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远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212018)
“415×416”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国家“八五”攻关课题《606-05-01》完成的蚕品种之一。本品种通过93、94两年攻关点联合鉴定及四川省实验室共同鉴定结果,各项经济性状达到国家考核的技术经济指标:万头茧层量比对照种提高14.5%(考核技术经济指标万头茧层比对照种提高5%以上),茧丝长1087~1186m(1000~1100m),解舒丝长800~986m(700m以上),出丝率17%~18%(17%),净度97~98分(93分),是一对抗逆性强,产量、产值高,丝质优良,兼抗(抗氟化物、抗NPV)易繁,综合性状好的强健性夏秋用蚕品种。
l 品种性状
1.1 原种性状
415的亲本系含有多化性血统、抗逆性较强的41作母本,丝量多、丝质优的二化性品种C12作父本,中中杂交固定而成。二化,四
眠,越年卵,卵色灰绿色,孵化齐一,克蚁头数2200头左右。蚁蚕黑褐色,趋光性强,行动活泼,限性较快、齐一,壮蚕体色青白,素斑,蚕体粗壮;各龄用桑适熟偏嫩,或食期用叶偏老;老熟齐
一,多集中在13:00左右盛上簇,多结上层茧,茧形较大,匀整,茧色洁白,缩皱中等;五龄经过6~7天,全龄经过22~23天,蛹期15~16天;发蛾集中,雄蛾活泼,耐冷藏,交配性能好,一
蛾产卵500粒以上,产卵快,产附整齐,良卵率高。
该品种体质强健,茧层率22~23%,茧丝长1100~1200米,解舒率75%左右,净度93~95分,抗氟性能强。本品种与416对交,应迟
一天收蚁。
416的亲本系含有多化性血统、抗逆性较强的“42”作母本,丝量多、丝质优的54.A作父本,日日杂交固定而成。二化,四眠,卵色紫褐色,卵壳乳白色,蚁蚕黑褐色,
逸散性强,孵化齐一,克蚁头数2300头左右,眠起齐一,壮蚕体色青白,普斑,体形粗壮,老熟齐一,盛上簇早7:00时左右,茧形微束腰或略带圆筒形,茧色洁白,缩皱中等。全龄经过23~25天,蛹期16~17天,蛹体较大,发蛾较慢,交配性能好,一蛾产卵数约450粒。该品种体质较强,茧层率22~23%,茧丝长1100~1300米。解舒率 75~80%,净度 97~98分,抗氟性能强。
本品种与415对交,提前一天收蚁。
1.2 杂交种性状及饲养要点:
415×416具有高产、稳产、丝质优良、耐氟、易繁等特点。产附良好,繁育系数较高,尤其适应当前我国工业污染蚕区的夏秋蚕推广的新蚕品种。该品种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家考核指标,万蚕茧层量比对照种提高10~15%,一粒茧丝长1100~1300米,解舒丝长800~1000米,出丝率17~18%。该品种通过地区适应性鉴定结果,它的强健性与江苏省生产上的75新×7532相仿,但茧丝质量比75新×7532为优,茧丝长、解舒丝长均增长100米以上;比四
川省生产上推广的781×7532抵抗力强,茧质相仿,解舒优于781×7532。该品种正交卵色灰绿色,克蚁头数2200头,反交卵色紫褐色,克蚁头数2200~2300头。孵化齐一,食桑快且旺盛,壮蚕体色青白,普斑,蚕体粗壮结实,老熟齐涌,多结上层茧,茧形大而匀正,茧色洁白,缩皱中等。茧层率23~25%,解舒率77%以上,净度97~98分。
饲养技术要点:
该品种属于早、中秋用品种,为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提高该品种的经济效益,针对新品种性状,应掌握以下技术要点:
1.2.1 做好催青补湿工作,促使孵化齐一;收蚁前,蚕种必须黑暗,温度保持在25.5ºC,相对湿度85%以上,收蚁时不宜过早感光,以免过早孵出的蚁蚕爬散而消耗体力。
