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氟养蚕综合技术探讨


          段幼聪 李学声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415500)

  1998年3月,闽西龙岩市郊的青草盂农场,集中连片栽植杂交桑“沙2×伦109”约 1500亩,我们应聘前来从事蚕桑技术工作。但桑园处在9个机砖厂包围中,远的相距千米 左右,近的不足百米,烧砖烟雾严重污染桑叶。据7月29日,分地段取桑叶样19个,经中 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化验,桑叶中氟化氢等有毒氟化物含量,最低样为119.1PPM,最高样为732.4PPM。用以上桑叶养蚕,蚕儿无法正常生长发育。由于机砖是农场创收骨干产业,不能让路,大面积的桑树也无法搬家,只好就地组装综合防氟养蚕技术,试验试养,探索前进。通过4批蚕探索,蚕茧单产从第一批5.5公斤/盒,到第4批时达25.2公斤/盒(见 表1)。蚕茧质量很好,500克秋蚕茧260一320粒,上车茧率95%,茧层率20~21%,烘

率43.3%,烘折231。战胜了氟化物为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主要技术处理概述于后:

  1 控制叶龄,减少氟化物积累。

  氟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机砖烧制中温度达800℃以上,砖坯泥和燃料煤中的氟化 物,在高温下极易分解,释放出氟,与空气中的氢化合,成为有毒气体氯化氢,被桑叶吸收积存于叶肉中,或随微尘附着于桑叶表面,使桑叶被污染带毒,蚕吃有毒桑叶后引起中毒。在同一地段中,桑叶氟化物含量的多少,主要决定于叶龄长短。据9月30日,对第三中队小蚕房旁桑园中不同叶龄取样化验,20天叶龄的氟化物含量为42.44PPM,40天叶龄的含85.21PPM,60天叶龄的259.29PPM,100天以上叶龄的486.llPPM。
     龙岩位于福建西南部九龙江上游,居海洋性气候与亚热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地段,大陆度为43.7。常年夏凉无酷暑,冬暖无严寒。当地1961-1990年30年平均气象资料说明,月平均气温19.9℃。7月温度最高,月平均27.4℃;l月温度最低,月平均11.3℃。年降水量1715毫米,分布较均匀,即使在7-9月秋旱期间,因台风余波影响,每月有3-4次降温降水。新栽桑的立地条件较好,其中500亩原来是种稻谷的黄壤水田,约1000亩是原来种果树、红薯红壤地。土壤偏酸性,PH值4一5.5。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1-2%,速效氮15—60PPM,速效磷10—30PPM,速效30-80PPM(见表2)


  树生长迅速,据对3月底栽的桑,按水田桑与旱地桑不同类型,每一类型选2个调查点,每个点选4株桑,只留单条,不伐条,不采叶,从5月3日起,定点定株,每10天进行一次调查,至6月22日止,50天中,黄壤水田桑平均每株增高85.48cm,每天长高1.71cm。平均每株长新叶15.5片,3.2天长成一片新叶;红壤旱土桑,平均株高增加82.9lcm,每天长高1.66cm。平均每株长新叶15片,3.3天长成一片新叶(见表3),平均每公斤叶294-336片。
  从1-3批蚕的试验试养结果中我们找到了一条规律,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杂交桑生长快、耐剪伐的特点,对桑树实行一年多次剪伐,通过剪伐和按叶色、叶 位采叶,严格控制叶龄,可以有效地减少氟化物在桑叶中的积累是,避免或减轻其对蚕的 危害。为了便于操作和进一步印证这一规律的准确性;在养第4批蚕时统一制订了以下实施方案:
  1.1 各中队桑园进行划区,以养第二批蚕后,7月底至8月初伐条的桑园养本批蚕。 从伐条到用完叶不超过60天。最大叶龄不超过50天。
  1.2 以高污染源较远的桑园养小蚕,叶龄不超过20天,确保1—3龄蚕用叶适熟、无 毒或微毒,保证蚕正常生长发育。
  1.3.4 龄至5龄第一天的蚕,采枝条中、上部片叶,叶龄不超过40天。
  1.4.5 龄第二天起,剪枝喂条桑,叶龄50天以内。
  1.5 见熟蚕后,以枝条下部片叶压老。
  但是,有的中队上批桑园伐条面积与本批养蚕数量不相适应,仍有部分蚕中毒低产 (见表4)。总成绩以第二中队最好,全部是7月底至8月3日伐条的水田桑,l—3龄蚕的叶龄在20天内,5龄蚕最大叶龄未超过45天,蚕的生长发育整齐、健壮,既无中毒现象,也无其他蚕病伴发,全队养50盒蚕种,产鲜茧1577公斤,平均盒种产茧31.5公斤。每公斤茧520粒,上车率96.62%,茧层率21.37%;第3中队次之,5龄蚕部分叶龄达60天以上,有轻度中毒和软化病,30盒蚕种共产鲜茧727公斤,平均盒种产茧24.6公斤;第一中试成绩较差,4龄蚕大部叶龄超过50天,5龄蚕大部叶龄超过60天,氟化物中毒严重,后期并发软化病,簇中死蚕和不结茧蚕多,30盒蚕种只产鲜茧568公斤,平均盒种产茧19公斤。这种产量格局,进一步说明了严格控制叶龄,对防止和减轻氟化物对蚕为害的有效性。

