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世 昙
(安徽省肥东县蚕业办公室
231600)
我县地处江淮丘陵地区,1993年开始发展栽桑,经过八年的努力,我县桑园面积由500亩发展为10000亩,目前还有发展的趋势。作为一个蚕桑新区,技术缺乏,人员缺少,蚕农积极性不高,能发展到现有的水平,确实来之不易,从桑园的选址、栽培、管理、采伐到养蚕都积累了一些经验。一个蚕桑新区的稳定发展,除了政策、服务体系的保证,关键还要技术指导跟得上,现在把我
们在幼龄桑园栽培管理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根据我们的调查,蚕桑新区在桑树栽培建园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桑园选址不当,距离砖瓦厂、化工厂等污染源太近,桑苗受氟化物等有毒气体危害,叶面发黄变色枯萎,生长缓慢;桑
苗分级不严,大小苗混杂,甚至有不少实生苗,造成桑苗生长不齐,定干困难,树型不易养成;不按标准栽植,行间距大小不一,给以后的管理带来困难。幼龄桑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不合理间作,在幼龄桑园中间作棉花、玉米等高干作物和藤类作物,影响幼龄桑树的发育生长;树型养成技术不当,延长了桑苗的成型周期;忽视幼龄桑园的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
针对以上栽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具体如下。
l 严格规范建园标准
桑园选址规定要离砖瓦厂、化工厂等污染源2公里以上,并且要求桑园成片,以使统一管理和避免养蚕与其他作物喷药治虫的矛盾。栽植时按规定的行间距画线挖沟,沟标准为60×70厘米,沟壁上下垂直,挖沟时表
发土与底土分开放置。栽植前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农家肥5000公斤,磷肥50一100公斤,钾肥适量,底肥上盖一层表土,离地面约15厘米放入桑苗,在填入碎土,踏实浇水定根。栽植形式为单行密植为主,南北走向,行距1.33一1.6米,株距0.33—0.4米。总之要做到“栽植深浅一致,株行距整齐,苗正根深,浅栽踏实,浇水定
根”。同时栽植时要求桑苗三统一,即桑苗品种统一,桑苗规格统一,定干高度统一。我县桑树的主要品种为育711和湖桑系列品种,由于苗木主要靠异地调入,里面混有实生品种和其它品种,桑苗粗细不一,栽植前我们要求农民对桑
苗分级归类,同一块地栽植同一规格的桑苗,挑选下的实生苗在进行嫁接育苗。栽植后距地20厘米定杆,要求剪口平滑呈马蹄形。
2 间作方式要合理
幼龄桑园主要是做好树型养成,但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我们也鼓励农民在幼龄桑园中行合理间作。一般第一年新栽桑园规定只能间作蔬菜,如花菜、大蒜等,2-3年的桑园中
可以进行桑苗培育或种植大豆、花生等矮杆作物,严格禁止农民在幼龄桑园中间作玉米、棉花等高干作物或藤类作物。
3 树型按要求养成
树型养好是桑园丰产的重要基础,高产密植桑园实行低干养成。第一年栽植后距离地20厘米定干,新芽长到20-25厘米时,选留生长旺盛,位置均匀的桑芽3个,其余全部
疏去,当年长成3根枝条。第二年离地40-45厘米春伐,养成2-3个新梢,秋后每株桑树有6根枝条左右。第三年夏伐,养成第二枝干。这样,每株有10-12根枝条,可以实现每亩万条的丰产型桑园的群体结构。
对那些没有按要求进行树型养成的畸型桑园,我们采取补植更新、春伐复壮等措施进行改造。幼龄桑树型养成过程中,要求少采叶、晚采叶,尽量使幼龄桑树保持较大的光合面积,积累养分,培育出强壮的主干和枝干,养成良好的树型。}
4 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肥水管理是桑树生长旺盛,桑叶优质高产的基础。新栽植的桑园追施化肥不少于3次,第一次7月上旬进行,第2次8月下旬进行,每次每亩施尿素或碳酸氢氨25-40公斤,冬季桑园开沟施用农家肥和有机肥,每亩2500公斤左右。第
二年幼龄桑园施肥不少于4次,第一次3月下旬每亩穴施尿素或碳酸氢氨15-25公斤,第二次夏伐后施用无机肥,第三次8月上旬,第四次在霜冻前每亩施农家肥2500公斤。第三年及以后,按照常规方法施肥,总之要
做到重施基肥,常施追肥,N、P、K配合。同时,桑园要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确保幼龄桑园免遭旱涝灾害。新蚕区的蚕农往往不重视桑国治虫工作,不能掌握合适的喷药时间和农药品种。我县对成片桑园进行统
一管理,统一治虫。桑药我们主要用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生产的桑虫净、桑虫情等药,春夏季喷药防止桑尺蠖吃桑芽,中秋和晚秋病虫害严重,要及时喷药防治桑尺蠖、野蚕和桑毛虫等,喷药期一般为用叶前 15—20天,喷药时间一般中午为好。
在抓住以上主要环节的同时,我们对其它技术环节也不放松,如摘芯、修技、补植、除草等。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上保证了幼龄桑园的正常发展,为进一步养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