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蚕桑产业

 
何 金 元
 ( 湖北省罗田县人民政府  436600)

摘要    罗田县是湖北省蚕茧生产主产县。目前,全县拥有桑园8万亩, 1997年产鲜茧2050吨.茧丝绸加工系列产值2.5亿元,上交税利1200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和县级财政收入的20%和15%,本文客观地总结了该县在发展蚕桑生产中的主里做法。
关键词    蚕桑    经验总结

  
蚕桑生产是我县的主要产业,目前,全县拥有成片茶园面积8万亩,1997年产鲜茧 2050吨,茧丝绸加工系列产值2.5亿元,上交税利1200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和县级财政收入的20%和l5%。我县蚕业产值的稳定发展,主要抓了七方面的工作:

  l 认清资源优势,明确发展思路

  我县地处大别山南麓,全县有57万人口,总面积321.6万亩。其中山林224万亩,耕地37.5万亩,水面13.6万亩,是一个人多、山多、田地少的山区县。过去,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一度陷入“吃粮靠供应,用钱靠贷款,财政靠补贴”的困境。为摆脱困境,我们曾经扶植山区农民养过毛兔,放过外国羊,牧过马头羊,种过葡萄,马蹄,但效果不明显。
  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路在哪里呢?通过调查研究认为,蚕茧生产是我县的优势产业。首先是有悠久的发展史。据记载,我县的蚕茧生产始于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朝已具初步规模,明洪武24年(公无1391年),罗田岁造贡赋随粮丝70.12斤,丝绸52匹2丈7尺3寸分;明弘治5年(公无1492年),随粮丝81.398斤,丝绢64匹2丈9尺9寸3分。《黄州府志》明弘治十四年篡)。明代至民国时期,罗田的蚕桑生产虽然发展缓慢,但茧丝制品增多,质量提高,可以生产黄绸、捻绸,软缎,头巾、丝棉条絮等。产品远销到印度、缅甸和波斯地区。解放后发展速度加快,1995年蚕茧产量已超过5000吨,挤身于全国蚕茧生产重点县市之列。其次,发展蚕茧生产的条件优势,地处中纬度偏南地带,届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宜桑宜蚕。全县虽然耕地面积少,但可利用栽桑面积有30多万亩,尤其经过数千年的栽桑养蚕的实践,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栽桑养蚕能手,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物质资本,已形成了产业带,如蚕种场,收烘站、缫丝厂、丝绸厂、服装厂等。再次,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茧丝是天然纤维,素有纤维皇后美称,在国内外市场历来都受到消费者青睐,而且创汇率高,市场前景广阔。 

    2  大搞桑园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桑是蚕茧生产的基础,我县始终把桑园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一是走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在布局安排上实行三个结合。即小块成片栽植与四旁栽植结合。发展中高杆桑与发展无、低杆桑相结合;建设桑蚕专用桑园与建设桑粮、桑粟、桑药等多种模式的间作桑园相结合。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基本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二是坚持科学肥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原来我县栽培的桑树以广东荆桑为主,养蚕经济效益低。近几年来,推广了杂交桑和湖桑199、育2号、湖桑7号等品种,使优良桑品种栽植面积占桑园总面积的90%以上。与此同时还采用科学栽桑方法,改过去偏施氮肥为配方施肥;改春夏松土为冬季深挖,春季浅锄;改桑树夏找、为春夏轮伐,使亩桑产叶量从原来的750公斤,提高到1300公斤以上。近年来由于茧丝市场疲软。为防止群众毁桑改种,还采取了稳定桑园面积措施,对基本桑园造册登记,建帐建卡,不经论证不得毁桑。1996年以来,不仅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毁桑,而且还先后购进湖桑苗1200多万株,杂交桑籽4200公斤,扩大桑园面积3.2万亩。

    3  建立龙头企业,拓展产业链条

    我县在发展蚕茧生产的同时,还发展了一批相关的企业。先后建成了年生产蚕种20万张的蚕种场一个;收烘站138个,季收烘能力达l.5万吨;缫丝厂8家,总规模17200绪,生丝年生产能力500吨;真丝织绸厂一家,织机150台套,年生产真丝绸650万米;仿真丝绸厂一家,无梭织机300台套,年生产仿真丝绸1200万米;绢纺原料厂一家,年生产绢丝200吨;丝绸服装厂一家,年生产丝绸服装500万件;挂毯厂一家,年生产真丝挂毯10万平方米。整个系列的固家资产总额3亿元,去年实现产值2.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实现税收1200万元。

    4  普及科学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我们在蚕业产业化过程中,十分注重科技推广和应用。提高整个产业的科技含量。
一是健全科学队伍,完善服务网络。在农村,建成了三级科技推广网,县蚕业委设蚕业技术服务中心,乡镇设蚕业办公室。村级配有专职技术辅导员。全县专职蚕桑技术干部45人,聘请蚕桑辅导员30名,聘请季节性辅导员413人。在收烘环节,设质管中心,每个收烘站配套一名专职技术员。在加工环节,用活用好科技人员,让他们当家理事。二是大力普及和推广先进应用技术。组织编写了《蚕茧生产实用技术问答》、《蚕桑科技月历》等技术资料12万份,培训养蚕技术骨干13万人次,推广应用先进种桑养蚕先进技术38项。如桑树专用微肥施用、萎缩病综合防治,家蚕微粒子病防治,小蚕共育、方格簇应用,远红外烘烤蚕茧等。三是组织科技攻关,全县先后有12项技术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7项获市、县级科技进步奖。

  5 健全激励机制,优化生产要素

  为了加快蚕业经济的发展,我县相继投入一大笔资金。仅“八五”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茧丝绸产业化建设资金22亿元,其中上级财政部门扶持(含有偿部分)8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1200万元,银行贷款1.8元,单位和农户自筹2000万元。整个投入中,用于桑园基地建设2800万元,用于龙头企业新建设和改造1.8亿元,用于配套设施建设300万元,用于社会服务体系建设200万元。为了用活用好这些资金,还建立和健全了激励机制,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如对在茧丝绸产业化进程中,有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违反财务制度或动用专项资金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罚等。

    6  理顺管理体系,增强调控能力

    1995年,我们对茧丝绸体系进行了改革。县政府成立了“蚕业经济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协调茧丝绸生产经营系统各方面的关系。制定全县蚕桑、茧丝绸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负责组织实施对茧丝绸生产经营的目标考核与检查结帐;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茧丝市场的统一管理,审批缫丝加工企业和茧丝经营单位的资格条件,并实行许可证制度;会同组织人事部门推荐,考察管理茧丝绸系统干部;统筹管理、审核蚕桑改进费等相关费用,并监督其专款专用等。目前我们正继续加大茧丝绸体改力度,拟将蚕业委、农业系统的蚕桑站,蚕种场;蚕茧公司、丝厂、丝绸厂及一些乡镇丝厂联合组建“鄂东茧丝集团公司”,统一管理系统内的人、财、物,以进一步增强控管能力。

    7  加强组织领导,改进服务手段

    县委、县政府始终都把茧丝绸产业化列入议事日程,年初下达任务,每个环节都进行督办检查,年终结帐,不仅有一名副县长分管茧丝绸,而且组织部长和县长助理也分管茧丝绸,乡镇第一把手亲自抓,专管领导具体抓,全县上下所有领导都有示范样板,各部门对茧丝绸生产都尽心尽力,尤其在资金筹集。物资供应,市场价格管理,产品销售等关键性工作中抓得尤为扎实。为茧丝绸产业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