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所桑树育种研究进展与实践体会*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所先后育成湘7920、澧州3号(澧桑24×苗33)、澧州7号等三个桑树新品种,经大面积推广应用,显示出优良的综合经济性状。回顾育种历程,总结出加强技术交流与协作,正确选择亲本,掌握杂交规律,突出“优质”育种目标及改进育种程序等五项加快育种进程的关键性环节。
关键词 桑树育种 进展 体会

  桑树是发展蚕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而桑品种又是栽桑业的支柱,优良桑品种对产叶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十分重视桑树育种的选育工作,使桑树育种技术进展迅速,不断选育出优良的新品种。我所的桑树育种工作起步较晚,真正配备较多的技术力量,开展桑树育种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始。由于科研人员的努 力,以及兄弟育种单位的协作和支持,进展较快,十多年来,育成了3个桑树新品种。所育 成的桑品种不仅应用面广,而且经济性状优势明显。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我所育成的桑树新品种的主要性状特点及育种实践中的体会作简要回顾。

  1 改革开放以来我所育成的桑品种 

  改革开放以来,我所先后主持育成“湘7920”、“澧州3号”、“澧州7号”等3个桑树 新品种。
  1.1 湘7920
  该品种子1979年开始选育,通过8年的培育和选择,于1986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 定,1987年获湖南省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桑蚕专业委员会的审定。
  该品种是以中桑5801为母本,澧桑24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单株选育而成。湘7920发芽开叶期比湖桑32号早8天左右,是早生中熟品种,可用作全龄用叶,发芽率高,生长势旺,发条力较强,枝条长,叶片大,硬化适中。经参加1990—1994年的全国桑品种区域性鉴定,全年产叶量比对照品种湖桑32号高26.2%。养蚕饲料鉴定结果表明,4—5龄发育经过与对照相仿。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100公斤桑产茧量虽比对照略低,但亩桑产茧高对照19.14%。抗病性与对照相仿,耐湿性强,抗旱性稍弱。该品种子1995年通过国家审定,认为这一品种是适于长江流域栽培的丰产品种。
  该品种育成后,先后有四川、湖北、江西、 浙江、贵州等省引进推广,据统计,至1995年底推广面积达47.2万多亩,深受广大蚕农的欢迎。
  1.2  澧州3号(澧桑24×苗33)
  该品种1981年开始选育,1988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990年获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品种为杂交桑品种,母本澧桑24是本所60年代育成的桑品种,父本苗33,从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引进。这一杂交组合的杂交后代,整齐度好,不良个体出现率不到5%,发芽早,比湖桑32号早4-5天,发芽率85%,比湖桑32号高20%,生长芽率30%,比湖桑32号高10%,发长数多,生长势强,成园快,成林桑园亩产叶2500公斤以上,比湖桑32号增产21-34.3%,叶质好,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略超过湖桑32号,养蚕制种成绩良好,叶质化学分析粗蛋白比湖桑32号高1.09%,中抗桑萎缩病,抗桑紫纹羽病和抗涝性强。据本所1985年调查,一代杂交种紫纹羽病发病率为3.3%,湖桑32号为10%,1983年7月,澧县城关溃堤,我所桑园被洪水淹渍达18天,调查幼苗死亡率,澧州3号为33.3%,湖桑32号为100%。是一对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
  澧州3号,采用自然杂交制种,采种园的父母本株栽植按13:87的比例栽培,亩产杂 交种籽10公斤左右,产叶1800公斤左右。
  该品种已在湖南、江西、贵州、四川等省推广达3万余亩,收到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1.3 澧州7号
  该品种1984年开始杂交选育,1988年建立多品系选拨圃,1991年列为湖南省科委“八·五”重点科技项目,1992年建立品种比试圃和抗病鉴定圃,1995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该品种是以澧桑24为母本,父本塘7是从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引进。该品种发芽期比湖桑32号早4-5天,发芽率为88%,比湖桑32号高23%,生长芽3O%,比对照高14.9%亩桑产叶量2500公斤以上,比湖桑32号提高38.1%,叶质良好,经养蚕叶质鉴定,全茧量、茧层率与湖桑32号相仿,但虫蛹率、万头产茧量、万头茧层量、100公斤叶产茧量均优于对照,亩桑产茧量显著高于对照。经制种调查,产卵量和良卵率也略有高。抗萎缩病,采用病穗套接法鉴定,调查其发病率:澧州7号为9.99%,湖桑32号25%。

