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锦 肖志飞
(江西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局 330046)
蚕桑业是我省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一个新兴产业,为我省农业开发中的“四大工程”之
一。1992年,我省蚕茧产量突破1.5万吨,为蚕桑工程实施前1989年1350吨的11.2倍,在全国排位由过去的第14位上开到第7位,仅次于传统“四大蚕区”,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然而,时隔三年,由于受全国茧丝绸市场疲软的影响,到1995年,我省的蚕桑生产出现严重滑坡,蚕农生产积极性下降,相继出现挖桑毁园现象,1995年冬至1996年春全省累计毁园近6667公顷,桑园弃管更为普遍。缫丝企业也由于产品积压,销路不畅,资金周转困难,出现严重亏损而导致大面停产或半停产。1996年春期,全省养蚕数量大幅度减少,春期实际发种量52549张,比去年同期减少65.3%,蚕桑生产形势异常严峻。
近期,我们对永新等产茧县进行了调查。该县大规模发展蚕桑生产是从1991年开始
的,1990年桑园只有330公顷左右,年产茧仅几千担。1991年以后,县委、县政府认真按
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蚕桑工程作为农业开发总体战的重大项目,作为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的突破口来实施”的方针,举全县之力,
实施“蚕桑工程”,蚕桑生产在该县逐步由农业小生产迈向大产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继修水县之后的我省第二大蚕桑大县。永新县在稳定发展蚕桑生产上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各地参考和借鉴。
—蚕桑生产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目前,全县现有桑园面积1614.7公顷,
养蚕乡(镇)27个,养蚕村296个,占全县总村数的81.7%,养蚕户2.8万多户,占全县总户数的37.8%。建有12个收烘站,3个缫丝规模共为9600绪的丝厂,l家丝棉制品厂,l个绢纺厂,基本实现了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绢纺等一条龙的蚕桑生产体系。995年蚕茧产值2394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2%;缫丝工业产值为2323.9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15.l%。
一蚕桑生产是财政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1995年,全县单征收蚕茧特产税就达120万元,占整个农业特产税378万元的近1/3;
我们调查的高桥楼乡,征收蚕茧特产税22万
元,占整个乡财政收入74万元的30%;缫丝工业为县财政上缴利税68万多元。
—蚕桑生产是老区人民增收的一项致富产业。永新县地处偏远山区,农民增收的途径相对减少。通过发展蚕桑,从1991年起,全县蚕农仅蚕桑一项就增收6000多万元,蚕农平均增收逾千元。1995年,全县农民人平增收仅蚕桑一项就达24。39元,蚕桑收入上万元的就达80多户。另外,茧丝加工企业安排就业人员1504人,社会效益明显。蚕桑生产已成为老区人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蚕桑生产是开发河滩荒地的一项高效产业。永新县桑园除部分利用水田外,很大一部分是利用河滩、荒山坡地种桑。利用这些地种桑,不与粮食争田地,不受粮价上涨的影
响,可以降低市场风险,比种其它作物经济效益要高出很多。
1995年,在茧丝市场波折的冲击下,永新县不仅未出现挖桑现象,而且蚕茧产量比
1994年还增长10。7%。1996年春蚕农的生产情绪稳定,积极性也较高,全县蚕桑生产依
然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其成功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相当深刻而且非常有益的。
启示之一:加强领导力度,深化支柱产业意识,是稳定发展蚕桑生产的关键所在。
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措施得力是保证蚕桑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永新县委、县政府一直按照“桑蚕富民、丝绸兴县”的经济发展思路,把蚕桑生产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稳定蚕桑,1995年县六套班子成员每人抓一个片,六套班子每个领导管一个乡;同时以县直机关抽调200多个干部组成47个工作组,各局一把手作为第一负责人,下乡蹲
点包村;各乡(镇)书记、党委委员以上的领导也每人管一个村,实行目标管理,并经常进行检查,考核评分,奖优罚劣。
启示之二:制订保护价,保证不订“白条”
是稳定发展蚕桑生产的有效手段。
1995年蚕桑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蚕茧收购资金紧张,中晚秋期蚕茧的收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打“白条”现象,一些地方直至1996年春节前才兑现,极大地挫伤了蚕农生产积极性,直接导致大面积的挖桑毁园。永新县委、县政府吸取了1992年因茧价定得较
低,农民积极性受挫的教训,1995年春期,及时公市了中准级17.1O元/Kg的保护价。由于茧丝的滞销,鲜茧收购资金出现紧张,为保证收购资金和茧价不跌,县里拿出了前几年积累的风险金(从1992年起,县里设立蚕桑风险基金,每收购50公斤鲜茧提取25元作为风险金),用于调节蚕茧收购价,同时县
