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技术探讨



侯建忠  孙 锋  李志梅  陈德奎

(江苏省如皋市蚕桑站 226500)  (如皋蚕种场)

     微粒子病毒率是衡量蚕种质量的主要指标,如何控制蚕种的微毒率及降低带毒合格蚕种的微孢子密度,杜绝胚种传染,是蚕种场提高蚕种生产效益的首要问题。近年来,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讨防微技术关键,并及时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99年~2000年如皋蚕种场狠抓了综合防微技术,措施贯彻落实后,场部共生产一代杂交种15.8万张,经种场自检及送省蚕种公司检测均为合格蚕种,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得到了用种单位的一致好评。现将具体防微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l   净化养蚕环境
   
     防治微粒子病最基础的工作是净化环境,否则会事倍功半。两年来,在净化环境方面,我们着重做好了以下几点:
1.1 狠抓养蚕前消毒及养蚕后回山消毒
     我们采取“五步消毒法”,即;毛消——冲、洗、晒——药消——蒸煮——封门。第一步对生产区所有蚕室、贮桑室、簇室、贮藏室、蚕具及地面用漂白粉和福尔马林冲洗浸 渍一遍;第二步以对蚕室、贮桑室、簇室、蚕具等先上后下、先里后外、先蚕具后蚕室,进行全面彻底冲洗,做到无浮丝、无染质,对泥土地换土,对蚕具进行曝晒;第三步再对所有蚕 室、贮桑室、簇室及蚕具进行药物消毒;第四步对所有蚕具进行蒸煮,时间不低于半个小时,确保效果;第五步最后用毒消散或福尔马林对蚕室、贮桑室、簇具等进行烟熏消毒封门,时间为两昼夜,温度在 75ºF以上。在整个消毒过程中,注重质量,不图形式,注重全面,留心死角。消毒结束后,对每间蚕室及地面和下水道取样质检,如发现带毒,再进行返工。
1.2 管好生产期间的环境卫生
1.2.l  生产区内,蚕室内外每天打扫干净后消毒,做到无蚕沙、无废叶、无杂物。
1.2.2  坚持对桑叶的采、运、贮工具及叶面进行消毒。
1.2.3  坚持“三洗手、两换鞋”卫生制度,即“进蚕室洗手、给桑前洗手、除沙后洗手、进蚕室换鞋、进贮桑室换鞋。”
1.2.4  蚕座做到勤除沙、适时用药,看蚕给桑,确保干燥卫生。
1.3    注重整治生产区外的环境
     
每年定期对生产区外围(包括桑田、道路、垃圾堆、生活区)进行消毒。
1.3.1  春期桑田的白条消毒和冬季封园后的桑田土壤表面消毒。
1.3.2  春期养种蚕前、三龄期、四龄期、制种前、回山消毒等共进行五次消毒。
1.3.3  秋期丝茧育的养蚕前及回山消毒。环境消毒的有效氯浓度必须含量在1%以上。白条消毒的浓度为0.5%,加大液量采用专用消毒机进行环境喷洒,多在 阴天进行,以增强消毒效果。
l.4  桑夷沙及废弃物必须集中处理,严防流散以致病源扩散蔓延
1.4.1 新建四个桑夷沙坑和四条专业运输道,对魏沙集中堆积发酵后用作其他作物基肥(不返还桑田)或直接进沼气池,作沼气原料。
1.4.2 新购巍沙袋800只用于专装颗沙,做到领沙不落地,并及时运出生产区,不污染大
环境。        
1.4.3 运叶道及运沙造分开,严防混用。
1.4.4 对病死、蛹、废蛾、废旧簇、集中消毒烧毁处理,严禁乱扔乱放。
1.4.5 凡将桑夷沙或废弃物偷运出生产区的给予重罚。

2 桑叶叶面消毒

     针对场部生产任务重,职工无时间进行叶面消毒,且过去叶面消毒工作往往只流于形式这一状况,从1998年开始场部购专用弥雾机10台,组织消毒专业队伍从小蚕开始对桑园进行叶面消毒。在叶面消毒时我们注意抓好两点;
2.1 严格掌握漂白粉有效氛浓度叶面消毒前,对配制好的漂白粉液浓度进行测定,确保有效氯浓度达到0.3%,浓度不宜过高,以免灼伤叶片,影响蚕儿发育,又不能太低,否则达不到消毒效果。
2.2 消毒必须及时、全面、彻底从二龄开始到五龄用叶结束,不能漏消,阴雨天抢停雨间隙进行,消毒时要正反两面,片片喷到,消毒过的桑叶必须在第二天用完。消毒过程中,各生产组派工作负责的职工督促配药和消毒,以确保消毒效果。

