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林 泉
(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
100034)
我国丝绸工业进入90年代以来,在加快经济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指导下,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目标,曾经创造出生产、销售、”效益同步增长的好时光。但是,1994、1995年连续两年提高蚕茧价格、丝绸业难以承受,企业陷入困境。在制订“九五”发展规划之时,实事求是地分析丝绸行业形势,统一认识,采取得力措施,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制止丝绸生产、销售、效益滑波,使丝绸行业尽快步入稳定、协调的发展轨道。
l “八五”期间丝绸工业概况
“八五”时期是找国丝绸工业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目前全国拥有丝绸生产企业3762个,其中系统内882个。年报统计缫丝机370万绪,丝织机20.68万台,印染能力30多亿米,丝绸工业除了缫丝、绢纺、丝织、丝针织。印染、服装企业外,还有丝绸机械、丝绸研究院所、丝绸大专院校、质量检测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丝绸工业生产体系。
依靠党的改革政策和全体职工的努力。1994年丝绸生产创历史最好纪录。丝产量10万吨,比1990年增长88%,其中家蚕丝产量8.7万吨,比1990年增长104%;丝织品产量31亿米,比1990年增长82%,其中家蚕丝及其交织品产量8.4亿米,比1990年增长83%,大大高于“七五”时期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家蚕丝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真丝绸产量约占世界的60%左右。丝绸产品出口增加,内消市场活跃。1994年丝绸产品出口创汇完成37.5亿美元,比 1990年增长92.5%,生丝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75%以上,出口真丝绸量占世界贸易量的50%左右,内销绸缎达到22亿米,丝绸产品不仅是夏季热销产品,也是常年畅销产品。
1.1 依靠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国内外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新品种。
发挥蚕丝优良的服用性能,适应纺织新产品向舒适、安全、卫生、保健发展的要求,开发真丝系列针织产品,有纬编产品,横机产品及经编产品;有内衣,也有外衣。根据市场要求,可以生产练白、染色和印花,预计年出口创汇2亿美元左右。由于针织产品的发展,丝针织已成为丝绸系统新的行业,成为丝绸骨干产品。研究开发的丝/棉、丝/毛、丝/麻、丝/氨复合丝针织、机织产品已小批量出口,供应国外市场。还有高密全真丝仿羽绒产品,丝毯、丝巾等新品种也批量生产,出口创汇。我国合成纤维迅速发展,为丝绸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目前我国合成纤维丝绸产品的年产量巳达到20亿米,其中涤纶仿真丝绸产品的产量达到3.5亿米。目前我国三大原料的丝绸产品产量比重:家蚕丝及其交织品产量占27%,人造丝及交织品产量占14%,合成纤维及丝织品产量占58%。山东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蚕茧生产,提高蚕茧质量,成效显著,1990年鲜茧产量1万吨,1994年达到 3.75吨,出丝率1980年10%,1994年16.25%,毛折260公斤。
1.2 丝绸企业技术改造一直是持续健康地发展。
在“六五”、“七五”的基础上,“八五”又实施了“深、精、高”专项。“调整产品结构”专项和“印染后整理”专项。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改造丝调传统的落后的设备,大大提高了丝绸工业的装备水平和工艺技术水平,增强了丝绸企业的竞争能力。15年中,共投入技改资金,74亿元,外汇6亿美元。更新改造缫丝机60万绪。更新改造印染设备700多台套,引进染色。印花、后整理设备400台套,为扩大丝绸印染、服装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出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其中有一部分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1.3 出口丝绸产品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80年代初我国出口丝绸产品以原料。半成品为主(占80%),印染绸、服装出口的比重很小(占20%)。改革开放以来,加大了丝绸工业的科技开发和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是丝绸印染后整理,依靠技术进步,发展丝绸深加工产品,有效地提高了丝绸印染后整理技术水平和产品水平,促进丝绸服装的生产,扩大了丝绸服装制成品的出口,提高创汇水平,并反过来促进了茧、丝、绸生产。出口印染真丝绸由过去不到500万米提高到3500万米,以1995年统计出口印染绸外汇价每米4.77美元,要高于坯调价3.48美元的37%。出口丝绸服装最高达到35000万件。1994年出口创汇37.5亿美元中,原料性商品占15%,绸缎出口占29%,服装制成品占54%,出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
2 当前丝绸生产处于较为困难的历史时期
1994年丝绸生产开始出现波动,企业经效益严重滑波,利润下降,亏损增加,企业生产与经营十分困难。1994年丝产量达到10万吨.比1993年增长11%,而真丝绸及其交织品只完成8.4亿米,比1993年下降了20%。1994年企业亏损面达45.95%,比1993年增加18个百分点。
