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廷宣 彭炳香
(山东省昌潍农校 261000)
桑疫病是桑树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各蚕区分布普遍,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严重地影响桑园产量和桑叶的质量。
一、桑疾病的发病症状特点
该病分为缩叶、黑枯两种病型,缩叶型多在春季发生,发病初期叶面散生油浸状近园形的黄褐色病斑,后易坏死穿孔;中脉、叶柄局部受害后,病斑初呈褐色,后变黑腐烂,叶片易发生皱缩或向叶背卷缩,重者脱落;嫩梢、枝条受害处易形成大小不一的纵裂病斑。黑枯型在高温多湿的夏秋季发病较重,病叶呈现散发性多角形黄褐色病斑:新梢芽叶易黑枯腐死呈烂头状,枝条的表面可形成粗细不等略隆起的点线状黑褐色病斑。
二、桑疫病的发病原因
该病是由假单胞杆状细菌寄生引起,发病轻重与以下因素密切有关。
(一)桑园内病原的存留及不断增殖是加剧本病蔓延发病的重要因素。该病菌在桑树枝条和土壤中越冬,次年春暖潮湿时大量繁殖,借助风、雨、昆虫及枝条接触迅速蔓延传播,所以如冬季放松对桑园的树体管理,即病虫枝的修整清除和土壤耕翻,对病原控制不力,是造成来年病原菌大量侵染和繁殖蔓延的重要来源。
(二)高温多湿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为害。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该病原菌繁殖迅速,所以夏秋季是桑疫病的发病盛期,尤其在遭受暴风雨袭击的情况下,桑树枝叶易造成伤口,病菌更易侵入发病。
(三)桑园管理粗放,虫害发生严重。夏秋季桑树生长迅速,如偏施氮肥,桑树更易发生徒长,组织幼嫩,抗病力会大大降低,若再虫害多发,使桑树形成大量伤口,更在利于病菌的浸入,易导致桑疫病的严重发病。
另外,本病的发病轻重尚与桑品种、桑园地势等因素有关,桐乡青、湖桑7号、新一之濑等品种及地势高、易招风的桑园往往发病亦重。
三、桑疫病的防治对策
夏秋季高温多湿,暴风雨及昆虫为害是本病迅速蔓延加重危害的外界条件,感病桑树枝条、叶片是造成本病发生和蔓延的主要病菌来源。因此,需抓好以下防治措施。
(一)清除病原:在桑树生长季节,发现病条、叶,应及时剪除烧毁,减少病菌的浸染来源尤其在桑树夏伐后,对新发生的患病新梢及叶片,更应及时处理。对患病枝条可从病斑下10cm处剪除,并及时将剪除的病叶病梢集中烧毁或堆积发酵处理。另外,在冬季桑树休眠期注意剪除病虫枝,加强桑园树体整株,秋末冬初及时耕翻土壤,减少地表病原。
(二)加强桑园管理:桑树夏伐后应重视有机肥的使用,防止过量地偏施氮肥,并加强对桑园病虫害的防治。夏秋用叶,应摘叶留柄,防止粗暴采叶,可大大减轻本病的发生。
(三)药剂防治:据我校近年生产防治试验,待桑树夏伐后新梢长至1尺左右,对发病较重的桑园,可先摘除病叶,剪除病梢,然后用85万单位的土霉素碱进行防治,第一次喷布500单位的稀释液,隔7一10天视病情轻重再喷布500单位和300单位液一次,防治效果良好。另外,还可用200单位农用链霉素进行喷洒,亦有较好地防治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