  2 几点体会

    2.1  加强技术交流与协作,是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重要条件
  十多年来,除积极参加全国的桑树育种学术讨论和中南区省际的协作交流活动外,还先后多次派有关技术人员到中国农科院蚕研所,广东省农科院蚕业所、广西蚕业指导所、浙江农科院蚕桑所、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等单位学习交流桑树育种技术,同时,与国内有关的研究单位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先后从兄弟单位引进育种亲本材料40多份,为我所桑树育种研究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
  2.2 正确选择杂交亲本
  杂交育种是桑树育种的基本方法,杂交育种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亲本的选择,实践中,我们体会较深的有以下两点。
  2.2.1 选择广东桑或带有广东桑血统的桑品种作亲本。我所育成的三个桑品种,其亲本材料均有广东桑或含广东桑血统的桑品种,这样远缘杂交或复合杂交,易获得新的优良 个体或新的群体。如中桑5801为湖桑38号×广东桑杂交选育而成,苗33、塘7属广东桑系统。
  杂交育种是通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或品种间的杂交,广东桑和湖桑(鲁桑)杂交,两个亲本的来源在地理上相距较远,遗传性差异较大,杂交后代出现新类型的机会也多,产生的优势较强。广东桑一般具有发芽早,发芽率高,生长势强的特点,与生态差异大、亲缘关系远的品种杂交后,这些优点容易遗传给后代、而湖桑品种一般具有叶质优、抗寒、抗病性强的优点,通过远缘杂交后,其杂交后代,双亲的优点成为显性,双亲的缺点成为隐性。
  2.2.2 按遗传规律选择亲本
  十多年来,通过杂交桑品种选育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F1实生群体显示性状的 基本规律是:春季发芽迟早,发育快慢倾向于早的亲本,叶的性状倾向于双亲,枝条的再生力和产量高低频向于父本,测技的发生倾向于母本,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对加速我所桑树育种的步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3 掌握适度的杂交效模
  要使杂交育种取得成效,除选好杂交亲本材料外,掌握好杂交规模是十分重要的。
  1981年,1982年两年间,我们先后组配了12O多对杂交组合,但较理想的杂交组合甚少,因此澧州3号的选育,消耗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后来在作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选种目标,制订少量的组合设计,调整了杂交规模才收到较理想的效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每一杂交组合要求能获得200株以上杂交苗即可。规模过大会增加工作量和经费支出,规模太小,杂交后代选择的范围小,澧桑24号每个组合以套4—5袋为宜,每袋约15—20个花穗。澧州7号的选育,在较少的杂交组合范围内,获得成功。
  杂交的过程中,还要严格防止花粉混杂,特别是杂交一代的选育,否则就不能正确反 映杂交后代的整齐度。
  2.4 在育种目标中,把优质提到首要地位 
  长期以来桑品种选育以高产、优质、抗逆为主要目标。高产是指桑树全年净叶产量高;优质是指桑叶饲料价值高,养蚕成绩好;抗逆是指能抵抗或忍受病害、虫害、旱涝、盐碱、大气污染等不良环境。高产是良种的基本条件,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茧丝生产对丝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影响丝量丝质的重要因素 ——桑叶,当然也相应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应把优质视为首要目标,抗逆性应把重点放在抗黄化型萎缩病和抗旱、涝等桑品种的选育。选择澧州7号时, 特别注重桑叶质量,选择双亲时,必须优质。因此,澧州7号育成后,其产叶量与湘7920相仿,养蚕综合成绩与对照种湖桑32号相 仿。较好的解决了高产与优质、优质与抗性之间成负相关的矛盾。
  2.5 改进育种程序,加快育种步伐 
  按杂交育种的常规程序,杂交→播种→定植→选优→化繁→品比→区试,一般需15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育成新的桑品种,十多年来,我所每育成一个品种只花8-12年,立题时间只有5年。我们一般采用边选择边繁育、边鉴定、边推广的育种方法。如澧州7号的选育,1991年省科委立项为湖南省“八·五”重点科技项目后,1992年马上建立比试圃和抗病鉴定圃,同时开展农村比试与生产试验,对一时难以选准的株系,分别繁育,同时比试,澧州7号株系选拨时有两个株系入选即一个绿芽系和一个红芽系,同时参加比试后绿芽系当选,继而进行生产推广。另外室内与室外相结合,如澧州3号的选育,1981年从广东引进苗33桑苗,定植后没有花粉来源,就将部分枝条放进温箱,在温箱内开花收集花粉保存备用。花粉不够时,先后多次请广东农科院蚕研所支持解决。澧州3号1981年开始工作,1983年因溃堤洪水淹死全部育种材料的情况下,1984年重新杂交,1985年同时建立比试圃和生产比试,1988年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并推广应用。

                           本文由唐汇清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