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发种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俞 萍 萍
           (浙江省嵊州市黄泽镇农技服务站  312400)

  催青后的蚕种,经过运输和分发,逐步送到蚕农手中。这期间的工作往往被忽视,常有一定损失,主要表现为孵化不齐,孵化率低,蚁体虚弱等。而出现问题后,蚕农便认为蚕种不好。笔者根据多年实践和跟踪调查,谈谈几点认识。

  1 发种时间掌握不准确

  通常要求蚕卵转青,并见有少量苗蚁时发种。但生产上由于催育数量大,生产场家多,品种多,批次多,各催育室的发育有开差;再加上大多数领种单位路程远,交通不便,须提前发种;实际上同批发种时,有的已见蚁,有的转青仅80%左右,或更低些,便一次性分发出去了。这是蚕种孵化不齐,一日孵化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2 运输工具不清洁和途中保护不合理

  从市分发到乡镇,所用的车辆常有农用机动三轮车、敞棚汽车和农用客运面包车。发种时临时从街头租来,普遍不打扫、冲洗,充满汽油、柴油和尾气等异味,有的没有调查是否装过农药、化肥、烟草等对蚕卵有害的物品;有的图省事,将蚕种与蚕药混装等,直接影响到蚕种的安全和孵化。
  蚕种装车后用敞棚汽车或三轮车的,根本谈不上防止日晒、雨淋、干燥,没有遮盖物,加上途中强风直吹,温度徒降,严重地障碍了蚕卵的生理发育;而数量大的乡镇,在蚕种箱的摆放上,中间或四周不留换气道,几十箱的蚕种摆放一堆,造成蒸熟。这些都易成转青死卵,特征是 卵壳不下陷,蚕种转青,但不孵化。

  3 分发体系复杂,人为造成损失大

  由县催青室发到各乡镇,再分发到村,最后到蚕农手中(或共育室)要经过市、乡、村和农户这4道程序,反复分发操作,陆续孵化的蚁蚕就会被碾化、压死、碰死、蚕儿逸 失,整盒头数减少。明显造成有的种盒蚕头数多,有的蚕头数少的现象。

  4 黑暗保护不彻底

  从蚕种出催青室,开始点数、装箱,到蚕农打开收蚁,据调查,这期间全市28个乡镇途中黑暗保护的占40%;从乡到村黑暗保护的占67%(占被调查村数)。就是说蚕种长时间暴露在光线下,已失去黑暗保护作用,先发育快的蚕卵到孵化阶段、即使在微弱光线下,也会导致孵化;发育慢的蚕卵则更慢,造成收蚁批次增多,给后期饲养增加难度。

  5 补催青不到位

  按要求蚕种到达共育室或蚕农手中后,应继续进行合理的温湿度和黑暗保护,但在执行时却千差万别。对于收蚁后未孵化的蚕卵,需继续进行补催青,这方面反而做的少了,据调查有56%的农户没有补催青;尤其夏秋季蚕种在孵化前对温湿度要求更高,调查时发现蚕农仍沿用春季方法,看不到补 催青,对过高的温度无所适从,任其自然,即孵即收。  为了保证发种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生产上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强调责任心和发种工作的重要性,确保不出差错;二是超前点数,到时分发。催青室应在 已3期前按各领种单位所订数量,整理核对,贴好标签,分别放置,发种时在室内红光下装箱;三是强调全程黑暗保护,以“快”字当先,缩短发种时间,减少分发环节。以乡镇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搞一个发种暗室(若干村也可以),尽可能将蚕种直接发放到蚕农手中,坚持发放不过夜,按要求补催育;四是确保蚕种运输途中的安全管理,特别是要防止温度激变及蚕种堆积,造成局部蒸发而发生催青死卵。这样就可以避免损失,提高孵化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