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琦 徐永红
(广东省翁源县蚕种场 512600)
我场是1986年秋建成投产,具有年生产普种20万张能力的蚕种场。自办场到1996年,我场共生产普种626870张,其中因带毒淘汰蚕种79185张,占12.63%,(具体情况见表 1)。直接经济损失达160多万元。从1989年到现在,我场一共经历4次微粒子病大暴发,即1989年秋繁,合格率为0%;1991年秋繁,合格率69.58%;1992年春繁,合格率73.85%;1995年春繁,合格率73.88%。由于1992年春繁和1995年春繁严重超毒,我场曾被广东省丝绸公司两次发文进行停产整顿。
1.病毒来源
我县是一个地处粤北的山区县。1978年开始有规模的栽桑养蚕,且发展迅速,到1984年全县桑园面积达到4090亩,发放蚕种21947张,1985年面积19785亩,发种729175张,1986发放蚕种89222.5张,1987年以前的蚕种均自外地调入。一直到1992
方能自给自足。在这期间,我县一共饲养过9个省,23家蚕种场的蚕种,由于在调入蚕种时对是否带毒不重视,特别是从四川,陕西调入的一部分蚕种严重带毒,使我县的养蚕大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这也是我场微粒子病的最终来源。
2.我场微粒子病发生的特点
我场微粒子病发生充分体现了该病发生的特点。首先来势猛。我场在1989年秋繁前均未发生微病,当然,很有可能是因为检毒水平不高,在有少量病毒发生的情况下未能检
出,1989年秋繁发放原种2339张,生产种茧12059.2公斤,其中有毒淘汰种茧3456.1公
斤,生产出来的18582张普种经检验全部超毒被淘汰。其次是暴发次数多,在6年时间内一共大暴发了4次。第三是发生面积大,病毒污染广,从1990年开始实行分户制种以来,一共饲养了5017户次,在蚕期和种茧发现病毒淘汰113户次,占2.25%,参与制种的4904户次中,超毒全淘汰629户农,占12.83%,带毒部分淘汰1799户次,占36.68%。因此,有超过半数的产次或多或少带有毒病,由于大面积的发生,使病毒广泛扩散,1992年春结束后,对一原蚕点养蚕环境抽检表明(见表2),病毒已经无处不在,在总抽检的202样中,有毒62点,占28.71%,其中以鸡舍,蚕沙发现率最高,在住房抽检中吃饭的桌橙,茶几,电视机,床沿均被检出,另外,桑园的泥土,脚叶,虫口叶,桑螟也检查出有微孢子。
3.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微病在我场多次暴发,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众所周知,导致微病发生中只有两种途径,我场通过1990年以来对原种孵化后卵壳的补正检查,均未发现带毒蛾圈,可以肯定胚种传染是不可能发生,所以,只有蚕食下被感染的桑叶才是真正发病原因,切断食下传染途径是防微的关键。
3.1 端正思想,改变作风,增强防微观念
由于1986年建场投产当年便取得了50公斤种茧制种248张的成绩,加上1989年秋繁前未发生微病,造成全场上下对微粒子病预防不够重视。1989年秋繁微病第一次暴发后,在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
我场职工组织了认真学习和回顾,并制订了一系列防微技术措施,1989年冬和1990年春繁开始前进行了两次全面消毒,在养蚕期间严格要求农户防病,从而使病毒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1990年春,秋繁合格率分别达到89.38%、91.6%,1991年春繁合格率上升到96.01%。由于合格率逐步上升,造成认为微病已在我场被控制的意识,因此,思想出现麻痹情绪,作风漂浮,从而导致技术措施不落实,使微病于1991年秋繁、1992年春繁又一次暴发,并被省丝绸公司发文进行停产整顿,通过这次整顿,增强了防微观念,但也使另一种悲观思想滋生造成部分场干部职工和原蚕饲养户谈微色变。防治药物泛滥使用,使真正行之有效的措施难以落实,但越怕越易出事,微病于1995年春繁再一次大范围暴发,亦使防微信心受到严重打击。1995年秋停产期间,我场在上级专家的亲自参与下认真总结,找原因和对症下药。使以前左倾、右倾思想得到端正,微粒子病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和反复性但并非绝症,使全场上下对微病有了理性的认识,也树立了信心,现要打好突击战,也要打好持久战,让防微观念步入正轨。
3.2 加强原蚕区建设,建立安全、稳定的原蚕区
自建场以来,随着蚕种用量的急剧增加,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扩大生产1987
年饲养原种858张,生产蚕种38473张,1988年原种饲养量上升了128%达到1955.9张,但生产蚕种只上升了5.9%,40752张,而1989年原种发放又比1988年上升1081%,达到4069张。这样,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下,盲目扩大原蚕点,1989年我县共有7个乡镇20个管理区877户农户饲养原蚕,而当时我场仅有13名原蚕技术指导员,平均每人负责313张原种,最多时一个人要管理3个乡镇5个管理区78户农户,从而使原蚕饲养户的管理与技术指导工作无法真正落实,加上插花饲养造成蚕种生产未遍地开花的情况下,微病如潮而至的局面。
