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新培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415500
我国有五千多年悠久的蚕桑历史,保存、积累了大量的蚕业文献资源,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蚕业科技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为了使蚕业文献在蚕业科研、教学、生产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对蚕业文献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加以有效的利用。
1 蚕业文献资源丰富多彩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丝、绸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开始向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1.1 众多的古农书中大都包含蚕桑内容
我国自汉朝到清末,包含有蚕桑内容的综合性古农书中有62种,蚕桑专著162种,柞蚕及其野蚕书46种。这些古农书中关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科学知识;是人类长期进行蚕桑生产实践的总结,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中许多重要发明和实践经验为我国现代蚕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奠定了基础。
1.2 蚕业期刊不断增多。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部、省级有关蚕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先后创办全国性和地方性蚕业期刊达30余种。在这些期刊中,刊登了许多及时反映最新蚕业科技知识、科研成果、生产经验和学术会议的优秀论文,这些论文记录者蚕业科技工作者从事蚕业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方面的理论和成果,是反映蚕业科研的新成就和传播蚕业科技知识的媒介。
1.3 出版蚕业专著.
我国的蚕业科学工作者为了宣传普及蚕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研究成果,保存和积累科技文献,培养蚕业科技人才,编集了大量蚕业专著,出版了蚕业理论著作和蚕业科普读物,高等农业院校蚕桑专业主编了蚕桑专业整套教科书,形成了蚕业理论、蚕业普及、蚕业教学的蚕业文献资料体系,使我国的蚕业文献资源日益丰富。
蚕业文献是蚕业生产力的一种特殊载体,蚕业文献所传播的蚕业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人们一旦掌握并与蚕业生产活动相结合,便能转化为实际的巨大的生产力.它通过各种途径和媒体传递给蚕业生产、科研、教学部门后,有力地促进了蚕业科技知识和生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蚕业科研成果达360多项,这些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蚕桑技术的进步,大门庭提高了我国栽桑养蚕的水平,我国的蚕茧产量和生丝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产的70%和50%以上,处于垄断地位,丝绸及其制品年出口创汇也超过30亿美元。
2 蚕业文献的管理和利用
蚕业情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当好领导的助手、科研的耳目、生产的参谋,为科研、生产、教学快速及时地提供有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发现各种新的趋势和苗头,参与我国蚕业生产、外贸的竞争.因此,蚕业文献资源收集、分析、加工、利用,必须走在科研、生产、教学的前面,既要求有关领导部门重视蚕业科技文献的建设工作。又要求图书情报人员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开发和利用蚕业馆藏资源.
2.1 系统收集和积累蚕业专业文献
我国拥有丰富的蚕业文献资源,这些数量众多和质量上佳的科技文献,为我们开展情报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不仅要收藏保管好这些宝贵资源,而且要进一步收集和积累现代蚕业文献资源,同时对科技文献进行加工管理.为提供利用创造条件。
对蚕业文献资源,首先必须有针对性地收集和积累。我所的采编工作始终围绕本单位蚕业科研、生产的实际进行,重点放在蚕业文献上。凡出版的蚕桑专业图书、每种收集4册,蚕业期刊透过订阅和交换的方式,按年度每种收集2套。科研计划、课题鉴定书、会议材料等资料,建立蚕业科技档案,归档保存。
其次是跟蚕桑专业密切相关的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方面的图书,则有选择性的积累和收集,每种收集2册。其他学科及工具书各收集一份。收集这些必要的文献资料,在蚕桑专业进行科研课题设计、试验分析以及写好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提供依据和参考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一般情况下,既要做到文献资料的广泛全面性,又要保持其系统性。保证核心刊物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我所在长期的收集积累文献资源的过程中,坚持了以上原则,苦本上建立了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由图书、期刊、资料、科技档案等组成的藏书体系。
收集的蚕业文献与情报资料必须进行科学管理,才能及时为科研、生产、教学所利用.
