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丘区蚕茧优质高产技术研究

 
   湖南山丘区蚕桑技术开发研究课题组湖南山丘区,过去养蚕数量少,蚕茧产量低不稳定。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先进的系列配套养蚕技术。为此,我们在“米水流域等山丘区蚕桑优质高产综合技术开发研究”中,围绕提高蚕茧产量和茧质,从养蚕布局、蚕品种、蚕种集中催青和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育、选用先进簇具和蚕病防治等方面,进行技术组装配套,边研究边示范推广,对推动蚕桑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一、调整养蚕布局研究
  我省山丘区过去一般全年养春蚕、夏蚕、早秋蚕、中秋蚕和晚秋蚕五季。其收蚁时间分别在4月20日左右、6月10——15日、7月20—25日、8月20-25日、9月20-25日,上簇时间分别在5月15-20日、7月5-10日、8月15-20日、9月15-20日、10月20-25日。蚕种比例春蚕和中秋蚕各占30%,夏蚕和晚秋蚕各占15%,早秋蚕占10%。这种布局与山丘区的气象生态环境和桑树生长发育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1、据气象部门资料和1991—1993年的实际经历,山丘区往往3月下旬有较大的寒袭、5月常出现“五月寒”。如酃县、茶陵县,1992年3月上旬平均气温8.2℃,中旬12.2℃,下旬只7.5℃。5月上旬平23.2℃,相对湿度79%,中旬20.7℃,湿度85%;下旬21.8℃,湿度84%。因而3月份桑芽虽脱苞早,但开叶慢;5月受气温低、日照少的影响,桑叶成熟度差,含水量多。按原来的春蚕布局,不仅不能发挥春叶的生产潜力,增养春蚕、而且常使大蚕期长时间处于冷湿环境中,影响蚕茧产量和茧质;2、早秋蚕正处于全年最高温度时期;3、晚秋蚕受“寒露风”影响,全龄需加温养蚕。因而,近几年部分低山小丘区开始探讨将全年五季蚕改为四季蚕,不养早秋蚕,推迟春蚕,提早晚秋蚕。但许多地区仍实行五季蚕的布局。为此,特对五季蚕的布局作了如表1的调整试验。


调整后的养蚕布局,主要是春蚕饲养时间推迟5-10天,使春叶的生长期相应延长,以增
加春叶产量,提高叶质,并减少大蚕和簇期的加温。同时,适当提早饲养晚秋蚕,减轻“寒露风”对晚秋蚕的影响,减少蚕期加温。在全年养蚕比例上,增加春蚕饲养数量只%左右,减少县委和晚秋蚕各5%左右。养蚕布局经三年实施,一般全年养蚕数量增加5-6%,蚕茧总力仅加10%以上。具体情况如表2。


  二、饲养夏秋蚕新品种“限1×限2
    引进和推广新的好养、优质、高产的蚕品种,是实现蚕茧生产“三高”工程最有效的途径我们于1991年中秋开始在酃县试养“限1×限2”品种,与现行当家秋蚕品种“湘晖×芙蓉”进行对比。
  (一)试养成绩
  1991年中秋全县养“限1×限2”品种449盘,产茧15800公斤,产值143554元,盒平产35.20公斤,盒平产值318.72元,与同期饲养的“湘晖×芙蓉”297盒,产茧7282.5公斤,产值64086元比较,“限1×限2”的单盒产茧和盒平产值分别增长43.67%和48.11%。并在该县三河乡石潮村石湖组,选择条件相似的农户,进行对比试养,同时收蚁饲养“限1×限”、“湘晖×芙蓉”各10盒蚕种,其发育经过与养蚕成绩见表3、表4、表5。

