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金中 寇富贤
(重庆市涪陵丝绸集团焦岩蚕种场 408017)
防微工作系统性强,技术环节多,如何有效控制微病大爆发,提高蚕种合格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是各蚕种场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场从1988年到1998年,超毒率一直处于10%以上,居高不下,大量烧种,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1999年,全场上下统一了认识,把规范质检管理作为提高蚕种合格率的关键来抓,效果明显。本年度我场制毛种107368张,其中烧种930张,合格率为99 13%。归纳起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l 强化质检管理,提高检验能力 1.l 组建专职质检队伍。每个质检员及相关人员组成一个质检组,负责相应的制种组的检测淘汰工作。质检员的工资和抽样人员的部分工资与蚕种合格率挂钩,较好地调动了质检员和抽样人员的积极性。
1.2 制订一系列质检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使质检工作有章可循,保证了全年质检管理的规范性、连续性。
1.3 落实严格分区、分户削茧、分户摊雌蛹和联户制种的办法,从而确保了带毒卵、蚕、蛹、蛾的彻底淘汰。
1.4 配置必要设施,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检验准确性。为了适应大量检样的需要,我们每个质检组配置了一台食品搅拌机,一台低速离心机,相应的显微镜及检样所需的其他物料。并引进了西南农大的碳素检微技术。
2 规范各项检验措施,严防毒源漏检 2.l 认真搞好病源普查
病原普查的范围包括桑园内的树体、桑叶、地表土、道路、桑虫、水源、蚕沙及蚕房设施等一切与养蚕制种相关的环境、设施。
2.2 抓好补正检查
根据石原、藤原的调查,300头健蚕中混入一头感病蚁蚕,其蚕期发病率为12-15%,发蛾后镜检蛾发病率占健蛹的20一71%(健蛹率为75—88%)(《中国养蚕学)
》中国农科院蚕研所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由此可见,原种漏毒的危害之大。据此,我们将补正检查工作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中感时抽样,升温使其孵化至自然死亡时镜检,将带病原种淘汰在进入催青
室以前;二是催青时组织人力抽样,重点抽取死卵,未受精卵及少量的内圈卵镜检;三是收蚁后检尾蚁、卵壳和死卵。在镜检过程中,我们使用碳素凝结反应技术以确认有所怀疑的微片,基本杜绝了危害极大的原种漏毒。
2.3 做好预知检查工作
规定每区(户)均抽迟眠蚕、弱小蚕不少于15头,每龄抽一次蚕沙样,每箔的蚕沙都要抽到。在此基础上,重点搞好簇中检查和发蛾促进检查工作。一般簇中检测四种样品,即早熟蚕、熟蚕上簇后所排的最后一粒蚕粪、簇中不结茧蚕和簇中死蚕(或死笼茧)。发蛾促进检查抽两种样镜检,一种是抽取早熟蚕所结的茧,每簇抽30粒,量少的全抽;一种是抽取正常茧每簇4粒,在温度81°F相对湿度80-85%条件下保护至发蛾后全检。此外,削茧鉴蛹过程中,我们将所有死蛹、削伤蛹、有怀疑的蛹以及苗蛾以户为单位全检,每日每批的早出蛾抽25头以上,经镜检无毒后再捉蛾制种。
2.4 抽样应具有代表性
检样应保证普通样品15个视野以上,补正检查20个视野以上。这样才能降低漏检率。
3 几点体会
3.1 从原种出库到制种结束的防微检测工作中,病原普查、补正检查、簇中检查、发蛾促进检查和死蛹检查步步推进,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3.2 坚持分户削茧和联户制种,质检与生产紧密结合是确保毒样彻底淘汰,降低毒率的关键。
3.3 防微及检测工作系统性强、抽样、样品保护、制样、镜检淘汰等一系列工作的规范有序对提高蚕种合格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