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彩蓬
钱忠兵
(江苏省如皋市蚕桑站 226500)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如皋市蚕桑生产滑坡的成因,论述了恢复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如皋 恢复发展 蚕桑生产 思考
如皋市的蚕桑生产曾位居江苏省第2位,茧质位居全省第9位,桑田面积达12万余亩,年发种31万余盒,产茧31万担,产值超过2亿元。由于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茧丝绸行情滑坡,茧价下跌,加上执行茧价偏差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诸多原因,桑田面积由12万亩锐减到6万亩,年发种减少到99年的14.6万盒,产茧11.4万担,产值7312万元,蚕农收入明显减少,对实现蚕桑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如何针对我市蚕桑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出发,恢复和发展蚕桑生产,是我市市乡两级政府和蚕桑科技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自己的研究和认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l 桑田面积减少的成因 1.l 茧丝绸行业竞争无序、市场滑坡。
自88年开始,国内茧丝绸竞争多处于无序状态,蚕茧大战硝烟四起,茧价价格一路上扬,各地桑田面积迅速扩展,94年每斤茧价达12元以上,而95年中秋茧价下跌到每斤3元左右,蚕农的生产积极性随之一落干文,并持续处于低迷状态,致使我市一些地方竞相挖桑改种近4万亩。
1.2 茧价政策执行不力,蚕农利益得不到保护。
最近几年,茧价虽有一定回升,但因收购体制等种种原因,收购鲜茧开称时间迟,变相压级压价,99年春茧价格低于全省平均价1元左右,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一部分地区进一步挖桑改种1万余亩。
1.3 农业综合开发缺乏全盘规划。
我市西部尤其是搬经、磨头、石庄等高沙土地区的部分乡镇,承担了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等课题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重现象,轻效益,重眼前,轻长远,对农业开发种什么,
涉及到的投产桑园如何安排等,缺乏科学规划,因而导致部分桑田被毁,97年以来,因综合开发而毁桑2万亩左右。其中98年冬到99年冬挖废9000余亩。 2 恢复发展蚕桑生产的基础条件 2.1 有辉煌的历史
我市从50年代就开始栽桑养蚕,至今已有50年历史了,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发展最为迅速,桑田面积由80年的4万亩发展到90年的12万亩,年发种由80年的11.374万盒95年增加到31万余盒,居全省第2位,列入
了国家重点县(市)。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狠抓“速成、密植、连片、丰产”桑园建设,使全市桑园面积不断发展,蚕农从栽桑养蚕生产中得到实惠,同时也带动了农村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因而,农村干部群众对栽桑养蚕有较高的热情。
2.2 有土地资源
我市是农业大市,土地资源丰富。在计划经济年代,主要产业是粮、棉、桑,目前棉花计划面积缩减了,除部分土地宜种粮食外,其余土地只宜种杂粮,产量、效益低下。针对如皋实际,推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底怎样调整,既能使广大农民所接受,又能增加经济收入。根据调查解剖,从实际出发,我们认为,目前还是发展蚕桑生产较为妥当,符合如皋的实际,因此拿出一部分土地面积来重振蚕桑生产雄风是有基础的。加上原来产棉地区,像城东、丁堰、城西、白浦的部分乡镇土质较好,将给蚕桑生产发展提供优厚的先决条件。
2.3 有较强的技术基础
目前,全市具有一支较强的技术队伍,他们中间,具有高级农艺师职称的5人,中级职称的18人。并且,从市到乡镇及村,技术网络齐全,能及时把先进技术贯彻到蚕农。同时,八
十年代以来,我市已推广了湖桑早春嫁接、一步成园、湖桑绿枝打插育苗、桑树摘芯分叉、根外施肥、桑园综合开发、纸包收蚁、小蚕三眠共育、小蚕一甘一二回育、五龄斜面条桑育、方格簇室外上簇营茧、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栽桑养蚕新技术,形成
了科学养蚕的格局,提高了蚕桑生产水平,增加了经济效益。
2.4 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是丝绸大国,丝绸外贸出口占据介世界的90%,而江苏又是全国丝绸行业的重点生产基地,所以在东南亚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的情况下,中国加入WTO以后,将对丝绸行业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蚕桑生产的前景会更广阔。
