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云华 沈坤元
(浙江省德清县蚕种总场 313216)
浙江省德清县高桥镇湖墩村地处杭嘉湖平原地区,是一个以粮食、蚕桑为主,工商全面发展的水产小村,全村共343户计1340人(其中正半劳动力716人),有水田68.2hm2,桑地34hm2。1996年,经县蚕丝委指导帮助下,经广大蚕农努力,共投资125万元,建成现代蚕业示范区14.5hm2。该园区几年来的操作,在探老蚕区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突出现代农业园区技术新、效益高、辐射强的优势方面,积累了较为成功的经验。
l 蚕业园区建设取得的成绩
1.1 基础设施完善、专业化程度及科技含量高 在建成的14.5hm2现代园区里,新建三面光排灌渠5500m和抗旱机埠1座,新建小蚕规模共育室600m2,新种农桑8号、农桑12号、农桑14号、大中华及荷叶白等优良桑树品种40多万元株,建成了一个“桑园高产优质化、桑蚕品种良种化、各项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化蚕业示范园区,该园区还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作,成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新技术推广基地、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充分发挥出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及辐射作用。同时,由于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园区的生态环境,增强了园区的抗灾害能力,旱涝保丰收,始终保持蚕茧生产的平稳增长。
1.2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蚕业园区建成后,1997~2000年比1996年全村累计增产蚕茧75.73t,经济效益累计增加238万元;1999年667m2桑产量达181.5kg,比面上101.8kg提高79.7kg,增幅为78.3%;方格簇鲜茧出丝率平均达17.53%,比面上提高4.12个百分点;新的桑蚕品种、新的蚕药及方格簇和荧光数模评茧技术得到较快推广。同时,省力化养蚕技术的推广,大大节约了养蚕成本,提高了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
1.3 提高科技到位率,蚕农素质显著提高
通过示范园区的建设,特别是加强了蚕桑新技术推广的力度,县、镇、村各级技术人员及辅导员各尽其职,大力推广蚕桑新技术、新品种,聘请专家实地辅导和讲课,举办各类养蚕技术培训班,极大提高了园区蚕农的科技素质,蚕农的生产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培训园区所在村已有98位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占国区劳动力的93%。 2 建立蚕业园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蚕业园区建设必须有统一规划,所选地址必须是交通方便,施工方便,有稳定水源,并有排涝出路。园区建设必须是集中连片,必须远离排氟工厂。必须用科学指导贯穿园区建设的始终,从桑树品种的栽植,蚕农生产技术的培训,新型蚕具、簇具的推广等等,都必须做到科学化、规范化。
园区建设必须取得县、乡领导的支持,要把园区建设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克服重建轻管的思想,成立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加强统一领导,确保园区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依靠科研院所,依靠业务领导部门,引进科技人才,积极地推广科研成果。要建立并加强园区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为更好地为园区蚕农服务,提高园区效益,可以成立小蚕规模共育组织,统一消毒,治虫服务组织,蚕用物资服务组织等各种服务组织,积极为蚕农服务。
原载《中国蚕业)2001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