  2 选用高抗蚕品种,增大蚕的抗氟能力。

  一般蚕品种,特别是多丝量大茧型春用品种,对氟化物十分敏感,桑叶中氟化物含量 超过50PPM时,蚕即发生氟中毒。但有些高抗品种,抗氟力可达100PPM以上。在控制叶龄的同时,选用经济性状较好的高抗蚕品种,将有效地增加养蚕安全系数,提高蚕茧产量和茧丝质量。开始我们对此认识不足,根据当地较好的气候条件,曾设想春种秋养,全年养多丝最大茧型春用品种。因此,第一批蚕饲养“菁松×皓月”品种,由于其抗氟性很差,3龄 起蚕就严重发育不齐。继之蚕的环节隆起,环节间隙皮肤上出现黑色斑点,皮肤易破流黄 色液体,逐渐死亡,尸体干瘪。未死的蚕龄期延长,到处乱爬,少量体强者吐丝结茧,平均每盒蚕种只收茧5.5公斤。第二批改用“春蕾×镇珠”品种,平均盒种产茧也只12.6公斤。第三批改用春秋兼用品种“872×871”后,盒种产茧量提高到17.8公斤。第四批继续用该品种,盒种产茧递增到25.2公斤。为了便于引用高抗而经济性状优良的蚕品种,在养第4批蚕的同时(9月5-28日),引进了国内几对抗氟品种,统一在第四中队刚竣工的新蚕室中,进行生产比试和小区筛选。这些品种是: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选育的“415A×416B”、“416B×415A”,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选育的“65苏×伦21”、“伦 21×65苏”,湖南省蚕桑研究所选育的“2236×2135”等5个杂交组合,以“872×871”作对照。每个组合用4一6盒蚕种进行生产比试,同时另收2克蚁蚕作小区筛选(“2236×2135”因受蚕种数量限制,未作生产比试)。作小区筛选的蚕,至4龄起蚕时,每品种分成4个重复小区,每小区300头蚕,作成绩调查,多余的蚕淘汰。试验结果见表5、表6。
  表5情况说明,参加生产比试的蚕品种中,以“65苏、伦21”的抗性和综合经济性状 最好,全龄经过23天1小时,比对照“872×871”短2天6小时,平均盒种产茧30.5公斤、 克蚁产茧3.21公斤,分别比对照高39.9%、 26.37%;平均每公斤上茧618粒,比对照少 48粒;平均每公斤茧用桑19.13公斤,比对照省5.01公斤,占20.75%。表6小区筛选综合 成绩,也体现了“65苏×伦21”的领先地位,四龄起蚕结茧率90.42%,为对照的2.08倍;虫蛹统一生命率82.34%,比对照净增11.89%,万头蚕产茧量14.86公斤,为对照的2.17倍。但我们是在秋旱和氟污染高峰期进行比试的,其春季的效应如何,有待进一步探

  3 药物浸洗桑叶,缓解氟化物毒力。

  为了缓解桑叶中氟化物的毒力,近几年来,研究部门已筛选出许多处理桑叶的药物, 如石灰水、漂白粉液浸洗桑叶,“万福金安”消毒液清洗桑叶等。我们为就地取材、降低成本和便于生产操作,采用石灰水澄清液浸洗桑叶。于第二龄或第三龄蚕响食后开始,隔一餐用石灰水澄清液浸洗桑叶一次。石灰水浓度l%,浸洗时间20—30分钟,以桑叶浸透,叶面微尘洗净为度。晴天干燥,稍沥于水带湿润叶喂蚕;阴雨潮湿天,阴干叶面水后再喂蚕。具体操作时,先在清洗或消毒池中,一次配足石灰水,澄清后用缸或桶按每间蚕室取澄清液浸洗桑叶,浸二、三次后,更换澄清液再浸洗,以保持药效。需切叶喂蚕的,浸后阴干再调桑;条桑喂蚕时,可连枝带叶浸,或将石灰水喷在枝叶上清洗。其作用是通过浸洗除去叶面微尘,同时,使桑叶中部分氟化物与石灰水中的钙发生作用,变成蚕不能吸收的氟化钙,达到缓解毒力的目的。对此我们虽未进行详细对比试验,但在生产应用中效果十分明显,不论桑叶中氟化物含量多高,只要叶肉组织不受破坏,营养价值不受影响,认真坚持石灰水清洗桑叶,均可使大部蚕能上簇结茧。

  4 结束语

  4.1 防止煤烟污染,是蚕桑生产,特别是夏、秋蚕生产中十分棘手的技术问题。采取 控制叶龄、减少桑叶中氟化物的积累量,用石灰水等药液浸洗桑叶、缓解被污染叶中的毒 力,选用高抗蚕品种,增大蚕的抗力等综合防氟技术,可有效地保障蚕正常生长发育。但三项技术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必须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4.2 控制叶龄的办法,主要是适时伐条和按叶色、叶位采叶。既要最大限度缩短叶 龄,减少氟化物在桑叶中的积累量,又要桑叶适熟,营养充足,满足各龄期蚕的生理需要。一般应于伐条后2个月内用完叶,小蚕叶龄不超过20天,4龄至5龄第一天叶龄40天 内,5龄第二天起50天内。为便于生产操作, 防止混乱,应对全年各批养蚕布局与桑树伐 条、采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制订实施细则,严格按照计划操作,才能最大限度防止或降低氟化物对桑叶的污染。
  4.3 “65苏×伦21”是综合经济性状较好的夏、秋高抗蚕品种,最好与抗性较强的春 用蚕品种配合使用,充分发挥品种效能。
  4.4 石灰水浸洗桑叶,对缓解氟化物毒力效果很好,要求细心操作,持续使用,才能 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