3   注重“五选”淘汰

     微粒子子和其它病菌一样很大程度上存在于发育异常的蚕蛹、峨体内,如果不及时淘汰,必将导致在蚕座内相互感染,引起微子扩散和蔓延,甚至暴发微粒子病。因此注重“五选”淘汰工作是防微工作及提高种质的重要措施。
3.1 淘汰苗末蚁蚕
     收蚁前后的苗末蚁蚕连纸由各生产组长集中统一收回,送场质检,确保苗蚁的淘汰工作质量,了解苗蚁的带毒状况。
3.2 淘汰弱小、迟
     从一眠开始,根据场部规定的迟蚕、弱小蚕数量由各生产组长收回送质检室验收并抽检,对上交头数不足的职工予以罚款,同时,3-5龄严格选蚕。
3.3 严格选茧
     始熟蚕和终熟蚕分开上簇,不参与制种,剔除不合格茧,确保优良茧率在99%以上,待场部统一验收后方可开刀削茧。
3.4 搞好削茧、鉴蛹
     制种时,严格剔除病蛹、病峨等不良个体,坚决淘汰首尾种,浸酸时对死卵等不良卵亦予以淘汰。
3.5 严格选蛾,及时杀蛾,从严控制产卵时间
     捉蛾投蛾时剔除蛾、拳翅蛾、大肚蛾、灰蛾等,根据各户投蛾情况规定袋蛾时间,春用种从投蛾到杀蛾控制在12小时以内,秋用种从投蛾到杀蛾控制在10小时以内,确保卵面清洁,提高孵化集中度。

4 做好预知检查
   
     
预知检测是实施家微粒子病综合防治的有效措施,及时发现感染后,淘汰带毒区,把家蚕微粒子病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4.1 环境检测。两年中,我们对蚕室、簇室、场内桑园、生产死角、生产区、野外昆虫多次进行抽样检查,发现地火龙灶口、下水道、桑条蛀屑及野外昆虫体内(主要是菜粉蝶类)残留微子。因此,我们除了常规清洗消毒外,着重对地火龙灶口,下水道进行重点清洗消毒,对桑条进行集中消毒处理,同时加强消除桑园及环境的草害,以减少菜粉蝶的聚集度。
4.2 补正检查:收蚁后逐蛾镜检三分之二卵壳及镜检淘汰后的苗末蚁蚕,能及时发现胚胎传染的微粒子,做到及时淘汰。
4.3 迟眠蚕检查:前几年我们很难检出微子,近两年我们更新改造了检测设备,加大了检测样本,也发现了迟眠蚕中有少量微子,对类似子实行跟踪调查,效果较好。
4.4 早采茧后将不结蚕、簇中毙死蚕分区检查,此时检出率较高,并能及时淘汰感染区。
4.5 过去我们采用促进发蛾的方法进行检测,但由于早熟茧中蝇蛆茧及不良较多,因而发蛾数量较少,近两年我们一方面将早熟蚕促进发蛾,另一方面在正常蚕茧中每组抽样30粒进行促进发蛾,代表性较高,检出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4.6 苗蛾镜检。发俄后,对前两天的苗蛾全部分区袋♀、♂各50只镜检,如有的区第一天没有苗蛾,则第二天袋同样数量丰、土蛾镜检,发现超毒区全区淘汰。
4.7 蚕区结束后检查。近年来我们注重蚕期结束后的残留物、水源、桑园土壤、蚕室内外环境进行抽检,对发现有问题区域进行边消毒、边跟踪检查。

 防治桑树病虫害

     防治桑园病虫害能防止野外昆虫与家蚕微子交叉感染,是防治微粒子病较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5.l 春季白条治虫
     若越冬虫基数较高,则在4月上旬前用敌敌畏加辛硫磷1000防治鳞翅目害虫,为防止残留农药对蚕的生理影响,治虫时间与收蚁日期不宜太近,若越冬虫基数较低,可以不用药物防治,而采用人工捕捉方法进行。
5.2 期白拳治虫和秋季视虫情防治
     夏伐后在一周内用敌百虫加辛硫磷1000倍进行白拳治虫,进入秋季后视虫情及虫口密度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
5.3 夏秋季黑光灯诱杀害虫
     夏伐后,每二十亩桑田用一组紫外线黑光灯鳞翅目的夜蛾科、灯蛾科、刺蛾科、鞘翅目的金龟子科进行诱杀,效果较好。在诱杀期间要有专人换药、捞虫、检查灯的运作。
5.4 养蚕结束封园治虫
     养蚕结束后在清园前用敌杀死4000一5000倍进行封园防治,清园结束后再用1000倍的甲胺磷进行防治。封园治虫必须在害虫蛰伏前进行,愈早效果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