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展雄 肖更生 陈普照 唐翠明 罗国庆
苏大道
(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王庆兴 郭兆成 关景耀
(翁源县丝绸公司)
摘 要
用抗桑青枯病性强的二倍体品种与四倍体品种杂交组成桑树多倍体抗青枯病组合.通过研究初步育成桑抗7号,具有中抗水平,抗性率71·3%,比对照(塘10×伦109)抗病性提高2·57倍,叶质优良,病迹地栽植产桑量极显著提高,可用种子繁殖。
关键词 桑树 多倍体 杂交组合 抗青枯病
“七五”期间育成桑树抗青枯病品种桑抗
1号,已通过广东省桑、蚕品种审定小组审定,建议可在我省桑青枯病地区试种推广。在此基础上,“八五”期间开展桑树多倍体抗病育种工作,现初步选出具有抗青枯病性较强(中抗水平)叶质优良的桑树多倍体抗青枯病品种——桑抗7号。
1·材料和方法。
1.1 选择资源组配杂交组合
选择抗青枯病性强的桑树资源,计有冬9、4抗B、抗青11、粤诱76(雌)、粤诱78、4抗
A、粤诱 77(雄)等材料为亲本,进行组配杂交组合来种育苗。
1.2 采用无土栽培悬浮液添菌进行抗病性测定
建造玻璃温室 72m2,装置1.2×1.5m2水槽24个,对杂交组合有成的苗木进行无土栽培添菌抗病性测定。
1.2.l 本所:用化州菌株,菌液浓度为1×108、8×107、5.5×102/ml,每小区栽植苗木24株,三个重复,以塘10×伦109为CK。
1.2.2 华农大蚕桑系:用化州、顺德两个菌株,每小区24株,四个重复,以塘10×伦109
为CK。
菌液浓:1994年用 2×106、4×106、6×106、8×106等四个浓度
1995年用 4×106、6×104两个浓度
1.3 大田生产与实验室签定相结合
根据无土栽培抗病性测定结果,选出抗病性较强的组合继续扩大育苗,进行大田生产鉴定和继续进行无土栽培抗病性测定。
1993年和1994年冬先后在本所和黄源县龙仙镇青山管理区建立三个大田生产鉴定困,进行生产鉴定。1994年和1995年除在本所继续进行无土栽培测定外还委托华农大蚕桑系为初步选出的组合作抗病性鉴定。
2. 试验结果
2.1 杂交组合抗病性的测定和选择
2.1.l 无土栽培悬浮液添菌测定结果
委托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用化州和倾德两个菌株,设四个重复,1994年和1995年两个测定的结果:抗病性比对照提高2.2一2.8倍的有4个品种(组合),其中属中抗水平的有桑抗7号和桑抗9号(抗性率71.3%和
巧.6%),属弱抗水平的有桑抗5号和桑抗6
号(抗性率63 7%和63 3%),见表1。
2.1.2 大田病地抗病性调查
1993年和1994年分别于本所和翁源县
龙仙镇设立三个试验困,均设3-6个重复。
从多点调查结果表明,参试组合的抗病性均比对照提高1.1一3.6倍,在农村重病迹地栽桑第一年对照区发病死亡70.89%,比较严重,而抗病品种桑抗5、6、7号等三个品种死亡率仅10.42—14.64%,抗病性提高3.2-3.4倍。见表2。
2.2 桑叶养蚕叶质鉴定和化学分析
2.2.1 养蚕生物鉴定
在所内和翁源点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养蚕二次共四次,除所内秋蚕(即第3批)因受脓
核病影响(同因蚕室同批用不同桑品种三块桑地的桑叶养蚕,结果其余两块桑的蚕儿发育正常,仅本试区严重发病,经与蚕病研究室研究认为与桑叶受野外昆虫影响带病有关,而导致该批蚕万蚕产茧2一6kg较低外,其余3批饲养成绩都正常。综合四批的结果,三个抗病性较强的桑品种中以桑抗7号较优:万蚕产茧量、万蚕茧层量和五龄50Kg桑产茧量三项指标分别增加10.77%、14.67%和8.05%。其余两个桑品种在万蚕产茧量和万蚕茧层量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增产。见表3。
