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养蚕布局,延长共育时间”试验报告


史兴文 潘敬军   胡本昌
(安徽省金寨县蚕桑办公室  237300)

  1997年9月国家科委在山东威海召开了“大别山地区茧丝绸产业发展研讨会”,中国农科院蚕研所专家指出,金寨县生态条件复杂,各乡镇差异很大,传统的养蚕布局形成了每年饲养春夏秋三季蚕,或养少量晚秋蚕。这种方式没有充分地发挥蚕桑的生态优势和各地的光热资源。同时在小蚕共育中,很多地区都实行3龄第2天分蚕到户,没有认识到4龄蚕更多地具有小蚕生理特性这一特点,使共育效果受到很大影响。1998年春,县政府决定,在燕子河镇树林村进行“调整养蚕布局,延长共育时间”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1 试验目的

  根据我县各蚕区桑树生长规律,气候状况和劳动使用情况,改变目前的养蚕布局,探索合理养蚕时段及一年的养蚕次数和每季蚕的饲养量,充分利用桑叶和劳动力,增产增收。

  2 试验基础条件

  试验在6户蚕农家进行。其养蚕总体技术水平属全县中等偏上。有桑园9.6亩,桑树品种多是湖桑32,少量为新一之懒。今春试验前蚕农计划订春种10.25盒。1998年夏秋季 二次共养蚕12.75盒。

  3 试验方法

  3.1 不养夏蚕
  春秋蚕均分2期饲养(简称“一春”、“二春”、“一秋”和“二秋”)。收蚁时间分别在5月5日和5月21日、8月12日和9月5日。
  3.2 蚕品种:
  春季和“一秋”为菁松×皓月,“二秋”为春蕾×镇珠。
  3.3 共育时间:
  全年养蚕均共育到五龄饱食后分蚕。
  3.4 饲育技术:
  温湿度,给叶量,防病等均按常规的标准进行。上簇使用草宠蜈蚣族,通风排湿,分级采茧,分批出售,干壳量仪评定价。

    4 实验结果:见表一、表二


  4.l 养蚕生产情况
  试验点6户全年共养蚕22.75盒,其中春蚕两季11盒,秋蚕两季11.75盒,均共育到五龄第二次喂叶后分蚕。

   4.1.1 春季:“一春”养蚕6.25盒,产茧283.8kg,单产45.4kg,干壳量10.0g至10.6g之间。“二春”养蚕4.75盒,产茧153.3kg,单产32.3kg,干壳量9.6g至10.4g之间,对照户养蚕8.75盒,产茧370.1kg,单产42.3kg。干壳量在9.4~9.6g之间。
  4.l.2 夏秋季:“一秋”养蚕7.5盒,产茧315.2kg,单产42kg/盒,干壳量在9.6-10.2g之间。“二秋”养蚕4.25盒,产茧119.3kg,单产28.07kg/盒。干壳量在9.6-10.4g之间。6户对照: 夏蚕3.5盒,产茧114.15kg,单产32.6kg/盒,干壳量在8.8g~9.0g之间。秋蚕10.25盒,产茧260.8kg,单产25.4kg/盒。干壳量在9.0g~9.2g之间。
  4.2 桑树生长情况
  4.2.1 在春季:“一春”夏伐在5月29日前结束,单株产叶0.93kg,“二春”夏伐在6月7日前结束,单株产叶1.12kg,“二春”产叶增加 20%。 7月14日调查,“一春”夏伐后桑树枝条有叶11-17片;“二春”夏伐后桑树生长叶片4-11片,其中树势较差的占25%,并有极少数闷拳出现。非试验户桑树枝条有7一14片。
  4.2.2 在夏秋季:10月15日田间调查,
  “一春”20株总条数125根,总条长153.62m,平均6.25根/株,7.68m/株,1.23m/条。
  “二春”17株总条数122根,总条长131.59m,平均7.18根/株,7.74m/株,1.08m/条。

  5 结论

  5.l 春季
  5.l.1 “一春”产量高,茧质好。四龄共育为春蚕提供了适宜的温湿度,龄期经过、结茧头数与理论值基本相同,蚕体健康,发育整齐,售茧时调查,采售茧一次完成,干 壳茧480粒,单产45.5kg,干壳量在10g以上,最高者达10.6g,盒种产值789.53元。单产比对照户高3.1kg,增加7.3%,干壳量也比对照高,单产值提高16.4%。。
  5.1.2 夏伐及时,增加今秋明春产叶量。由于共育时间延长,饲育条件标准,两季春蚕的夏伐均很及时,特别是“一春”夏伐在5月29日前全部结束,比面上提前一周。7月10日调查,试验户桑树枝条叶片数比面上多3一5片。
  5.l.3 保证农户各业用工均衡,避免发生争劳动力问题。“一春” 1~5龄起蚕均在共育室饲养,时间在5月5日~22日,此时农户正忙整田插秧。大蚕到户,秧已插完。“二春”前期正值夏收夏种,小蚕在共育室,大蚕分到户时,夏种基本结束。从而保证了两季春蚕均与其它作物错开茬口,不争劳力,深受大蚕户欢迎。
  5.2 夏秋季
  5.2.1 “一秋”养蚕量大,“二秋”养蚕量小。原因是“一春”夏伐桑树树型规正,有效条较长。“二春”夏伐桑树虽然单株枝条数较多,但有效条长较短。
  5.2.2 “一秋”饲育时期不与任何农作物用工交叉争劳力,几乎都是农闲时节,售茧后收稻,而过去秋蚕五龄期正是收稻忙季。“二秋”的1~4龄正在收稻时期,而五龄期秋收已结束,也不与农忙争劳力。
  5.3 由于实行小蚕共育,养蚕规模扩大,增大了蚕农对消毒防病的重视程度,有利稳产高产。因此,“一秋”、“二秋”的单产均比对照高,其中“一秋”单产比对照秋蚕高16.6kg。
  5.4 调整布局后,试验户全年养蚕22.75盒,产茧871.6kg,单产38.3kg,对照户全年养蚕22.5张,产茧745.05kg,单产33.1kg。盒种增产 5.2kg,增加 15.7%。
  5.5 根据本试验结果,在“一秋”饲育时段与本试验能代表的生态区域内,可推广春种秋养,提高蚕茧质量。

  6 问题

  “二春”单产低、茧质差、夏伐偏迟。
  “二春”比“一春”单产低 13.1kg,干壳量少0.4g左右,单产比对照户春蚕低10.0kg,其主要原因是①蚕在五龄盛食期时,桑叶已过成熟期,叶质老化,蚕食叶量减少。②两春间隔时间短,不利消毒防病,导致有脓病发生。同时,“二春”夏伐时间迟至6月10日至16日,正处于高温干燥天气,影响桑树抽条与长势。

  7 建议

  本试验的目的明确,结论清楚,我们建议在燕子河镇继续进行扩大示范,引导广大蚕农增加蚕茧生产的科技含量。
  7.1 延长共育龄期
  共育时间增加四天左右。由现行的三龄第二天延长到四龄第二天。共育延长期桑叶由大蚕户按规定数量自行采叶,送叶至共育室。共育规模在10一15张左右。
  7.2 调整养蚕布局
  改现行年饲养春、夏、秋三次蚕为一春、两秋,不养复蚕。春蚕收蚁时间(5月1日左右)不变;“一秋” 8月10日左右收蚁;“二秋” 9月 5日左右收蚁,春:一秋:二秋各季饲养比例为1:1:0.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