1989年秋繁惨重的教训,使我场认识到原蚕区是防微的前沿阵地。建立安全、稳定的
原蚕区才是防微的基础。自1990年春繁开始,我场逐步转移原蚕区,到1996年,我场的原蚕区相对集中在距种场方圆10公里的范围的3个管理区,具有相对集中成片的桑园,每户有桑园面1.5亩以上,有较高饲养水平和较好的环境条件,绝大部分养蚕农户饲养原蚕,并且养蚕收入超过60%的家庭经济收入。在稳定的同时,逐年对原蚕区进行环境改造,做到养蚕环境硬地化,村村有消毒池,蚕沙池,户户有上簇室和贮桑室。
3.3 提高原蚕饲养户的生产积极性
原蚕饲养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防微效果和种场的生产效益。而农户的积极性受政策、饲养方案合同、配套服务等因素的影响。我场的原种茧收购价在1994年前一段在普通茧价的基础上上浮30—40%,造成价格偏低,使饲养原蚕和普通蚕的收入相差不大,而饲养原蚕无论在人力、物力投入方面均超过饲养普通蚕,并且农户的原种茧在蚕期或未收购茧前抽检有毒时则当作普通茧出售。在我场病毒发生严重和反复的情况下,饲养原蚕的风险比较大,其次,我场虽然每年均与农户签订饲养合同,但经常中途更改,或因一些原因未予完全兑现,加上一些服务措施如药物,肥料供应等跟不上,导致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许多技术措施无法落实,部分农户不听从技术员指导并存在与种场对抗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我场从1994年起,逐年提升原种茧上浮比例,到1996年上浮比例达到60—70%,认真落实各种承诺。同时实行低毒高产奖,每批制种结束后对合格率达到97%以上,50公斤种茧制种180张以上的农户每张普种给予0.3一0.5元的奖励,并且当批兑现,从而改变了以往农户把种茧售给种场后与已无关的局面。在原蚕饲养期间,以夜校形式对原蚕饲养员进行技术培训,交流经验,并制订农户饲养档案,通过各年各批的对比,找出问题,对症下药,使防微工作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
3.4 加强原蚕区的消毒防病,落实技术措施
3.4.1 改革消防药物,由使用漂白粉消毒改为次氯酸钠。从1994年起,我场直接从韶关电化厂购进含有效氯浓度10%以上次酸钠原液,兑水20倍作为主要消毒用药,蚕体蚕座消毒以蚕座净取代漂白粉防僵粉,桑叶、住房等用克孢灵消毒。同时特别使用防微灵进行喷叶添食治疗,1996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按要求进行。
3.4.2 改革消毒工具,自1994年起我场已先后购进了十台柴油消毒机。
3.4.3 扩大消毒范围,改变消毒习惯,改变以往只注意蚕房、蚕具消毒,而勿视大环境,住户、桑园桑叶消毒,只注重蚕造之间的消毒而忽视批与批之间的消毒,以及养蚕收山后未及时消毒的局面。
3.4.4 建立以自然村为单位的卫生防病制度,各养蚕农户签订卫生公约。
3.4.5 认真落实防病各项技术措施,自1996年起进行全面的小蚕共育,做到以叶定
蚕,蚕秒必须消毒后方可清除进人蚕沙池堆沤。对少量插花饲养普通蚕和非原蚕饲养期间的普通蚕的饲养,必须发放全检无毒蚕种,并以原蚕饲养要求进行管理,这一点,我场曾
经出现很大的漏洞,也是我场微防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3.4.6 加强桑园除虫消毒工作。通过近几年来微病发生情况看均与桑园虫害有关,每当桑螟大面积发生时,微病的发生也随之上升。
3.4.7 加强预知检查。在蚕期常规抽检基础上,从上簇到售茧抽检三次,售苗到削茧抽检二次,化蛾前抽检二次,做到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
3.5 强化内部管理
我场在1996年前是我省唯一不是经济独立核算的种场,吃大锅饭的思想较为普遍。
1994年前我场绝大部分职工是临时工,原蚕技术员基本上是长期临时工,收入与正式工的差距大,造成生产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大部分已转为正式工,并从1994年起实施层层承包制度,以合格率、50公斤种茧制种量、单张原种生产普种量为依据进行打分制,按分分
配,通过二年的实践,广大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大有提高。
3.6 加强制种管理
1990年以前,我场一直采用大平附制种,以40张为一检毒单位,1990年以后,我场严格执行分户框制种,每框四张,做好筛选不良茧,不良蛾工作,做到在制种过程中按防微规定操作。
1996年通过全场干部职工和广大原蚕饲养户共同努力取得了春繁合格率97.37%,秋繁99.52%的佳绩,但我场的防微工作任重而道远,这几年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思想重视,措施扎实,技术落实,坚持不懈,才能使微病得到控制与消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