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用新品种“绿·萍X晴·光”
主要经济性状差异分析


             王明新 陈秀平 何昌鹏
              (湖北省远安县蚕种场 444200)

  家蚕夏秋用四元品种绿·萍×晴·光由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育成,1998年5月通过农业部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长江流域夏秋季使用。为了探明该品种在我县及周边地区的适应性,1999年冬季我场从镇江蚕研所引进该品种(原种),并于今年春季繁育制种,早秋与我县夏秋季当家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并对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分析,以比较该品种与对照品种是否存在差异。

  l 材料与方法

  1.l 供试蚕品种
  “黄鹤×朝霞”、“绿·萍×晴·光”两品种的正反交。
  1.2 试验方法
  在我县主蚕区按地势从高到低取6个试验点,同时在我场实验室设1个点。全县7个点在早秋(8月1日)同时饲养4品种,四龄起蚕后,每试验点每品种饲养7个小区,每小区饲养400大蚕。按照品种鉴定要求,饲养条件一致。蚕期记载各品种的用桑量、与生命率有关的减蚕数、发育经过及温湿度。上簇第7天后,分别调查每个小区的死笼率、产茧量、茧层量,再换算成各小区四龄起蚕虫蛹生命率、万头产茧量、万头茧层量、担桑产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试验区饲养结果
  
各品种的饲养成绩见表1。

  2.2 方差分析
  2.2.1 四龄起蚕虫蛹生命方差分析
  虫蛹生命率数据经反正弦角转换(公式为:0=sin□1√X.X为百分率,0为相应角度值)。转换后见表2,对表2进行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


  从表3结果看,区组间F>FO 01,有显著差异,因此,在这个试验中,各试验点作为局部控制的一项手段,对于减少误差是相当成功的,品种间F<FO.05,说明各供试品种在四龄起蚕虫蛹生命率方面无显著差异。
  2.2.2 万头产茧量、万头茧层量、担桑产茧量的方差分析
  对表1各处理的万头产茧量、万头茧层量、担桑产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表5、表6。


  由表4、表5、表6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表明:品种间万头产茧量、万头茧层量都存在显著差异,担桑产茧量无显著差异,于是用新复极差测验各品种万头产茧量、万头茧层量的差异显著性,结果见表7。


  3 讨论和结语

  3.1 由表7说明:4品种万头产茧量、万头茧层量有显著差异,从优至劣具体为:晴光·绿萍≥绿萍·晴光>黄鹤·朝霞≥朝霞·黄鹤。
  3.2 虽然4品种在虫蛹生命率和担桑产茧量方面无显著差异,但从表2、表7可以看出,引进新品种也优于现行夏秋季当家品种,在虫蛹生命率方面,新品种(正反交)提高了4.5%,在担桑产茧量方面,新品种(正反交)提高了4.3%。
  3.3 试验结果表明:引进新品种“绿·萍×晴·光”(正反交)表现为抗逆性强,叶丝转化率高,稳产丰收,适合我地夏秋季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