1995年丝绸生产继续滑波,以20个重点城市为例,l一8月份工业总产值比1994年同期下降8.76%;丝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24.5%;家蚕丝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19.9%;丝织品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5%;家蚕丝及交织品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27.8%;合纤维绸产量46671万米,比去同期增长16.6%;人造丝及交织品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6%。产品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5.5%,如个重点城市中18个市的利润是负的,亏损企业亏损面6互%,比去年项v期亏损额增加174%,出现全行业亏损。
2.1 茧丝价格猛涨是导致1994年以来丝绸生产、企业亏损的起因
1994年一季度,外汇并轨,生丝路口看好。厂丝价格从国家规定的每吨15万元涨到20余万元,继而带动了茧价上涨,干茧价格从每公斤8.80元调到13元。由于蚕茧高价抢购,茧价不断上升,最高价已达到每公斤28元,干茧价则涨到每吨8.9万元。1995年在厂丝价格由高而低的形势下,将鲜茧价格由1994年的每公斤13元,提高到每公斤15元,鲜茧价格在1994比1993年上浮47.7%的基础上,又上浮了15.38%,这无疑是对丝绸生产雪上加霜,许多企业困难于消化高价低质的蚕茧,而被迫停产或减产。
2.2
缫丝、绢纺、织绸能力盲目发展,全行业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
现在全行业缫丝能力达到460万绪,绢纺50万绽。由于生产能力的盲目发展,突出了原材料供应与生产之间矛盾,一到蚕茧收购季节,迫于生产需要,一部分缫丝企业参与抢购鲜茧,同时乡镇办的小丝厂,既不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又控制了本地资源,多数企业吃了好的蚕茧,生产不出好的产品,使原料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而一些大的骨干企业,因原料不足导致停工停产,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济效益下降。
2.3 蚕茧收购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1988年以来,国家对蚕茧实行统一收购的经营管理体制,对保障丝绸和外贸出口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丝绸事业的发展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如外贸收购厂丝数量只占生产量的l/3,大量厂丝要企业销售,可是企业不能直接参与市场,不能根据生产需要采购蚕茧,无论茧质优劣、价格高低,最终要在企业内部消化。统一收购只重视数量,忽视质量,蚕茧质量差,工厂消耗大,缫折由80年代实际的305公斤左右上升到330公斤,一直居高不下。按1994年家蚕丝产量87766吨,每公担多消耗50公斤计算,一年增加缫丝成本9.8亿,同时几年来,蚕茧收购费用上升,经营蚕茧有利,增加抢购蚕茧因素。
2.4
出口管理薄弱,低价竟销,丝绸产品质量下降,出口外汇开始滑坡
近几年来,丝绸服装出口增长很快,1990年1亿件,1993年达到3.5亿件。由于美国采取限制我国丝绸服装的进口,提出从1994年7月起对我实行配额限制。各出口部门为了要抢在实行配额前,千方百计把大量丝绸服装出口到美国去,低价竞销,不讲质量,造成我丝绸服装在美国市场上,成为廉价的低档货。同时,砂洗整理有掩盖疵点效果,为了出口,就把质量差的产品,经过砂洗出口,降低了质量要求。
3 理顺关系,再创辉煌
目前丝绸行业出现的困难,既有行业内部的原因,也有大气候的原因,即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出现的困难。同时从丝绸发展来看,70-80年代丝绸行业都出现过暂时的困难。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先后采取外销补内销、减免税等措施扩大内销生产来克服困难,很快使丝绸行业摆脱困境,继续有效地向前发展,对目前丝绸行业出现的困难,国务院领导十分重视,国家经贸委已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制定了政策方案。
3.1
加强宏观管理,协调农业、工业、贸易三者关系,实行政企分开。
3.2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山东省丝绸总公司搞好综合协调,合理分配,抗风险能力比较强,一直重视贸、工、在分配的调节。对今年蚕茧的提价部分采取省公司挑大头,县公司挑中头,丝厂挑小头的办法,保障了企业的利益,使生产继续稳定,山东省的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和推广。
3.3
尽快研究制定新的蚕茧收购管理经营体制,促进蚕茧质量提高,合同收购,协商定价,缫丝计价,减少环节,降低成本。
3.4
严治控制生产规模,对质量差、消耗高、管理乱、长期亏损的企业,采取关停并转的办法,压缩设备能力。
3.5
争取政府支持,设立风险基金,收丝储备,稳定茧、丝价倍,增加流动资金,支持企业生产,防止大起大落。
3.6 加强贸、工合作,搞好市场预测,开发新品种,新花色,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维护“纤维皇后”地位,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真丝是纺织纤维中服用性能最优秀的纤维,丝绸是纺织行业中最有吸引力的产品,在改革中出现的暂时困难面前,全行业要振奋精神,加强改革力度,理顺茧丝绸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农、工、贸三方面积极性,一定会渡过难关,望丝绸界有识之士为丝绸事业的继续发展献计献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