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区推广“茧、粮、菌”良性循环大有可为

 
                  熊双伟
             (福建省闽侯县农业局 350100)

  我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桑生产在农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长期以来只局限于沿江两岸的低洼洲地,桑园面积有限且蚕茧产量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和寻找蚕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我们于96-98年在延坪、大湖两乡贫困山区进行“茧、粮、菌”良性循环综合开发试验,取得了“蚕、粮、菌”三丰收的好成绩,受到群众的好评。

  1 稻草还桑

  1.l 在冬季桑树落叶后进行冬代(春代)或剪梢束技,然后在行间离桑头(密植广东桑)5-8寸处,湖桑离桑头2尺左右,开深宽各1.5尺左右的壕沟,均匀的压入稻草,上面再撒些过磷酸钙、石灰,每亩稻草用量约1500公斤,石灰50-10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左右,有条件的还可每亩浇入1000-1500公斤的人粪尿,以加速稻草的腐烂,提高肥效,最后再覆土,以免肥效散失。
  1.2 夏季7—9月一般桑园经常出现干旱。进行桑园稻草覆盖保墒,每亩覆盖500—750公斤,桑头处适当厚铺,厚度约8—12厘米。
  -般吨粮田有800多公斤稻草,3—4亩稻田的稻草可肥1亩桑或覆益2-3亩桑。据测定,稻草含有有机质78.6%、氮0.63%、磷0.11%、钾0.85%,还含有硅等微量元素,是解决山地缺氮、磷、钾的好肥料,也是解决土壤板结的廉价材料,一般农村对稻草的处理,常常是就地烧毁,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
  在桑园内进行稻草冬埋或覆盖保墒对桑叶的增产效果是显著的。我县廷坪乡盘岭村、下固村、大湖乡兰田村,县蚕桑示范场等地,多年试验表明:①经过冬埋稻草的桑园,比没埋稻草的桑园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增加,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可增产桑叶15-20%。②覆盖过稻草的桑园新梢早发芽长势强,秋旱不封顶,晚秋封顶迟,桑叶硬化迟,落叶慢,而没有覆盖的新梢长势弱,秋季封顶早,桑叶硬化快。覆盖过的桑园不仅保水保肥,而且还明显地减少了杂草的滋生,当季可增产桑叶20%左右,如果冬夏覆盖二季则效果更佳。
   经多年多点试验,桑园覆盖有许多好处。①调节地温。覆盖可使地温保持相对稳定,在高温干旱季节,覆盖地与不履盖地比较,地温低5—10℃,而在寒冷的冬季可高1-3℃。②涵养雨水,减少蒸发和经流。距地表10厘米深处的土壤覆盖比不覆盖的含水量高4.3%,地表蒸发减少60%。③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强,土壤腐植质、矿质营养含量均可提高,还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透气性。④有利于桑树生长发育,提高桑叶品质和产量。
  冷凉潮湿的桑园一般不进行稻草覆盖。

  2 以桑代林,以桑促茧

  我县廷坪、大猢、洋里等乡林木少,山脚低坡山地多开垦种植地瓜,水土流失严重,且桑树具有生长快,再生机能强,春夏秋三季枝叶繁茂,根系发达,保土保水能力强等优良特性,是水土流失区短期恢复植被的优良经济树种。利用山脚现有的地瓜园种桑,山中上部造林,可以绿化荒山,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自然环境。
  以桑代林,扩大了桑树种植面积,且实行了稻草还桑技术以后,增加了桑叶产量并提高了品质,促进了蚕茧的丰收。

  3 以桑促菌

  廷坪、大湖等山区乡镇紧邻我国著名的香菇银耳之乡古田县,80年代末,90年代初袋栽香菇曾得到大量发展,为振兴山区经济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滥砍乱伐也带来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严重后果,近几年香菇生产由于木屑原料不足,成本高等原因而迅速衰退。桑树是落叶树种,木质松,富含纤维素,是生产香菇的好原料,桑树枝条每年都要剪伐一次,每亩可收鲜枝条500—600公斤,晒干,切成10厘米左右长的小段可粉碎得木屑250公斤左右,做袋装香菇350袋(小筒),产菇约42O公斤,产值约1700元。实践证明桑枝木梢皮层多。营养丰富,组织疏松,很适宜菌丝的生枝,与杂木屑等量混合后的效果最好,分别比纯桑枝木屑和纯杂木屑增产44%、114%,且不会出现后期出菇差的早衰现象和菌简浸水后的散筒现象。在蚕区用桑枝条发展食用菌和在生产食用菌的地方大力发展蚕桑生产,既能提高蚕桑的经济效益,又可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把桑园当成菌用林还可防止生产食用菌造成的滥砍乱伐现象,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4 以粪促粮

  96—98年我们在延坪、大湖、白沙三个点进行了蚕粪回田试验,每个点分全蚕粪(750公斤/亩),半蚕粪半化肥,全化肥(尿素21公斤十过钙15.6公斤十氯化钾1.4公斤/亩、对照)三区,其他耕作措施均相同,结果表明:全蚕粪区和半蚕粪半化肥区,在前期水稻长势慢,禾杆细小,而全化肥区的长势快,禾杆粗壮,分裂多,到后期则相反,到收割时从田块总体来看,全蚕粪、半粪半化肥区明显优于全化肥区。全蚕粪、半蚕粪半化肥区每丛穗粒数、有效穗数比全化肥区少8—12%,但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均比全化肥区多31一34%;结实率,千粒重各区差不多;产量全蚕粪区、半蚕粪半化肥区比全化肥区高出较多,分别为亩产603公斤、572公斤、513公斤,增产12—18%,且全蚕粪、半蚕粪半化肥区稻杆粗壮,病虫明显减少,其中稻瘟病减少l-3%。
  为了提高蚕业经济效益,必须走综合开发的道路,蚕区开展“茧、粮、菌”综合开发,不仅能明显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有力的促进食用菌、粮食的发展,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