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楚华1
程薇2 邓 文1 |
叶伟彬1
吴 恢1 |
|
|
(湖北省农科院果茶蚕桑所 武汉 430070) |
(湖北省农科院辐照加工所) |
摘 要 通过对全省生产蚕区的桑树病虫调查,基本查清了我省桑树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及为害程度,对主要病虫的为害状、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等进行系统观察分析,提出了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圭题词 桑树病虫 调查 防治技术
桑树病虫害是危害桑树生长,降低桑叶产量和质量,影响蚕茧产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省蚕桑生产的发展,桑树病虫害的种类不断增多,分布逐步扩大,对桑树的为害也日趋严重,极大地影响着桑叶的产量和质量。为此,经过两年的实施,已通过对全省桑树病虫害调查,基本查清了我省桑树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及为害程度,初步研究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编写了《湖北省桑树病虫害名录》,提出了桑树病虫害的综防技术要点,并且在基点收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1 湖北省桑树病虫害的调查
1.l 调查方法及范围
1.1.1 调查方法 采取定点调查和全面普查的调查方法。一方面,在全省主要蚕区桑园进行分片、分类、分品种、分季节等进行设点调查,深入系统地观察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为害程度。另一方面在主要蚕区大范围地对桑树病虫害进行普查,弄清病虫害的种类、分布情况。
1.1.2 调查范围包括罗田、麻城、英山、稀水、南漳、远安、来风、宜城等主产县市和专业蚕种生产场的14815公顷桑国,即占全省桑园面积90%(见表1)。

1.2 桑树病虫害调查结果
1.2.1 桑树病虫害种类 通过调查,查明了我省有桑树病害21种,桑树虫害42种(见表2)。

1.2.2 桑树病虫为害区域分布由于各县市因地理位置、生态条件和培管水平及养蚕布局、桑园面积等因素悬殊,桑树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及数量也存在较大差异。桑园面积大的蚕区.桑树病虫害的种类明显居多,如罗田、麻城两县市分别达48、46种,英山、远安均有35种,南漳、
稀水、来凤分别达到28、24和18种(表3)。桑园面积大病虫害分布广;桑园面积少,病虫害为害种类集中。

1.2.3 桑树病虫害类别经调查统计,我省蚕区发生桑树病害21种,其中真菌病有13种,病害数量多,发生范围广;类菌质体、病毒、细菌和生理性病害各2种;线虫病1种,数量虽少,但为害极重。虫害达42种,其中鳞翅目14种,鞘翅目10种,同翅目8种,为虫害中数量大,分布广,是为害重的主要虫害(见表4)。

1.2.4 桑树不同部位病虫情况因桑树病虫害种类不同,寄生为害桑树树体的部位一也不相同。调查资料显示,为害桑叶的病虫种类达39种之多,为害支干的有8种,全株性的病害有4种(见表5)。