2.2.2 桑叶化学成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粗蛋白、可溶性糖等养分的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9.80-19.23%和4.80一8.87%,而桑叶含水量却降低7.04—12.56%。见表4。
2.3 产叶量调查
第一圃栽植后第一年对照区中仅一个小区开始发病,而参试品种的产叶量为对照的
66.42-93.6%,第二年对照区发病率高达35%,而参试品种的发病率仅为2.64一9.5%,因而两年会计产桑量除桑抗5号仍减产21.59%外,桑抗6号和粤桑2号则增产14.35%和31.83%。
第二圃栽植后第一年9月下旬采叶降枝后青枯病开始为害,对照区发病达22.2%,而
参试品种仅发病0.004-1.5%,但产叶量参试品种仅为对照的70.71一85.4%。
第三圃栽植后第一年对照区发病率高达70.8%,而几个抗性较强的品种发病率仅10.42-14.64%,因而产桑叶量得以提高2.16—3.49倍。见表5。
以此看来,桑抗5号、桑抗6号和桑抗7号三个品种在无病情况下,产桑叶量不及对照,但在病区栽培随着病害的暴露其增产效果则更显著。
2.4 主要特征、特性
树形直立,枝条细长,间有粗壮植株,皮色不一,以黄褐色较多,间有紫色和灰青色。节间微曲,节距4.3cm,叶序2/5和3/8,皮孔圆形和椭圆形,10个/cm2,冬芽长三角形、三角形和卵圆形,贴生和尖离,灰褐色和紫色,副芽大而多。叶以阔心脏形较多,间有卵圆形、边卷翘,吐凹形、深绿色,叶类短尾状,叶缘乳头齿,叶茎浅心形,间有平截,叶长15.4cm,叶幅15.2cm,较厚,叶面粗糙、微皱、光泽较强,叶片平伸、叶柄短而细。发芽稍迟,但后期生长较快,桑叶25一30天,枝叶桑50-60天,发条力较强,宜适当密植,亩栽6000株左右,适于桑青枯病地区栽培。
3. 结语和讨论
3.l 从多点试验调查结果指出,桑抗7号其抗病性和叶质三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种,其抗病性提高2.6倍,叶质三项指标亦分别提高10.77%、14.67%和8.05%。至于产桑叶量则视病的为害情况而异,如本所第一圃栽植后第一年发病不严重则其产桑叶量相当于对照(塘10×伦109)73.9%,而在翁源县重病迹地栽植,植后第一年下半年剪枝后病害暴发,对照发病高达70.89%,则该造茶叶产量比对照种提高2.27倍。
3.2 对桑树抗病杂交组合的选择,当然以抗病性强为主,其次叶质和产量。但由于是桑树杂交组合,以种子繁殖,因此种子产量也是主要因素之一。桑抗7号种子的结实性与桑抗1号相仿是有利于桑苗加速繁殖的,如通过大面积鉴定示范可供生产使用的话,将可于短期内满足病区生产的需要。
3.3 进一步扩大示范点。目前已建立桑抗7号种子基地0.1公顷,预计明春可产桑种子2.5一5.0kg,可扩桑园1.7-3.3公顷。以后将随着大田鉴定示范的表现而扩大种子基地的建设。
3.4 抗病测定中选出桑抗9号(是4抗B×4抗A,即四倍体杂交组合),亦属中抗品种,但由于该杂交组合的种子结实性较差,种子量少致苗木供应受到限制,也不利于生产上使用。前后所选出较优的桑抗1号(二倍体)桑抗7号(三倍体)其抗病性和桑叶产量均略逊于抗青10号,如何加强抗性资源的培育是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本文各附表从略)
*注:本研究是农牧渔业部“八·五”重点科研项目85一01—03-02(2)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