2.5 有成功的典型
近年来,我市出现了不少高产典型。戴庄乡樟桥村2组周荣友,3.8亩桑园,99年养蚕17张,产茧 652.5kg,产茧值 8874元,亩平发种4.5张,亩产茧171.7kg,亩产值2335.26元。另外,利用秋冬桑田空闲季节大力推广综合开发,效益更为可观。新民乡三里庙、九华乡赵元等村在秋蚕结束后,在桑田合理夹种蔬菜、草
莓等,亩桑田增加收入500元以上,提高了综合效益。 3 恢复发展蚕桑生产的措施 3.1 强化领导是保证
多年的实践证明,加强对蚕桑生产的领导是恢复发展蚕桑生产的根本保证,九十年代初,市委、市政府以及乡镇领导十分重视蚕桑生产的发展,亲自召开生产现场会,把政策宣传到群众,把典型介绍给群众,把技术传授给群众,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一度时期,由于放松了领导,桑田面积越来越少,发种、产量逐年下降。而临近的海安县由于县委、县政府把蚕桑生产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常抓不懈,使原有的12万亩桑田面积在低潮中得到稳定。99年如皋市政府及政府办先后下发了皋政发[1999) 129号、皋政办[1999) 14号《关于恢复发展蚕桑生产的意见》的文件,出台了有关政策措施,提出了复桑的具体要求,并先后多次召开蚕桑生产现场会,全市上下齐发动,进一步统一认识,落实措施,使复桑工作有了一个良好开端。
3.2 区域化发展是途径
在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使蚕桑产业得到恢复发展,必须实施蚕业区域化生产,这是发展蚕桑生产的途径和方向。我市部分乡镇已尝到了甜头。自九十年代初,
我市从蚕桑生产发展的大局出发,在49个乡镇中,明确了23个乡镇为蚕桑重点乡镇,基本上确立了区域化发展的格局,促进了全市蚕桑生产水平的提高。高明乡原来只有桑田1000余亩,90年起,先后发展桑田4000余亩,99年已达6800亩,养蚕1.5098万盒,产茧值835.6483万元,全乡人均蚕桑一项收入450元左右,面积居全乡第一的卢西村,现有桑田近800亩,人均0.6亩桑,蚕茧收入全村人平达800元左右,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99年秋,市政府办又下发了皋政办[1999]96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全市以16个乡镇为恢复发展蚕桑生产的重点乡镇。文件要求,重点乡镇的条件是桑田面积必须达到5000亩以上,二年内全市恢复到 8— 10万亩,并要求继续贯彻“速生、密植、连片、丰产”的八字方针,统一规划布局,跨村、跨组,集中连片,成线,达到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发展的要求。有了一定规模,才能赢得领导的重视,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另外我们觉得,在抓重点乡镇恢复发展的同时,非重点乡镇的重点村和组不能丢(200亩以上的村,50亩以上的组),通过他们的生产带动面上生产的发展。
3.3 强化科技是关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重科技投入,加速成果转化,从而提高蚕桑生产的生命力,这是恢复发展蚕桑生产的关键。传统的蚕业生产是一种花工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今,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大幅度提高桑园整体素质,增加产叶量,提高叶质和亩发种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增加效益,使蚕桑生产得到稳步发展。笔者建议要
从以下五个方面继续进行技术攻关和挖潜。一是继续品种更新,在生产中不断引进优、高产的桑、蚕新品种,提高产量、质量、效益;二是主攻亩单产、亩效益,广泛应用快速育苗、建园技术,加速低产桑田改造,建立规模化、高标准优质丰产桑园;三是技术配套,把成功的桑树肥培技术、综防技术、
覆草、化除等技术组装配套成系列化,形成新的组合技术应用于生产;四是劳动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推广应用省力化养蚕培桑技术,把蚕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五是综合开发,合理实施桑果、桑菜夹种技术,提高桑田亩产综合效益。
3.4 产业化经营的方向
我市茧丝绸经营体制一直是农业部门负责生产技术服务,茧丝绸公司收、烘、经营,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形势下不能适应生产发展,两部门难以协调形成合力,因此,实行改革势在必行。在实施生产、经营、加工一
条龙,即产、供、销为一体,风险共担,利益共沾,按国家政策,“蚕桑改进费”全额到位,切实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风险基金,以便在低潮时保护价收购,放水养鱼,促进蚕桑生产健康、稳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