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养蚕存在的技术问题及改进对策


                朱 四 喜
           (湖北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430070)

  蚕业是我省蚕茧产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蚕业 逐步迈向产业化道路。但由于技术推广体系不适应新的农业管理体制,农村新的栽桑养蚕技术得不到普及,甚至出现常规技术的退步现象。笔者在农村养蚕指导中,发现蚕农在养蚕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技术问题,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l 技术上存在的问题。

  1.1 消导防病不彻底
  首先,由于蚕桑主要分布在山区或半山区,生活水平不高,专用蚕室不多,多数农户 用住房养蚕,蚕前很难彻底消毒。加之,养蚕季节常与农忙时间发生冲突,忽视蚕具的蚕 前消毒,且大小蚕具未分开专用。另外,冬末初春未彻底清除桑园枯枝、杂草、落叶,导致交叉传染。其次,蚕中的消毒防病工作未切实抓好,主要表现为:缺少蚕室卫生制度用常防病意识差,饲养人员很少养成换鞋入室,洗手操作的习惯;蚕期蚕药使用不足或失效。如用不新鲜的石灰粉进行蚕体消毒,且402粉剂、“845”防僵粉等药物也未能普及应用;用药不及时,配药方法不妥。有的蚕农蚕期未坚持添食氯霉素、灭菌星等抗菌药物,壮蚕期未用灭蚕蝇喷体或添食,且配药不按要求,通常浓度不够,蚕沙处理不当,病死蚕乱丢乱倒; 最后,蚕期遗留下的病蚕尸体、蚕粪及烂茧等未集中力量及时清理消毒,造成病原散播。
  1.2 补催青和收敛技术不规范
  蚕农领回蚕种后,不重视温湿度、光线的调节。蚕种平摊于蚕匾内的白纸后,往往不能按技术要求盖上黑布,蚕室也没有进行温湿度调节,甚至有的蚕农把很好的蚕种放在运 气不良、或气流阳光过强的环境中。相当蚕农感光不及时,往往在7-9时边感光边收蚁。 收蚁后,未进行蚁体消毒,且没有及时对未孵化卵继续补催青,让其自然孵化,待第二天继续收蚁,使蚁蚕体力消耗过大,生命力下降。
  1.3 叶质不良,饲养技术粗放 
  由于贮桑不当或养过头蚕,导致蚕儿吃叶不足,或喂枯黄叶、泥沙叶或过老过嫩叶, 严重影响蚕儿体质。蚕期未及时扩座、匀座, 给桑不匀、不定期,造成发育不齐,群体开差大。眠起处理不当,有的蚕农不提青,不分批响食,不及时除沙。此外,春蚕、晚秋蚕不加温饲育,导致蚕发育缓慢,龄期长;夏蚕、早、中秋蚕期,未采取降温补温措施。影响蚕儿正常发育。
  1.4 簇具不良和采茧偏早
  农村多用草簇、竹、松枝、草秆作簇具,导致柴印、黄斑、畸形茧多,上茧率低。上簇时间过早过迟,上簇过密,第二天未拾游山蚕。簇中关闭门窗或是阳光直照,温度忽高忽低,风速过猛等。采茧过早,一般3-4天就采,毛脚茧多。采茧时,没有先将死蚕、烂茧或其他下茧摘除,且采用统装,不分级,使死笼增加。