l.2.5 主要病虫害为害程度及为害状
1.2.5.l 主要病虫害的为害程度(见表6、7〕。


由表6看出,全株性病害桑树萎缩病、枝叶病害桑疫病、根部病害紫纹羽病,在个别地方未被发现外,发生为害地方均较严重。如桑萎缩病仍是我省蚕区最主要,为害最严重的病害,其发病率罗田达26.13%为高,英山、麻城、南漳也分别达25.87%、20.80%、17.29%。桑树虫害除卷叶蚁类在罗田、麻城、远安三地有为害外,其他害虫均是全省性的,只要有桑园的地方,均有桑螟、桑尺蠖、桑象虫、桑蓟马、桑瘿蚊等害虫为害,而且为害率都较高。
1.2.5.2 我省主要病虫害的为害症状
①桑树萎缩病(花叶型、萎缩型、黄化型),届全株性病害。花叶到萎缩病,病叶向上卷缩,叶脉间出现浅绿或黄绿的斑块,形成黄绿相间的花叶,背叶脉生小瘤状和林状突起。萎缩型萎缩病,病叶渐缩小,叶包带黄,叶质硬脆,裂叶变圆,侧枝细长,叶序混乱,病株逐年死亡。黄化型萎缩病,病叶叶黄质粗,叶缩小稍向反面卷缩,发病多从顶端开始,下部仍较大,呈塔状。严重时叶小如猫耳,腋芽不断萌发,细枝丛生成团。
②桑疫病,属枝叶病害。该病可分为黑枯型和缩叶型二种。黑枯型,春夏发病,梅雨期加剧。病叶初生油渍状斑,后扩大成为黄褐色斑,周围叶包稍黄;严重时叶片大都变黄脱落,整个枝消变黑,病技有棕褐色点线状病斑。缩叶型多在春期发生,病叶脉变揭,叶片向后卷缩有褐点,后期穿孔,枝条表面形成大小不一的纵裂病斑。
③桑紫纹羽病,此病为根部病害。桑根被害后根皮失去光泽,逐渐变黑褐色,严重时根部皮层腐烂,只剩下互相脱离的栓皮和木质部,被害根表面缠有紫红色的丝束和菌核,常在树根基部及土面相集成一层紫红色的绒状菌膜,在5~6月间产生子实体。桑根受害,苗木易死亡,成林植株生长衰弱,叶形变小,叶色变黄,随病情加剧,逐步死亡.
④桑螟,为咀食性桑叶害虫。以幼虫为害桑叶,被害叶残留表皮。2龄后吐丝缀成卷叶或桑叶,虫藏其中,咀食叶肉,特别是秋期为害最盛.其次,桑
螟排泄物污染叶片,影响桑叶品质,易导致蚕病发生。
⑤桑尺蠖,为咀食性芽、叶害虫。该虫以越冬幼虫食害早春待萌冬芽,仅留苞片,致桑树不能发芽,影响春叶产量;初孵幼虫群集叶背、食害时表皮组织及叶肉,随龄期增大,叶片吃成大缺刻。
⑥卷叶蛾类,为咀食性桑叶害虫,我省主要有花卷叶蛾和黄卷叶蛾两种。该类害虫以幼虫为害桑梢顶芽及嫩叶。花卷叶
蛾常吐丝缀连数片嫩叶,或将嫩叶缀合成饺子形,使顶芽枯萎,嫩叶不能展开,造成畸形树梢,影响春、秋桑叶产量。黄卷叶蛾,以幼虫先在桑芽嫩蕊里,后在背背吐丝缀叶,伏内取食叶肉,蛀成孔洞。严重时顶芽停止生长,腋芽萌发,枝梢呈扫帚状,影响桑树生长发育及桑叶产量。
⑦桑象虫,为桑芽害虫。该虫成虫在春季食害冬芽和萌发后的嫩芯,有时也食害叶片,叶柄及
嫩梢基部,影响发芽率和春叶产量。夏伐后食害截口以下的定芽和新梢,严重时整株桑芽被吃光,致树不能萌发而枯死。6月间是成虫产卵盛期,在嫩芽基部钻孔产卵,致使新
梢易枯萎,风吹易折,影响发条数。
⑧桑蓟马,为叶片害虫。该虫的成虫和成虫以锉吸口器刺破叶背或叶柄表皮吮吸汁液,被害叶片成无数褐色小凹点,失去光泽和水分,使桑叶提早硬化,出现卷曲、干瘪,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高温干旱天气为害更烈。
⑨桑瘿蚊,为桑芽害虫。该虫以幼虫寄生桑梢顶芽间,幼虫用口器锉伤顶芽组织,吸食汁液,造成顶芽弯曲、萎凋、黑变、脱落,枝条封顶,枝梢侧技丛生,丛枝矮短、桑叶减产。由于该虫繁殖快,传播速,能在短期内使桑树受害成灾。
2 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
2.1 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见表8)。

2.2 主要虫害的生活习性(见表9)

