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长平 吴安健 王永健
(四川省内江市蚕种管理站 641000)
当前,蚕种质量成了蚕种生产的根本问题。蚕种生产要生存、要发展靠什么?肯定的
回答是:只有靠全面地提高蚕种质量。蚕种的良卵率是衡量蚕种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提
高良卵率的核心在于如何防止无效卵的发生。现就防止不越年卵、不受精卵及死卵率等无效卵的发生谈谈管中之见。
1.防止不越年卵的发生
影响不越年卵发生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蚕品种间遗传特性的差异和滞育激素的分泌所造成,而外因则主要是外界环境即气象因素和营养条件。影响化性外界条件以催青温度、壮蚕营养、蛹期温湿度最为重要,其次是催青期光线、壮蚕期光线,再次是催青温度、湿度条件对卵的化性影响很大,特别是在胚胎发育后期,即反转期后到转青期更为明显。为此,要做到不发生不越年卵就必须采取下面的措施。
1.l 在催青期,当蚕卵胚子发育到戊3时;必须以高温多湿的环境感光催青。即从胚子开始用25℃、干湿差2.2℃,每夜必须连续感光6小时,使光照达到18小时,到反转期后
温度应经常保持在26℃,但需防止超过28℃ 的高温和湿度激变。
1.2 小蚕期是健青期的延长,直保持高温、多湿、长光照。大蚕期要防止高温,力求干燥,
适当减少光线,尽可能夜间保持黑暗。
1.3 种苗期是大蚕期的继续,蛹期和制种期要避免27℃以上高温,绝对避免30℃以上高温,要防止12小时以上连续高温危害,用24-25℃保护。产卵初期3-4天,力求保护在22℃偏低温度中是稳定越年性、减少不越年卵发生的重要措施。
1.4 加强桑树肥培管理,提高叶质。各龄用桑,特别是壮蚕用桑应充分成熟,富有营养。蚕卵是由四龄至五龄初中期从桑叶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而造成。造卵数的多少,主要是由母体内所积累的用以造卵的必要营养物质的量所决定。因此,必须用成熟叶饲养,才能获得量多、质优的蚕卵。反之,用过老过嫩叶喂蚕,将有增加不越年卵的倾向。
1.5 合理保护蚕种,防止秋末冬初低温(20℃)袭击,否则,以后气温回升易发生再出卵。
1.6 秋制种适当延长人工越夏时间,不仅能加深滞育,增加耐冷藏能力,也能减少再出卵的发生。一般以20-30天为宜,越夏中用25℃保护,人工越夏达到目的后逐渐降温至
自然温度。
2 防止不受精卵的发生
家蚕是有性生殖,受精卵(越年卵)的卵色着色,不受精卵不着色。不受精卵的产生,一是根据蚕的品种而有很大差异,二是不良环境的影响,它所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止措施如下。
2.1 不受精卵增加的原因
2.1.1 上簇至化蛹初期,连续接触30℃以上的高温对产生不受精卵有明显影响。均已
对雄蛹危害更大,因雄性生殖细胞对高温极敏感,如果连续接触高温,阴茎肌退化,精液
减少,精子异常,精子活动力下降,往往达不到受精囊,因此,大量发生不受精卵。在上簇至化蛹这段时间内,接触高温时间越早,接触时间越长,不受精卵越多。
2.1.2 蛹期环境:蛹期连续在30℃以上高温,或者温度的激变春期开差10℃,秋期开
差8℃的范围,则温差越大,不受精卵越多。蛹期保护过干,特别是触角着色后的干燥保
护使不交尾增多,因而不受精卵增加。夜间多光,会刺激蚕涌的活动,消耗体力,也会增加不受精卵。
2.1.3 交配及产卵室温度:交配时温度越高,产卵量少,不受精卵就越高。交配室内
