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茶的制作方法


               朱竟若      陶 翔
           (江苏省溧阳市政协 213300)(溧阳市林副业局)

  桑叶,历来专用于养蚕,是被举世称为“纤维皇后”蚕丝的物质基础。五千年前起源 于中国的蚕丝事业,对人类文明作出了极大贡献。
  据《本草纲目》、《中国蚕丝大全》和《中医学新编》、《中草药手册》等资料载:桑叶、桑枝、桑皮、桑椹、桑根等又都是中药。桑叶性味甘、辛、寒,入肺经、肝经。功能疏风清热,清肝明目聪耳,消炎退肿,镇静神经,清上焦、润肺热。治劳热咳嗽、手足麻木、赤眼涩痛、头发不长。解蛇虫毒,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下气。 可代茶止渴,利五脏,通关节。李时珍云,桑叶乃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之药,汁煎代茗,能止消渴,故桑叶可长服,称“神仙叶”。有利于养生保健延年益寿。
  据近代研究,桑叶干物含粗蛋白25-42%,碳水化合物20—25%及丰富的钾、钙成分和维生素A、B、C等。并有降血压、降血糖和消炎抗菌作用,对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葡萄状球菌。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还可做成各种食品,直接食用。 
  但,迄今为止,对桑叶更为珍贵的内涵,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和重视,特别是在开 发实际应用方面,做得更是不够。因此,很多桑叶被浪费掉了。比如:每年春蚕和晚秋蚕结束时,总有不少剩余桑叶,尤其是晚秋期,一亩桑田往往有一二百斤,甚至更多的优质新生桑叶,这个巨大的宝贵资源,都没有好好利用,实在可惜。
  我们在将桑叶制作成“桑茶”的试验中,初步摸索出一种便捷而实用的方法,还可把 桑茶粉碎后,和米麦粉做成烧饼、饼干、团子、烙饼等,直接食用。基本上解决了适口性问题,且具一种特有的香味。既可规模制作,也可家庭制作。

  1.桑茶制作程序

  1.1 菜叶:采用春叶或晚秋桑枝中上部较好(无农药、虫害污染的)桑叶,菜叶时充去叶柄。老嫩桑叶因含水率不同,应适当分开理。如遇雨天,待雨停叶干后采;如久旱无雨,桑叶上有灰沙,应用清水喷过干后再采,或采回后经清水漂洗,置室内晾干(稍有水滴无妨)。
  1.2 切叶:将已去柄的桑叶叠放成堆,切成约1.5分阔、3分长的条叶。
  1.3 装笼:将条叶抖松,不使粘叠,装入干净蒸笼内(下铺纱布)。厚度视叶量而定,可厚2寸左右,以能均受蒸为度(大量制作时,应试蒸观察)。
  1.4 蒸煮:锅内清水烧开后,将蒸笼放上去蒸,用大火。待上气后,改用小火,约经4—5分钟(密闭性好的蒸具,时间更要短些)。揭盖查看,以桑叶软熟而仍鲜绿为度,立即出笼,倒入干净容器内,摊凉。蒸煮是去除青滋气的重要环节,务必掌握好,过生、过熟都不好。 
  1.5 揉搓:待条叶摊凉后,用干净搓板或用手搓揉,使叶形大致卷曲,叶汁溢出,再行抖松。
  1.6 焙炒:可用铁锅炒,也可烘倍。用锅炉时,先用大火,不断将叶翻动,使水分蒸发,至大半干(挤捻柔软而不见水分)时,改用小火,使水分进一步蒸发,均匀一致。至桑叶趋于干燥时,再用大火,并急速翻动,使受热均匀。此时须密切注意,掌握四点:“手捻、眼看、鼻闻、口尝”要求达到(1)手捻发脆;(2)眼看叶脉呈蟹壳黄色;(3)鼻闻有特具的香气;(4)口尝咀嚼,辨味适当(宜偏焦而不偏生)。即为制成的“桑 茶”。
  1.7 摊凉:将制成的桑茶迅速倒入干净的容器内(不宜用塑具)摊凉。
  1.8 过筛:用适当的筛子,隔除过细碎末(可食用,勿弃)。
  1.9 收储:将摊凉的干桑茶装成一、二两小包,再装大包,然后放在干燥密闭容器内储存。
  1.10 冲饮;像茶叶一样沏泡冲饮。如和白菊花同用更妙。

  2.桑粉食用方法

  将桑条连同初筛下来的碎末一起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过80目以上的细筛;筛余的可能干度不够,可用适当焙炒一下,凉后再粉碎一次,可达要求。
  2.1 浸药酒:将最后筛余粗渣浸入酒内服用。 
  2.2 做馒头:500克面粉加入50克桑茶粉,加水和发酵剂(因叶粉要吸水,揉面要软些),待发好后,即可蒸食。 
  2.3 做烧饼、烙饼:500克面粉。加入50—100克桑茶粉,加水(稍多些)和发酵剂后揉和,发好后做成各种食饼。
  2.4 做饼干:500克面粉,加入桑茶粉50-100克,加水要适当,比普通饼干用水稍多,但不宜过多。加入应用辅料,发好后,做成饼坯,烘干即成。
  2.5 做馅心:宜做甜馅。可用煮熟山芋(有强抗癌作用)捣烂成泥糊状,加入桑粉100克,加糖、油,放热锅内熬成细沙(也可和芝麻粉混和),用作包子、团子的馅心。
  2.6 冲服:可和入芝麻糊内一起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