  从表3、表4、表5中可以看出:在基本相近的饲育环境中,“限1×限2”与“湘晖×芙蓉”的发育经过基本相同,但限性品种单盒产茧达37.90公斤,单盒蚕茧产值为348.76元,分别比“湘晖×芙蓉”增长14.85%、12.27%,担桑产值增加14.6%,且斤茧颗数少,全茧量和茧 层量分别较”湘晖×芙蓉”高14.97%、13.56%。胜过1991年试养,1992-1993扩大饲养,1994年可全面普及“限1×限2。”品种。
    (二)饲养特点
  通过对部分单盒产茧40公斤以上养蚕农户的调查研究,要进一步挖掘限性品种的增产
活力,在饲养过程中必须掌握如下技术关键:
  1、蚕卵全部转青后黑暗时间较“湘晖×芙蓉”要长,收蚁前保持12小时黑暗,早晨7时感光9时收蚁,确保一日孵化率90%以上。
  2、小蚕期发育快,眠起齐一,1、2、3龄应及时扩座、加服网,大蚕眠性慢,应掌握好止桑、饷食适期,并及时做好提青分批工作,适时止桑、饷食,以防止蚕儿发育不齐,饿眠或起蚕饥饿导致蚕儿体质下降。
  3、整个蚕期食桑量大,食桑猛,尤其五龄第二天起食桑量骤增,应喂足桑叶,适当增加给桑量和给桑次数。
  4、由于蚕儿的生长发育快,食桑旺盛,大蚕期蚕座易聚蚕沙,特别是在阴雨多湿天气,或蚕室荷种量太大,蚕座易发霉。因此要勤除沙,常开门窗,通风排温,蚕座多撒吸湿材料。
  5、该品种具有雄蚕显斑纹的特殊性状,凡花蚕为雌,白蚕为雄,其老熟程度不一致,营茧速度亦有差异。一般始熟期白蚕老熟比例较大,花蚕宜适当迟上簇。
  三、蚕种集中催青和小蚕共育技术研究与应用
  蚕种集中催育和小蚕共育,是蚕茧优质、高产、低耗的基础工作。过去,由各养蚕户分散进行蚕种催青和养小蚕,不仅所需房屋、工具、劳力、升温燃料多,桑叶耗量也较多,而且常常发现春季倍育和小蚕饲育升温中毒、蚕卵孵化不集中、收蚁不齐等事故,影响蚕茧产量和效益。为解决这一问题,从1991年起进行研究和推广蚕种集中催青和小蚕联户共育配套技术,1993年已全面普及到各蚕区。
  (一)集中催青技术处理
  根据目前山丘区养蚕数量少而比较分散的特点,蚕种催青以由县蚕种经营单位建立专用催青室,固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催青较好,并掌握好以下技术要点:
  1、认真解剖卵胚子,及时调节温湿度,把握准起点胚子和戊3胚子,根据胚子发育,春蚕和晚秋蚕实行简化催青调节温湿度,调整好起点胚子,保证丙2胚子开始催青。到催青第4天戊2胚子止,用温度22-23℃,干温差3℃;第5天戊3胚子至第11天孵化,温度25-26℃,干湿差2℃。
  2、及时换气、摇卵、调种。
  3、做好补催育和发种工作。催青第9天蚕卵大部已转青,发种至小蚕共育室进行补催青。第10天蚕卵转青齐后进行黑暗保护,次日早晨感光收蚁。
    夏蚕和早、中秋蚕种要做好降温补温工作,尤其戊3胚子后要加强补湿,保证胚子正常发育,孵化齐一。
  (二)小蚕共育方式与技术处理要点
  山丘区蚕桑生产的基础较差,小蚕共育开始以亲朋好友就近联户共育,以10-15户、20—40张蚕种为一共育组,推选有经验的人员进行技术操作,工具、房屋租借或自备,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大规模,向专业户养小蚕过渡。总结试验区的经验,搞好小蚕共育,关键在于统一收蚁方法,统一饲育型式(如防干育等),统一消毒防病,统一饲养技术标准。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


  (三)效果调查:酃县试验区1991年早秋蚕共育18盒,平均盒种产茧25.75公斤,比对照种9.8盒,盒种产茧20.09公斤增产28.37%;晚秋共育18盒,平均盒种产茧33.15公斤,比对照14.5盒,盘种产茧27.79公斤,增产19.29%。且省工、省叶、省成本。早秋共育10天,实耗消毒药物21.20元,盒种平均1.16元;晚秋共育11天,升温燃料与消毒药物53.96元,盒种平均3元,而不进行共育的,早秋盒种消毒药物5元以上,晚秋消毒药物与升温燃料费10元以上(见表6)。

  1992年全年小蚕共育116盒种,一日孵化率91.55%,较对照末共育的91.5盒种一日孵
化率76.35%,净增15.2%;平均盒种产茧28.71公斤,比对照24.89公斤增产15.35%;平均每盒种收入228.63元,较对照190.56元高19.98%。其蚕体发育齐一,抗病力强,茧质好。据夏蚕期调查,死笼茧率比对照低6.5%,蚕期减蚕率低9.5%(见表7)。