因此,我们对馆藏图书、期刊、资料均按“中图法”编有分类目录陈放在借阅室。图书不仅有分类目录,还有按照图书的名称按汉字笔划顺序和偏旁部首排列起来的书名目录,图书按种次分类排架,资料按流水号,期刊按大类流水号排架,并分类排有架标,这样,所有馆藏文献资料基本实现了管理科学、查找方便的目的。
2.2 编制中文期刊蚕桑题录
为了便于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及时掌握蚕业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新信息,为科研选题。科学研究。领导决策很供准确依据,我们编制了《中文期刊蚕桑题录》,它以国内中文期刊中的单篇蚕业文献为检索单元,制成检索卡片,并按(中图法》编排,较全面地将各种中文期刊中与蚕桑有关的文献资料分类集中编排.在编制中采取蚕业核心期利重点积累,有关期刊选择积累,一般期刊动资积累的方法,具有选刊广泛性、选巴针对性、著录准确规范、分类合理的特点,并能进一步组编专题题录,优点是能收集较多的非正式出版的内部资料,以此弥补现成检索刊物的疏漏,对于科研人员全面及时掌握本专业领域内的科技动态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起到了信息传递快、投资少、见效快的作用。该题录除在我省有关蚕业科研、教学及生产单位被科研人员广泛利用外,还被陕西、广州、四川、江苏、安徽、湖北等18个省区的有关单位索取应用,直接为科研、生产、教学服务,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题录的编制与研究获1992年湖南省科委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
2.3 开展定题服务
定题服务是根据蚕桑专业当前及长远发展方向和趋势。有重点、有层次地将有关情报
资料针对性地提供给主管领导、课题组、生产单位。为领导决策和科研。生产服务。
一是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为领导选题论证提供服务。1994年,湖南省蚕桑学会应邀参加湖南省农学会牵头组织的“湖南丘岗区开发工程”活动,我所情报人员利用馆藏蚕业文献资源,对“九五”期间全国生产发展趋势作了综合分析,认为蚕桑生产的发展趋势是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平湖区向丘岗区转移,在调查研究省内外丘岗区发展蚕桑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扶贫开发湖南丘岗区的建议,并提出了“九五”期间发展规模、目标及相应的措施。该建议已被有关部门采纳,计划在湖南丘岗区发展桑园10万亩,产茧1万吨,并在部分丘岗区县开始实施,这对开发山丘区经济;帮助农民致富,增加农业创汇具
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二是围绕课题需要,坚持跟踪服务。“米水流域山丘区蚕桑优质高产的综合研究”是扶贫开发井岗山革命老区的研究课题。我们围绕课题需要,把全国丘岗区蚕桑开发成功的技术路线(技术方案、技术关键提供给课题研究人员。加快了课题研究速度。1994年该课题获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当地桑园面积从1990年的几百亩增加到13000亩,蚕桑产量从40多吨增加到800多吨,蚕茧和生丝增值到1500多万元,该课题的研究成功;不仅为振兴老区经济和发展丘岗区蚕桑生产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而且辐射到武陵山区、雪峰山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加强蚕业情报工作的措施
要管理好蚕业专业图书情报资料,充分、发挥图书情报的作用,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提高情报管理人员的素质
要使情报信息高效、快速、定向流通,发挥其最佳效能,获得最大效益,取决于情报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这就要求蚕业专业科技情报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情报资料业务能力和丰富的蚕业科技知识及一定的学历和外语水平。随着知识不断更新;也迫切需要情报资料管理人员具有浓厚的情报意识和业务能力。根据现阶段情报人员的现状,应该加强情报人员的培训,在配备人员时,做到智力结构高、中、初合理搭配。年龄结构老、中、青相结合,加强大专院校图书情报的专业培训,提倡岗位自学成才。
3.2 建立起完善的蚕业文献检索体系。
随着办公用具的现代化,必须改变以往手工操作的落后手段,创造条件在全国蚕业界建立一个完整的文献数据库。作为每一个蚕业单位的情报人员,还必须熟悉自己的馆藏资料内容,高效、准确、完整、科学化编制馆藏目录,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文献加工工作,为建立和充实数据库做好基础工作。
3.3 实行馆藏互借,提倡资源共享现在各单位的经费都较紧张,不能在文献资料工作上大量投资,所以馆际间编制联合目录是节约科技人员时间。解决一个单位文献资料不足,达到资源共享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当前,情报文献加工工作逐渐向国际标准化靠拢,这就要求情报文献工作加快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并吸收世界蚕业文献情报为我所用,使我们的情报文献工作在蚕业发展中起超前和主导作用。
通过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认识到,蚕业科技情报工作,应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发利用蚕业情报资源,为科研攻关和发展生产、繁荣市场服务,为实现我国蚕业生产现代化、建立现代蚕业制度服务,牢固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为发展蚕业和科技兴蚕作出应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