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喜 秀
(湖北省农科院蚕研所 430070)
摘要 本文对80年代育成推广的73对家蚕品种的各项性状表型值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品种各性状值间变异趋势来看,春用品种表现比较稳定,夏秋用品种各性状值波动幅度较大;从品种水平来看,春用品种已与日本的水平接近,夏秋用品种与日本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在80年代后期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秋蚕品种资源日益丰富;夏秋品种中多元杂交种的各项性状值比二元杂交种提高7—20%。
关键词 家蚕 现行品种 性状表型值
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家蚕育种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先后育成推广了一大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使我国蚕品种实现了第四次大更换,茧丝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据统计,80年代期间国家审定合格品种15对,省级审定合格品种34对,省级品种审定机构认定品种27对,共76对。本文就这些家蚕品种从各性状值间的变异趋势,最佳表现,80年代后期与前期性状比较,多元杂交种与二元杂交种性状比较以及与日本蚕品种性状比较等方面进行剖析,以了解品种性状间的差异,供育种工作者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加统计分析的品种为80年代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认定,并有性状数值资料可
查的蚕品种73对,其中春用品种34对,夏秋用品种39对,各性状值为育种单位调查结果。
1.2 日本主要春秋蚕品种统计资料为日本80年代普及率最高的10对蚕品种的鉴定成
绩。
1.3 计算各性状值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然后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l
我国春秋蚕品种各性状值间变异趋势分析
计算34对春用品种,39对夏秋用品种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与国家审定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
从表1可知,34对春用品种各性状的平均值高于国家审定标准,其变异系数只有解舒
丝长和解舒率变异幅度较大,其余各性状值比较稳定,表明我国春季地理环境和饲养环境对春蚕品种的性状值影响较小,春用品种一直在较高的水平上稳定地发展。
39对夏秋蚕品种,各性状平均值明显高于国家审定标准,解舒性能明显优于春蚕,但夏秋蚕各性状值的变异系数较大,显著地高于春蚕。表明夏秋蚕由于气候条件和叶质状况不如春蚕,茧丝质性状容易波动,变幅较大。因此,夏秋蚕品种要提高茧丝质量,除了注意抗逆性的选拔外,还应注意改善饲养环境,提高饲养技术水平。
2.2 春秋蚕品种各性状值的最佳表现
从参加统计的73对品种中找出各性状的最佳值,从中了解单项性状以及家蚕品种的发展潜力(见表2)
从上表春蚕品种的最佳性状值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育种手段的提高和饲养环境条件的改善,春蚕品种在现有基础上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夏秋用品种的最佳性状值几乎接近春用品种,这是由于春秋兼用品种性状值较高所
致。近年来,随着春秋兼用品种、春种秋养、中秋多丝量品种以及一些含多丝量成份的多元杂交种的出现,丰富了秋蚕品种资源,为秋蚕茧丝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缩小了夏秋蚕与春蚕之间茧丝质量的差距,同时说明提高我国夏秋蚕茧丝质量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2.3 8O年代后期与前期蚕品种性状分析
将1984年以前和1985年以后的春秋蚕品种分别计算各性状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见表3)
从表3看出,80年代后期的春用品种,除茧层率和鲜毛茧出丝率分别比前期提高7·85%和3.23%外,其余各项性状接近或稍低于前期水平,表现出春用品种在80年代后期茧丝质量整体水平没有大的突破。而夏秋用品种80年代后期比前期有明显的提高,其中提高幅度较大的性状有茧层率6.52%,万头茧层量11.63%,鲜毛茧出丝率9.94%,茧丝长9.61%,解舒丝长6.33%等,主要表现在丝质性状的提高,由此可见,夏秋蚕品种正在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但随着茧丝质量的提高,解舒率有下降的倾向。
2.4 多元杂交种与二元杂交种之间性状比较
将多元杂交种和二元杂交种的各性状值分别进行计算后加以比较(表4)
 从表4看,春用品种中多元杂交种大多数性状稍优于二元杂交种,但不明显。而夏秋
用品种中,多元杂交种茧丝质各项性状值显著地高于二元杂交种,除解舒率外,提高幅度在7—20%之间。近年来,随着蚕品种茧丝量的不断提高,原蚕难养,产卵量低,制种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多元杂交种因其原种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饲养容易,产卵量多,制种性能好,较好地解决了原种难生产的矛盾。多元杂交种在夏秋季气候条件恶劣,叶质状况欠佳的情况下,各项性状优于二元杂交种,对稳产蚕作,稳产高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国内外使用多元杂交种的比例日见增多,目前,我国多元杂交种占42%以上,日本占45%以上。由此可见,提高蚕品种的抗病抗逆能力,增加产卵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蚕业工作者的共识。
2.5 我国蚕品种与日本蚕品种性状值比较
日本在80年代推广的品种中,春岭×钟月等5对春用品种的普及率达70%左右;锦秋×钟和等5对秋用品种的普及率达70%以上。将苏、浙、川、陕、鲁、鄂、粤等7个蚕茧主产省的13对现行蚕品种与日本10对主要现行蚕品种进行比较,以了解我国现行蚕品种水平(见表5) 
从表5可知,我国春用品种大部分性状值接近日本的水平;夏秋用品种无论是量方面
的成绩还是茧丝质方面的成绩与日本秋用品种有较大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春用品种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北方蚕区春用品种更是如此;夏秋用品种由于南方蚕区的气候条件的限制,产量和质量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多丝量品种的普及,南方蚕区的这种差距也正在逐步缩小。
3 小结与讨论
3.l 从我国家蚕品种各性状值的变异趋势来看,春季气候温和叶质条件良好,春蚕品种各性状值表现比较稳定,基本上反映出品种高产优质的特点,但春蚕品种的解舒性状受
春季降雨量及阴雨天气的影响较大,容易波动,是影响春蚕茧丝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应引起注意。夏秋蚕品种各性状值的变异幅度明显高于春蚕,受夏秋季高温多湿或高温干燥等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各性状位变幅较大,因此,夏秋蚕品种要注意提高抗逆性,改善饲育环境,以满足蚕的生理需求,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3.2 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春蚕品种从80年代起就已经接近日本春蚕品种水平;夏秋用品种虽然与日本存在一定差距,但与80年代前期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中秋多丝量
品种,春秋兼用品种,春种秋养等的出现丰富了秋蚕品种资源,也大大地提高了秋蚕茧丝质量。尽管如此,纵观我国近年来蚕桑发展历史,笔者认为,光有优良的品种是不够的,推广先进的种桑养蚕技术,提高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对提高茧丝质量和经济效益尤为重要。
3.3 近年来,多元杂交种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就性状表现而言,春用品种中多元杂交种与二元杂交种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夏秋蚕品种中多元杂交种的各项性状值比二元杂交
种提高7—20%。多元杂交种在提高原种生产产量和稳定蚕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应予广泛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甘杭主编,中国80年代实用蚕品种与繁育要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 冯家新,1989年日本蚕品种,蚕种资料选编,19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