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柞蚕开发可行性研究

 
                 徐新莲
            (湖北省丹江口市农业局 442700)

  丹江口市,地处汉水中游。东邻襄豫,南指汉江,北枕秦岭,西揽武当。是著名的文化风景旅游观光胜地,新兴的水电工业城。全市21个乡镇办书处,总人口48万。其中:19个农村乡镇办,385个村,2247个组,9万农户,农业人口32.7万。总面积3200平方公里,耕地20000公顷,柞林26666公顷。境内自然条件优越,柞坡资源丰富,柞蚕生产历史悠久,是湖北省主要柞蚕产区,最高年产鲜茧500吨。经过几十生产发展,不仅形成了包括制种、养蚕、收烘、丝绸加工、外贸出口、科研和技术推广在内的蚕业体系,而且11333公顷柞坡生产基地也初见雏形,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九十年代后期由于丝绸价格下滑,柞蚕生产随之步入低谷。近年来国际市场生丝走俏,价格看好,蚕业发展又逢机遇。为了重新利用已成规模的柞坡资源,带动地方工业发展和振兴丹江口经济,拟在“十五”期间用五年时间,高标准兴建16666公顷柞蚕生产基地。

  1 项目开发的必要性

  1.l 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由之路
  丹江口市柞蚕生产在“七五”期间有了长足发展,产量每年以40%左右的增长速度递增,最高产值达到200多万元,占当时多种经营收入的30%。累计为蚕区农民增收698万元;为本市缫丝工业提供原料9694吨,共缫丝140吨,产值597.8万元;生产柞棉球53吨,产值158.9万元,柞落绵32吨,产值47万元,合计总产值803万元;上交利税164.l万元,为外贸提供了出口货源,为国家创取了大量外汇。可见发展柞蚕生产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我市山地面积广阔,26666公顷柞林能放养柞蚕的只有11333.3公顷,利用率只占43%,也就是说,只有大力发展柞蚕生产,才是丹江口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才是“十五”乃至二十一世纪的必然选择。
  1.2 是优化种植业结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项目区内山地、丘陵多、耕地少,长期受单一经济的影响,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缓慢,项目建成后,仅柞蚕一项收入就达20OO多万元;而且属“短、平、快”项目,放养周期短,八十天可收茧,投入本钱少,收入来的快,是蚕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1.3 是促进地方工业发展,支援国家建设的需要
  我市国营缫丝厂年生产能力达到吞吐鲜茧2400吨,而年产鲜茧只有500吨,使该厂生产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基地建成后,年产鲜茧2375吨,基本能满足原料需求,使地方工业产值增加1200万元,为国家创汇200万美元。
  1.4 是汉江防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区中有60%村属于库区,是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建设生态防护林、保护自然森林的重要地段,同时可借西部大开发契机发展生产,具有其它地区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采取统一规划、工程治理、生物治理和保土治理相结合的建设措施,不
仅对绿化汉江两岸,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和丹江水库南水北调工程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而且会带动整个库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1.5 是蚕业走向产业化的突破口
  丹江口市柞蚕因面积大、产量高、曾被列为全省三大柞蚕基地之一。该区蚕业经营框架基本形成:一是柞坡区域化布局初见雏形;二是产品加工已具规模;三是蚕业科技已导入产业化经营;四是社会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只需组建公司和开拓国内国际市场,逐步形成种加养、产供销、农工贸、蚕科教一体化,走向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2 项目的有利条件和依据

  2.1 适宜的自然条件
  丹江口市地处北纬32°14’-32°58’,东径1ll°34,届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温暖湿润,光热充足,雨量适中的气候特点,宜柞宜蚕。年平均气温15.5℃,最热月27℃,最冷月2.5℃,≥10℃的活动积温4800℃,无霜期245天,年降雨量875Mmm,非常适应柞蚕的生长发育,所产茧个大茧层厚,茧层率高缫折小。项目区多属低山丘陵地貌类型,PH值6一7,质地砂壤至轻壤,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柞树生长发育良好。
  2.2 丰富的柞坡资源
  全市总土地面积199600公顷,其中柞坡面积26666公顷,且大部分区域处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可利用面积20000公顷,仅牛河、三官殿、土关垭三个乡镇就有13333公顷的可养面积,这些基地集中、连片、成带,交通方便,是柞蚕生产的理想地区。
  2.3 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初步建立了生产、收烘、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蚕业体系。我市现有年加工鲜茧2400吨的国有缫丝厂和年生产300万米绸布的国营丝织厂各一座,茧站3个,年可吞吐鲜茧1500吨,还有丝挂毯厂刺绣厂等,茧加工品统一由市外贸公司经销。有国营柞蚕原种场一个,乡、村办普通场5个,年可制母、原、普通种2500公斤,能满足本市生产需要。
  2.4 拥有较强的技术力量
  三十年养蚕历史,使广大蚕农积累了丰富的制种和养蚕经验;同时我市还有柞蚕专业术干部100余名,农民技术员20人,1978年成立了“柞蚕科研所”,已形成育种、生产、科研为一体的柞蚕生产技术体系。
  2.5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资源已被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柞坡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是一致的,都是人类发展的需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
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蚕业产业政策。项目区正在争取国家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建设生态防护林试点县(市),符合国家投资方向。
  2.6 纤维好
  蚕丝是动物纤维,与化学纤维比较,具有吸湿、通气、耐磨、绝缘等优点,广泛用于轻纺、化工、机电、医药和国防工业。发展蚕业生产,符合当今世界有效利用生物资源,减少化学污染的战略思想。

