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871×872育成为例浅论春秋兼用
蚕品种选育的关键


                 赵 远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江苏镇江 212018)

  综观我国近几十年的蚕业发展史及目前的现状不难看出,蚕桑生产几经波折,几度沉浮,使当前我国蚕业积淀较深,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实现蚕桑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正视国家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的发展环境,迎接新的挑战,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握工作主动权,实现新的转变。蚕品种是我国蚕业生产发展的重中之重,蚕品种的好坏是蚕种优劣的关键因素,也直接影响到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和茧丝质量。我们课题组经过多个育种专家多年的不懈努力,育种技术不断进步,育种水平不断提高,从“六五”育成强健性夏秋用种苏3·秋3×苏4,“七五”育成第一对耐氟夏秋用种丰一×54A,第一强健性多丝量春秋兼用种57A· 57B×24·46,到“八五”育成强健性多丝量春秋兼用种871×872和夏秋用种317×318,415×416,以及“九五”育成的新品种873×874,953×954,超细纤度三眠蚕品种SG×54A;这些优质蚕品种的育成与推广,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益处,也给国家带来了几十个亿的外汇收入。但是由于江、浙、粤等主要蚕区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致使部分蚕区桑叶被氟化物浸染,使蚕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加之农民饲养技术的粗放,环境消毒的不彻底,使血液型脓病、真菌病等蚕病十分流行;目前在浙江因氟化物污染严重,出现了秋种春养现象,江苏则是为了提高产量采用春种秋养现象;因此江、浙、皖、川、鲁等省呼吁多培育一些耐氟、抗病等强健性多丝量的春秋兼用的蚕品种。八十年代中期,长江流域以及北方蚕区已经开始逐步推行春、秋期兼用多丝量蚕品种。目前已育成并推广的春秋兼用蚕品种有57A· 57B×24· 46、871×872、86A·86B×54A、川蚕11号、苏·菊×明·虎、873×874、781· 881×782·882等。
  家蚕品种的茧丝品质与强健性和繁育性能的矛盾历来是育种攻关的难题。推广适宜当地的优良蚕品种,是提高蚕茧单产、质量、效益的重要措施。我国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温湿度差异大,春秋季养蚕环境迥异,蚕病时有发生,因此对蚕品种要求,即要具备多丝量,又要具备强健性。桑蚕品种的选育不仅要考虑到蚕农和丝厂的利益,也要考虑到种场的制种繁育生产效益,桑蚕原种的体质优劣,产卵量的高低,良卵率的多少,综合为单位蚁量制种和公斤茧制种的好坏,都直接影响到蚕品种的推广与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何斯美等采用杂交育种结合系谱选择方法,育成了强健性多丝量蚕品种“871×872”,“871”的亲本是皮斑限性、茧层率较高的多丝量品种57B作母本,丝质优、体质较强、耐氟性能好的C4作父本,中、中杂交固定而成。“872”的亲本是综合性状优良、丝质好的46作母本,体质较强、丝量高的782作父本,日、日杂交固定而成。本品种通过1993年~1994年两年攻关点联合鉴定及全国桑蚕品种鉴定结果表明:万头收茧最、万头茧层量、万头产丝量分别比对照种提高11~15%、11~18%、15%;茧丝长1200米~1400米;出丝率17.42~20.68%;净度94~96分。是一对增产潜力大、丝质优良兼耐氟化性污染、繁育性能较好的优质春、秋兼用多丝量蚕品种。
  1995年通过全国桑蚕品种鉴定。1994年开始在全国进行了区域适应性实验和推广实验,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各地都反应该品种原蚕,具有发育整齐,大蚕蚕体粗壮,食桑量大而旺,抗逆性强,产茧量高等特点。蛹期具有蛹体健壮、健蛹率高、制种期羽化整齐、交配性能好、卵量多、不良卵少,制种期对高温抵抗力强,制种系数高等特点。该品种在农村大面积饲养容易,抗病,抗逆能力强,与其它品种同等条件下饲养该品种可得较高单位产量、产值。深受农村、蚕种场、丝场欢迎。四川、江苏、山东已经将其作为当家品种之一,安徽、河南、陕西、山西也以大面积推广,浙江、云南、广东等省已开始推广应用。该品种目前累计推广杂交种150万张以上,经济效益十亿元以上,2000年春季推广原原种近2.8万蛾,原种9000多张,杂交种70万张。同时成果转化年收入30万元左右。这一品种的普及与推广说明871×872的育成较好的解决了过去长期以来蚕品种选育中难度较大的强健性与丝质丝量之间负相关矛盾不易统一的问题。
  通过有成871×872这一对春秋兼用蚕品种的实践,我们认为选育强健性多丝量春秋兼用品种要正确处理好如下育种技术关键。

  l 亲本选配要得当

  特别要注意重要优良性状(丰产性、强健性、配合力、丝质、耐氟性)的合理搭配,杂交育成的新品种具备两亲本药优点,可以弥补双亲的缺点。整个选育过程中,即要注意主要经济性状的平衡发展,又要突出单项性状(强健性与茧丝质量)的选择提高,育成的新品种要同时具备强健性和多丝量的特点。如为了提高品种的耐氟性能,除选用耐氟亲本的同时,注意环境条件的影响作用,选择桑田地处含氟量较高的地区,每年对含氟量较高的桑叶,不用人为水洗方法减轻含氟量,让其自然筛选淘汰,定向选择,以巩固和提高耐氟的积累。早中期开始建立小系,重点选择优良系统中的优良蛾区,及时淘汰不符合育种目标的蛾区或系统,使性状优良而稳定遗传的蛾区或系统继代,这种建立系谱选择的方法,亲缘关系清楚,有利于把一般环境引起的变异与遗传变异区别开来,选择效果好;为了排除环境的影响,一般对表现两极端的过大茧、过小茧都不入选,选留中间类型即平均数偏上的个体留种继代,这样品种固定较快,有利于缩短育种年限。

