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天地


  98201国外真丝绸技术开发的新动向/周宏湘/江苏丝绸,1997(3), 36~38
    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在真丝绸技术开发方面的新动向。主要有:1.开发高附加值和有 利于保健和美化生活的丝绸产品,如日本开发了超极细蚕丝制婴儿衣料及以棉为芯以蚕丝为鞘的复合丝产品等;2.开拓新植物染料;3.加强有利于节能的染色方法的研究,如印度对蚕丝用金属络合染料及碱性染料以氧化还原体系染色的研究。

    98202  装饰绸及其开发/裘愉发/丝绸技术,1997(2),17~21
    先进国家中服装面料、产业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随着我国农村居室城市化,城市居室宾馆化的发展趋势,装饰绸大有发展前途。文章对中国纺织总会划分的七大类装饰用绸,即桂帷类、床上用品类、家具包覆类、贴墙类、卫生盥洗类、铺饰类及餐橱杂饰类分别作了阐述,对装饰绸的开发进行了探讨,并简要地提出了开发对策。

    98203  长江流域蚕业带与发展对策/薜志士等/农牧产品开发,1996(2),33~35     论述了我国最大的蚕业带——长江流域蚕业带(主要包括四川、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上海、云南等省市)的重要性,分折了这一蚕业带的蚕业生产现状与优势,蚕茧产量的分布及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并提出合理布局和发展对策。长江流域从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比较经济效益诸方面看,较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发展蚕桑生产条件相对优越。1993年仅四川、江苏、浙江三大蚕区就产茧50.42万吨,产丝5.75万吨,预计至2000年桑蚕茧产茧可达64.70万吨,产丝7.56万吨;整个长江流域(加上其它6个省市);至2000年可产茧75.01万吨,产丝8.77万吨.实现这一目标的对策,一要巩固老蚕区,发展新蚕区;二是抓好经营规模大的重点县,调整产量少的分散县;三是促进行业结构布局合理;四是建立商品基地作为发展长江流域蚕业带的突破口。

     98204  广东对外开放史上蚕丝业的兴衰及其经验教训/黄世瑞/农业考古,1996 (1),202~206
    叙述了广东近代史上蚕丝业兴衰的原因,并总结出几点值得深思的经验教训,即要密切注意市场需求的变化;生产者不可与市场隔绝,以免受“洋行”的控制垄断,造成产销用脱节;要充分利用最新科学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独立自主,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要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只做原料和劳动力的供应地;政府的宏观干预调控是至关重要手段。

    98205  鲜茧组合售茧,缫丝计价实施技术/黄俊明等/丝绸,1997(10), 20~22     江苏海安县从1988年开始推广实施“组合售茧、缫丝计价”的收茧方法,到1996年 止,全县11个乡镇由点到面,共组织了4000个组合,出售鲜茧2800吨,平均鲜茧出丝率达到17.2 %,茧丝长达1196.8公尺,分别比对照区提高25.65%和13.58%。形成社会效益1400万元,蚕农增收510万元。实践中总结完善了包括落实售茧组合、蚕期和簇中管理、组内评分售茧、 抽烘样茧、预付茧款,试缫计价、结算返还款等各段工序的操作方法及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