  3 项目的市场预测
  
  丹江口市柞蚕生产基地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是我省有两家柞蚕缫丝厂,年加工能力3000吨,而全省每年柞蚕茧产量只有750吨,原料缺口很大,蚕茧不愁销路。
  二是我市区位优越,水路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为进入大市场提供了便利,蚕茧外销河南、山东、辽宁等省,按现价也能赚大钱。
  三是境内拥有道教圣地武当山旅游特区,年接待游客500万人,绸、毯、绣等丝制品及副产品将为抢手货带到世界各地。
   四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追求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心理,纯天然的丝
绸和保健品将会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我国是丝绸大国,丝绸外贸出口占据了世界的90%,随着国家各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政策的落实和人们对收入增长预期的加大,国内市场正呈现逐渐升温的状况,如果在
东南亚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中国加入WTO以后,将对丝绸行业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
用,蚕业前景更为广阔。

  4 项目的目标和建设内容

  4.1 目标
  到2005年实现柞坡面积16666公顷,产鲜茧2375吨,按今年9.0元/公斤价格计算,农民实现养蚕收入2137.5万元;通过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柞蚕相关企业产值达5000万元,国家增加收入1000万元以上。
  4.2 建军设内容
  4.2.1 柞坡改造。对现有11333公顷蚕坡进行改造,改混杂为纯一,改稀疏为适当密植,改无定形树式为多头留桩放拐式,开沟或挖鱼鳞坑栏泥、固沙,巩固科学化养蚕成果,保持生产稳定,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
  4.2.2 新建蚕坡。近照规模化、产业化、高起点的要求,选择坡度在45度以下,东南方向,土层较厚,砂质壤土的荒山荒坡或稀疏林地,统一规划布置,开沟挖鱼鳞坑或抽槽筑梯分步骤地建立5300公顷优质柞蚕基地,以确保我市蚕茧产量稳中有升。
  4.2.3 恢复国有柞蚕原种场制种生产和扩建制种场5个,满足用种需要。
  4.2.4 建立市级科研所和健全市乡两级科技服务体系,及时把先进技术贯彻到蚕农。

  5 效益分析

  5.l 经济效益
  5.l.l 农民增收:项目建成后,年产鲜茧2375吨,农民增加收入2137.5万元;蚕农人均放养0.75公斤种,单产125公斤,人平养蚕收入达到2000元。
  5.1.2 企业增效:(1)现有国营柞蚕原种场1个,乡村办普通种场5个,通过扩建年制种能力达到2500公斤(公斤种价200元),产值50万元;(2)蚕茧收烘站3个,再兴建3个,年可烘鲜茧2000吨,产值400万元;(3)缫丝厂一座,主缫机96台1728绪,其他设备20台,年加工鲜茧2400吨,缫丝40吨,绵球50吨,落棉20吨,丝织厂一座年织绸能力70万米,丝(地、挂)毯厂 17个,年织毯5000m2,工业产值2000万元;(4)建立蚕蛹罐头加工厂、蚕蛹干冻等增值100万元,以上企业共增值2650万元。
  5.1.3 国家增税:一是工业加工增值后增税200万元;二是农业增税160万元,年增税360万元。年创外汇300万美元。
  5.1.4 部门创收:一是自办企业收入100万元;二是技术服务收入10万元,年可增收160万元。
  5.2 社会效益
  年产鲜茧2000多吨,可缓解国家茧丝供求矛盾;为工业提供原料,使我市近20家企业起死回生;每年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力上万人,城镇下岗职工上千人,维护国家安定。
  5.3 生态效益
  柞树耐旱、耐寒、耐瘠薄、生命力极强,适应性好,是植树造林,绿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的先锋树种,有利于生态平衡,开发和保护柞树资源,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6 结论

  本项目是农民增收、工业增效、国家增税、部门创新、安置就业、开发产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支柱项目;不仅综合效益显著,而且投资效益十分突出,具备可靠的项目效果和投资偿还能力,该项目具有切实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