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堂 明
(湖南省沅陵县农业局 419600)
摘要
本文介绍湖南沅陵县近几年在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疲软,蚕桑生产出现较大滑坡的情况下,从一个原来没有蚕桑生产的县,发展到目前拥有万亩桑园的蚕茧基地县的具体历程、开发措施、存在问题及发展规划。
关键词 蚕桑生产 开发 成效
沅陵县地处湘西,纵贯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之间,全县辖52个乡镇,总面积5850平方公里,常年耕地53.9万亩,山地面积665万亩,总人口62万,人平拥有耕地0.9亩,占有山地10.7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大县。境内山高林密,地多田少,经济落后,人平均年收入300元左右的乡还很多。
加上五强溪库区10万人口移民,使原本落后的经济发展更加艰难,1994年被国家定为贫困县。为了让全县人民早日撤掉贫困帽子,
沅陵县委、县政府立足于本地资源搞开发,
在发挥“丘岗优势”上做文章,大念“山字经”。正值此时,地、县农业局建议县政府利用本地丰富的山地资源发展蚕桑生产,1994年首先在军大坪区试栽杂交桑800亩,通过一年的艰苦努力,达到了当年栽桑当年受益的目的,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深受群众的欢迎。近几年利用县财政周转金40万元,国家扶贫贷款400万元和部分综合开发资金来开发蚕桑。使我县的桑园面
积逐年扩大,1997年。桑园面积已达12300亩,跃入全省拥有万亩桑园的蚕茧基地县行列,并为我县今后的蚕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初显成效
1.1 蚕桑生产初具规模
1994年以前我县蚕桑生产尚属空白,1994年初,在地、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军大坪区筹资18万余元,建成密植高产桑园800亩和收茧站一个。通过地、县、乡
三家技术人员和有关行政领导的共同努力,实现当年发种221.5张,产鲜茧5500公斤,实现产值9.8万元,效果明显。示范的成功激发了老百姓的开发热情,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1995年利用县财政周转金40万元,在军大坪区三个乡新开发桑园3000亩,使新老桑园达到3800亩。1996年一1997年投入国家扶贫款400万元和部分综合开发资金,新开发湖桑园2200亩,杂交园6300亩,地域由原来的三个乡扩大到12个乡,使我县的蚕桑生产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以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1.2 建设逐步跟上
为了充分发挥蚕桑生产效益,做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产、供、销一
体化建设,我县在桑园开发的同时注意了配套设施的建设。1994年在军大评区建成收茧站一个,配备了30平方米的催青室,负责全区蚕种催青和蚕茧收购、烘烤任务,使蚕种催青质量有保障,蚕茧能够及时收购烘烤,做到了蚕茧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保证了正常的收购秩序和销售渠道。96年我们又建成了收茧站两个(肖家桥乡一个,大合坪乡一个),新配置催青室两间,负责军大坪区以外9个乡的蚕茧收购和蚕种催青任务。这样使我县的蚕桑生产从产前到产后的服务有了保障。同时,还建成了下脚茧利用的丝绵厂。
1.3 全部推广小蚕共育
为了提高小蚕饲养的质量,提高张种产茧量和茧质,我们一开始就推广小蚕共育制,目前全县已建共育点200个。每张小蚕收共育金40元,同时由共育户指导大蚕户养蚕技术,大蚕户的饲育成绩和共育户的技术指导与小蚕共育金挂购,以保证小蚕饲育质量和技术指导到位,效果非常理想。
1.4 初步显示经济效益
自蚕桑开发的今年来,其效益得到了初步显示,其中受益最大的是老百姓。涌现出一
批年养蚕收入3000元以上的开发大户。如军大坪的李生阶,年蚕桑收入达7800多元。
1997年,全县养蚕2314张,产茧60吨,蚕茧产值85万元, 1998年计划养蚕5000张,产茧125吨,预计产值可达175万元以上。
2 开发措施
2.l 政府牵头、部门配合,技术作后盾