  2 改进对策

  2.1 严格消毒防病

  2.1.1 认真做好蚕前消毒工作,彻底切断病原的传染途径,主要抓好以下工作:首先对蚕区内外进行一次大扫除,清除杂物,对泥土地要刮去污泥,撒上新鲜石灰粉。其次,将蚕架、竹杆、蚕匾等用具,放在清水中浸泡后曝晒;小蚕用具(蚕网、蚕筷等)洗净后放入水锅内加20%福尔马林煮沸,30分钟后取出凉干。最后,将蚕架、竹杆搬进蚕室搭架,封密蚕室进行药物消毒,如福尔马林薰蒸。
  2.1.2 贯彻执行蚕期防病卫生制度,净化环境,实行卫生养蚕。
  (1)养成良好的防病卫生习惯。饲养人员做到:进蚕室前、给桑前、除沙后洗手,进蚕室、贮桑室换鞋;蚕室、贮桑室入口处每天用清水冲洗,再用O.3%有效氯漂白粉液消毒。此外经常保持蚕室、贮桑室的周围环境清洁卫生。
  (2)加强蚕体消毒。小蚕期坚持每天用“402”小蚕用粉剂或新鲜石灰粉进行蚕座、蚕体消毒,大蚕期用845防僵粉,如发病时,适当增加用量和次数。
  (3)坚持药物添食。氯霉素、灭菌星预防性3龄一次,4龄二次,5龄隔天一次,在晴好天气的中午2时添食,如发现蚕病时,第一天每8小时添一次,以后每天一次。灭蚕蝇4龄 第二天一次,5龄第二天开始隔天一次,在晴好天气的下午4-5时添食或喷体,但用药要 遵守蚕药的使用规定,以免误用。
  (4)严格蚕沙管理。除沙时蚕沙不落地,不许边除沙边喂叶,不许翻蚕沙拾回遗失蚕;蚕沙集中运往远离蚕室和桑园的蚕沙坑;除沙后,及时扫地,再用0.3%有效氯漂白粉液对室内地面消毒。
  (5)隔离病死蚕。病死蚕集中投入装有新鲜石灰粉或2%有效氯漂白粉液的消毒缸内,1一2天后,运往野外深埋,且立即用新鲜石灰粉对病死蚕周围蚕座进行严格消毒。
  2.1.3 及时认真做好回山消毒,防止病原散播。
  随着养蚕次数增加,病原逐渐积累。特别是春秋连续饲养,新鲜病菌致病力强,感染发病率高,若不及时回山消毒,病菌会到处飞扬扩散。
  (1)养蚕后,蚕室、簇室、蚕具等都要与蚕前一样严格消毒。
  (2)对已用过的旧簇如草簇及时烧掉;方格簇用火烤掉浮丝,再用新鲜石灰浆消毒晒 干,远离蚕室处封存;塑料折簇用1%有效氯漂白粉液浸泡半小时后,洗净晾干,捆好。 
  (3)对蚕区周围环境进行一次大扫除和场地消毒。
  2.1.4 加强桑园冬季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冬末初春,彻底清除桑园枯枝、杂草、落 叶,以杀灭病原和害虫。用20%新鲜石灰浆粉刷桑树上的虫眼,以消灭虫卵。剪除病枝、枯枝,挖除重病株和枯死株,并结合冬耕深翻,挖沟深施农家肥。
  2.2 规范补催青、收蚁操作
  补催青关键是;摊好种,遮严光。孵化前一天,将蚕卵平铺于蚕匾内的白纸上,再盖上二张1龄网,避免卵粒滚动,然后加盖竹筛或蚕匾,最后用黑布盖严。春蚕、晚秋蚕温度过低时,用煤或木炭加温,悬挂湿布补湿,但要防止煤气中毒。夏蚕、早、中秋蚕高温期间,避免接触28℃以上的高温,尽可能做好降温补湿和通风工作。
  蚕卵孵化当天早晨5-6时感光,大批孵化开始收蚁,一般是春蚕8-9时,秋蚕7-8 时。在农村推广应用网收法收蚁,及时用“402”防僵粉进行蚁体消毒。头天收蚁未孵化 的蚕卵要继续黑暗保护。
  2.3 改进饲养技术
  2.3.l 精选良桑,贮藏好桑叶。(1)叶质的要求是根据不同品种、龄别、气象、发育阶段而有差异,1龄和各龄少食期给适熟偏嫩、水分多的桑叶,2一3龄时要适龄、适熟、水分充足,壮蚕期尤其5龄用桑要充分成熟,含水量适中。(2)采叶时刻应朝采早、夕采晚,力避日中采。夏秋蚕期,天气干旱含水率低时,以朝采为主;春蚕期,桑叶水分多,以夕采为主。(3)桑叶应随采随送,少装快运,尤其壮蚕期采桑多,时间长,要快采、快运、勤运。(4)设专用贮桑室,保持室内低温多湿。偏暗、少通风,尽量缩短贮藏时间,保证桑叶新鲜。(5)坚持不用湿叶、枯黄叶等不良叶,泥沙叶洗净凉干后才用。
