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治与控制的体会


                 周继仁
            (浙江省嵊州市东郭蚕种场 312400)

  原蚕区制种因微粒子病危害导致烧种在我场始于1996年,在此之前,我场蚕种的母蛾检查几乎不带毒(仅1994年母蛾检毒发现过两个毒圈)。因此,在职工思想上微粒子病似乎离我场很远的事。但从1996年开始,我场的蚕种生产一直受到微粒子病的威胁,96年因毒率超标烧种11000多张,97年通过微防攻关,实现全年生产不烧种。而以后三年,又因毒率超标引发烧种,烧种比例基本稳定在全年生产量的5%左右。而本人所驻的全庭镇坎头三组自96年以来,已保持连续5年不烧种。历年母蛾检毒情况见下表。几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原蚕区在受到微粒子孢子污染后,要彻底消灭它是有难度的,也是不现实的,而通过对微粒子病的有效防治与控制,做到生产上不烧种是完全可能的。微防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疏忽都有可能前功尽弃,因此,在计划的制订与落实上,应通盘考虑,避免前后工作脱节,坚持在全面、彻底消毒的基础上,做到充分隔离和严格淘汰。


  1 全面彻底消毒

  1.l 养蚕前的消毒卫生
  首先,对原蚕户的生活,生产环境,集体蚕室及公共场所做好抽样镜检工作,通过镜检,摸清病原物分布与存在的一些大致情况,有利于掌握重点。在此基础上,开始各项消毒工作,此项工作,又分两块开展。一块由场出资金,组织劳力对村各主要道路、环境、集体蚕室,场制种用具设施进行清洗、消毒。另一块由各原蚕户负责对其生活、生产环境、用具及四周卫生的消毒。根据消毒对象,采用不同的药剂、浓度和方法。如道路、生活环境统一用含l%有效氯漂白粉液喷洒,各类生产用屋、用具用消特灵液或喷雾、或浸渍、或用毒消散薰蒸。对制过种的集体蚕室由于污染比较严重,四周环境每年采取挖去旧上,换上新土(约5公分)的方法,减少污染源。此期的消毒要做到全面、到位,不留死角,技术员要加强检查,查漏补缺。
  1.2 蚕期消毒
  各龄眠起结合补湿,用漂白粉液进行地面消毒,蚕室四周及走廊隔2天消毒一次,贮桑室隔天一次消毒,饲养员除沙后须经漂白粉浓洗手后方可给桑。
  1.3 回山消毒
  早采茧及制种结束后,要及时烧毁蔟草、烂茧、不结茧蚕及制种用后的一切废弃物,并对用屋、用具进行一次漂白粉液毛消,降低病原物的积累。

  2 严格隔离

  2.l 做好饲育定与贮桑室的隔离
     饲养员进入饲育室和贮桑室要坚持换鞋入室,采叶用的箩、筐不准进入贮桑室,除沙时用专用尼龙布垫于地面,蚕沙集中运往桑夷沙坑。
  2.2 做好蚕室与桑园的隔离
  蚕室与桑园不仅要有一定的距离间隔,更主要的是蚕室内的一切废弃物不准进入桑园,如桑夷沙、簇草等。桑夷沙要求在桑夷沙坑中堆制发酵后施入非桑园作物中,簇具、簇草用后要及时消毒或就地烧毁。
  2.3 做到叶种平衡,杜绝养过头蚕。
  饲养过头蚕,从外地买进桑叶,既不能保证桑叶质量,又易将病原物带入原蚕区,给防微工作增加难度。
  2.4 加强桑园病虫害防治
  抓好桑园病虫害防治,不仅提高了桑叶产质量,更有利于杜绝桑园各类昆虫与桑蚕之间病原的交叉感染。
  2.5 制种期间,产卵后的雌蛾及交配后的雄蛾,量大面广,要及时挖坑深埋,烧毁处理。
  挖坑位置应选在远离蚕室,桑园,不易引起污染的地方。

  3 做好预知检查,及时淘汰

  3.1 预知检查作为防微工作的常规检查应予高度重视,检查对象主要为迟服蚕、弱小蚕、早熟蚕、迟熟蚕及不结茧蚕,而对在正常温湿度条件下,发育特别快或明显发育不齐的原蚕户应作重点检查,如发现有微粒子孢子,该饲育批要坚决淘汰,不参加制种。各龄的迟眠蚕、弱小蚕、不健康蚕,为避免蚕座内交叉感染,应予以淘汰,淘汰比例酌情而定。
  3.2 坚决淘汰苗、末蛾。一个制种批中,最早一天和最后一天羽化母蛾(制种量一般在50张之内的)要予以淘汰,不参加制种。
  蚕种场要制订一套有利于微防措施落实的政策。如生产蚕种的母蛾检毒情况要与所驻原蚕村技术员的年终奖金,年度考核和原蚕户的经济效益挂钩,技术员对原蚕户在各项防微措施的落实中实行打分等,使技术员和原蚕户在微防工作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蚕种场和原蚕区成为一个互相协作,共求发展的整体。只要我们在微防工作中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我相信,原蚕区的微粒子病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