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阜 华
(湖南省隆回县农业局 422200)
隆回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地区,属丘陵山岗区。70年代开始栽桑养蚕,1990年以前,蚕茧产量一直在24吨左右徘徊。1991年到1994年,隆回县蚕桑生产经历过一个大发展阶段,据1994年统计:全县桑园面积640公顷,产蚕茧120吨,分别比1990年的66.7公顷、22.5吨增加859. 5%,433.3%。1994年下半年开始滑坡,1996年后形势更趋严峻,全面
陷入困境,对我县蚕桑生产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后果不堪设想。笔者现就隆回蚕桑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谈几点粗浅意见。
1.蚕桑生产现状
目前,我县蚕桑生产总的状况是:市场疲软,茧价偏低,蚕农思想波动,抛荒弃桑甚至毁桑改种现象严重。据统计:全县毁桑面积已达300公顷,占全县原有桑园面积的46.9%,不少农户尚在等待观望,生产积极性降至最低点,1995年全县共养蚕四次,发种6000张,产茧120吨,1996年全县养蚕二次,发种量仅280张,产茧4.9吨。由此可见,隆回蚕桑生产,作为一项产业已名不符实。
2.蚕桑生产陷入困境的原因
2.1 市场疲软、茧价偏低
1994年下半年来,国际市场疲软,产销形势发生剧变。西欧、美国等主要进口国对我国采取种种限制措施,生丝及其织品出口不畅,价格低落,白厂丝价格从1990年的4.8万美元/吨下降到2.3万美元,坯绸、服装出口价分别比1990年下降50%和40%。国际茧丝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蚕茧价格的波动,我县1995年春、夏蚕结束后,鲜茧收购均价为13.2元/公斤,最高达15,6元/公斤,1996年同期鲜茧收购均价仅为7· 0元/公斤,最低为4· 0元/公斤。
据测算,棉茧的合理比价应为1:2,粮茧的合理比价应为1:10,而现在却大起大落,农民无所适从,我县今年夏蚕结束后蚕茧无人收购,有些蚕农干脆剪破茧壳将蛹卖给宾馆、酒家或者用于双鱼养鳖。
2.2 部门之间不协调,矛盾突出
1990年前,全县蚕桑生产的试验、示范及技术辅导工作一直由农业部门负责,蚕茧收购与经营则由供销部门负责。蚕茧流通虽同垄断性经营,但市场风险不大,蚕茧与其它农付产品的比价也较合理,加上农业部门试验经费缺口不大,因此,行业矛盾并不十分突出。1991年起,隆回县被省主管部门确定为蚕桑生产基地县,县人民政府为了加快开发蚕桑生产步代伐,一方面从资金上予以扶植。另一方面成立了全县蚕桑生产协调机构——隆回县蚕桑办。紧接着,县扶贫开发办也以联营形式;投放大量扶贫贷款用于全县20多个贫困乡开发蚕桑生产,供销部门从商业角度考虑,也不甘落后。表面上,全县蚕桑生产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好形势,实际上却是:各部门、
各单位各自为政,看似谁都管,实际是矛盾重重,谈不上全县一盘棋;盲目开发,一轰而上,技术推广与技术普及跟不上,生产与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发生脱节,因此出现了大规模开发,低起点发展,经济效益不高的局面。使隆回蚕桑生产错过了四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2.3单产低,茧质差
市场疲软与技术落后导致了蚕茧产量和质量下降。1995年以前,县蚕桑办、农业局、扶贫办、供销社都确定专人负责蚕农的技术指导,现在,县蚕桑办已经解散,供销社培植队伍亦土崩瓦解,农业部门因无钱养兵打仗,已难负全县蚕桑生产试验,示范与技术辅导的重任,因此,蚕桑生产基本上是任其自生自灭。蚕农放弃桑园培管及蚕桑病虫害的防治,产量和茧质明显下降。目前,我县张种产茧仅为17.5公斤,
茧质大多比浙江等主产省份低2-3个等级,严重影响了我县蚕茧的市场竞争力,大降低了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
3.发展对策
3.1 统一认识,增强信心
3.1.1 隆回栽桑养蚕条件优越
我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热条件好,年平均气温16.9℃,全年可养4-5次蚕,属最适养蚕区。水资源也较为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427.5mm,境内河流纵横,区划资料表明,仅适宜栽桑养蚕的河滩外洲就达1400公顷,具有灌溉条件的缓坡岗地达6700公顷,全县120万人口,农村富余劳力多达45万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另外,隆回是国定贫困县,经济落后,发展蚕桑生产仍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之一。
3.1.2 隆回蚕桑生产基础较好
