由于绢纺市场的影响,目前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蓖麻生产
跨在全国各地,还有木薯、马桑、红黄麻等多种植物的叶子可适宜饲养蓖麻蚕,所以,发展蓖麻蚕生产的潜力极大。
中国黑龙江省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还具有丰富的天蚕资源,仅野外采摘天蚕茧缫丝即可满足目前世界天蚕丝的需求量。
二、中国蚕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国的各级人民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蚕业生产的科学技术研究和蚕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目前,中国有国家级的蚕业科学研究所1所,省级21所,市级5所;在11所高等农业院校有蚕桑系或蚕桑专业,有17所中等蚕业专业学校。从中央到蚕区的各级农业生产部门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蚕业生产管理体系和蚕业技术推广体系。
中国蚕业科学技术研究的方向是:以提高产量、茧丝品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改良蚕、桑品种为中心,加强稳产、高产、
优质、低成本适应不同地区条件的栽桑养蚕综合技术研究,以及有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开展蚕业宏观研究和蚕丝加工工艺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在蚕业上的应用研究,不断地为发展蚕丝业提供科技成果。
近四十年来,中国的蚕业生产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桑树栽培方面
中国幅员辽阔,桑树资源丰富。调查表明,中国有14个桑种,2542份品种资源。仅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国家桑种质资源圃”就保存1550份。选育出适应不同地区栽培的优良桑品种40多个。栽培面积较大的有湖桑3号、桐乡青、湖桑7号、湖桑197号。近几
年育成的7307、育2号、育711号、育151号、
育237号、杂交桑塘10×沙109、伦2×沙109、中桑5801号×育82号等新品种在逐步推广普及。为了改变投产桑园缓慢的习惯,在研究桑园群体结构、桑叶收获和桑树修剪技术、桑园光合成效率、桑树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运转和分配等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应不同地区条件的大面积高产、优质的桑园栽培技术。江苏
、浙江省推广的高产密植速成丰产桑园,每公顷桑树15000株至22500株,浙江省湖州市
2.2万公顷桑园,每公顷产蚕茧1540公斤;江苏省丹阳市冷甲村冬栽桑树3公顷,第二年每
公顷产蚕茧1500公斤、第三年产茧2400公斤、第四年产茧3100公斤。对桑树的病虫害防治方面,我们对桑树各种病虫害种类分布做了详细的调查,对主要害虫进行了生态学特性研
究,并研究了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对近几年大面积蔓延的桑瘿蚊和桑萎缩病开展了预
测预报,筛选并育成了抗病品种,研究出综合防治技术,在全国主产区建立联合防治组织,
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
2.蚕品种方面
中国的蚕品种资源保存和育成是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为中心,各省级所分工
协作。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建立了家蚕品种资源性状数据库,保存550个品种资源,
并对500个蚕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全面调查,为遗传研究和育种提供了素材。
近些年,中国各蚕业科研单位育成了大量的蚕品种,仅1986年至1992年经国家品种审
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了16对蚕品种。春蚕品种主要有青松×皓月、苏芳×春晖、(春·蕾)×
(镇·珠)、(57A· 57B)×(24· 26)、浙蕾×春晓等。夏秋蚕品种主要有芙蓉×湘晖、黄鹤×
朝霞、丰一×54A、浒花×秋星、新杭×科明等。
3.养蚕方面
中国的养蚕技术研究以高产、优质、省力、
低成本为目标,系统地研究了饲育温度等环境条件对蚕生长发育及茧丝质量的影响,研究了饲育技术、蚕品种、桑品种等各种条件对饲料转化效率及茧丝质量的影响等。
中国的养蚕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生产发展取得明显的效益。一是养蚕结构和布局。
从60年代起,为充分利用桑叶,在改革桑叶收获方法和夏秋蚕饲养技术的基础上,调整了春蚕与夏秋蚕的养蚕结构和布局,不断扩大夏秋蚕品种的饲养量,增加夏秋茧的比重。到80年代,夏秋蚕的饲养量和蚕茧产量占全年总饲养量和蚕茧产量的60%。二是蚕品种的更新
代,推广优质、高产、抗病的多丝量品种。四十年来,已实现三次大的蚕品种更新换代,目前正进行第四次更新换代。现在春蚕品种的茧层率已超过25%、茧丝长1400米以上、出丝率
19~20%,主要性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夏秋蚕品种的茧层率21~23%、茧丝长1000~1100米、出丝率15~17%,其强健性达到国际水平。三是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自70年代以来,推广炕床育等保温、保湿、保鲜、节能的饲育技术。目前正在推广小蚕片叶立体育和平面一日一回育,以及大蚕蚕台育、地蚕条桑育、室内地炕床育、室外简易棚育。同时在研究小蚕一龄一回育和大蚕一日一回育等更简便的饲养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四是贯彻以消毒为中心的综合防治蚕病技术,使用新型消毒防病药剂,把蚕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水平。
4.蚕业综合利用方面
蚕业综合利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据对蚕丝业的分析证明:如果把蚕业的
剩余产品加以科学的应用,其产值可以超过丝绸业,桑叶、桑皮、桑根、桑果做为药材已早被古人应用;桑枝编制工艺品,桑皮造纸、桑果作饮料已普遍利用;从蚕粪中提取叶绿素做为天然色素、叶绿素铜钠盐制备防治肝炎药品已投入市场;由蚕蛹制取复合氨基酸、蚕蛹蛋白饲料及食品已商品化;由蚕沙提取胡萝卜素、蚕蛹提取蛹油、蛹皮提取壳聚精已投入生产;用柞蚕蛾制取“柞蚕素1号”、“柞蚕素2号”防治肝炎已通过病、药理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以家蚕、柞蚕、蓖麻蚕蛹培养蠕虫草已获成功;以家蚕或柞蚕雄蛾为主要原料制取得药酒等补品、用废丝提取的丝素肽制成的护肤、护发
系列化妆品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蚕丝业综合利用的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