    四、大蚕室外棚架育试验
  大蚕所需劳力和蚕室蚕具比小蚕期成倍增加。简化大蚕饲育技术,减少物化劳动和能源消耗,提高养蚕经济效益,是当前养蚕技术革新的重要内容。国内目前研究大蚕省力化饲育的方法主要有室内编织布饲育、蚕台育、地面育,室外土坑育、棚架育等种。我们根据湖南山丘区的特点,以室外棚架育为主要研究和推广内容。室外棚架育,既可解决养蚕数量多的户,蚕室蚕具不足的困难。因其通气、防病条件比室内育好,蚕室环境更适于大蚕的生理要求,也是保证蚕作安全、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的有效措施。
  (-)棚架立地条件与构造。室外棚架育,以在房屋林间按东西向搭棚最佳,便于南北通风换气,阳光直射面积小,蚕粪容易干燥,养蚕后冬季棚架自然冷冻灭菌,减少病源。棚架结构有固定式和活动式两种。以固定棚架为好。依自然地形和养蚕数量决定棚架大小,砌砖柱作支柱,就地取材用木棒、竹竿等作棚和蚕台支架,棚顶盖瓦。棚架内设3-4层蚕台,每层间距50厘米左右。蚕座用晒垫、芦席、竹帘等。搭成一排或双排蚕架,架宽1.5米左右,便于两人相对进行喂叶等操作。每盒蚕种需蚕座面积30平方米左右。棚架四周不砌墙,可围挂烂鱼网防止家畜家禽入内。
  (二)饲育技术要点
  1、室内养好小蚕,使小蚕发育齐一,于4龄或5龄饷食喂一餐叶后,出屋放棚架蚕台上饲育。同一层蚕台上只放同批饷食的蚕,一般将早饷食的蚕放下层蚕台,迟的蚕放上层台,以免早蚕病源污染迟蚕。
    2、室外棚架育一般喂条桑,夏秋如无条桑必须喂片叶时,在晴天干燥情况下,白天应增加喂l-2次叶,并用氯霉素添食或用干净水喷雾于蚕座上,以保持桑叶新鲜,使蚕饱食。
  3、不进行除沙,但要隔天抽减底层条叶枝干,降低蚕沙厚度,保持蚕座干燥,防止蚕沙发霉蒸热。
  4、每次喂叶时进行移蚕扩足蚕座面积,保持蚕头均匀。
  5、养蚕前棚架和周围环境用药物进行彻底消毒,养蚕时进行蚕体消毒,并注意防止蝇、鼠、鸟等敌害。
  6、老熟10%后使用蜕皮激素添食,添食叶粗切,薄喂一层、12—13小时后放簇具进行自然上簇。
    (三)应用效果
    据1992年夏季和中秋蚕期以及1993年春蚕期,在酃县三河乡固定三户对比试验,夏蚕和中秋蚕平均成绩如表8,其大蚕室外棚架育的,每盒蚕种产茧32.5公斤,较室内蚕台育29.85公斤增产8.88%,较室内蚕匾育31.56公斤增产2.98%;以5龄蚕期7天计,其劳动日净增比蚕台育高10%,比蚕匾育高45%;上车茧率达95.3%,较蚕台育净增8.8%,较蚕匾育净增11.9%。50克茧的干茧量达9.8克,比蚕台育和蚕匾育净增0.2克。死笼茧率只3%,比蚕台育净低 3.5%,比蚕匾育净低4.5%。

  1993年春蚕成绩如表9,其较室内蚕匾育万头结茧率提高2.69%,上车茧率增加5.43%,全茧量高5.92%,茧层率净增0.4%,100公斤叶产茧量高5.51%,食种产茧高8.15%,五龄用工少55.71%,五龄蚕期药费少13.85%。