1.2.2 稚蚕期的饲育温度适当偏高,第一~二龄保持27~28ºC,干湿差0.5~1ºC;第三龄为25~26.5ºC,干湿差2ºC;第四龄为24~25.5ºC,干湿差2~2.5ºC;第五龄为23~25ºC,干湿差25ºC。
1.2.3 该品种眠起齐一,眠性较快,催眠期较短,因此,应适时加网除沙分匾,蚕座不宜过密,防止饿眠。
1.2.4 因稚蚕有趋光性和趋密性,要及时匀座和调匾,以免蚕头之间食桑不均而影响发育的整齐度和蚕体的匀整度。
1.2.5 稚蚕期用叶适熟偏嫩,壮蚕期用叶成熟,严禁蚕儿食下蒸叶、发酵叶、霉变叶、湿
叶、病菌感染叶、农药污染叶等不良饲料。
l.2.6 防止32ºC以上持续高温闷热多湿天气,做好通风换气工作和降温排湿措施。
1.2.7 加强各阶段消毒防病工作,坚决淘汰病蚕、死蚕、遗失蚕,加强管理,杜绝病源物的感染。
1.2.8 上簇涌而集中,营茧快,要及早做好蚕室蚕具的准备工作,上簇不宜过密,切记簇中多湿闷热,温度保持在23~24ºC为好,加强通风换气,以提高上车率。
2 育成措施
我国大部分蚕区夏秋季高温多湿或高温干燥,桑叶病虫害危害较大,农药污染时有发生,而现行夏秋蚕品种产量不稳定,繁育性能差;我们根据蚕桑发展的需求,将体质与丝茧量的矛盾较好地统一,采用杂交育种结合系谱选择方法育成了强健性夏秋用蚕
品415×416。415×416通过鉴定表明各项经济性状均全面达到国家“八五”攻关考核技术指标,强健性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对照种相仿,而茧丝量又有较明显的提高
。
当前,我国育成的新品种其茧丝量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作为我国夏秋用品种,对强健性仍属首位,为达到体质与茧丝质量兼备的实用品种,在整个选育过程中,重视了各项经济性状平衡发展,组配杂交组合时重视单项性状的互补作用,“415”具有抗逆性强、解
舒好、净度优的特点。
夏秋用蚕品种的选育,必须依据蚕的发育生理给予良好的培育环境,这是成功的有效方法。在育种实践中,本试验的育种目标为强健性品种,在稳定综合性状的基础上,以自然环境选择为主,重点选择茧丝质量。为确保品种的茧丝质量的提高与稳定,根据育种目标的要求,采用杂交育种,结合系统选种的方法,并根据我国长江流域气候的特点,人为地创造高温(28—32ºC)多湿(相对湿度85-90%)的小气候,经累代高温多湿环境的选育,
稚蚕期温度偏低,壮蚕期温度偏高,全龄尼龙薄膜覆盖育,保持85—90%相对湿度,为有利于体质与茧丝质兼备的目的,高温与常温交替进行,一年内最好选育4代。
品种优良性状的显现,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育种目标的要求,以综合双亲优良性状为目标,设置特定的选育环境,着重在春、秋两季进行,环境条件对于选择的效果影响很大,配合不同季节的特点进行选择也很重要,春季气候、饲料条件好,有利于茧丝性状的选择,侧重于数量性状的选择;夏秋季高温多湿或高温干燥、饲料质量较差,侧重于抗逆性状的选择,以提高品种对不良环境的适应力为主。特别是夏秋季高温多湿对选择解舒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解舒不良的
蛾区充分暴露,容易达到选择的目标。根据遗传互补的原理,采取突出两个对交原种的遗传差异和血缘差异(中系倒重茧丝量,日系侧重体质强,丝质优),从而可大大地提高一代杂种的杂种强势率,较好地解决体质与茧丝质量难于统一的矛盾,使品种能在保持体质强的基础上,采用高温多湿的环境条件,在选育过程中进行定向选择。就品种的育成结果来看,如用32ºC以上的高温培育,茧丝质量必然会显著下降,同时茧形复杂,产附差,不良卵增多,如用26ºC以下的温度培育,蚕的强健性不能提高,实验认为:28-32ºC是有效的培育温度范围,为有利于体质与茧丝质量兼备,最好高温与常温交替进行。在整个选育过程中,重视各项经济性状的平衡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体质与丝质的统一。同时,根据育种目标的要求,选择具有“八五’攻关指定的育种目标所要求的各种性状如抗逆性、耐氟性、丰产性及茧丝品质等,通过基因重组或基因互补的综合作用结果来满足育种目标的要求。