3 桑树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3.1 桑树病虫害防治措施
在保持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确保蚕作安全的前提下,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我省的桑树病虫害防治应以投入少,防治手段佳,防治效果好为目标,达到降低和减少桑病虫为害,控制发生蔓延的目的,提出桑树病虫害防治主要措施。
3.l.1 建立无病苗木繁育基地,严格按照桑苗“自繁、自育、自栽”的方针,根据我省每年苗木需求,在省内建立若干个苗木繁育基地,培育无病优良桑树种苗。并按照苗木质量标准,向蚕农提供桑苗。
3.1.2 强化检疫工作,杜绝带病虫苗木流入我省。尽量减少从外省购苗,尤其禁止到疫区购苗,省内购苗也应严格把关,实地考察。出售苗木单位,要培育无毒苗木,不出售带病苗。各农技部门要把关,一旦发现售苗单位,出售带病苗木,除赔偿经济损失外,还应视情轻重给予处理。
3.1.3 挖除病株。特别是桑树萎缩病为害较重的蚕区,在桑树更新改造或新建桑园时,一定要选择抗病、抗逆性强的桑品种.如育2号、湖桑7号、湖桑199等品种。同时,对病虫为害较轻的桑园,要加强肥培管理,多施有机肥、有机生物肥,多元素复混肥,N、P、K复合肥等,达到提高桑树自身抗性。
3.1.4 根据桑树病虫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采用人工控制的办法,降低桑树病虫为害率。如修剪桑树枯枝枯桩,截干复壮。桑树生长期间,及时摘除病叶、卵叶、虫叶,有安排的捕捉成虫,刮除虫卵病斑,束草诱杀越冬害虫,清除桑园杂草、枯枝、落叶等。
3.1.5 适时巧喷农药,防治桑树病虫。根据桑树的不同生长时期和养蚕布局安排,灵活运用化学药剂,开展联防联治、群防群治,重点抓好春季桑芽萌动期,夏伐期和落叶期,用
残效期较长的杀虫剂喷洒枝条、树干、桑拳和桑园周围;蚕期中,利用养蚕间隙和分片果叶喷洒残效期短,药效高的杀虫杀菌剂等防治病虫.对地下的桑树病虫,采取诱杀、轮作等方法解决。
3.1.6 充分利用天敌资源,开展生物防治。在不影响蚕作安全的前提下,利用颉顽微生物防治桑树病害;利用天敌昆虫,捕食性动物,病原微生物防治桑树病害;利用天敌昆虫,捕食性动物,病原微生物等防治桑树虫害,达到防效好,成本低,无污染的病虫防治目的。
3.2 桑树病虫害防治效果
3.2.1 罗田、远安桑树病虫害防治示范点,为了尽快使我省境内桑树病虫害发生得到控制和降低,课题工作开展初,就分别在有代表性的罗田县蚕种场和远安县蚕种场设立东西两大蚕区桑树病虫害防治示范点,按照“桑树病虫害防治方案”,开展防治示范工作。三年来,两场通过加强对桑园的水肥、中耕除草等管理的同时,配比农药防治,修技剪梢、束草灯光诱杀,人工捕捉及摘除病虫叶,桑园更新改造等农业防治措施,将桑树病虫害的为害率,由防治前平均14.05%降到5%以下,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成绩,病虫为害得到控制和下降,桑叶质量和产量有较大的提高。罗田县蚕种场是桑树三种萎缩病的重灾区,80年代中曾一度发病率达到21.6~30.2%,1997年再次普查时,发病率仍达14.7%。同年底,该场根据“防治方案”,结合桑园更新改造,挖除了萎缩病病林,选栽了育2号、湖桑197号、湖桑7号等抗病性强的桑品种;并且加强了媒介昆虫菱纹叶蝉的药剂防治,到1999年9月中旬调查,该场三种萎缩病发病率降到了3%以下.有力地控制了三种病害发生为害。该场在抓好萎缩病防治同时,抓住夏伐后,冬季桑树落叶的有利时机,对全场桑园连续两年进行全方位的喷药治虫、清理桑园、修整枯枝枯桩的病虫害防治活动,使常见的桑蓟马、青叶蝉、凹缘菱纹叶蝉、拟菱纹叶蝉、桑毛虫、黄毛虫、桑螟、桑尺蠖等害虫的虫口密度由防治前的3~20头/片·株,下降到0~1头/片·株,不仅降低了为害,也使桑叶产量和质量得到改善和
提高,亩产叶量比防治前提高400~550公斤,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和综合示范作用。
远安县蚕种场在接到“通知”和“防治方案”后,加大了平时的桑树病虫害防治力度,并且重点抓住桑树落叶后到竖春发芽前的冬闲时间,组织职工认真清理桑园周围杂草及灌木和桑园内的枯枝落叶,用竹刷、枝剪、手锯等对桑树枝拳、树权、缝隙、洞穴的越冬害虫进行清灭,对虫蛀枝、枯枝枯桩死拳进行修剪整理.并用2%石灰浆涂刷茎干。通过连续3年的冬闲除虫灭病工作,做到了桑园无杂草,病虫枝、枯桩死拳少,使病虫越冬基数由冬防前的6~19头·块/枝·株,下降到0~2头·块/枝·株,有力地控制和降低了病虫的为害,桑叶质量有较大的改善,亩桑产叶量也比防治前增加 200~400公斤,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效果。
3.2.2 农村大面积桑园病虫防治情况
在示范点的推动下,各县市有关部门,按照“桑树病虫害防治方案”,利用新闻媒体和培训的形式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广泛宣传和技术普及,组织和指导蚕农开展桑树病虫害防治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在抓好药剂治虫外,辅以挖除病株,修整病虫枝及枯桩,摘除病叶及虫卵叶,束草诱杀等防治方法,截止1999年晚秋蚕结束后的调查,9县市桑树病虫害平均为害率由开展防治工作前的17.4%下降到7.6%,亩桑产叶量均增200~350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稳定全省的蚕桑生产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4 结论
通过1997~1999三年的全省主产蚕区桑树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基本查清了占全省80%以上桑园面积的罗田、英山、麻城、稀水、远安、来凤、南漳、宜城等县市及专业蚕种场教学,科研等单位桑园的桑树病虫害种类,分布及为害程度。同时,通过设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立地条件等环境条件下观察点的观察,摸清了桑树萎缩病、桑疫病、桑紫纹羽病、桑螟、桑尺蠖、卷叶蛾类、桑象虫、桑蓟马、桑瘿蚊等主要病虫害的为害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为今后桑园病虫害防治提供了依据。建立的罗田、远安两县蚕种场农村桑园综合防治基点,为大面积桑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提供了经验。该项目是我省蚕桑生产上的一次全面、系统桑树病虫害研究课题。它的实施与完成,对我省蚕桑科技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不仅完善和丰富了我省蚕桑科技文献资料,而且对指导今后桑树病虫防治及桑树病虫测报,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