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平 王明新
(湖北省远安县蚕种场 444200)
远安乃爆祖故里,素以“垃丝”闻名。历年来,各级领导对蚕桑发展十分重视,尤其入九十年代,组建“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一体化服务公司后,全县掀起蚕桑发展高潮。据统计,至1995年,全县桑园面积、年发种最、鲜茧收购量已分别达到2533公顷(38000亩)、24692张、726.4吨,比成立公司前(1989年)208公顷(3210亩)、2600张、101吨分别增长幅度10.8、8.5、和6.2倍。随之,后备加工工业、出口贸易业也在迅速崛起,桑蚕产业已初具规模,并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然而,随着规模发展向科技效益发展转变的同时却未能挡住市场的冲击,一度徘徊不前。笔者通过在茧丝绸公司和蚕种场的工作与实践,对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作如下分析:
l 存在的问题 1.l 基础水平薄弱
由于绝大部分为新发展桑园,部分蚕农只重养蚕,不重管桑,因而,产量低,对比效益差,户与户、村与村发展不平衡。 1995年’统计,全县成林桑园 1438公顷(21584)亩平年发种量、张种产茧量、亩平产茧量分别为1.02张、29.42公斤、30公斤,远低于同期江、浙、山东亩桑年产茧100公斤的水平,也低于全国同期亩桑产茧41.17公斤的水平。
蚕茧质量、生丝品位一直未有提高,农户与蚕种场对照饲养成绩相差甚远(见表1),自留土种现象时有发生。近些年,蚕种场引进的家蚕新品种青松X腊月、华丰X雪松等皆因中试成绩不理想而中止。
1.2 服务质量下降
成立公司之初的服务站,冬季忙于发展生产,指导蚕农桑园冬耕、修剪;春季下乡订种,帮助蚕农桑叶估产,召集蚕农举行技术培训;夏秋季除收购蚕茧外,还要抽时间走村串户,指导蚕农养蚕。而现在,下乡甚少,甚至连蚕农订种是多是少,养蚕是否成功,桑园管理怎样知之甚少。近两年,蚕农由于缺种或补种自行搭车来蚕种场拿冷种(未催育种)现象十分普遍,1998年在场拿零散种1095张,1999年在场拿零散种1150张。
1.3 技术骨干缺乏
主管技术服务的蚕茧公司现有在职职工39人,毕业于桑蚕业学校的只有2人,皆为助理艺师,另有其它专业助理农艺师7人,但都未受过正规桑蚕专业培训,其余为原外贸茧站和毛毯厂职工。全县几万亩桑蚕基地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新技术推广,竟没有一位中级职称以上管理人员。1999年春季发放蚕种时,气温突然下降,全县8500张春种的补催育由于没有采取加温措施,30%以上蚕农木同程度受损失。
l.4 收供制度不严
我县目前的评茧方法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有些收购站(点)既没有张贴价格表,又没有摆放评茧仪,实行“手摸、眼看、张口喊价”,有些站评茧则不论蚕茧质量好坏,几乎都是同一价格。
烘茧设备是九十年代推广的干热风锅炉灶,对烘茧的解舒率等指标有很大提高。但是最近发现部分站违规操作,鲜茧一放就是好几天,一推就是几米高。有的站烘茧无人看管温度,有的站采用一冲烘干。 2 改进对策 1.l 建立科技服务队伍,加强队伍业务培训
“科学技术是第~生产力”,要使我县桑蚕产业健康稳步发展,应在茧丝绸公司内下设专门从事技术服务推广而不从事蚕茧经营的桑蚕服务总站,各乡(镇)设立服务站,各养蚕村设立服务点。总的思路是:
1.1.1 队伍规模:根据目前全县基地面积和将来发展的需要,服务队伍可控制在20人左右(村技术员除外);
1.1.2 人员分布:总站设3-4人,各分站根据基地面积大小设2—3人;
l.1.3 人员结构:总站应有2名中、高级桑蚕技术人员,各站应有1名以上懂桑蚕初
级管理人员,各村聘任养蚕能手为技术员;
1.1.4 行政领导:由哑丝集团公司管理;
1.1.5 经费来源:蚕桑改进费。
建立这支队伍,必须抓紧引进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真正做到总站有顾问,分站有专家,村村有能手,户户有明白人。
1.2 巩固蚕桑基地,强化桑园基础建设
我县现有桑园面积只1323公顷(19857亩),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桑园是四边、零星、荒芜、老龄。要使亩桑产叶量达到2000公斤以上,亩桑发种量达到2.5张以上,就要下大力气改造老桑园,要大力改造低产桑园。根据我县蚕生产能力和婴丝能力的需要,至2005年全县桑园面积应发展到5万亩,年发种最10万张,产茧3000吨以上。因此,从现在起要有计划发展一些高产稳产桑园。 3 努力做好“二建”和“三优工作” “二建”是建设一批小蚕共育点,建设一批消毒灶。“三优”是:优化养蚕布局,优化蚕品种结构,优化簇具。根据我县的情况,小蚕共育室应该在各主蚕村和新蚕区普及,消毒灶要在集中连片蚕区普及。养蚕布局以推广“二春一复二秋”布局,具体为春种(4月30日)、晚春(5月 20日)、夏种(6月 30日)、秋种(8月1日)、晚秋(9月1日)。蚕品种方面,在目前春蚕饲养春蕾×镇珠,夏秋蚕饲养黄鹤×朝霞、荆研×楚星的基础上,引进优良蚕品种,并加速示范推广力度,使我县蚕品种进一步良种化。在优化簇具结构方面,要集中力量推广使用方格簇。 4 进一步完善蚕茧收供制度 完善蚕茧收购制度必须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严格执行国家蚕茧收购政策,实行仪器评茧,体现优质优价;::是要“相对放开”鲜茧市场,打击不法茧贩,坚决杜绝“人情茧”;三是蚕茧收购要与新品种、新技术、新蚕具的应用挂钩;四是要多方面筹集资金,保证现款收购。
完善蚕茧烘干制度,必须制定严格的烘茧规章制度,成立质量监督检查小组,坚决实行蚕茧分级分庄口堆放,坚决杜绝以劣冲好,坚决处理以优变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