政还给予一定的补贴,确保了1995年1400多万元的收购资金全部兑现,对蚕农没有打
一张“白条”,较好地稳定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了桑园面积。
启示之三:制定扶持政策,搞好配套服务,是稳定发展蚕桑生产的重要措施。
为使蚕桑生产真正发展成为我省的一大支柱产业,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给予扶持和鼓励。如金融部门要提供蚕茧收购资金贷款,保证足额到位,杜绝打“白条”;实行蚕
茧保护价,使蚕农放心,保护蚕农生产积极性;对新发展桑园或新开垦荒坡地种桑的,免
费或低息贷款提供苗木,几年内免征特产税或免交承包费,鼓励蚕农开发蚕桑;在市场疲
软时,对加工企业援征、减免或返还企业增值税,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永新县对新发展桑园,县里统一发放低息苗木贷款,并安排一定数量的扶助款,用于补贴购买化肥和蚕具等。针对1995年蚕桑生产出现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又制订了以下优惠政策:一是蚕农自行培育的桑苗县里一律按市场价上市收购;二是全县调剂出1700吨碳铵按出厂优惠价供应给蚕农;三是在市场茧价
较低的情况下,县里蚕茧收购一律实行内部
保护价,县做到蚕茧收购不打“白条”。在技术服务上,县蚕桑公司向每个重点乡(镇)派出2—4名蚕桑技术员,非重点乡(镇)派一名技术员,从外地聘请技术师傅驻村指导。蚕桑技术员的成绩考核、工作报酬与其所在乡、村交售蚕茧的数量和质量挂起钩来,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为提高蚕农技术水平,采取以会代训、现场传授、上门指导、免费发放技术资料等不同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为规范蚕药市场,县里规定蚕药一律由县蚕桑公司统一经营。蚕茧收购上,坚持评茧议评茧,干壳量计价,做到按质论价。收购期间,县六套班子领导带领县直干部亲自到各收茧站监督、维护秩序,乡(镇)党委成员轮流值班。公安、工商、财政、税务等部门积极配合,在县边界值勤,整顿收购秩序。
启示之四:抓好乡、村小基地建设,发挥规模效益,是稳定发展蚕桑生产的根本保证。
目前,我省蚕桑生产已初具规模的县20个左右,这些县的产茧量占全省的85%以上,稳定和巩固这些县是我省今后的工作重点。全省要培植建设一批年产茧2-5万担以上的县;各重点县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乡村基地建设,尽快建成一批年产茧3000担以
的乡、500担以上的村,使蚕桑生产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真正成为一项高效产业,增加市场竞争力。在小基地建设中,首先要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叶产量;二是组织好小蚕共育,提高共育水平;三要帮助蚕农改善农村养蚕条件,配备或完善养蚕所需的蚕室、蚕具、消毒池等基础设施,为推进“二高一优”蚕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四要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逐步完善农村技术推广网络体系,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稳定现有技术推广队伍,重点充实县一级、健全乡一级、延伸村一级,发展科技示范户,保证县、乡有蚕桑站、村有辅导员、村小组有示范户。永新县经历1992年茧丝市场波折后,在调整生产布局上做了大量工作,使蚕桑生产由零星分散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形成了一批如澧田、高桥楼、江畔、石桥、象形、高市、泮中、沙市等基地乡(镇)这些基地桑园立地条件好,桑园成片、成带,相对集中,产茧量高,效益好。
启示之五:合理布局,开发河滩荒地种桑,是稳住桑园面积的重要原因。
与其他经济作物一样,蚕桑与粮食作物也存在争地的矛盾。前几年,我省一些地方大
面积利用水田种桑,因当时粮价低,水田种桑是合算的,但近两年粮食价格提高幅度大,加上蚕茧价格下跌,种桑养蚕比较效益下降,导致一些地方水田桑园大面积挖掉改种水稻。据调查,我省1995年冬至1996年春毁掉的桑园大部分是水田桑园。永新县开始大面积
发展蚕桑生产时就非常重视桑园的合理布局,桑园主要分布在适宜种桑的河滩地,不存在与水稻争地的矛盾,河滩荒地种桑效益远远超过其它作物,这是永新县在粮食涨价和蚕茧市场疲软的风波下,之所以能稳住桑园面积的重要原因之一。
启示之六:完善一体化管理,发挥体制优势,是稳步发展蚕桑生产的必由之路。
茧丝绸行业是一个外向型产业,基生产具有独特的规律性。从蚕茧到缫丝到织绸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某一环节上的
畸形发展、萎缩或不能及时衔接,都直接影响
整个生产,造成生产力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要加强对后加工的管理,提高工艺、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推动我省蚕桑生产发展。从长远角度考
虑,我省蚕桑业的发展应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永新县成立了贸工农一体化的
茧丝开发总公司,从生产到收购由县公司负责,后加工一块由丝厂负责,走贸工农一体化
的路子,内部利益适时调整,风险共担,统一运作,能正确平衡好蚕农、收烘单位、丝厂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切实保护蚕农利益。1995年,丝价下跌,公司为了保护蚕农的利益,仍按保护价收购蚕茧,尽管亏了企业,但稳住了桑园。
(转自《蚕桑茶叶通讯》1996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