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岚
(浙江嵊州市东郭第二蚕种场 3124O0)
在蚕种生产上,随着多丝量品种的繁育推广,不仅死宠茧率高,而且从种茧调查至发蛾前的病死蛹发生率也不断增高,后期病死蛹已成为影响蚕种生产成绩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结合生产实际从不同途径在病死蛹防治方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1 病死蛹发生情况
1999年春期调查,春用品种菁松病死蛹发生率为13.19%,其中黑死蛹占8.26%、黄死蛹占3.62%,其它病死蛹占1.31%。这些病死蛹在雌雄鉴别时没有明显症状,而在鉴别后2-3天陆续病死。在病死蛹的尸体中可以检到杆状菌和沙雷氏菌。这说明死闻的发生是受病菌感染所致。病死蛹的发生还与品种有关。多丝量品种的
菁松、皓月发生率最高,浙蕾、春晓次之.据1996年春期调查:后期死蛹的发生率、浙蕾为4.5%、春晓为2.1%,1999年春期调查菁松13.19、皓月5.92%。一般讲黑头蛹发生率高的批,后期病死蛹发生率也高。在1999年调查时还发现,在病死
蛹发生率较高的种批中,在迟眠蚕、簇中病毙蚕的镜检中均发现有沙曹氏菌。
2 病死蛹的防治
为了防治后期死蛹,必须抓好蚕期的饲育管理和消毒防病,同时做好蛹期保护工作。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l)提高叶质,选用C/N率高的桑叶。经调查,桑叶的C/N率与蚕的体质、制种量有着密切关系,1997年桑叶C/N率为83.25%,平均克
蚁单产21.69,1998年C/N率75.32%克蚁单产20.85盒,表明桑叶含糖量高,有利于提高蚕儿体质和制种量。(2)适当控制5龄后期的给桑量。因5龄后期食下的桑叶,主要用于增丝。给桑量过大时,丝量增加,蚕体水分增多,从而导致蚕的抵抗力下降,使后期病死踊增多。从经济效益和蚕儿消化吸收能力来看,5龄后期给予大量桑叶是得不偿失的。据有关资料报道;
菁松
、皓月5龄期的消化率几乎是逐日下降的;皓月、菁松5龄第一日的消化率分别为53. 12%和51.93%,5龄第8日消化率分别为18.3%和18.96%。两品种平均5龄1-5日消化率为45.5%,6一9日消化率为31.15%。所以,后期给桑量过多,不仅饲料效率低,而且蚕座多湿,助长病菌繁殖,影响蚕儿体质。正确的方法是5龄前期给予优良成熟的桑叶,后期严格控制用桑量,并创造一个适温(24℃)、干燥(干湿差5—7°)通风的环境条件,抑制蚕座病菌的滋生;不给嫩叶、湿叶和营养不良的桑叶,有利于提高蚕儿体质,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这是防止后期死蛹发生的有效方法。(3)在蚕期进行经常性的蚕座消毒和
蚕体消毒。按操作规程办事,要持之以恒,特别不能满足于小蚕期无病的表面现象,放松对壮蚕期及上簇期的防病工作。蛹期的防病应着眼于蚕期,蚕期的防病应重视蚕座消毒。(4)加强桑叶的贮
藏管理,贮桑室要经常洗涤消毒,必要时用0.3一0.5%有效氯漂白粉液进行叶面消毒,然后凉干喂蚕,这是防止病原侵染的有效措施。(5)合理使用抗菌素预防添食。(6)在蚕期、上
簇、采苗、鉴蛹等生产过程中,防止蚕、蛹创伤是减少后期死蛹发生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后期病死蛹发生率高,除品种因素外,重要原因是劳力紧缺,操作粗放,造成蚕蛹创伤增多。因此,在
削茧、鉴蛹过程中一定要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做到精细操作,防止蛹体受伤出血。在削茧日期上,坚持迟削茧,以蛹体复眼着黑色为适期。(7)做好裸蛹期防止病菌感染工作,经削茧鉴蛹的
裸蛹于自然条件下保护,感染病菌的机会多,稍有不慎,容易造成危害,因此直接接触和垫蛹材料和摊蛹用具必须严格消毒。总之,防治后期病死蛹的发生,关键在于采用综合防病措施,综合防治的有效途径又在于提高蚕儿对疾病的抵抗力,防止蚕病在蚕期和蛹期连续传染和蔓延,严格消毒,改善养蚕环境,合理保护
蛹体及防止蛹体创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