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星光 余爱群 农朝志
(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茧丝绸管理部 510180)
方定坚 郑祥明 廖森泰 卢铿明 徐兴耀
(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
摘要 全面介绍了广东家蚕微粒子病(间称微病)流行及防治的现状,阐述了近年微病防治取得的新进展,从面临的苦于新问题出发,提出了深化防治微病的设想。
关键词 家蚕 微粒子病 防治 总结
广东是我国著名的家蚕微粒子病高发蚕区,长期以来,普通种生产采用农村原蚕区饲养原蚕、蚕种场收回种茧制种的繁育制度,农村复杂的养蚕环境更增加了防治难度。“三年小流行、五年大流行”形象地概述了微粒子病在广东流行的严重程度。本文就1984年以来广东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作一回顾与展望。
l 广东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概况
1.l 广东家蚕微粒子病的流行状况
随着广东蚕区由原珠江三角州老区向粤西、粤北等新蚕区转移,微粒子病也在新蚕区传播流行。1984—1989年全省普通种微粒子病蚕种平均年淘汰率为3.66%,原种淘汰率极低。疫区主要在肇庆市、该市三个蚕种场年制种上只占全省总制种量的17.29~25.16%,但微粒子病蚕种淘汰量占全省50%以上,1988年竞达91.53%。 1990~1997年微粒子病流行得到较好的控制,普通种淘汰率(含超毒淘汰与合格批中的微毒淘汰)为2.71 %,除因洪水泛滥传播病原的1994年与1995年淘汰率有所上升外,其余各年度均控制在2.58%以下(见表)。
1997年更下降到1.18%,其中超毒蚕种淘汰率只占0.47%。全省普通种生产单位,淘
汰率低于1%的低疫场占了71.43%,没有出现淘汰率超过7%的重疫场,微粒子病流行受
到进一步抑阻。广东原种生产微粒子病蚕种淘汰率,从1992年起各年度均在O.8%以下。
1.2 广东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的原因
查明微粒子病流行的原因以便针对性地选择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经调查分析,各级原种带毒的胚种传染不是广东微粒子病流行的原因。广东原种生产中发生微粒子病,主要是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经桑叶对家蚕交叉感期引起。普通种繁育中发生微粒子病蚕种,是原蚕期食下病原感染所致。原蚕期病原来自受污染净化不彻底的养蚕环境。1991—1996年全省16个蚕种场(合原蚕区)抽样调查结果,病原污染的平均检出率为0.35%,污染程度依次为蚕室(0.42%)、居室(0.38%)、环境(0.37%)、
蚕具和族具(0.22%)、水源(0.15%)、
桑园(0.09%、贮桑室(0.08%),说明污染分布广泛。原蚕区环境中的病原,除净化不彻底残留外,丝茧育蚕医病原防洪水推移扩散、经风、雨、水、尘等自然因素及众多的社会因素多渠道传人原蚕区也是导致微粒子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外地超毒蚕种进入原蚕区传播病原及昆虫做孢虫污染桑叶也不能忽视。
1.3 广东防治微粒子病的主要措施
1.3.l 建立1个原种质检站和4个普通种质检站。对全省原种和普通种实施母蛾集中集团磨蛾显微镜检疫,杜绝胚种传染。
1.3.2 普通种场以农村原蚕区为防治微粒子病的主阵地,建设稳定、安全的原蚕基地,全力做好环境净化和防病工作,严防食下感染。
1.3.3 全面应用防治微粒子病的新成果新技术。以渗透性特强,消毒广谱的次氯酸钠液为当家消毒剂;“消毒净”为辅助消毒剂取代有效氯易散失,渗透性差的漂白粉,以无
腐蚀性的“克孢灵”消毒家居及环境,以药效稳定的复方蚕座净代替漂白粉防僵粉消毒蚕体蚕座,全面使用治疗药物“防微灵”。
