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晟 朱
迅
(江苏省宿豫县蚕桑技术指导站
223800)
1999年,我县适时抓住茧丝绸行情看好的机遇,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恢复饲养了中秋蚕1.9万张,合计产鲜茧22.8万公斤,平均每张产茧12公斤,张种纯收入仅50元左右。有相当部分农户单产不足5公斤甚至颗粒无收,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为此,笔者就1999年我县中秋蚕减产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浅析如下:
1 中秋蚕减产的主要原因 1.1 中秋蚕巧遇多年罕见的不良气候,诱使蚕病暴发。
1999年,我县中秋蚕8月17日发种,至8月27日,10天时间的小蚕饲育期恰逢气温偏低,加之未实行小蚕共育,小蚕期需要较高温度而蚕农又无中秋蚕加温习惯,致使小蚕发育缓慢,龄期延长,体质减弱,对蚕病抵抗力下降。而到了大蚕期的9月上旬,又遇上了罕见的37°C左右的高温闷热天气,室内温度也达到35-36°C,超过大蚕饲养适温23-24°C的10°C以上,而且多数农户的大蚕室又无法实行有效降温,严重削弱了大蚕体质,导致中秋蚕暴发蚕病。
1.2 消毒措施不力
主要表现在:(1)毛消现象严重。蚕室蚕具未经清理、打扫、洗刷即进行消毒,消毒效果较差。(2)用药不对路。有的蚕农不用广谱高效消毒药物,加之少数劣质假药充斥市场,有的蚕农花钱买假药,达不到消毒防病的效果。(3)蚕沙、旧草龙、病死蚕处理不当,蚕沙乱倒、病死蚕乱丢、旧草龙乱挂而不及时烧毁,造成养蚕环境污染。
1.3 饲养粗放
1.3.1 小蚕不共育,达不到小蚕饲养要求。
1.3.2 大蚕期蚕头过密。一般每张蚕五龄期蚕座面积至少应达到100平方米,有的蚕户连70平方米都未达到,造成蚕儿食桑不足、不匀,互相爬抓,增加创伤。
1.3.3 除沙不用蚕网,采用手抓法会造成创伤,通过伤口容易感染中秋蚕易发的血液型脓病,败血病。
1.3.4 大蚕室结构不合理。大蚕室要求空气新鲜,而多数农户的大蚕室窗户很小或无窗户,室内空气不对流,加之蚕座密度大,今年中秋蚕大蚕期又遇高温闷热天气,从而诱发了血液型脓病。
l.4 农药中毒
中秋蚕期正值水稻防治病虫害的高峰期,由于稻田使用农药,造成桑叶或空气污染,致使部分农户蚕儿中毒,蚕茧失收。 2 养好中秋蚕的对策 2.1 调整养蚕布局
根据蚕桑生产现状,目前宜采取“重养春蚕、晚秋蚕,适养夏蚕、中秋蚕”的总体布局。
在中秋蚕出库时间安排上,要密切关注未来本蚕期的气象变化,把握中秋期农时的特点,要尽量避开中秋大蚕期连续高温和农田使用农药的高峰期。
2.2 加强桑园培管。
及时搞好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提高桑叶的产量、质量。
2.3 重视中秋蚕的小蚕共育工作。
提高共育水平,使小蚕发育整齐、健壮,为养好大蚕打好基础。
2.4 彻底抓好蚕前、蚕中、蚕后的消毒防病工作。
做到彻底烧毁旧草龙,严格执行消毒步骤和程序,合理使用广谱、高效的消毒药物,所用蚕药不隔年,不用劣质假药,并加强消毒后养蚕环境管理。
2.5 做到养蚕规范化。
在搞好小蚕共育的同时,切实抓好农户的大蚕饲养,推广科学养蚕技术,确保蚕室空气新鲜不闷热(开好对位窗);稀放饱食不拥挤(张蚕蚕座面积五龄达100-120平方米);用网除消不用手抓防止创伤;桑叶新鲜质优(桑叶不能放在蚕室,要专贮);清洁消毒不感染(注意蚕室蚕具卫生、蚕沙不乱倒、病死蚕不乱丢,每天坚持防病消毒)。
2.6 防止农药中毒。
避免因农药使用不当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农药污染问题而导致蚕儿中毒死亡。整个蚕期做到“五先五后”,即先采远离稻田叶,后采稻田附近叶;先采桑园中间叶,后采田头地边叶;先采上部嫩梢叶,后采中部老熟叶;先试喂,后大批采叶;先进行淘洗解毒,后再大批喂叶。小蚕期做到“四不采”,即不采靠近稻田的桑叶;不采桑园田头地边叶;不
采枝条中部以下老熟叶,不采间接污染桑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