30℃以上高温,过分干燥、风吹、强光、震动都容易造成散对,导致不受精卵的增加和减少产卵量。产卵室温度过高,成熟分裂异常,结合核易崩溃退化,受精作用被干扰,因而不受精卵增加。因为产下卵后两小时的蚕卵,卵内正在进行受精和核分裂,此时对低温、高温和其它不良环境抵抗力弱,在遇到30℃以上高温,容易产生不受精卵和死卵。此外,雄蛾保护不当,体力消耗大,影响交配时的正常射精,雄蛾拆对后未经低温休息,就进行再交配,也会导致不受精卵的增加。缩尾蛹也会增加不受精卵,因外部生殖器发育不完全,不能充分交配,同样会增加不受精卵。
2.1.4 产卵的初期保护不好,接触了30℃以上高温也会造成不受精卵的增加。另外,桑叶的影响也是一部分原因,蚕期中壮蚕用叶不成熟,四龄后给叶过老过嫩,叶质营养成份不足等也都会造成不受精卵的增加。
2.2 防止不受精卵发生应采取的措施
产生不受精卵的原因虽多,但只要采取以下措施是完全能够防止不受精卵的发生。
2.2.l 要加强簇中和蛹期的保护管理工作。要避免30℃以上的高温,尤其是上簇至化蛹初期要极力避免连续12小时以上的高温接触,以24-26℃保护。蛹期的发育调节控制在21—26℃的范围内进行。蛹期保护要防止过干,复跟着色前干湿差2.8℃,复眼着色后干湿差2.2℃,触须着色至发蛾干湿差1.7℃保护。
2.2.2 加强选蛹、选蛾,严格淘汰不良蛹、蛾,严格淘汰纯对,操作要仔细,提对要净,防止散对,拆对要轻快,交配时光线稍暗,产卵室要黑暗,空气要新鲜。制种期遇高温要提早感光,捉蛾、交配、拆对、产卵时交配室都要充分补湿,防止散对,从而达到减少不受精卵的目的。
2.2.3 交配及产卵等制种阶段的保护温度, 直控制在24—25℃的范围内,防止27℃以上
高温,干湿差28C。做好发娥调节,交配尽 可能使用鲜雄蛾,雄俄最多交二次。要暗处产
卵。春制即时浸酸种,从大批投蛾结束至杀 蛾,保持10小时内产卵时间。春制秋种和越
年种产卵时间保持在12小时以内。对不受精 卵偏多的蚕品种要及早杀娥。
2.2.4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选用营养充实的适熟叶,制种期合理地保护雄蛹、雄蛾也是减少不受精卵发生的措施之一。
3 防止死卵的发生
死卵的发生种类很多,各种死卵发生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蚕卵从受精到胚子形成而滞育,滞育卵又经接触低温解除滞育到孵化的全过程,都可能发生死卵,其原因主要是受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制约。蚕种保护中的温湿度不当等易造成死卵,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 加强桑树培护管理,提高叶质。壮蚕用叶必须是成熟叶,不用过嫩过老叶和偏施氮肥叶。选来适熟叶,充实营养,才能提高结茧率、化蛹率、良卵率。
3.2 加强蛹期的保护管理工作。蛹期保护及制种阶段的交配、产卵等,要防止27℃以上高温,防止卵面堆积和相互摩擦、振动,避免闷热,注意通风换气。
3.3 合理的保护蚕种。控制环境条件,适应蚕卵生理特点,既要使蚕种充分滞育,又要使其完全解除滞育。完成滞育的最适温度为25℃,解除滞育的有效温度为17℃,越年蚕
种卵期过长,要经受夏、秋、冬季各种不同的气候环境,主要受温度的制约,因此要做好温度的调节,使之符合蚕卵的生理要求,夏秋期要防止高温多湿,否则会导致卵质消耗过大、霉菌易寄生或卵失水,造成大量死卵、秋冬季蚕卵内滞育卵向活性卵的转换期温度要由高到低,逐渐下降。应防止温度激变和过早接触低温,要使滞育卵整齐地解除滞育而活性化,且不降低活性化蚕种卵的活力,使蚕卵胚子发育整齐。
3.4 做好蚕种各阶段的温湿度调节,严禁避免有害物质接触,同时要防止人为的损害;严格把握技术操作规程、适应蚕卵生理要求,促进卵质充实。
3.5 冷藏浸酸种的再冷藏一定要掌握合适时期和经过的中间温度,必须在浸酸后12小
时内或48小时后再冷藏,中间温度(10℃)保护12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