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蚕桑生产


涂佑章     罗九玲
(湖北省黄冈市蚕桑办公室 436100)

  黄冈市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下辖七县二市二区,总人口730万人,版土面积l.74万平方公里,耕地36万公顷。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宜桑宜蚕,有着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蚕吐丝”是鄂东山区三大宝之一。历史最高年1995年全市桑园面积2.13万公顷,蚕茧总产1.69万吨,占湖北省总量70%,成为我市的特色产业和重要的农业产业化系列,基本形成了“基地十农户十公司”的生产模式。蚕桑生产涉及麻城、罗田、英山、团风、浠水、蕲春等六县(市),60个乡镇,1517个村,13171个村民小组,栽桑养蚕农户20.07万户。育苗栽桑、养蚕制种、收烘、缫丝、织绸、制衣以及蚕桑副产品开发利用功能齐全,设备配套。全市有专业蚕种场4家,年制种能力30万张,茧丝加工企业32家,缫丝规模5.59万绪,绢丝精纺3200锭,丝织机895台套,丝绸炼染设备35台套。这些条件都是我们进一步发展蚕桑生产的坚实基础。

  1 抢抓机遇,恢复发展蚕桑生产初见成效。

  随着我国入世的临近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市蚕桑生产迎来了三大发展机遇,一是我国即将加入WTO给丝绸行业和蚕桑业带来的发展机遇。1999年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协议签订后,国内茧丝绸市场很快作出反应,行情明显好转,鲜茧、干茧和丝绸价格大幅上升,并且货源紧缺,供不应求。各级领导和广大蚕农由此看到了发展蚕桑的希望。二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国家有关部门明确提出“东桑西移”扩大蚕茧生产总量的战略,重点发展西部蚕业。我市地处东西结合部,具有向东部蚕桑先进省份吸收和向西部蚕区辐射先进科技、先进管理经验的区位优势,在新一轮蚕桑发展中大有作为。三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蚕桑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很多农产品减产降价的形势下,蚕桑业增产增收,比较效益明显上升。各地都把发展蚕桑作为调整的突破口,把壮大蚕业经济作为调整的方向,为发展蚕桑生产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面临上述三大机遇,市委、市政府正确分析判断市场走向,科学决策,决定抢抓机遇恢复发展我市蚕桑生产,提出一年打基础,二年恢复,三年超历史的战略部署。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恢复发展。首先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里成立了市蚕桑生产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常抓不懈;印发了《中共黄冈市委、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恢复发展蚕桑生产的决定》,具体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工作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市里在2000年先后组织召开了桑园建设和管理现场会,春蚕生产总结会,桑树育苗现场会等五次专题会议,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其次是改革蚕茧收购体制,适当放开收购政策,确保收购兑现,调动蚕茧生产者和经销者的积极性。三是抓育苗打基础,2000年育苗1万亩,因遭遇特大干旱,损失很大,但仍成苗2亿株,为新发展打下了桑苗基础;推广使用方格族500万片,占蔟具使用总量的14%,有效地提高了茧质和茧价。
  经过一年的扎实工作,到2000年底全市蚕桑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呈现出五增二提高的发展势头。“五增”是,一是桑园面积增加。全年新发展桑园1667公顷,总面积由12333公顷增加到14000公顷;二是蚕种生产量和发种量增加。全市共生产优质蚕种26万张,发放蚕种28万张,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18%;三是蚕茧产量增加。蚕茧总产量12000吨,增产2110吨,增长21.3%;四是蚕农收入增加。由于蚕茧增产,市场行情好,茧价上扬,蚕农收入大幅度增加,增产因素增加收入3600万元,全年平均茧价17元/公斤,比上年提高600元/公斤,涨价因素增收7200万元,合计增收1.08亿元,并且全部兑现,杜绝了白条,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五是蚕桑及蚕茧加工提供的税收增加。据调查1公斤蚕茧由生产、收烘、缫丝、织绸等环节累计折算提供税源3.9元,全市共获得蚕茧税费收入4680万元,比上年增加1100万元。“两提高”是,一是蚕茧质量有所提高。由于技术推广比较到位,使用了方格簇,农民精心养蚕,科学管理,蚕茧上车率、解舒率都有一定提高;二是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市投产桑园12333公顷,平均亩产蚕茧65.5公斤,产值1105元,除去生产投资185元,亩平纯收入920元,比上年亩桑园纯收419元提高501元翻了一番多,栽桑养蚕比粮、油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在恢复发展的进程中,我市蚕桑生产暴露出明显的制约因素,主要桑园基础薄弱,经历了1995年至1999年的大滑坡后,桑园面积大量缩减,1999年底全市桑园12333公顷,比1995年接近减少50%,并且树龄老化,树形零乱,园地管理差,生产能力低。其次是部分基层干部和蚕农对新一轮蚕桑热认识不高,心有余悸,不敢发展,因此在资金和桑苗准备上不到位,导致发展不快,发展不平衡。还有蚕茧质量上不到位,导致发展不快,发展不平衡。还有蚕茧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适当放开收购后,蚕茧市场竞争激烈,规定的收购测检程序无法操作,随口叫价现象重新抬头,有的茧贩上门抢购蚕茧,大量收购毛脚茧,致使蚕茧质量普遍不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2 明确奋斗目标,采取得力措施,加快发展蚕桑生产。

