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远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212018)
871×872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国家“八五”攻关课题《606—05—01》完成的蚕品种之一,本品种通过1993、1994两年攻关点联合鉴定及全国桑蚕品种鉴定结果,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家考核的技术指标和全国鉴定指定的经济指标。万头茧层量比对照种提高6~10%。茧丝长1200~1400米,出丝率17.45~19.64%,净度94~96分。是一对增产潜力大、丝质优、兼抗(抗氟化物)的春、秋兼用多丝量品种。适合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其它各省区推广使用。 1 原种性状
“871”的亲本是皮斑限性,茧层率较高的多丝量品种57B作母本,丝质优,体质较强,耐氟性能好的C4(引进品种)作父本,中、中杂交固定而成。本品种二化、四眠,化性、眠性稳定,蚕卵产附良好,耐氟,斑纹限性(雌为普斑,雄为白蚕),卵色为灰绿色,卵壳黄色,出库胚子为丙2、丙2+,见点胚子在第八天20:00时,催青经过11天,积温271.55°F,孵化齐一,蚁蚕黑褐色,趋光性极强,茧层率24~26%。一粒茧丝长1200~1300米,解舒率75%左右,净度94~96分。本品种与872对交,应迟二天收蚁。
“872”的亲本是综合性状优良,丝质好的品种46作母本,体质较强,丝最高的782作父本,日、日杂交固定而成。本品种为二化、四眠蚕、眠性稳定,卵色灰紫色,卵壳白色。采用简化催青升温标准,出库胚子为丙2丙2+,见点胚子在第九天0:00时,同样得到孵化齐一,催青经过11天,积温267.73°F,蚁蚕黑褐色,逸散性极强。蚕卵产附良好,产卵量较多,茧层率24~25%,茧丝长1045~1100米,解舒率75%以上,净度93~95分。
本品种与871对交,应提前二天收蚁。
2 杂交种性状
正交卵色灰绿色,公分卵粒数1700粒左右;反交卵色为灰紫色,公分卵粒数1800粒左右。孵化、眠起、老熟、齐一,食桑旺盛,蚕体粗大,普斑,茧形大而匀正,茧色洁白,缩皱中等;茧层率24~25%,丝质优良而稳定,解舒率75%左右。
3 饲育管理技术要点
为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和提高蚕茧质量,必须针对新品种性状,贯彻下列技术措
施:
3.1 做好催青保种工作,以达到孵化齐一的目的,“871”要求积温偏高,出库胚子宜偏老,以提高一日孵化率。收蚁前,蚕种必须黑暗,温度保持在25.5℃,相对湿度85%以上,干湿差1.5℃。收蚁时不宜过早感光,以免过早孵出的蚁蚕爬散而消耗体力。
3.2 稚蚕或饲育温度不宜太高,第1~2龄保持27~28℃,干湿差0.5~l℃;第三龄为26~27℃,干湿差2℃;第四龄为25~26℃,干湿差2~2.5℃;第五龄为23~25℃,干湿
差2.5℃。各龄眠中后期到见起时,注意偏湿保护,以减少半脱皮蚕的发生。
3.3 因稚蚕有趋光性和趋密性,要注意及时匀座和调匾,以免蚕头之间食桑不匀而影响发育的整齐度和蚕体的匀整度。
3.4 收蚁及各龄饷食用叶宜新鲜、适熟、偏嫩;五龄食桑快,食桑量较多,张种用桑量片叶要650~670公斤;要及时做好匀座工作。特别是871五龄饷食三天明显比苏5快、食桑多,且转色快,生长速度快,蚕体肥大。
3.5 这对品种1~3眠,眠起快且齐一,就眠时间短,在提青分批时,要特别注意,否则很容易“三代同堂”.大眠时间较长,44~48小时,与苏5苏6没有明显的区别。
3.6 大蚕期在持续29.5℃高温下,要加强通风换气,积极采取降温措施。
3.7 老熟齐一。要及早做好上簇准备工作,上簇不宜过密,簇中不能闷湿,要加强通风排湿,簇中目的温度23~24℃为宜,开始上簇时温度宜偏高,有利于提高结茧率,减少不结茧蚕,提高茧质。
3.8 872发蛾慢,交配性能好,产卵快,良卵率高,单蛾产卵粒多在600粒以上。871发蛾快,集中,交配性能好,产卵快,单蛾产卵粒多在550粒以上,不良卵率小,雄蛾耐冷藏。
3.9 871是限性品种,在劳力充裕的情况下,雌雄蚕分开饲育,对种茧期发育调节有一定的好处,同时可以适当推迟削茧时间,减少蛹期感染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