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国
(安徽省绩溪蚕种场 2453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丝绸厂家对蚕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蚕品种及其质量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生产优质蚕种推向市场,首先要严把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质量关,因为每级蚕种对下一级蚕种影响极大,所以我们应从源头抓起,狠抓各级原种生产管理,以提高蚕种整体质量。 1 明确各级原种繁育的要求
1.l 遗传质量
即保持品种优良性状和品种纯正度。
1.2 生产质量
即卵质充实,胚种不带毒,卵量足,孵化齐。
总体要求是达到无毒、纯正、卵质充实、孵化率高。
2 培育各级原种的基本条件
2.1 桑园基本建设
为了适应不同蚕品种不同时期对营养的需要,必须做到早、中、晚生桑品种搭配,早生桑占10%左右,中生桑占20%左右,晚生桑占70%左右。选栽优质桑品种,建立良好排灌系统。加强肥培管理,多施畜禽粪肥、厩肥、绿肥等有机肥,同时搞好土壤检测合理施肥。常年抓好病虫害防治工作,蚕期适时搞芯,做好桑叶选采、装运、贮藏等工作,满足蚕儿营养,增强蚕儿体质,提高茧质、产卵量和卵质。
2.2 环境条件的改善
现行品种大多为杂交固定种,性状上变异较大,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因此培育各级原种要配备调节气象环境的设施,如加温、降温、补湿、吸湿、光照、通风换气等设备,便于防止不良气象环境的侵袭,改善环境条件,稳定品种性状。
2.3 技术队伍的培育
应选拔一批有事业心的固定职工培养,造就一定数量素质好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
熟练的工人骨干,以确保工作质量,全面贯彻执行培育备级原种的技术操作规程,减少蚕种质量事故的发生。严格分区处理、分工负责、核对检查,使饲养人员人人明白各项技术要求和处理,同一品种同一级别的不向区号的各种技术处理要求一致,并给予合理的环境条件。
3 选择技术是关键
品种选种是以“生命力为纲,匀整度为重点”作为选择方针的,在母种、原原种的选育中,应在良好培育的基础上,贯彻区选重于个体,体质重于茧质,茧期重于其它时期的选择原则。把“选卵、选蚕、选茧、选蛹、选蛾”等“五选”工作贯彻到养蚕制种全过程,在区间强调”留中间,去两头”的原则,以维持群体性状的稳定,具定方法如下:
3.l 催青期选卵
催青卵一般日系是收蚁卵的3倍,中系是2倍。选良卵数多、卵色卵形一致、产附良好、孵化齐一、蚁蚕体色正常、体躯匀正、附着力强、行动活泼的蛾区收蚁。
3.2 饲育期选蚕
精心饲养,认真观察记载发育情况,选择发育齐一,匀整度高,蚕期减蚕率低,体色体形和斑纹符合该品种固有性状的蛾区和个体,严格淘汰不符合品种特征和特性的蛾区和个体,以及迟眠蚕、小蚕多的区。区选不低于5%,蚕期个体淘汰率不低于8%。
3.3 种茧期选茧
母种和原原种种茧检验以蛾区为单位。种茧评选必须根据种茧检验标准、制种计划、品种性状,以强健性为主要指标,贯彻蛾区间选择重于蛾区内选择,即群体选择重于个体选择的原则。区间选除率应不低于25%,若超过60%该批种茧不得留种。控制母种的蛾区其强健度必须优于全批平均数,茧质成绩以全批平均数为中心,开差愈小愈好,择优提制,一般在原原种蛾区中选留10%。区间全茧量开差母种控制在平均值上下开差0.059,原原种控制在0.1g。母种茧层量控制在当期制种区的全茧量平均中心值乘以茧层率合格标准所得值以上。区内个体选择是在制种蛾区内进行个体选择,通过肉眼观察和手触,淘汰不良茧和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个体,选除率不低于25%,若超过60%该区不得制种。个体的全茧量开差,母种控制在平均值上下开差0.1g,原原种上下开差0.15g。
原种选择以个体为主,区间选择为辅。区间全茧量控制在平均值上下开差0.1g范围内,淘汰全茧量过重或过轻的区,以提高匀整度。区间选除率不低于3%,若蚕期与茧期因不合格而淘汰的区数超过60%或区内不良茧选除率超过60%,则该批、该区为不合格,区间选择后,留种的各区都要进行个体选择,严格选除不良茧和其它不符合品种性状的茧,选除率不低于20%,选茧合格后方可削茧鉴蛹。
3.4 选蛹
蛹的选择结合削茧鉴蛹和个体称量进行,发现不符合品种特征的蛹和不良蛹,伤蛹等严格淘汰。
3.5 选蛾
为厂保持品种的系统纯正,提高后代生命力,制种必须实行异蛾区交配,严格淘汰苗末蛾,每天淘汰5—10%。
3.6 蚕种保护期选种
产卵后卵色变成固有色,即可着手进行调查记录不受精卵,为冬季浴种提供依据。选出有毒蛾、张、空圈、短命蛾区进行淘汰或挖除,然后进行初步肉眼选卵,选除淘汰卵量少、产附差、不良卵超过规格标准的蛾区,浴消后进行复选蚕卵,严格标准,提高各级原种质量。
4 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防病工作
4.1 饲养形式
母种、原原种繁育采取单蛾育即蛾区育;原种繁育采用蚁量育l一2g/区,并严格分区,品种、品系不得混杂,确保品种纯正。
4.2 加强饲育管理
严格分品种、分品系,责任到人,对各项技术处理严格监督检查,确保蚕儿体质强健。
4.3 抓消毒防病关
严格洗刷消毒,消灭病源是原种生产安全的保证。建立健全的消毒防病细则和常洗
常消的卫生制度。蚕期的防病重于蚕前消毒。
5 存在的问题
5.1 生产成本高效益低
各级原种繁育工作繁琐,技术要求高,劳力工资、蚕用物资、桑叶成本等费用越来越高,与普通种生产成本相比反差太大,效益是普通种最高,母种最低,特别是品种保护和试验组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相应的个人收入存在极大差别。这样造成技术队伍不稳定,技术力量单薄。
5.2 桑园肥培管理水平下降
资金不足,肥培跟不上,有机肥少,偏施化肥,树势越来越差,饲料质量下降,直接影响原蚕的营养和蚕种质量的提高。
6 建议
6.l 增加资金投入
各级蚕业主管部门应积极支持各级原种的繁育工作,在资金上要有保证,支持桑园建设和管理,改善生产设备和仪器,尽可能提供优越的生产环境和工作条件,稳住科技骨干队伍,不断提高培育人员素质,提供必要的试验费用。
6.2 切实加强防止品种退化措施
母种和原原种繁育,要结合做一些防止品种退化的试验,如引进不同品系对比,定向培育,春繁的各品种,当年秋期进行少量的试养,观察其性状变化,抽样缫丝进行丝质绸查等,为巩固优良性状,提高质后,采取必要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