  五、优良簇具的研究与应用
  簇具和簇中环境的好坏,是影响蚕茧上车率和解舒率的重要因素。据1992年在茶陵、酃县设点进行比较试验,综合成绩,纸板方格簇平均上茧率96.86%,稻草折簇91.34%,篾折簇94.5%,竹枝簇66.5%,玉米杆63.38%。酃县三河乡5户蚕农早、中、晚秋三季蚕,用塑料折簇和蜈蚣簇试验,塑料折簇调查鲜茧54.4公斤,熟蚕结茧率98.46%;上车茧率94.44%,死笼茧率5.89%,50克鲜茧干壳量9.5克。稻草蜈蚣簇调查鲜茧55.07公斤,熟蚕结茧率97.79%,上车茧率88.8%,死笼茧率8.23%,干壳量9.4克,优良簇具对提高蚕茧质量的作用十分明显。
  根据湖南山丘区的生态、经济条件和蚕农生产习惯,结合优良簇具的试验和推广应用情况,我们认为方格簇上簇蚕茧质量好,但成本较高,一时难以普遍应用;各类折簇,特别是篾折簇和稻草折簇,可以就地取材,加工容易,便于消毒防病,使用时间长,适宜普遍推广。在各级主管部门重视支持下,除普及稻草折簇和篾折簇就地加工技术,研究和普及科学使用方法外,并由蚕业主管部门在株洲市组织工厂专门生产篾折簇,1993年共推广应用篾折簇5万多个,同时由茶陵县固定工厂生产纸板方格簇,1993年重点示范方格簇4万多片。使山丘蚕区的折簇等优良簇具的使用面从1990年的10%左右,上升到1993年的80%以上,茧丝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据茶陵、酃县供给茶陵铃舫丝绸厂的蚕茧缫丝结果表明,1993年与1990年相比,上车茧率春茧从平均85.25%提高到90.05%,夏茧从82.75%上升到92.10%,秋茧从83.8%增加到93.9%;解舒率春茧从48.76%上升到52.5%,夏茧从 45.75%提高到54.2%,秋茧从47.7%增加为61.4%;鲜茧出丝春茧从11.76%一11.97%上升到13.11%-14.11%,夏茧从11.43%-11.59%上升为13.11-13.21%,秋茧从11.94%一12.30%上升到13.47-14.19%;生丝品位从A—2A上升到3-5A。详细情况见表10(表10略)。
  六、蚕病防治研究
  蚕与其自身的生活环境是一个统一体,一切妨碍蚕儿正常生理因素,如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害虫的侵袭,理化因素的刺激及营养不良,饲育技术不当等,都可以影响蚕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而导致发病。湖南省山丘区常年因蚕病减少蚕茧20%左右,夏秋蚕严重发病地区有时达50%左右,个别养蚕户甚至失收。
  (-)蚕病发生与危害调查
  据对酃县、茶陵、桑植县各蚕期调查,各种蚕病都有发生。发生普遍,危害较大的主要有病毒病中的体腔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以及真菌病中的白僵病、绿僵病与农药中毒症;其次是多化性蝇蛆病和细菌性败血病。三种病毒病多发生在夏秋蚕,老蚕区比新蚕区发病严重,减产率1O-30%;真菌病中的白僵病比绿僵病发生普遍,以春蚕、夏蚕、晚秋蚕较多,减产率2-4%;蝇蛆病各季蚕都有发生,以夏蚕较多,减产率在5%以下,防蝇措施不力时,也可造成5%以上的减产;中毒症除催育和养蚕加温中毒外,主要发生零散蚕区,因农作物治虫农药污染桑叶,或桑园附近砖瓦厂及其他化工厂废气污染桑叶,蚕食污染叶中毒。常见的中毒症有:有机氮中毒,如杀虫双、杀虫眯等;有机磷中毒,如甲胺磷、敌百虫、乐果等;烟草和煤烟中毒也常有发生。
  另外,据1992年对酃县中村乡海岗村28户蚕农春、夏、早秋、中秋、晚秋蚕期调查,综合发病率春蚕为6-8%,夏蚕16-20%,早秋蚕11-13%,中秋蚕12——15%,晚秋蚕19-21%,各类蚕病发生情况如表11。

  (二)蚕病发生与饲育型式关系
  根据酃县1991年晚秋蚕及1992年春蚕和夏蚕试验,饲育型式合理与否,与蚕病发生的关系十分密切。1991年晚秋调查,采取小蚕共育室防干育,蚕期总发病率8.78%,其中病毒病6.08%。真菌病1.4%,细菌病1.3%;分户普通育的发病率28.1%,以上三种病分别为18.4%、6.2%、3.5%。 1992年春蚕,共育室防干育的蚕期总发病率4.3%,其中病毒病4.2%,真菌病0.1%,细菌病无;分户普通育的总发病率19.77%,以上三种病分别为13.7%、4.8%、1.27%。1992年夏蚕调查,大蚕室外棚架育的死笼茧率只3%,室内蚕台育的6.5%,室内蚕匾育的达7.5%,其主要原因是小蚕共育室防干育,能统一贯彻防治措施,防干薄膜隔离病原污染座,使小蚕无病健壮,增强大蚕抗病力。而大蚕室外棚架育,消毒容易彻底,病原少,空气流通,桑叶新鲜,适合大蚕生理要求,抗病力强,死笼茧少。因此,小蚕防干共育和大蚕室外棚架育是减少蚕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三)消毒防病药物筛选与使用技术规范
  由于蚕病种类很多,加之同一蚕期多种蚕病发生,对于蚕病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其综合防治措施,一是采用适合蚕儿生理要求的饲育型式和饲育技术,增强蚕的抗病力;二是保持清洁卫生、防止人为的污染蚕座、蚕体;三是对蚕室、蚕具蚕体和养蚕环境,严格消毒防病;四是药物预防添食和对证下药抢救治疗。目前消毒防病的药物多而复杂,成份不一,效果不一,效果差异很大。为此,我们多次进行了药物筛选试验,蚕室蚕具消毒以2%的石灰浆,含有效氯2%的漂白粉澄清液和敌孢霉液喷布蚕室、浸消蚕具,以及防消散或硫磺熏烟效果较好。蚕体蚕座消毒。以防病1号、漂白粉防僵粉、漂白粉澄清液喷布和防消散熏烟效果较好。
  根据筛选出的药物,针对不同季节的蚕病发生规律,特制定各蚕期的消毒防病规范化用药技术标准如表12。

                             1993年12月
                     (执笔:贾孟周 段幼聪 林高堂 龙爱平)


1993年12月;
(执笔:贾孟周 段幼聪 林高堂 龙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