  2 注意品种保纯

  如化性、眠性是否稳定,孵化是否齐一,斑纹、卵色是否纯正,因为这些不良性状都会影响到主要经济性状的发挥,以及育成品种推广前景,同时亦是品种的纯正标记之一,可以作为去杂的依据。形态性状,如斑纹、茧形、茧色着重在早代进行选择,严格淘汰异常卵色、异常斑纹、有色茧、不正形茧(绵茧、球形茧、两头簿茧、多层茧);形态性状是变异明显的性状,受环境影响很小,在分离最明显时,着重蛾区结合个体选择,选择效果极为明显。早期实行蛾区混合育,着重个体选择,然后开始单蛾育,中期分别固定成标准茧形(中系短椭园、日系长椭微束),表现茧色洁白、茧形匀正,斑纹、卵色一致。对于受环境影响大的数量性状,设置特定的培育环境,扩大饲育蛾区数,建立小系,重点选择优良系统中的优良蛾区,对于稳产和丝质有关的性状,从严选择,同时充分注意综合性状的选择。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一粒茧丝长等数量性状,受多基因的影响,它是微效多基因跟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容易跟环境影响相混淆,可根据系统表现或测鉴定结果决定取舍。如对茧质的选择,从优良蛾区中,选择标准茧形雌雄各40—60粒,进行个体称量,全茧量控制在蛾区平均成绩上、下0.1克左右,茧层量、茧层率均在品种平均数偏上的个体留种继代。蛾区要求发育和眠起齐一,上茧率高,茧形匀正;虫蛹率要求在品种平均数以上,死笼率比平均数低,解舒丝长长、净度优。整个选育过程中,重视各项经济性状的平衡发展,分别突出单项性状。中系突出茧丝量高、茧丝长长,日系突出丝质优。后期世代特别注意选择各项性状的匀整度。

  3 选育环境的设置

  根据育种目标的要求,采用杂交育种,结合系统选种的方法,并根据我国长江流域气候的特点,人为地创造高温(28—32℃)多湿(相对湿度85-90%)的小气候,经累代高温多湿环境的选育,稚蚕潮湿度偏低,壮蚕期温度偏高,全龄尼龙薄膜覆盖育,保持85—90%相对湿度,为有利于体质与茧丝质兼备的目的,高温与常温交替进行,一年内最好选育4代,晚秋季最后一代采用常温以恢复茧丝质和卵质。
  品种优良性状的显现,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育种目标的要求,以综合双亲优良性状为目标,设置特定的选育环境,着重在春、秋两季进行,环境条件对于选
择的效果影响很大,配合不同季节的特点进行选择也很重要,春季气候、饲料条件好,有利于茧丝性状的选择,侧重于数量性状的选择;夏秋季高温多湿或高温干燥、饲料质量较差,侧重于抗逆性状的选择,以提高品种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主。特别是夏秋季高温多湿对选择解舒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解舒不良的蛾区充分暴露,容易达到选择的目标。根据遣传互补的原理,采取突出两个对交原种的遣传差异和血缘差异(中系侧重茧丝量,日系侧重体质强,丝质优),从而可大大地提高一代杂种的杂种强势率,较好地解决体质与茧丝质量难于统一的矛盾,使品种能在保持体质强的基础上,采用高温多湿的环境条件,在选育过程中进行定向选择。就品种的育成结果来看,如用32℃以上的高温培育,茧丝质最必然会显著下降,同时茧形复杂,产附差,不良卵增多,如用26℃以下的温度培育,蚕的强健性不能提高,实验认为:28一32℃是有效的培育温度范围,为有利于体质与茧丝质量兼备,最好高温与常温交替进行。

  4 合理地配制杂种的重要原则

  运用杂交强势的原理,配制成最佳组合。首先以生产上推广的现行品种为基础;杂交
原种应该是用遣传差异小,血缘关系较近的相同地理系统的不同品种杂交,其目的是让杂交原种的杂种优势尽量少发挥;而杂交原种的对交原种,应该采用造传基础大,血缘关系远,不同地理系统的品种杂交,这样可使一代杂种的杂种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育种早中期主要经济性状基本稳定时,进行早代配合力鉴定是有效的。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合,这样既测定了纯种的一般配合力,又选配了最佳的杂交组合,从而大大缩小了鉴定材料的范围。抓住重点,进行特殊配合力的鉴定,以加速新品种的选育进程。
  杂交后代的选择,一切表现型都是遗传(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但是基因
型是主要的,是内因;而环境则是外因,影响基因型的表现。即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
件下可以产生不同的表现型。根据这一原理在整个选育过程中尽力排除环境条件干扰,春季着重选择茧丝质量兼顾体质为主,夏秋季着重选择抗逆性兼顾茧丝质量为主。这样品种的茧丝质最性状和健康性得以充分发挥,便于通过人工选择固定性状。
  我国强健性春秋兼用蚕品种研究起步虽较晚,但进展很快。“871×872“通过鉴定表明各项经济性状均全面达到攻关考核技术经济指标,强健性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对照种相仿,而茧丝量又有较明显的提高;其特点是它将体质与茧丝量的矛盾较好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 何斯美等,夏秋用蚕品种415、416的育成及其杂交种的选配,蚕业科学,1998,24(4):215-220
  2 何斯美等,强健性多丝量蚕品种871、872的育成,蚕业科学,1998.24(2):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