1.3.4 总结广东丰富的防治微粒子病经验,与新成果新技术组装,建立广东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体系,在一个原种场和一个疫情严重的普通种场实施,取得明显防
治效果后在全省蚕种场推广应用。
2 广东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体系的主要技术内含
在承担“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家蚕微粒子病防疫技术研究”期间,
建立了“实施蚕种母蚁集中集团磨蛾镜检,杜绝胚种传染;原蚕区防治微粒子病设施规范化,提高防治质量;净化蚕种场和原蚕区、防止原蚕期食下感染;普通种实行分户制种,跟踪病户重点防范;推行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为内容的广东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体系,其主要技术内含为净化环境,分户制种与防治结合。
2.1 净化环境
在蚕种质检部门严格实施蚕种母蛾集团磨蛾检疫,确保原种无毒,杜绝胚种传染前提下,原蚕期食下污染环境的病原孢子,是发生微粒子病蚕种的唯一原因。因此,净化养蚕环境和防止外来病原污染是原蚕安全饲养、制造无毒或低毒蚕种的关键。
广东蚕种生产中净化环境的重点是农村原蚕区,包括原蚕区残留病原的净化和防止外来病原进入两个方面。在操作上以建设稳定、安全的原蚕基地为目标,配套防治微粒子病的基础设施,通过养蚕期(合原蚕饲养及普通种饲养)的反复强化消毒不断降低环境中的病原密度而逐渐净化。在此基础上,规定原蚕期不准同时饲养普通种,普通种饲养期饲养本场全检无毒普通种,禁止外地普通种进入原蚕区,禁止购进外地桑叶等措施防止外地病原传入原蚕区。做好杀虫除虫工作,防止桑园昆虫微孢子虫经桑叶交叉感染家蚕。
2·2 分户制种
广东普通种繁育实行原蚕区由原蚕户饲养原蚕,蚕种场以每一户原蚕户为一个单独的制种批,从种茧收购、种苗保护到制种和母蛾检疫均分户进行的制度。采用平附种制种方式,以1大张(4单张)为独立的制种和抽检单位,每单位抽取25只母蛾入盒编号全批送检。这种分户制种,4张蚕种为一制种抽检单位的方法,除根据母蛾检疫结果可跟踪病户重点防范外,还可将允许毒率合格批中的有毒蚕种对号抽出淘汰,故广东的合格普通种是接近全检的无毒蚕种,避免了合格做毒蚕种的胚种传染,减少大田丝茧有养蚕环境的污染。
2.3 防治结合。
广东研制的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防微灵”可抑制微粒子虫生活史中裂殖体的增
殖,实验室治愈指数可达93.11—100%,农村中试防治指数达到73.43-95.94%。实践证明,在农村原蚕区复杂饲养环境和在病原多渠道传播条件下,坚持做好常规消毒防病工作,再辅以“防微灵”治疗,微粒子病流行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广东蚕种生产已将施用“防微灵”作为综合防治措施中的一项常规措施应用,并已在全国蚕区推广。
3 广东防治家蚕微粒子病面临的新问题
众所周知,切断胚种传染和食下感染两种传染途经,即可有效防治微粒子病发生。
然而,在错综复杂的防疫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些现有技术难以防治的新问题,成为微粒子病防治的新难点。广东目前存在下列四个问题。
3.1 丝茧育蚕区病原广泛污染对原蚕区构成严重威胁
实施蚕种母蛾集中集团磨蛾检疫以前,各蚕种场采用抽取10%母蛾自检的方法,普通种合格批中的带病蚕种不能淘汰,广大丝茧育蚕区长期饲养这种微毒蚕种而使病原广为扩散,丝茧有消毒防病不严,病原经普通种饲养期的辗转增殖,污染日趋严重,病原通过风、雨、水、尘等自然因素及众多的社会因素多渠道传人原蚕区,成为原蚕区重要的污染源,给净化增添难度。
3.2 病原随洪水推移扩散至原蚕区引起部分地区微粒子病出发性流行
1994年和1995年,有几个蚕种场的原蚕区因洪水进村,病原从丝茧育蚕区防洪水推移扩散至原蚕区,导致这几个场微粒子病暴发。有1个连续7年微粒子病蚕种淘汰率控制在0.77%以下的低疫场,这两年蚕种淘汰率猛增至10.03%和30.0%。经实地调查,桑园土壤及桑叶抽样的病原检出率竟高达71.45%。如何防范病原防洪水扩散及净化桑园是广东防治微粒子病面临的一个新难题。
