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原蚕区微粒子病的防治


               钱小英 袁胜逸
             (浙江省嵊州市蚕种场 312400)

  近年来微粒子病在我省种场发生较为严重,制约了蚕种生产效益的提高。其中有一个显著的倾向就是原蚕区种场的毒率明显高于专业蚕种场。我场是1952年建立的原蚕区种场,由于严格执行防微技术措施,一直以来是无毒场,近年来虽然有个别批段带毒,但无毒蚕种的比例每年均位于全省蚕种场的前例。探究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就原蚕区种场如何搞好微防工作,谈一些本人的看法:

  l 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1.1 污染面大,不易彻底消毒
  1.1.1 原蚕区生产以村为单位进行。其制种场所一般为较集中的蚕室,蚕室往往与村庄交融,不能形成一个相对的封闭环境。有一部分蚕农是利用自家住宅进行养蚕。这样,以蚕室与农户住宅为污染源,形成了全村环境大面积的污染。因此,虽然蚕室、蚕具能做到彻底消毒,但全村大环境与养蚕户的家庭住宅很难达到消毒要求。从近几年我场养蚕前的微粒子病的普查看,经过消毒后,蚕农的家庭环境带毒最高,其次为蚕室环境,而蚕室、蚕具至今还未查到微粒子孢子。带毒比例最高的蚕农住宅甚至在住宅三楼,厨房菜橱上都检出了微粒子孢子。这说明微毒污染面相当广,一旦开始养蚕,极易形成交叉感染。
  1.1.2 原蚕区一般春季养蚕制种,而夏秋蚕往往进行丝茧育。一方面向原蚕区发放合格的带毒蚕种或发放镜检无毒但实际带毒的蚕种,一经饲养,会带来整个生产区域的污染。另一方面,丝茧育各项技术操作管理与种茧育差距很大,无形之中使丝茧育成为微毒繁殖的一个过程,从而增加微粒子孢子基数。
  1.1.3 原蚕区各村中丝茧育、种茧育混养情况相当普遍。由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原蚕村的蚕农中,既可饲养普通种,又可饲养原蚕种,这样往往在生产中出现丝茧育、种茧育混养的情况。甚至出现了有些蚕农在蚕室中养原蚕,而在自家住宅中饲养普通种的现象。这种饲样状况极易造成蚕期中的交叉感染。
  1.2 技术措施难以落实
  1.2.1 桑园治虫难于管理。虽然近几年来我场对每次治虫都有技术员驻村指导,实行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浓度、统一丘快。但在具体的执行中,每户蚕农的情况各有差异,有些人意识比较淡簿,偷工减料的情况普遍发生,致使整个村的治虫工作质量大打折扣。
  1.2.2 迟眠蚕难以淘汰。因为原蚕区收购蚕农饲养出的种茧。迟眠蚕一旦多淘汰,就难以取得好的种茧产量。所以在养蚕户中普遍存在不肯淘汰迟眠蚕的现象。
  1.2.3 蚕沙、簇具、病蚕、烂茧处理不当。对养蚕制种的废弃物,蚕农各自有其堆放处,难以统一。而各处理点又成了一个污染点,由于这些污染点散布在全村各个角落,造成了全村环境的大面积污染。

  2 原蚕区防治微粒子病的措施

  2.1 加强原蚕区的硬件建设。
  在蚕室四周砌围墙,使贮桑室、上簇室、蚕室与生活区隔离,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生产环境。并在蚕室附近用砖头砌起桑夷沙坑,使全村蚕户的蚕沙等废弃物统一放置。
  2.2 加强对蚕农的防微培训。
  每期生产前,集中各原蚕村的主要干部与蚕农骨干由场部统一进行微粒子病防治培训。然后再由各驻村技术员组织各村蚕农举办防微培训班。提高蚕农防微水平,增强防微意识。
  2.3 完善奖励措施。
  把微粒子病的带毒率与生产成绩挂钩,超标的蚕种不计生产成绩,带毒但不超标的蚕种只能计七折生产成绩。同时,生产成绩与年终蚕农的返利相挂钩。并对蚕茧的种茧价格分成二部分,一部分是种茧收购后立即发放,价格按种茧调查成绩的八折计发。另一部分是年终按无毒,微毒和毒率超标三个档次计发。无毒按种茧调查的价格发放剩下20%茧款。微毒打八折,毒率超标打五折。
    2.4 保证发放到原蚕村的原种绝对无毒。
  
发放到原蚕区的原种采用平附种,母蛾镜检合格,同时做好补正检查,确保发放到原蚕村的原种绝对无毒,从源头堵住微毒污染。
  2.5 加强消毒和防病卫生工作。
  首先做好蚕前消毒工作。蚕室、蚕具应严格按照消毒步骤进行消毒,不留死角。蚕室、蚕具消毒的同时,对蚕室的附属设施、环境及家庭环境也必须进行严格的清扫、消毒。其次严格淘汰各龄迟眠蚕。从一龄开始,对每饲育批的迟眠蚕由技术员统一淘汰,统一处理。做到每龄、每户都淘汰。三是加强蚕期的消毒工作。建立完善的防病卫生规章制度与值班制度,使各项消毒防病工作都落实到个人。四是蚕沙、病死蚕、簇具等废弃物及时入桑夷沙坑,统一消毒处理,或烧毁。
  2.6 做好预知检查工作。
  分户收蚁,每户蚁蚕、卵壳、死卵都应检查。对每龄的迟眠蚕,发育不正常蚕每户分装袋,送场镜检。为提高镜检检出率规定各户取样头数:l龄100、2龄50头、3龄20头、4龄10头,簇中不结茧蚕10头。上簇后,各采早熟茧与迟熟茧20颗,及时送场升高温,于制种前镜检。一旦发现带毒,立即淘汰对应批。
  2.7 做好桑园治虫工作。
  每次治虫由场统一安排,做到四统一,并加强检查、监督,确保治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