  进入新世纪,我市蚕桑生产要继续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和发展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步伐。2001年全市新发展桑园面积3333公顷,蚕茧产量1500吨,蚕桑产值3亿元。“十五”计划期间桑园面积发展到33333公顷,蚕茧产量30000吨,蚕桑产值8亿元。为了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必须以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为指针,牢固树立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运行质效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再加措施,再加力度,真抓实干,把黄冈蚕桑特色支柱产业壮大起来。
  2.l 加快蚕桑基地建设
  按市委市政府的决定,麻城、罗田、英山、团风四县(市)为我市集中的蚕桑基地,浠水、新春县北部山区适当发展。目前这些基地的规模偏小,“十五”期间特别是“十五”头两年,每年要新发展3333-5333公顷新桑园,迅速形成规模,实行规模经营。新建基地要集中连片开发,做到桑树下大田占好地。搞好桑树品种布局,以速成桑起步,以优质湖桑提高质量,以四旁桑增添后劲。同时对现有低产桑园进行改造,通过改良桑树品种,改良土壤,加强水肥管理,提高生产水平。桑苗是建设蚕桑基地和改造低产桑园的基础,没有桑苗谈发展是空想,去冬今春的情况再一次说明,哪里有桑苗,哪里就发展,桑苗多发展的面积就大。我市蚕区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根本没有财力大量购苗发展蚕桑,只有自力更生,下决心大力育苗嫁接,才是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从今年起 3-5年内每年育苗333公顷左右,大部分育苗当年栽植成园,加快建园速度,一部分用于嫁接砧木,改良桑树品种结构。
  2.2 增加生产投入
  市、县两级每年要从扶贫开发,以工代赈,财政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支持蚕桑生产,投入的渠道要相对稳定,资金额度要有一定规模,保持每年有300—500万元蚕桑专项投入。主要用途一是加强蚕种场技术改造,二是支持桑苗繁育,三是建设高标准蚕桑基
地,四是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2.3 加大蚕桑科技推广力度
  在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过程中,有文化,年纪轻的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在农村从
事栽桑养蚕的人员普遍专业技术不高,加上前几年蚕桑不景气,技术推广到位率低,导致蚕桑科技含量下降,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蚕桑科技推广力度,加强对蚕农的技术培训,引进蚕桑新品种、推广应用新蚕药,新蚕具,大力推广使用方格簇,搞好蚕桑副产品综合开发
利用和桑园增效工作。
  2.4 切实加强蚕桑生产管理
  中央和省、市的蚕桑生产管理一直归口农业部门,今年市县机构改革即将进行,根据我市蚕桑生产和茧丝绸经营现状,应利用这次机会将县级蚕桑生产管理关系理顺,行业管理和技术指导,生产计划都归口到农业部门,企业不能再承担管理职能。要加强蚕种、桑苗、蚕药、蚕茧市场管理,依法保证蚕桑生产稳步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