  2.3.2 及时给桑,充分饱食,采取1—2龄全盖育,3龄半益育,4龄不盖育,5龄地面育或蚕匾育。严格执行喂叶时间,做到三回或四回育。1-2龄桑叶切成正方形,3龄正方形或三角形,4龄粗切,中、盛食期可给全叶,5龄全叶或条桑。给桑量1-3龄稍有剩叶,壮蚕期以吃尽为度,但添药前一餐要适当少喂。
  2.3.3 做好扩座、除沙,保证蚕儿发育齐一。
  每次给桑前,做好扩、匀座,保持蚕头稀密适宜,分布均匀,达到小蚕不成堆,大蚕不驮蚕。除沙要求2龄起、眠除,3龄起、中、眠除,4龄起、眠除,中除二次,5龄蚕匾育每天除,地面育用条桑时结合抽条来除沙。扩座除沙时,动作要轻、快,防止遗失或损伤蚕体。
  2.3.4 加强眠起处理工作。(1)适时加眠网。1龄大多数个体呈炒米色,个别已到将眠,2龄大部分个体呈乳白色,体皮紧张有光泽,体躯短,3龄0.1%将眠蚕,4龄有0.5%的眠蚕均为加眠网适期。(2)提青分批,饱食就眠。见眠8小时后及时加提青网分批,做到充分饱食,分批就眠。(3)眠中保护。眠中应保持蚕座干燥、安静,避免强光直射、振动、风吹等刺激。(4)适时响食。以群体基本蜕皮完毕,大部分蚕头呈淡褐色,有求食表现为适期。注意日系防过早饷食,中系防过迟响食。
  2.3.5 严格控制蚕期蚕温湿度,确保发育正常。在蚕饲育中,应按各龄要求的温湿度、光线进行,做到稚蚕期高温多湿明饲育,壮蚕期低温干燥暗饲育.其中温度应控制在:1-2龄26-28℃,3龄25-26℃,4一5龄23-25℃;干温差:1—2龄1—2F,3龄3-4F,4—5龄5-6F。春蚕、晚秋蚕稚蚕期,做好加温补湿工作;壮蚕期低温多湿时,采取升温排湿,开南窗;高温多湿时,通风换气,南北窗对开。夏蚕、早中秋蚕,高温干燥时,注意降温补湿,如采取低凉棚、地面洒水或桑叶适当喷水等措施;高温多湿时,早晚开门窗,用电扇加强通风换气,并增加除沙次数。
  2.4 重视上簇和采茧
  大力推广应用方格簇,并配备技术员进行指导,使之真正发挥优势。上簇做到适熟上 簇,稀密适度,次日拾净游山蚕。上簇当天不宜强风直吹,一昼夜后,蚕儿已固定位置开始营茧,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簇中光线要明暗均匀适度,以自然光为宜,但不可太暗或太亮。簇中温度应控制在24-25℃,温度70-75%,干湿差3F。
  采茧适时,一般春季上簇7天,夏季5-6天,秋季6—7天为宜。采茧应先摘除死蚕、烂 茧及其他下茧,与好茧分开放,分开卖。选好的鲜上茧,如不立即出售,应薄摊于蚕区内。出售鲜茧时,装茧工具要通风换气;运送时,动作要轻,防止日晒雨淋。
  2.5 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养蚕技术水平 
  在蚕业产业化过程中,始终注重科技推广和应用,提高整个产业的科技含量,使广大 蚕农能得到及时而又准确的科技信息。一是健全科学队伍,完善服务网络。蚕区应建立三 级科技推广网,即县设蚕业技术中心,乡镇设蚕业办,村设专职技术员;二是大力普及和推广先进应用技术。促使蚕农自学蚕桑科技,加强技术培训,邀请省市蚕桑专家讲课;三是完善蚕桑科技咨询体系。乡村通过广播、电视进行蚕桑科技讲座,有条件的蚕区可开通蚕桑科技咨询热线,聘请专家解答疑难。
  2.6 改进收茧方法,实行优质优价,提高蚕农生产积极性
  湖北省现行的鲜茧收购方法采用的是较原始的鲜茧茧层率法,往往只是手摸目测,统 一计价,随意性很大,且存在严重的“人情茧” 现象。这样,既不能合理维护蚕农、茧站、丝厂三者的经济利益,也不能正确体现“优质优价、劣质低价”的国家价格政策。一是贯彻实施国家茧丝质量标准,推行先进的评茧方法;二是加强茧丝质量监督与行政执法,打击茧丝质量违法行为;三是加强茧丝部门协作,齐抓共管,完善收茧体制,促进蚕农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