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蚕桑业

 
  缅甸蚕桑业始于十七世纪,现代蚕业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2年,利用日本的战争货供资金开始发展蚕业,1979年、1980年为发展高峰,种桑面积为1781公顷,鲜茧产量为3.5万吨,1989年至1992年一度中断,1993年开始恢复,至今有5个省、邦开展了蚕桑业务,它们是:铁邦、曼德勒省、掸邦、克耶邦和克钦邦,蚕桑地区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土质为沙壤土或红泥土,属酸性土壤,PH值4.5——6.5。
  桑树栽培的主要品种有2个,一个是缅甸大叶桑,另一个是泰国园叶桑。近年分别从越 南、朝鲜、中国引进了新品种。蚕桑农场种质库里共有14个桑品种,其中三个是当地品种,有两个品种已在农场繁殖和推广,采用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法,桑树在移栽前用塑料袋 装好分发给桑农。栽植行株距一般6×4英尺。 最常见的害虫有蓟马科、蚜虫和蛀杆害虫。 
  缅甸每年养蚕2季,每季分3——4期,全年养蚕6——8期,第一季从2月的最后一周至 5月底,6月份进行桑树的修剪,第二季从6月底到11月份。目前的技术与五十年代日本援助 时的养蚕技术差不多。但有6位通过联合国区域项目在中国考察回国的人和在中国亚太地区 蚕桑培训中心学习过回国的人对养蚕技术作了改进,并推广了小蚕共育技术,在养蚕期,蚕儿于第3龄时发给农民。分年的蚕种饲养量、蚕茧产量和每盒蚕种产茧量详见附表。

  从表可知,每盒蚕种产茧仅8.5——10.4公斤,比其它养蚕国的20-25公斤要低得多。   在蚕桑农场,保存了24个家蚕品种,大多是中国和日本品种,中国种13个,日本种16 个。最近从越南引进了4个品种,还有2个本地的多化性蚕种。生产力用的是日系×中系一代杂交种。全国有7个蚕业农场。在眉苗和土加分别设有蚕种场,生产一代杂交种供应农民眉苗蚕种场担负蚕种生产、蚕种供应、蚕桑研究,对职大和蚕农进行培训以及保育原种、原原种和原原母种的工作。蚕种用冷库保存,有一座三室的冷藏库,容量为10万盒/室,这一蚕种冷库是1952年修建的,由于多年失修,现已不能使用,现在蚕种用冰箱保存。
  缅甸有缫丝厂7家,由缫丝厂从桑农和国营蚕场购买蚕茧,分为三个等级,价格为70、 60、45缅元(即0.87、0.75、0.56美元)一磅。鲜茧用当地制造的蚕茧烘烤机烘干。鲜茧的出丝率为3.4%(5780公斤鲜茧产195斤丝),比出丝率为13%的国际标准低得多。但最近培育出了新的蚕品种,鲜茧出丝率达18-20%。
  缅甸政府已把蚕桑业列为农业部优先发展的产业,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重建了丝绸厂,在一些地区开始扩种桑树,并成立了棉蚕公司。制定了短期和长期计划。短期计划1993-1996年栽桑2429公顷,产茧54万吨,产丝44843公斤,收入2.26百万美元;长期计划1996—2000年栽桑24290公顷,产茧5357140公斤,产丝446340公斤,收入22.6百万美元。

                                                        (唐汇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