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成功 谢同建
(江苏省涟水县蚕茧总站
223400)
俗话说:“育好小蚕一半收”,“小蚕育不壮、大蚕没指望”。可见育好小蚕是何等的重要,实践证明,抓好小蚕共育是促进蚕作安全,提高养蚕效益,稳定蚕桑生产的一个要措施。近年来我县蚕桑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滑坡现象,蚕区的小蚕共育体系也随之而散,散发蚕种现象日趋严重,如不及时纠正,必然对蚕桑生产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
1 影响小蚕共育的因素
笔者从事蚕桑生产多年,观察近几年全县的共育情况,影响小蚕共育率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l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小蚕共育室的建设速度和规模与生产实际不相适应。蚕桑老区,由于前些年蚕桑形势不佳,桑园面积有了减少,使一些规模较大的小蚕共育室一时难以发挥其整体功能作用。
蚕桑的生产新区,由于投入不足,共育设施不配套,规模偏小,导致小蚕共育率低。
1.2 由于蚕茧大战的影响,蚕茧收购秩序和蚕茧价格十分混乱,使广大蚕农对蚕茧的质量意识产生了误导,放松了小蚕共育的管理,操作粗放,防病措施不力,共育质量下降。
1.3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频频外出务工,一些长期从事育蚕的专业人员也弃蚕而动,小蚕共育实力大大减弱,共育员队伍整体素质下降,育出的蚕质量不高。加之个别育室管理不严,分蚕不匀,群众对此有猜疑,不放心,因而陆续放弃了集体共育,出现了散发蚕种现象。
1.4 部分地区小蚕共育收费标准过高,使蚕农参加共育的积极性下降。
2 搞好小蚕共育的措施
针对小蚕共育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求得小蚕共育体系的巩固和完善,笔者认为,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文章。
2.1 搞好共育室清理,实行有序共育。
县蚕桑业务主管部门应针对全县范围内现有的小蚕共有室进行清理,摸清底数,拿出共育室的整改措施,具体工作由乡(镇)蚕桑站负责操作,登记造册,建立共育室档案,通过整顿促进小蚕共育室规范建设,努力使共育工作上水平。
2.2 狠抓技术培训,提高共育质量。
小蚕共育远比大蚕饲养复杂,这就要求小蚕共育队伍必须具有相应的技术素质,针对目前共育员队伍不够稳定的实情,必须着力抓好共育的技术培训工作,培训人员要落实到专人专室。培训内容力求通俗易
懂,做到既有系统知识,又有关键知识,既有消毒准备知识又有操作技术,既有常规处理知识又有应变技术,确保培训效果,全面提高共育人员技术操作的处理水平,提高小蚕共
育的质量。
2.3 注重投入,搞好基本建设。
小蚕共育是养蚕的基础性工作,共有室的建造,是搞好共育的前提,合理安排资金扶持共育室建造十分重要,各级蚕桑业务部门必须共同向有关领导和部门争取,力求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建造共育室的补贴,蚕桑业务部门自身,也应从有关提取的费用中挤出部分资金,把共育室的建造规模与补贴标准严格挂钩,调动共育室的建造积极性,奠实小蚕共的基础。
2.4 严格做好小蚕共育室的管理。
小蚕共育的重要性,决定了搞好共育管理的必要性,管理工作侧重于4方面:①根据共育室的规模,确定共育人员的人数,共育张数,并配足与之配套的用具;②落实和完善共育室的有关制度,确保小蚕共育操作规范;③实行验收分发小蚕,发蚕时,由蚕桑业务部门派员参加,蚕户代表参与,对出室的小蚕进行蚕头数,健蚕率验收,保证分蚕公正合理;④执行统一的收费标准,蚕桑业务部门可根据本地的情况,对共育收费制订统一的收费标准,严格执行,接受监督,对超标准收费的共育室,要责令退还给蚕农,保证收费统一。年末,蚕桑业务部门还需对全年的共育情况组织考核评比,评出先进、合格、不合格共有室,好的予以表扬奖励,差的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予以纠正,全面提高小蚕共育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