3.3
原蚕区蚕农居室病原污染相当严重
农村原蚕区的蚕农家庭是微粒子病病原的重要窝藏点。现行消毒剂腐蚀性强,蚕农家庭一般很少消毒。近年来,广东原蚕区的消毒一般都由蚕种场派出的专业消毒队使用机动喷雾器进行,蚕室蚕具及环境的消毒质量应有保证,但微粒子病仍时有发生,这与病原从居家经饲养人员或养蚕用具带人蚕室有关。全省微粒子病普查结果也说明,原蚕区居室抽样的病原检出率达0.382,污染程度仅次于蚕室而居环境及蚕具之前。因此,原蚕区的蚕农家庭消毒必须纳入净化范畴。
3.4 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广泛分布构成对家蚕交叉感染的潜在威胁
广东蚕种母蛾镜检中经常出现形态特征与传统的家蚕微粒子孢子不同的微孢子虫,近年先后从家蚕体中分离到8种异形微孢子虫,据认为,这些异形微孢子虫只能来自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交叉感染。1995年起,广东对各地捕捉的昆虫进行检索,在44种昆虫中检到了微孢子虫,其中已知13种对家蚕有交叉感染,构成对家蚕的潜在威胁。 4 广东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研究的新进展
“九五”期间,在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研究中取得了下列进展。提出了一种低腐蚀性新消毒剂,对微粒子孢子消毒效果达100%,
对质型和核型多角体病毒消毒效果达85%以
上,可使病原解体,无味、无刺激、无毒性、低腐蚀和化学性稳定,既能消毒蚕室蚕具和环境,又能消毒办公和生活区。干热空外气处理二化性带毒蚕卵(含即时浸酸和冷藏浸酸种)防治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的研究取得进展,在卵龄12小时以46℃干热空气处理病卵60分种,或47℃处理40分钟,防治胚种传染的效果可达94.3-98.94%,是微粒子病防治的一项新突破,对防范我国大量使用的合格微毒蚕种的胚种传播,降低丝茧育蚕区污染密度和逐步净化大田养蚕环境将有重要意义。为查明家蚕微粒子病的新遍原,对广东从家蚕分离的异型微孢子虫MG4进行了研究,MG4为小型微孢子虫,孢子极丝只有6-9圈,单核或双核,生活史有两型性,即Nosema生殖型和thelohania生殖型。通过对近万头,389种野外昆虫的检索,在44种昆虫中检出了微孢子虫,已证实菜粉蝶,东方菜粉蝶,黄粉蝶,豆里芜菁,蓝叶甲、黑条灰灯蛾,甘蓝夜蛾、玉带凤蝶,姬蛇眼蝶,蝽科一种昆虫等10种昆虫分离的微孢子虫对家蚕有食下感染和胚种传染性;黄叶甲,黑守瓜分离的微孢子虫对家蚕可食下
感染,尚未发现胚种传染;黄守瓜分离的微孢子虫也能食下感染家蚕。
5 关于深化广东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思考
微粒子病流行的危害性,反复性已有深刻教训,为进一步提高广东的防治水平,以全省微粒子病蚕种淘汰率稳定控制在1%以下为目标,对如何深化广东的防疫工作提出如下思考。
5.1 全省蚕种场坚持以原蚕区为防治微粒子病的主阵地,加大力度建设好稳定、净化、安全的原蚕基地,在原蚕区周围丝茧育蚕区建立安全缓冲区。
5.2 全面推广“八五”期间研究建立的广东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体系。
5.3 组织关键性防疫技术的协作攻关研究
根据我省防疫实际,省丝绸(集团)公司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对下列关键性防疫技术进行协作攻关研究已是当务之急,以解决广东防疫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增加技术贮备。
(l)桑园土壤和桑叶的消毒技术
(2)原蚕区蚕农家庭消毒技术
(3)丝茧育蚕区综合净化技术
(4)野外昆虫微孢子虫普查、对家蚕交叉感染规律及防范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