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脚采桑篓”的使用与推广价值


                徐  毓  之
              (湖北省仙桃市农业局     433000〕

  多年来,我国蚕区所用采桑和给桑工具均系平底竹蔑篓,无论是田间采叶还是室内给桑,篓底蔑片和部分桑叶直接与桑园中的泥土和蚕室内的地面接触摩擦,既影响桑篓使用寿命,又成为蚕儿食下被病原污染桑叶通过消化道传染发病的重要途径。为此,作者设计制作了“高脚采桑篓”。通过应用于生产实践,较好地克服了传统采桑篓的弊端。现简
述如下;

  1 设计原理

  蚕病的发生,大多是病原通过一定途径侵入蚕体引起的,而病原侵入蚕体的途径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消化道引起食下传染;二是通过皮肤接触引起接触传染;三是创伤传染;四是通过蚕卵引起的胚种传染。而作者设计制作的“高脚采桑篓”,无论是桑园中采 叶或是蚕室内给桑,由于篓底篾片和所盛桑叶不与地面接触摩擦,既有效地防止了桑叶在采运和给桑过程中沾染地表泥沙与病原,又相对延长了采桑篓使用的时间。

  2 制作方法

  用洗净消毒的废旧自行车、板车、三轮车外胎,做成等于或略小于篓底圆周的垫圈,如无废旧轮胎,可将直径为5一7Cm的竹子、木棍或塑料泡沫板做成对角线略小于篓底直径的正方形框体。然后用中号铁丝固定在普通平底采桑篓的底部即成。固定时必须在采桑篓内底面用相同形状和长度的竹片和小木条作内 衬,使桑篓底部与地面保持6-10cm的吊空间距。

  3 推广价值

  3.1 成本核算:高脚防病采桑篓与普通平底采桑篓相比,所用废旧轮胎做成的垫圈或用竹木做成的垫框,每个成本不超过3元,用工约1小时,但可使桑篓的使用寿命提高5倍以上。一般平底桑篓只能用l—2个蚕期,而高脚采桑篓,只要篓体坚实,垫留或垫框损坏后仍可重新换置。
  3.2 防病效果:在桑蚕饲育中,病原通过蚕体消化道引起食下传染的病害较多,如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细菌性肠道病及微粒子病等,上述病原广泛散布在以蚕沙作肥料的桑园表土中和蚕 室地面表层,虽经消毒,但并不能彻底杀灭。养蚕期间如用普通平底桑篓采叶给桑,篓底桑叶直接接触桑园泥土和蚕室地面,不仅沾有大量泥沙,而且极易沾染病原,导致蚕病发生。我市郭河中岭蚕场,1995年秋季种茧育为400公分以量,五令后期暴发中肠型脓病,损失惨重。而在以后养蚕时,首先对蚕室、 蚕具在养蚕前进行严格消毒;将原来的平底采桑篓全部改制成高脚采桑篓,同时在养蚕期间加强贮桑室和蚕座消毒,自采桑、贮桑到给桑的过程,均不使桑叶接触地面,有效地防止了病原污染桑叶,被蚕儿食下通过消化道传染而发病的情况发生。
  作者认为:将普通平底采桑篓改为防病高脚采桑篓,与普遍地面单层贮桑改为封闭式多层贮桑架贮桑的技术相配套(另文介绍),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与蚕期药物防治相得益彰,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蚕儿“病从口人”的有效途径,增加了蚕作安全系数。此项技术改革的使用和推广,对提高农村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