为了提高本品种的抵抗力,在杂交早代设置高温多湿和氟化物污染桑叶的不良环境,重点加强健康性的选择,虫蛹率在品种平均数以上,死笼率在品种平均数以下。通过预测鉴定后,明确重点,扩大饲养
蛾区,以蛾区结合系统严格选择。原则上是从优良系统中选择优良蛾区,再从优良蛾区中选择优良个体,春季着重选择茧丝质量兼顾体质为主,夏秋季着重选择抗逆性兼顾茧丝质量为主。这样品种的茧丝质量性状和健康
性得以充分发挥,便于通过人工选择固定优良性状。
1991年对一代杂交种进行鉴定,在秋期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测定普通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5个日系材料与6个中系材料配成5×6个杂交组合,连续两年秋季进行测定,结果以416的普通配合力最好,415×416的特殊配合力最好。其综合性状能初步达到育种的要求,从而反复全面进行重点鉴定。
1992-1997年早秋期进行实验室鉴定,以苏3·秋3×苏4为对照,其6次平均成绩为:万头蚁蚕收茧量比对照种提高6.1%,万头茧层量提高9.8%,出丝率达17.61%,比对照种提高一个百分点,一粒茧丝长1158m、比对照种增长近200m。解舒丝长841m,增长100m,纤度适中,净度优良。我国夏、秋季气候的特点,不是高温多湿就是高温干燥,再加上叶质不良和大气中的氟化物污染,易导致蚕病发生。1995年秋,415×416与耐氟性品种丰一×54A进行对比性测定。在氟化物浓度增到90mg/kg时两对品种的体重指数基本相同,都在84%以上。当浓度再增加到120mg/kg、150mg/kg时,两对品种的体重指数都降低。丰一×54A从 75%降到65%,而415×416从63%降到57%,说明415
×416在氟化物度 90mg/kg时不受影响、而浓度增到120mg/kg、150mg/kg时有影响,但也具有一定耐氟性。1995年秋、对415×416与抗性品种苏3·秋3×苏4进行对比测定。结果发现415×416及其杂交种有一定的抗NPV特性,其半致死剂量比抗性品种苏3·秋3×苏4还高些,说明该对品种不但有一定的抗氟性,又兼备一定的抗NPV特性。1995年通过四川省桑蚕品种审定。1997年开始在全国进行了区域适应性试验和推广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各地都反映该品种原蚕饲养期,具有发育整齐,蚕体粗壮,食桑量大而旺,健康性好,产茧量高等特点。制种期具有蛹体壮、健蛹率高、羽化整齐、交配性能好、卵量多、不良卵少、对高温抵抗力强、制种系数高等特点。该品种在农村大面饲养容易,抗病,抗逆性强,同等条件下饲养该品种,其单位产量、产值较高。深受农村、种场、丝厂欢迎。
综合上述历次鉴定成绩来看,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丝质优良,耐氟、抗NPV的特性,是一对产附良好、产卵量较多,繁育系数高,茧丝优良的品种,适合于当前我国长江流域工业污染蚕区夏秋蚕期推广应用品种。
参考文献
1.何斯美等,夏秋用蚕品种415、416的育成及其杂交种的选配,蚕业科学,1998,24(4):215~220
2.赵远、钱荷英、陈克平等,家蚕现行品种对氟化物、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抵抗性的研究,蚕业科学,1996 22(4).219~223
|