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塑料大棚养蚕推广应用技术


万 成 功  谢 同 建
(江苏省涟水县蚕桑学会  223400)


  涟水县南集乡长浦村是全县蚕桑生产重点和小康示范村,该村蚕农具有多年的养蚕历史,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接受能力强。全村共有桑园675亩,年养蚕数量在1800张上。
1996年,我们在该村进行室外塑料大棚养蚕小区试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1997年又进行大范围推广应用,养蚕效益和社会效益皆十分理想。1997年,全村共养蚕1860张,其中 1530张在室外进行了大棚饲养,平均张单产36.5公斤,最高张单产达42.7公斤。现将室外塑料大棚养蚕技术介绍如下:

    1  塑料大棚的构置

    大棚要选择在地势较高,通风日照条件好的地方,以应北朝南为宜,且四周要开挖好宽、深各30cm的排水沟,以防雨后大棚内外积水。大棚一般高1.7—1.9m,宽6—7m,长度可根据养蚕数量而定,一般按每张蚕蚕座面积40m2确定。大棚两端和每间隔4m分别立2.3— 2.4cm长的柱子(下端埋入土中40—50cm),一般用杂木或毛竹均可,柱子间用稍细一点 杂木或毛竹相连接作为桁条。桁条上面用3cm宽的竹片(长9—10cm)搭成弓形支架(支架间隔50cm),支架顶部用8号铅丝纵向拉紧,两端用地锚深埋土中,使支架与棚身连成一片,可增加大棚的坚固性。支架上面和两端要覆盖厚区为0.08—0.12mm,幅宽为8m的塑料薄膜(如宽度不够,可取2m宽的薄膜4块用电熨斗加温粘接而成),薄膜上再盖一层草帘,以避阳光直射,同时便于调节棚内温湿度。

    2  塑料大棚养蚕技术要求

    2.1  小蚕在共育集中共育,分发到户后,经小蚕过渡室饲养至4龄期第3天移至棚内,棚内地面分设宽1.6—1.7m的三畦纵向蚕座,四周和蚕座间分别留50c m左右宽的人行走道,以便进行饲养操作。在蚕入棚前,先在棚内普撒一层新鲜石灰粉,达到消毒和吸湿。大棚的保温性能较好,可以进行少回育,一般春蚕可实行条桑一回育,中、晚秋蚕可进行两回育,一定要保证每日的给桑量。
    2.2  温湿度的调节:一般在大棚内两端和中间各挂置一只干湿计,供随时观察,合理调节温湿度。如温湿度高时,可盖实草帘并掀起两端薄膜进行通风排温;如温湿度低时,可全部或部分掀去草帘并盖好薄膜的两端进行保温。
    2.3  消毒防病与室内普通育相同,一般食桑中不除沙,到见熟除一次沙即可。
    2.4  每期养蚕结束后,把草帘和薄膜揭下收藏好,下次养蚕可继续使用。同时,要将棚内的蚕沙和残沙等及时清除,妥善处理。

    3  几点体会

    3.1  室外塑料大棚养蚕具有投资少、用工省、保温好、通风畅的优点。一个60m2的大棚只需百余元的投资,3人—天就可建好。每年养蚕用棚时间不超过两个月,薄膜接触阳光少,不易老化,只要管理得当,一个大棚可用45年。大棚采用地面少回育,可节省蚕匾等蚕具和养蚕用工各50%以上,解决了农户蚕室、蚕具不足和劳力紧张的问题,深受广大蚕农的欢迎。
    3.2  张单产有所提高。棚内面积比室内宽畅,蚕头疏密适中,通风换气好,病菌污染少,养蚕产量高,收益多。据1997年对长浦村的调查,全村大棚养蚕1530张,平均张单产36.5公斤,比室内养蚕高1.5公斤左右。张单产最高的是该村前于组于爱亚农户,该产承包桑园3亩,1997年室外大棚养蚕8张,平均张单产达42.7公斤。
    3.3  要严防敌害。在棚的周围撒—些氯丹,可以防止蚂蚁为害,但要注意氯丹不能与蚕接触,以防蚕儿中毒。夜晚一定要把棚两端的薄膜放压好,防止癞蛤蟆、老鼠等危害。白天也要留心,防止家禽家畜拱(啄)坏薄膜,糟踏蚕儿。
    3.4  一“棚”多用,提高效益。利用塑料大棚养蚕,每年使用期仅两个月,其余时间,大棚可用来种植蔬菜,提高大棚的利用率,增加经济收入。据对长浦村后于组养蚕大棚栽培平菇、种植菠菜等的10余户调查,一处大棚可增加收人400—500元,高的近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