栽桑养蚕作为一项传统产业在我县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近几年来,涌现出了一批高产典型的专业户。石门乡艮田山村就是一个靠养蚕脱贫的典型,该村共有农户250户、860人,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1983年起栽桑养蚕,1990年养蚕农户达到80%,全村栽桑17.4公顷,年养种620张,产茧15.8吨,户平收入728.3元。1993年通过土地调整的形式将桑园转包给65户农户集中培管,据1994年调查,全年养种986张,产茧29.58吨,收入41.4万元,户平6400元,农户范海成承包桑园0.8公顷,产茧1.46吨,年收入2.04万元,除去开支4920元,纯收益15480元。荷香桥镇大洲村村民刘松海,共栽桑0.2公顷,1994年养蚕15张,产茧0.57吨,获纯收入7300元。这些养蚕重点村、户对当地乃至全县蚕桑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3.1.3 各级领导较为重视
1991年,省主管部门正式将隆回定为全省蚕桑生产基地县;1992年底,隆回县人民政府将发展蚕桑生产列入我县商品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制订
了我县在“八五”、“九五”期间扩桑2000公顷,产茧1500吨的战略目标,“八五”期末,虽然我县蚕茧产量只达120吨,没能达到预期目标,但全县蚕桑生产在徘徊了十多年后,总算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能不说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1.4 茧丝市场终究将会启动
丝绸是我国传统的主要出口创汇商品之一,生丝出口量占世界生丝总贸易量的85%左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虽然近年来受到某些大国的压制,但每年仍出口创汇30亿美元,足见国际市场的潜力之大。另外,国内还有一个庞大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据有关人士在长沙几家大型百货商店服装柜的调查结果表明:丝绸服装是夏秋季的购买热点,
年销售额相当可观,但产品却大都来自江浙地区,这种现象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湖南的丝绸工业只要能占领省内市场,就可获得惊人效益,从而大大缓解蚕茧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刺激蚕桑生产的大发展。
3.2 加强领导,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县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协调好各部门
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职能单位的积极性。农业部门具有人才和技术两大优势,是蚕桑生产开发的中坚力量;供销部门具有场地和资金优势,也是蚕桑生产的重要力量;县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办、财政、银行等单位应分别做好蚕桑生产的协调管理及必需资金的组织和投放。目前,我县蚕桑生产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如何重新认识蚕茧生产的特殊性,学习外地成熟的经验,深化蚕业经济体制改革,走出一条贸工农一体化,人财物、产供销一条龙经营管理的新路子,很值得决策者深思。
3.3 实行集约化经营
过去,蚕桑生产一直以一种家庭付业的形式存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蚕桑收入在家庭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经济收入较高的农户不再重视蚕桑生产。只有把现有零星桑园通过土地调整或转包的形式逐渐转移到少部分农户集中管理,使之成为这部分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同时,在今后制订发展战略时,要强调因地制宜,适度生产规模,在有条件的乡镇推行“小区发展战略”,走重点开发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道路。
3.4 努力提高单产和茧质
历年来,我县张平产茧仅20公斤左右,茧质差于外地产区。提高单产和茧质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建设高标准桑园,以期获得高产优质的桑叶;二是要采取改善蚕儿饲养条件,加强病虫防治,提倡小蚕共育和省力化饲育,使用塑料折簇等优良簇具、适时采茧、分批分级售茧等方法来提高蚕茧产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