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市夏秋季桑树主要害虫的
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单步高 谢同建
             (江苏省涟水县蚕茧总站 223400)

  淮阴市是江苏省桑蚕茧生产重要基地之一。近几年来,由于养蚕布局的调整和生产水 平的提高,加之人为施药的影响,致使桑树害虫种群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少数种类有逐年 加重为害的趋势。特别是夏秋季,一些主要桑害虫为害猖厥,常有桑叶被吃光或早期封顶 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夏秋叶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搞好桑树害虫的防治,确保桑园优质丰产,我们根据多年的病虫测报实践和当地桑害虫的发生特点,从群落治理的角度出发,特提出夏秋季主要桑害虫的配套防治意见。

  1 夏秋季桑树主要害虫的发生特点 

  根据桑害虫的为害部位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害虫种类大体可分为食害芽叶,吸食汁 液、蛀食枝干三种类型。
  1.1 食害芽叶型
  主要是鳞翅目害虫的幼虫(如桑螟、桑尺蠖、野蚕、桑毛虫等)和鞘翅目的桑象虫。
  l.1.1 桑象虫
  一年发生1代,成虫在半截枝皮下的化蛹穴内越冬,次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至4月中旬大部分爬出,食害桑芽并交尾产卵。夏伐后6月上旬为成虫为害和产卵盛期。一般是管理粗放、整枝、修枯桩不彻底、杂草丛生的低产桑园发生偏重。
  l.l.2 桑螟
  6-9月每月发生1代。高温多湿适于虫卵孵化,幼虫群集嫩梢为害,被害叶相互重叠 或折起,绿色组织被吃去,仅留一层透明表皮,并排粪污染桑叶。如遇洪涝年份,极易大 暴发。
  1.1.3 桑尺蠖
  一年发生4代,一般5月下旬第一代发生较轻,7、8、9三月的上、中、下旬连发3代, 初孵幼虫在叶背面屈背而行,并食害下表皮及绿色组织,使叶面呈透明点以致孔洞,长大 后沿叶缘向内侵食,呈大缺刻。近年来发生量逐年增加,有的地方桑叶损失率达10%以上。
  1.1.4 野蚕、桑毛虫
  野蚕一年4代,桑毛虫一年3代,其共性是:8—9月份普遍发生,初孵幼虫有群集性, 啃食嫩叶,使之仅剩叶脉。
  上述虫害直接影响桑树的产量,损失明显,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逆转的,但是为害后一 般可迅速恢复树势,不会造成桑树的全株性死亡。
  1.2 吸食汁液型
  一般为小型昆虫,主要种类有桑瘿蚊、桑蓟马、红蜘蛛等,为害时以口器或口针,锉伤或刺入桑树的芽、叶、枝或树干组织内,吸取桑树汁液。
  l.2.l 桑瘿蚊。
  6-9月份连续发生6代,以幼虫在芽中吸汁为害,5—7天后幼虫老熟入土化蛹,继而 下代开始发生,世代重叠现象非常严重。成虫具有迁飞性,幼虫具有喜湿性。80年代末90 年代初曾暴发成灾,给蚕桑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近两年由于天气干旱和重视防治工作,发 生偏轻。
  1.2.2 桑蓟马、红蜘蛛。
  一年均发生10余代,体极小,注意观察,肉眼可见。成虫(螨)、若虫(螨)均在叶背吸食汁液,使被害叶因失水而提早硬化。七、八月份干旱时,此两种害虫往往暴发为害,致使成片桑园叶色变褐,叶片干枯,叶量大减,叶质大降。1995年6—8月份,我市由于长期干旱。桑蓟马暴发成灾,发生高峰期,1/15公顷虫量达2000万头以上;红蜘蛛也为害加剧,严重影响了桑叶的产、质量,全市减养秋蚕近20%。
  上述虫害造成桑叶品质下降,树势衰退。除桑瘿蚊以外,其余造成的损失一般不太明 显,虫口下降后,受害部位仍可继续生长。
  1.3 蛀食枝干型
  为害桑树常见的主要有桑天牛、黄星天牛和桑蛀虫3种。它们以幼虫蛀入树枝、树干 内部或以成虫咀食树枝、树干皮层,初期为害症状不明显,随着蛀食部逐渐扩大,树势才缓慢衰败,此类害虫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逆转的,而且为害后树势不能恢复,易造成全株性死亡。在我市桑天牛发生最为普遍,为害加重。黄星天牛和桑蛀虫仅属一般性为害。
  桑天牛一般二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树干蛀食的隧道内越冬。成虫以啃食桑树新枝皮层为主要食料,致使新枝枯死,并产卵于枝条下部。幼虫孵化后蛀入枝条,从上至下蛀食木质部,严重受害时,能使整株桑树干枯死亡。

  2 夏秋季桑树害虫的防治意见 

  夏秋季是决定亩产桑经济效益和全年蚕茧增减的关键时期,可这个时期是桑园多种害虫相继发生为害与家蚕争叶的严重时期,又是连续多次养蚕给治虫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的时期,桑园治虫和养蚕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其防治策略应是:选准防治目标,力控发生数量,合理使用农药,改善生态环境,尽量放宽化防指标,加强预测预报,掌握防治运 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毒的农药品种,对一年多代的害虫,采取“治上控主”的办法,减少施药次数,提高化防水平,努力保护天敌。另外,还要慎重地确定主治害虫、兼治害虫和不需要防治的害虫,这样就能减少打击目标,尽量起到兼治作用。为了既能有效地控制害虫的为害,又能保证蚕作安全,根据大多数害虫的发生特点和不同的发生时间,并结合养蚕布局,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时期的防治。
  2.1 5月底6月初
  即夏伐后的白拳治虫,应在伐条后3天左右完成,其保芽效果好。如果伐条5一7天后打药,实际上桑象虫对桑芽已造成很大的危害。所用农药以长效农药,如甲胺磷、杀螟松等为好。另外,可结合夏耕,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拌土撒施,药杀越冬代桑瘿蚊,减轻 全年发生量。
  2.2 6月下旬—7月初
  此时正是大部分鳞翅目害虫如桑毛虫、桑尺蠖、野蚕、桑螟等的幼龄期,其复合虫口 往往超过防治指标,是“治上控主”的一次很好的防治时刻,对中晚秋虫口有很好的控制 作用,此期如养夏蚕则用对家蚕残毒期短的农药,不养夏秋则可用中效农药如灭多威、双 效磷等。对特定的害虫如桑瘿蚊可在7月中旬再进行一次土壤撒药,减轻后几代的为害; 而对桑天牛等蛀干类害虫,可用天牛毒签进行插孔药杀。
  2.3 7月下旬一9月上旬
  这个时期特别要注意桑蓟马和红蜘蛛的发生动态,对桑蓟马以乐果为好,对红蜘蛛可 用三氯杀螨醇或克螨特,克螨特对红蜘蛛药效很长,用一次药基本上能控制该虫在秋天的为害。如果同时有鳞翅目害虫为害,可用复配混合农药进行防治(在蚕期中要划片喷 药)。
  2.4 10月中、下旬
  这一时期正是晚秋蚕结束,主害桑树的鳞翅目害虫仍在桑树上为害,准备越冬,这是 一个狠打“关门虫”能极度减少越冬基数的最好时期。农药可用长效农药,如杀灭菊脂、杀虫双、甲胺磷等。
  通过上述四个时期的防治,同时在平时桑园管理中,再辅以一定的农业防治措施,就 基本可以控制夏秋季害虫的为害,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