我县在蚕桑开发上走“开发靠政府、效益靠技术”的方针。开发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由政府出面,各部门配合政府工作。1994年县里成立了蚕桑开发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梅明南任组长,政府调研员李永涛,农村部康吉贤部长为副组长,成员由县计委、扶贫办、发展行、农业局、农业综合开发办组成,在农业局设立“蚕桑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由朱孝信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县的开发组织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乡一级设立“蚕桑开发办公室”或“技术服务站”,由一名乡政府主要领导或副乡级领导挂帅,财政所、农技站和林业站的负责同志任成员,具体落实开发任务和负责技术服务工作。这样,我县的蚕桑开发在横向上各部门相互配合,使组织、开发资金、计划上报立项,技术指导等工作都落到实处,在纵向上形成了自上到下,层层落实,具体分工的开发服务网络,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领导和组织,才使沅陵县的蚕桑生产在几年内由零发展到现有规模。
为了使开发项目技术有保障,我们从省蚕科所、地区农业局经作站请来了3名蚕桑专
家为我县蚕桑开发工作当顾问,组织和制定技术实施方案,还从长沙农校引进蚕桑专业毕业生4名,负责全县的开发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几年来我们共办培训班30余次,培训人员达5000余人次,使已开发的农户基本上掌握了一定的技术。
2.2 制定优惠政策,采用激励机制
为了提高开发质量,保护开发成果,县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如:我县设立的26项单项奖,鼓励科技工作者的积极进取;指标肥实行茧肥挂钩,既促进了老百姓的开发热情,又构成了生产的良性循环;凡蚕桑开发所需的木材,政府优先配给指标,平价供应。部分乡政府还规定:按标准开发桑园1亩的户,奖现金10元,开发5亩桑园的户奖现金100元,检查合格后由乡财政兑现;凡乡政府规划的集中连片基地,不愿开发的则收回土地承包权,另行发包给开发积极性高的农户;乡政府干部每人每年联系一户新开发户,并交风险抵押金200元,包技术、包产量。我们每年召开一次蚕桑开发表彰大会,对蚕桑开发大户和开发效益好的农户进行表彰和奖励,使老百姓的开发成绩得到肯定,受到重视,激发了群众的开发积极性,提高了开发质量。
2.3 起点高标准,质量严要来
为了让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得到充分显示,在蚕桑开发过程中,从建园、养蚕到蚕茧收烘,我们始终贯彻“起点高标准,质量严要求”这一原则。桑园建设提倡“杂交桑开路,湖桑当家”的路子,以达到见效快,受益时间长的目的。在建园技术上,根据山区的地理气候条件,桑园全部采用“密植速成高产桑园”技术(撩50cm×50cm的栽植沟,每亩压青1000公斤,施复混肥50公斤,杂交桑按2000-2500株/亩定植,湖桑按100O--1200株/亩定植),力求达到当年栽桑当年受益的目的。养蚕中推广小蚕共育、大蚕蚕台蚕架育、自制方格族,以保证养蚕成绩和茧质。在蚕茧收购中严格按标准分级,做到优质优价,使蚕农认识到提高质量的重要性。蚕茧烘烤设备,选用目前国内较先进的翻板式茧灶,以保证供烘茧质量和降低烘烤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3 存在问题
3.1 技术服务经费不足,制约了技术普及
随着我县蚕桑生产的不断发展给技术的普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县目前l0个乡级
蚕桑工作站,50多人中仅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而这些工作站没有专项经费,使有些必需的技术培训无法举行。县蚕桑办也无专门经费,每年仅靠开发费中0.8%的技术服务费维持工作,加上技术人员有限(县蚕桑办有4名技术员),靠这几名技术员是无法将技术服务普及到户。根据我县蚕桑生产原有基础和现在形势,现急需培养20名乡级技术骨干和100名以上村级技术辅导员。只有这样,蚕桑技术服务才能及时跟综到户。而我县目前没有这项培训经费,制约了技术的普及。
3.2 保护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
我县蚕桑生产虽然初具规模,但与之相适应的保护措施尚未建立。蚕丝及其制成品大部分依赖出口,受市场影响较大,如果没有基价政策保护,将会给蚕桑开发带来很大风险。建议成立“积累保护基金”,在市场好的情况下累积“保护基金”,由县财政掌握,在市场疲软时实行基价保护,以保证蚕桑业的顺利发展。目前,坚持谁开发谁收益、谁提供服务谁经营的政策尚未出台。蚕桑生产发展起来后,必将造成经营混乱,市场好时抢购,市场不景气时无人收购,损害蚕农利益,极不利于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 4 发展思路
沅陵县今后的发展路线是:“提高质量、稳定发展”。我县境内的山地资源丰富,适宜栽桑的山地、溪河滩涂约15万亩,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将本着开发一块成功一块,逐片开发的原则,至2000年争取使沅陵县的桑园面积达到5万亩,实现产茧2500吨,产值35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